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成药》2017,(10)
目的分析治疗呃逆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全部关于呃逆治疗的中药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开展研究,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高频次药物的有陈皮、人参、丁香、甘草、生姜等;挖掘出的新处方包括"竹茹、黄连、香附、栀子"、"枳壳、炙甘草、人参、苏梗"、"炮附子、陈皮、防风、半夏、茯苓"、"炙甘草、人参、白芷、炮姜"。结论治疗呃逆主要以"清肝和胃"、"和胃降逆"、"温阳化饮"、"温补脾胃"为组方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中治疗小儿泄泻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治疗小儿泄泻原文进行精读,对涉及的9种泻证进行分析与整理,建立病-证-方-药数据库,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统计共17首方剂,涉及51味中药,药物频次累计148次,药物频次≥6次的有7味,依次是甘草、白术、陈皮、茯苓、生姜、人参、砂仁。功效分类位于前3位的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及理气药,四气五味以甘平、辛温为主,多归于脾胃二经。进一步通过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25组,以补虚药与补虚药、补虚药与温中药、补虚药与行气药配伍为多。药物聚类可分为3类,第一类:砂仁、陈皮、甘草、人参、麦芽,第二类:茯苓、甘草、泽泻、白术、灯心草,第三类:甘草、人参、白术、陈皮、生姜。得到新处方2个,以健脾清热利湿为主,核心处方为异功散加味。结论:《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中认为小儿泄泻核心病机为脾虚湿盛,兼有寒、热、虚、食、惊之因;治疗时健脾补虚,常参辛温祛湿法;选方以名方为基础,注重调理脾胃气滞,重视“健脾以运脾为贵”的思想,其药物配伍巧妙灵活,切实合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兰室秘藏》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方法:系统整理《兰室秘藏》中治疗脾胃病的相关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采用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分析药物组合频次、关联度、药物核心组合及新方组合。结果:共纳入方剂60首,中药95味。使用频次排前10位的药物依次为陈皮、当归、升麻、炙甘草、柴胡、半夏、人参、白术、黄芪、神曲;药性多属温、寒、平,药味多为辛、苦、甘,归经以脾、胃、肺、肝、心经为主。药物组合频次排前3位的依次是当归-升麻、升麻-柴胡、当归-柴胡;药物组合关联度排前3位的依次是当归-白芍、熟地黄-生姜、当归-大黄;药物核心组合排前3位的依次是青皮-神曲-泽泻、半夏-神曲-草豆蔻、陈皮-人参-熟地黄。得到新处方4首:青皮-神曲-泽泻-茯苓-熟地黄、半夏-神曲-草豆蔻-茯苓-熟地黄、陈皮-人参-熟地黄-火麻仁、柴胡-当归-枳实-黄芪-草豆蔻。结论:《兰室秘藏》治疗脾胃病强调补益元气、升发脾阳,辨证以脏腑辨证为主,治以脾胃为关键,兼顾其他脏腑,用药以辛温升阳、分经论治为主。  相似文献   

4.
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体系中的独特大法,李杲是中医学“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在临床诊疗中强调重视脾胃的作用,《脾胃论》是其著作之一,该书全面阐述了他诊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目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已成为中医药传承研究的重要部分,数据挖掘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隐含在其中的事先不为人知的潜在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技术。借助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书中记载之方剂进行数据统计,通过分析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通过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及药物关联分析等分析探讨李东垣《脾胃论》的用药规律并总结其治疗思想。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收集到《脾胃论》中方剂共62首,涉及中药104味,统计分析可知其中甘草使用次数最多,其次为人参、陈皮、当归等;用药以温类药物、辛味及归脾经的药物为主。聚类分析可将上述中药分为3组,具体分组情况为第1组:白术、茯苓。第2组:当归、柴胡、甘草、升麻。第3组:苍术、陈皮、人参、黄芪。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方药为:升麻、柴胡、人参、黄芪、陈皮、甘草。药物关联分析强支持度为柴胡、陈皮与甘草。根据统计结果可知这些组合都来源于补中益气汤,总结李杲治疗脾胃病思想以升举阳气兼以补虚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胸痹防治用药规律。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164首治疗胸痹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得出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统计,提取出治疗胸痹的核心组合。将分析结果与《中药成方制剂》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肉桂、陈皮、茯苓、半夏、当归、白术等应用较多,常用药对组合有"甘草-茯苓""人参-甘草""人参-茯苓"等,置信度为0.7的关联规则为"半夏,茯苓→甘草""前胡,甘草→茯苓""厚朴,茯苓→白术"等。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胸痹方剂的组方以理气健脾、祛湿化痰药和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药居多,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用健脾类中成药组方规律。方法:收录《新编国家中成药》中的健脾类中成药处方,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茯苓、白术、甘草、党参、陈皮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白术、茯苓”“甘草、茯苓”“甘草、白术”等;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包括“陈皮->白扁豆”“陈皮->半夏”等。结论:处方用药中除常见的健脾类中药外,尚包括具有健脾作用的部分理气药、消食药及其他类药物。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中医古籍中霍乱的辨证论治规律,为当代医家辨治本病提供思路。方法 统计“温病古籍知识库”文献中陈述霍乱的理论内容,整理规范病因、病位、方药、治法相关内容并建立霍乱疾病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法对霍乱的病因、病位、症状、治法、方剂、中药、出处进行频次、频率、累积频率分析;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方法相结合分析找寻霍乱证候;运用关联规则挖掘探讨药物配伍及症状与中药间的关系。结果 共计196条文献论及霍乱病因,以时行疫疠秽浊、饮食不节以及素体脾虚等病因为主;59条文献论及病位,其病位以胃、脾、肠为多见;232条文献论及症状,对症状进行聚类概括为亡阳证、干霍乱证、寒证霍乱、热证霍乱、湿热霍乱五类证候;114条文献论及治法,以芳香化浊为主法,以及外治法相配合使用;219条文献论及方剂,涉及方剂82种,中药185种,经统计白术、厚朴、茯苓、半夏、广藿香、陈皮、白芷、桔梗、大腹皮等药物出现频次较高,主要为利水渗湿、理气、清热类的药物。根据关联规则分析,药对支持度最高为白术-茯苓,其余依次为半夏-茯苓、广藿香-厚朴、半夏-厚朴、半夏-广藿香等,其配伍有化湿理气之功,具有霍乱病的治疗特色;从药团分析,半夏...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配伍规律与炮制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丹溪心法》中黄连的用法,为客观评价朱丹溪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黄连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丹溪心法》中含有黄连的内服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利用方剂分析功能,分析朱丹溪应用黄连的配伍规律;同时分析《丹溪心法》中黄连的炮制方法,结合文献研究,探讨黄连临床应用的炮制特点。结果:共纳入方剂147首,除黄连外,涉及中药175味。频次≥10次的药物有30味;发现95组常用药物组合,涉及20味药,86组关联规则;黄连的核心配伍中药有甘草、黄芩、陈皮、当归、白术、半夏、人参、芍药、生姜。黄连的炮制方法有用吴茱萸、生姜、酒、益智仁、土炮制以及蒸、炒。结论:《丹溪心法》应用黄连注重配伍和炮制,讲究寒温同用、攻补兼施。经配伍与炮制后,黄连可广泛应用于"气、血、痰"诸证的治疗。现代临床亦应充分重视配伍和炮制的重要作用,以全方位把握中药性能和功效,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食欲不振的用药规律,为当代中医辨治用药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食欲不振使用药物情况,并分别查出其方、药(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运用软件Excel2010建立并输入方、药相关数据的原始数据库;并把相关药物的频次运用软件SPSS 22. 0做描述性的统计;对于药物间潜在关联规则使用软件Weka 3. 8进行挖掘及分析同时采用软件Cytoscape 3. 6. 1把所得出药物间的关联规则制作成网络视图。结果:《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食欲不振的高频药物有甘草、陈皮、茯苓、白术、人参等;其中以补虚药居多,依次为化湿药、理气药、温里药和消食药,药性多为温性及平性,药味多属辛味、甘味及苦味,归经多属脾胃经。依据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配伍规则如陈皮-甘草配伍最多,其次是茯苓-甘草、茯苓-白术、茯苓-陈皮、白术-甘草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层次聚类得到新方5首。结论:数据挖掘结果发现《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食欲不振多用健脾益气、消食和胃、理气消痞、温中燥湿等治法,可为当代医家在临床临证施治用药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汉代以来著名医家治疗痰饮的方剂用药与组方规律,以期对痰饮临床治疗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整理汉代以来著名医家的痰饮论述与医案共涉及208首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进行痰饮数据库单药、对药、角药的统计、关联规则分析、提取核心组合与新方发现,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结果 最常见单药是半夏(117次,占56.25%);最常见对药是半夏-茯苓(62次,占29.81%);最常见角药是半夏-陈皮-茯苓(33次,占15.87%);关联度最高的药物组合是生姜 + 茯苓→半夏(置信度为0.8636);得到18组3味药的核心组合,核心药物为:半夏、茯苓、陈皮、生姜、甘草、桂枝等;得到治疗痰饮9个新候选处方。结论 提示今后痰饮治疗及新药研发时,单药、对药、角药优先考虑:半夏、陈皮、茯苓;配伍优先考虑:生姜、茯苓配伍半夏;核心方剂优先考虑:杏仁-麻黄-桑白皮;新候选处方优先考虑:杏仁、麻黄、桑白皮、阿胶、款冬花。  相似文献   

12.
王盛义  赵红 《光明中医》2022,(17):3084-3088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 2.3.5”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泄泻的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泄泻提供参考。方法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泄泻的处方,经数据标准化处理,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3.5对统计的方剂进行中药频次、中药属性、中药配伍的统计,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使用Cytoscape V 3.8.2进行绘制药物关联分析图。结果 通过筛选共有1046首方剂符合要求,涉及373味中药,其中出现频次≥100次的中药共20味,出现频次居前3位的为白术、茯苓、陈皮;药物属性(四气、五味、归经)主要以温、辛、脾胃经为主;中药配伍分析以白术-茯苓最为常见;聚类分析得到5组中药组合。结论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泄泻的方剂多以益气健脾、燥湿行水、涩肠止泻为治疗原则,兼以温里、行气,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搜集和整理清代医家治疗噎膈的内服方剂,总结常用有效药物,探索高频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方法收集清代医籍中治疗噎膈的内服方剂,对其进行采集、整理和编排,运用聚类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噎膈的内服方剂178首,全部方剂中出现频数超过20次的药物共14味,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5个聚类方:C1:半夏、茯苓;C2:陈皮;C3:生姜、甘草;C4:人参、麦冬、当归、白术、旋覆花、甜杏仁;C5:竹茹、干姜、枇杷叶。结论清代医家治疗噎膈从脾胃论治的方剂居多,注重化痰祛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归纳并探析《中华医典》中所载的肺络病有关医案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中治疗肺络病的医案,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录入肺络病有关方剂信息,组建《中华医典》肺络病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所包含的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数据挖掘功能,归纳出治疗肺络病方剂的常用中药、组合规则、显性与隐性药对并发现新方。结果 共筛选出103首有效处方,使用中药208味,得出频次大于10次的中药共有36味,常用药物组合模式共14条,10对关联规则组合,1个新处方。结论 挖掘《中华医典》中治疗肺络病医案处方的隐性规律得出半夏、茯苓、陈皮、当归、白术、人参新方,体现肺络病益气活血、祛痰通络之治法。  相似文献   

15.
《脾胃论》是李杲的代表作,包含了李杲治疗脾胃疾病的相关观点及治疗方剂。《脾胃论》方剂剂型包括汤剂及丸散剂,无膏剂;方剂药味数量从2味至21味药物。《脾胃论》中共使用中药103味,以植物药为主;药物使用频次来看,甘草、人参、黄芪、白术的次数最多,其次为陈皮、柴胡、升麻等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还包括:滋阴养血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等,从药物使用频次可以体现李东垣用药以益气健脾类中药为主,重视补益脾胃,用药中配合陈皮、柴胡、升麻等理气升提的药物,调理脾胃虚损。  相似文献   

16.
丁丽敏  盂超  麦晓浩 《河南中医》2019,39(1):142-145
目的:分析《孙文垣医案》中含人参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录入office 2010中,建立"《孙文垣医案》中含人参处方数据库",通过IBM SPSS Modeler 14. 1,分析含人参处方的药物频次、药类、性味、核心组合与高置信度关联规则等。结果:共收集含人参处方231首,人参与生甘草、白术、茯苓、陈皮、当归出现频次较高,高频药物药类则为补虚药、解表药及清热药居前三位,高频性味为温(87)、甘(83)、辛(82)、苦(75)出现较多,排名前三名的对药为人参、生甘草(172),人参、白术(134),生甘草、白术(117)。排名靠前的角药为人参、白术、生甘草(134),人参、茯苓、白术(116)等。两项关联规则分析得出人参→生甘草,人参→白术,人参→茯苓两两组合使用概率较高,三项关联组合多为四君子汤加减配伍理气养血之剂。含人参处方常用药物组合网络图提示支持度 50%时,核心药物组合为人参+白术+生甘草+茯苓+陈皮+当归+白芍+柴胡。结论:《孙文垣医案》用人参常以补为本,以通为用,临证法尚温补,慎用温燥,常寒温通用,力荐以辛苦之品,通畅气机。重视脾胃,好彰土德,常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运脾胃,温补气血。  相似文献   

17.
整理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的文献数据,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的文献,筛选后用 Excel 及SPSS Statistics、SPSS Modeler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文献77篇,发表年份为2000年至2020年,共计175味不同中药,共计使用中药1117次,基本方78首;使用频次前3的中药为茯苓、白术、半夏;中药功效以补虚类药物最多见,性味归经统计分别以温、苦味、脾经最多见;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对及药组共20个;系统聚类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6类。结论 中药汤剂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的核心药物为茯苓、白术、半夏;治法以健脾益气扶正固本为主,代表方剂为六君子汤,同时以活血化瘀,疏肝行气,清热化湿,解毒祛邪以治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十八反附子半夏同方配伍运用时药物的组成规律,分析其配伍特点。方法:通过收集历代附子半夏配伍方剂502首,运用关联规则的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方剂的核心药物为人参、甘草、肉桂、茯苓、白术等,核心药对为半夏-附子、半夏-人参、人参-附子、半夏-肉桂等,核心药组为半夏-人参-附子、半夏-附子-甘草、半夏-附子-肉桂、半夏-茯苓-附子等;与半夏附子配伍同用相关度高的药对有当归-熟地、当归-白芍、黄芪-当归等。结论: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的方剂多以温阳化痰为主,多配伍益气扶正、理气健脾、养血活血等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古籍医案内风病证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讨药物配伍规律及内风病证的病机特点。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来源,系统收集古籍医案中记载的内风病证医案777份,对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药物信息数据库,对用药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内风病证常用药对配伍:当归与柴胡,茯苓与柴胡,茯苓与泽泻,茯苓与山药,当归与黄芪等;三味药常用配伍:当归、柴胡、茯苓,半夏、竹沥、生姜,茯苓、人参、陈皮,半夏、陈皮、钩藤,当归、黄芪、人参等;四味药常用配伍:茯苓、陈皮、半夏、甘草,人参、白术、茯苓、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当归、白术、白芍、甘草等;五味药常用配伍:白芍、白术、甘草、当归、茯苓,当归、白术、人参、甘草、茯苓等。结论关联规则分析在古籍医案中有较好的应用,可以反映病证药物配伍情况以及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黎居士简易方论》脾胃病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黎居士简易方论》中收录的有关治疗脾胃病的方剂,将纳入方剂建立在EXCEL数据库,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4)"系统中的频次分析、药对分析、关联分析、药物四气五味以及归经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49首脾胃方,含86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8次的药物有甘草、干姜、白术、人参、陈皮、茯苓、木香、丁香、砂仁、肉桂、青皮;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为人参-白术,白术-甘草,甘草-人参-白术,甘草-干姜,白术-人参-干姜,人参-干姜,白术-干姜。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多以辛、甘、苦味,以脾、胃、肺经为主。结论:旴江医家黎居士治疗脾胃病具有温中祛寒、益气补脾,兼健脾燥湿的用药特点,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