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匮·痉湿暍病》:“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坚(《伤寒论》179条称“大便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对条文中白术附子汤(即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之病机,历来争议颇多。辨析条文,细解方意,管见以为自术  相似文献   

2.
白术附子汤证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如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此条文中的“去桂加白术汤”就是白术附子汤。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创立的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组方严谨,配伍精当,临床验证功效卓著。现对这三个“附子汤”谈一点肤浅认识。一、桂枝附子汤证《伤寒论》179条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附子汤由桂枝、附子、生姜、甘草、大枣组成。伤寒八、九日应为传经之日,但不呕为无少阳证,不渴为无阳明证,说明太阳表证仍然存在,目前尚未传经而复感风湿之邪,风寒湿三气杂合为痹,故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  相似文献   

4.
<正> 祖国医学对于汗的辨证施治,理法极繁。如内伤出汗,外感出汗;是属于阴、是属于阳;是虚汗,是实汗;是风湿;是正常出汗,是病变出汗;是汗出病之将愈,是汗出病之将危。兹避繁就简介绍甘草附子汤止汗特效的一部分。《金匮》施用甘草附子汤的原文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疼不得屈伸,近之则疼剧,汗出气短,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按以上条文症状,凡关乎风湿挟寒者,按此汤施用加味。效能极佳。尤其对于兼有汗症者无不效如  相似文献   

5.
“一方二法”四字在《伤寒论》全篇中仅出现一处条文,这就是174条桂枝附子汤证、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原文方后注“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金匮要略》中“疼痛”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揭示仲景对疼痛的辨治规律。《金匮》中涉及“痛”或“疼”的条文,总计九九条。所述疼痛涉及的病因有湿阻、寒凝、气滞、血瘀、热灼、失养等,病机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金匮》治疗疼痛,谨守病机,很少见痛止痛;疼痛剧烈时,才适当加入止痛药,以缓病情之急。  相似文献   

7.
桂枝附子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附子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本方是治疗风寒湿合邪互相搏击痹着肌表身疼痛的表阳虚,风寒湿邪在表之证,多年来笔者用本方加透骨草、牛膝、乌梢蛇、当归、鸡血藤、乳香、没药治疗坐骨神经痛4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为后汉张仲景所著,是论治杂病最早的专书。该书第二篇所载对湿病的诊治理论,具有指导临症的意义。现将依《金匮》原文为指导的临症运用,阐述如下:一、湿病分类及治验考察《金匮》有关治湿的记载,将湿病分为寒湿、风湿与湿热三种类证:(一)寒湿:寒湿外伤,依据人体质强弱及感邪轻重之不同又有寒湿束表,寒湿阻络及寒湿伤脾三类。1.寒湿束表:如原文20条(按南京中医学院“金匮要略释义》条数,下同)说:“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白术)、发其  相似文献   

9.
《金匮》治痛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匮》对痛证治疗用药有四个基本规律,即解表透邪止痛,善用桂枝、麻黄;温阳散寒止痛,善用附子、干姜;活血逐邪止痛,善用大黄;补虚养血止痛,善用芍药、当归、川芎。综合考察其痛证用药,出现率最高的依次为:甘草、芍药、桂枝、附子、大黄。  相似文献   

10.
甘草附子汤为《伤寒论》方。由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四味药物组成,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痛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四肢麻木或身微肿等证。本方用附子温经散寒,定痛除湿,白术健脾燥湿以实卫,桂枝去风和营,甘草缓和诸药,共奏温阳散寒祛湿止痛之功。现将临床运用点滴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接2013年第6期)四一、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注:此示湿家阳灵邪盛之证治,即《伤寒论》一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风湿三附子汤,乃指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或称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其中前面方主治风湿留着肌肉证,后者主治风湿留着关节证。三方均以附子为主药,但用量上甘草附子汤较其他两方为少。桂枝、白术附子汤均治风湿留着肌肉运用上有何区别?甘草附子汤较其他两方证为重,为何反减附子用量?对于这些问题,后世注家多语焉欠详,或不了了之。近年来出版的一些注本虽有论及,但某些提法,值得进一步探讨。兹不揣愚陋略陈管见如次。1 桂枝附子汤证与白术附子汤证之区别《伤寒论》179条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  相似文献   

13.
黄道富  肖美珍 《陕西中医》1990,11(3):126-127
<正> 甘草附子汤源于张机《伤寒论》,由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四味药物组成,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方中桂枝祛风和营,附子温经散寒、定痛除湿,白术健脾燥湿以实卫,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功。历代医家文字论述已不匮乏,然临床运用则鲜有报道。余业医数十之稔,师仲景之法,揣摩方义,加减变通,是方不徒为风湿滞留关节而设,恒仿引伸用于真心痛、蛔厥、结阴诸症,无不应效,谨举验案于下。一、真心痛林某,女,55岁,工人。1984  相似文献   

14.
陈洁 《山西中医》2007,23(2):58-58
1芍药配附子,刚柔相济 芍药配附子见于《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汤等方。两药均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但性味殊异。炮附子辛温大热,长于温阳祛寒止痛;芍药酸苦微寒,善于益阴缓急止痛。两药相配,附子可去芍药之阴柔,芍药可防附子之刚烈,刚柔相济,走守相合,以补益阴阳、调理气血。如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中的芍附配伍,均属刚柔相济、阴阳并补,以治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经脉失养的身痛拘挛之证。而附子汤、真武汤之用芍药配附子,则意在温阳化湿、祛寒止痛,用于少阴阳虚、寒湿内盛之身痛或腹痛证。  相似文献   

15.
甘草附子汤源于仲景《伤寒论》,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有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功。余业医数十稔,师仲景之法,揣摩方义,此方不徒为风湿滞留关节而设,用于胸痹心痛、蛔厥、结阴诸症,无不应效,谨举验案  相似文献   

16.
一、发汗以解表邪即汗法,适用于病邪在表之证。如《痉湿喝病脉证治》篇第20条所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与治疗禁忌。湿邪留着肌肉,故见身体疼痛、不  相似文献   

17.
大黄附子汤在急腹症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附子汤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原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本方是温下法的最早方剂。方由大黄、附子、细辛三药组成,方中大黄苦寒、附子辛热,两药相伍,以祛内积之阴寒,细辛温经发散,以宣郁  相似文献   

18.
仲景在《金匮》第十篇中,对临床常见的腹部胀满、疼痛等病证进行了极为精细的辨证论治。本文仅就篇中治疗寒证腹痛诸方予以辨析,以期对学习《金匮》及临床治疗有所裨益。1 寒盛兼湿,附子粳米汤散寒化湿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本条论寒盛兼湿的腹痛证治。寒气盛于内,故腹痛剧烈;气逆于上,而逆满、呕吐,水湿内停,故肠鸣。此外,本方证还可见畏寒、手足不温、脉迟、舌淡苔白滑等。方中附子辛温散寒止痛,半夏化湿降逆止呕,粳米、甘草、大枣和养胃气扶正。诸药合用,祛邪为主兼以扶正,用治寒盛兼湿之腹痛。  相似文献   

19.
湿是病因的一种 ,由湿邪导致人体发生的疾病 ,统称为“湿证”。《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对湿证的论治内容极为丰富 ,笔者不揣浅薄 ,就《金匮》有关湿证的辨治内容整理探讨如下。1 病因病机《金匮》中所及湿证的病因 ,可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由外界而来 ,多因地面湿气上蒸或淋雨雾露而成 ;内湿多是由于素嗜茶酒 ,暴饮冷水 ,或过食肥甘厚味 ,饮甚暴食 ,日久损伤脾胃 ,脾运受阻 ,湿郁成热 ,或湿积生痰 ,聚痰为病。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十三条所述“湿伤于下 ,雾伤于上”及“饪之邪 ,从口而入者 ,宿食也”,即概括了湿证的主要病…  相似文献   

20.
周为民  何月英 《陕西中医》1997,18(6):274-274
<正> 桂枝芍药知母汤原载于《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该方由桂枝、附子、芍药、知母、麻黄、白术、防风、生姜、甘草组成,是治尪痹之主剂。笔者依据“异病同治”之理,随症加减,用于一些内、妇科杂病之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