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痰瘀互结证可归属于中医学津血同病的主要证型中,其理论形成与发展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黄帝内经》就已有“痰浊”“瘀血”“积证”等相关论述,后经过历朝历代医家不断阐明并发挥,至清朝已逐步发展完备,现在已作为中医学说的主要构成部分,应用于临证施治。痰瘀互结证治理论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辨治各种临床疑难杂症,尤其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中。痰浊、瘀血原本作为独立的证候要素与病理产物,但在疾病的发生与转归中相互胶结,进一步加大疾病诊治难度。目前,痰瘀互结证相关证治研究已受到普遍关注。作者总结归纳痰瘀互结证的理论源流、病因病机及现代医学研究、临床论治,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方法 通过系统梳理《局方发挥》《丹溪心法》中有关窠囊的论述,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和遣方用药。结果 “窠囊”理论始于宋代许叔微“痰成癖囊”之论,发展至元代由朱丹溪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理论,其以“痰瘀互结”为核心病机,“顺气化痰为先,导痰破瘀为要”为治疗大法。脉生痰核理论中痰核已成期(稳定斑块期)的核心病机为宿痰失道、痰瘀互结,此期因、机、论、治与朱丹溪“窠囊”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病机关键在于气、痰、血,气机郁滞、痰湿凝聚、血脉壅滞于颈部脉中,形成脉中之“窠囊”。以慢性病程、顽固性、难治性为致病特点,采用痰瘀同治、调气解毒之法,治以吴圣贤教授自拟方内消软脉汤,临床疗效确切。结论 在脉生痰核理论基础上以朱丹溪“窠囊”理论为指导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对临床认识和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  相似文献   

3.
总结胡镜清研究员基于痰瘀互结病机证候的下法运用经验。痰瘀互结是当代临床各科许多疑难疾病的重要病机与证候,下法在理论层面可逐顽痰湿饮,行血通瘀,还可散中下部难解之癥结,故而适用于痰瘀互结证相关疾病之治疗。在临床下法应用过程中,胡镜清研究员强调诊断时将痰瘀互结病机具体分析,根据“湿热“”虚寒”不同分型运用下法,处方中灵活选择各类下法药物,同时注意下法宜与它法合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疏理“痰瘀互结”理论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中医古籍、现代医学等文献,从痰、瘀病理因素的形成及关系、“痰瘀互结”理论的内涵、COPD“痰瘀互结”相关病机及治则进行深度挖掘;从“痰瘀互结”理论的形成、发展、内涵及其在COPD治疗中的重要地位等,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全方位分析,旨在提高COPD痰瘀互结证的中医临床诊治水平,为“痰瘀互结”理论论治COPD提供基础及临床研究依据。通过分析COPD的核心病机是“痰瘀互结”,且贯穿于COPD的整个病程,具体病机为肺气不足,致痰饮伏于肺中,肺治节不利,不能助心行血,久则瘀血阻塞于经脉脏腑中,痰瘀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化痰祛瘀是阻止本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治则,方用金龙定喘合剂联合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莪术等活血化瘀药物。  相似文献   

5.
《丹溪心法》首次基于痰瘀致病理论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这一见解。痰瘀互结,阻滞脑络是肺癌脑转移的基本病机,其根柢在于正气内虚,气机不畅。文章基于“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这一理论释义阐新,以“痰瘀”为出发点探讨肺癌脑转移辨治法则,并提出“扶正调气,升清降浊治其本,化痰祛瘀,通络解毒清其源”的论治思路,结合临床验案实例分析,证-法-方-药环环相扣,浅析肺癌脑转移的疏调之法,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对痰证论述颇多,到金元时期,朱丹溪取百家之长,承前贤之说,对于痰证的病因病机特点进行专篇论述,并将痰分为湿痰、风痰、寒痰、热痰、老痰、食积痰、郁痰、内伤挟痰等类,蕴育了广义“痰”的概念。所以痰证的治则总以健脾理气,燥湿化痰为大法,使气机流畅,水津四布,则痰化饮消。形成了“痰瘀并存,痰瘀同治”的理论,即治痰要活血,血活则痰化。  相似文献   

7.
痰瘀同治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痰瘀同治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临床作用机理。方法:对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瘀血证、痰浊证110例随机对照观察。结果:痰瘀互结组心绞痛缓解率、中医症状改善率明显优于瘀血组和痰浊组(P<0.05~0.01),并具有较好的改善血脂代谢、血液流变性和抗氧化作用。结论:痰瘀互结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痰瘀同治方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8.
痰瘀互结、毒损心络导致高血压病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宋·朱肱<类证活人书>涉及痰瘀互结致眩晕的思想;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认为眩晕与眩冒同义,对瘀血致眩形成了初步认识;宋金元成为痰瘀眩晕理论发展的历史转折期;明朝医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痰眩、瘀眩理论分别进行了详细描述;清代医家将痰眩与五脏联系起来;当代沈绍功等首次提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因病机,祛痰化瘀、解毒通腑法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伯礼教授提出冠心病“痰瘀互生”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临床采取痰瘀并治方略,并擅长根据冠心病痰瘀病证程度、性质等的不同处方遣药,尤其善用治疗痰瘀互结证之系列对药,常能协同增效.总结介绍张伯礼教授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对药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左旭锐  肖照岑 《天津中医药》2019,36(10):971-972
通过阐述"痰瘀同源"的理论渊源,结合咳嗽的临证经验,认识到痰饮、瘀血为咳嗽的重要致病因素,痰瘀互结是咳嗽发病的重要病机。对于咳嗽辨治要以"痰瘀同源"理论为基础,重视痰瘀同病、互结、同治,从而提高中医药治疗咳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探讨痰瘀互结、痰瘀同治与缺血性中风治疗机制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近3年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文献,探讨了痰瘀互结、痰瘀同治与缺血性中风治疗机制的相关性,认为痰瘀互阻是缺血性中风病病理基础中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确立的痰瘀同治法则通过作用于血管及血液流变学、脂质代谢、炎症介质及免疫反应等方面,成为缺血性中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痰瘀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痰瘀同属阴津为病,均为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痰瘀可互化亦可互结。痰瘀同源,痰阻则血滞而瘀,血瘀则痰结难化,因此,临证应痰瘀同治。  相似文献   

13.
中医辨治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综合近10年中医辨治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的研究报道,阐明了痰、瘀互相影响、胶结为病的病机以及临床上痰瘀同治法治疗冠心病的理论依据。明确痰瘀同治的基本法则,并强调需根据标本逆顺和痰瘀的偏重,相应调整治则治法,标本兼顾,随证应变,这样才能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从痰瘀毒论治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动脉粥样硬化与痰浊、瘀血、毒邪密切相关。从痰瘀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 ,一要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痰浊、瘀血、毒邪的轻重不同 ,正确地选法用方 ;二要把动脉粥样硬化放在脾、肾、肝等“脏腑失调”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中 ,从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上来认识其发病机制和辨治规律 ;三是从痰瘀毒论治不可拘泥于热毒 ,要重视阳虚寒凝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注意发现在病理情况下 ,中医证型与组织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内在联系 ,找出寒热辨证的规律 ,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俞璐  张秋娟 《天津中医药》2022,39(8):999-1004
中医在缺血性脑疾病的防治中素有内在优势。中医认为,痰瘀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同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对其发病产生重要影响,痰瘀互结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机关键;现代研究认为,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异常和炎症反应是与痰瘀相关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因此,痰瘀同治法以其独特作用优势,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古今文献,将围绕痰瘀同治法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中的机制理论与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闫咏梅教授对不寐的临床诊断、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独特经验。认为不寐的形成与痰浊内生有关,痰为人体病理产物之一,具有易致病和难治愈的特点,常常累及五脏,导致机体阴阳失调,痰热阻滞,痰瘀阻络,风痰上扰,导致不寐。故从痰治疗不寐,包括清热化痰、祛瘀化痰、息风化痰。并列举三个典型病案,均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在痰瘀客观化研究中发现,痰瘀所致的内分泌免疫功能失常可能为白塞病的发病机制,化痰祛瘀药可多途径,多靶点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有效干预。现代对痰瘀本质的研究,已经进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并不断进展,而有关痰瘀与白塞病相关性的理论研究亦在不断丰富和证实,现代中医界的多数专家自拟方以及对经方在临床中的应用得以证实,但其相关的方药、剂型、临床样本量等等明显不足,但有关白塞病的急危重症研究明显缺乏,可适当增加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样本量,加强对远期疗效的观察,同时也应加强对现代医学理论的引入、应用,达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8.
祛瘀化痰法在治疗血管性痴呆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光明中医》2008,23(11):1677-1679
血管性痴呆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通过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的研究,认识到“痰”、“瘀”的形成是血管性痴呆病理演变的必然,从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阐释了祛瘀化痰法在治疗血管性痴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加味温胆汤治疗胸痹心痛(痰浊血瘀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胸痹心痛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而临床中以痰浊血瘀较为多见,且治宜温胆汤加减,屡获奇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