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开窗法从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区刮取松质骨骨块,用于植骨治疗陈旧性骨折22例及内生软骨瘤3例。植骨处骨愈合良好,取骨区髂骨外形正常,无冬痛或局部感觉异常等后遗症。  相似文献   

2.
髂骨供区三种取骨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种取骨方法对髂骨供骨区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分别采用髂前全厚、髂前半侧和髂后全厚三种方法,从供骨区切取植骨材料,术后随访观察三种取骨方法对供区的影响.结果:髂前全厚取骨伤口平均出血量160ml,伴有髋关节屈伸困难,局部畸形,股前外侧麻木和髂前上棘骨折;髂前半侧取骨出血量80ml;髂后全厚取骨出血约170ml,并伴有臀部麻木不适感.结论:三种取骨法以髂前半侧取骨方法最为简单,且并发症少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填充髂后上棘取骨区的止血效果。方法对14例使用PM—MA填塞髂后上棘取骨区与64例髂后上棘取骨后使用骨蜡封闭创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后引流量变化情况、术后疼痛评分、引流管拔管时间。结果PMMA填塞与骨蜡封闭比较,引流量以及拔管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第1天两者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5、7d疼痛评分PMMA组较骨蜡封闭组均显著下降(P〈0.05)。PMMA并发症发生率为7.14%,较骨蜡封闭的37.5%低(P〈0.05)。结论使用PM.MA填充取骨区骨缺损能有效减少术后渗出,减轻术后疼痛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可在临床髂后上棘取骨中广泛应用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4.
唐承杰  陈经勇  陈如见  刘显东  张鹏  成俊  李钟 《四川医学》2010,31(10):1495-1496
目的探讨自体髂后上棘骨移植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松动翻修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采集2006年6月~2009年1月入我院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松动的患者11例,所有患者术中均取自体髂后上棘骨进行骨移植术。结果术后Harris评分平均91分;1例出现植骨块轻度吸收,但无临床症状;1例出现脑栓塞,转内科治疗;1例在术第5天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即时予溶栓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自体髂后上棘骨移植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松动翻修术,是一种很好的骨移植物的选择和植入方法,值得在髋关节外科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小号针头进行小儿骨髓穿刺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穿刺是儿科疾病常用的诊疗方法 ,穿刺部位可选择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腰椎棘突[1] 。因小儿胸骨较薄 (约0 .8~1.0cm ,但含骨髓液丰富 ) ,小儿欠合作 ,易发生穿通意外 ,故以往仅在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等部位 (用 12~ 16号骨穿针操作 ,组织损伤较大 )。穿刺失败时才选择胸骨穿刺[2 ] 。 1999年我们使用 7号头皮针或一次性肌肉注射针头 ,连接 5ml注射器代替传统的骨穿针 ,常规选胸骨为穿刺点进行穿刺 ,完成了 180例胸骨穿刺术 ,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80例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儿。男 118例 ,…  相似文献   

6.
恒河猴骨髓穿刺常选用的部位有两处,一是髂前上棘;二是胸骨。由于胸骨穿刺危险性较大,故常采用髂骨穿刺法。髂骨穿刺一般选用髂前上棘处刺入或髂前上棘后2~3厘米处为穿刺点。但体重在5kg以下的猴子由于此部位骨平面较窄约1~2毫米,穿刺时极难掌握,往往失败。结合实验工作,我们根据髂  相似文献   

7.
髂前上棘撕脱性骨折临床少见,我院自1991年建院以来,仅2003年9月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例髂前上棘撕脱性骨折均为男性,16岁,学生,左侧1例,右侧1例,均为短跑运动伤所致。1.2临床表现局部可见瘀紫,肿胀,疼痛,屈髋伸膝痛,扪及骨擦音。1.3X线表现髂前上棘见一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阐明髂前上棘撕脱性骨折是一种青少年的运动损伤。方法 分析13例髂前上棘撕脱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髂前上棘撕脱性骨折的发生,除运动不当外,主要与青少年骨盆的骨软骨的发育有关。结论 结合青少年的身体特点,科学训练,合理运动,减少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并讨论选择性多部位骨穿法在恶性血液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75例疑难少见病患者采用选择性多部位骨穿法进行骨穿,评价骨穿次数与骨穿部位检出例数.结果 在骨髓转移癌诊断中,二次骨穿检出例数显著高于一次骨穿(x2=16.335,P<0.001),骨痛部位骨穿检出例数显著高于髂前上棘、髂后上棘(x2值分别为18.19...  相似文献   

10.
1骨髓穿剌方法骨穿部位要准确一般成人多选择髂后上棘、髂前上棘或胸骨为穿刺部位。胸骨穿刺部位是胸骨角即相当于第二肋骨的胸骨体和胸骨柄相接处的稍下的正中央。骨穿深浅要准确要根据患者的体型胖瘦、局部脂肪和肌肉的厚薄而定。骨穿的深度为10cm~30cm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髂骨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骶段骨折脱位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9年2月对1l例腰骶段骨折脱位行髂骨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AO分型均为C型损伤;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中,B级3例,C级6例,D级2例。手术采用后正中人路,首先暴露伤椎后方结构及双侧髂后上棘,在上位一正常腰椎置入椎弓根螺钉,然后选髂后上棘为人点,平行于髂嵴置入髂骨钉,再行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预弯棒置棒,行撑开或加压使骨折脱位复位,最后行后外侧植骨。通过比较术前、术后和随访的X线片,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1例获随访,平均16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脱位复位满意,骨折6个月时均愈合,植骨全部融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所有患者在术后12个月时ASIA神经功能分级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结论:髂骨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复位固定可靠,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髂前上棘至髂嵴结节间的髂翼部较厚,是临床骨移植常用的供骨区。Taylor及苗华等研究髂嵴前部的血液供应状况,作了旋髂浅、深动脉的调查。为了给经髂骨外侧取骨提供有关资料,我们着重对臀上动脉深支的上支和旋股外侧动脉交通支,对髂骨前区外侧面的血液供应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各髂骨钉通道的影像学测量,了解髂骨钉三种不同置入通道的参数并为其安全置入提供帮助。方法选择40例髂骨外伤患者,男21例(16~75岁,27个髂骨翼),女19例(16~78岁,28个髂骨翼),均采用三维螺旋CT重建骨盆,并对髂结节到髂前下棘、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髂后下棘到髂前下棘髂三种不同的髂骨钉通路进行测量,评价参数分别是长度、内径以及皮质厚度。结果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通道有着最长的骨性通道,男性长为141mm,女性长为129mm,两髂骨板间可容纳在男性直径最大8mm、女性6~7mm的内植物,最佳髋关节上通道皮质骨厚度男性为5.2mm、女性为4.7mm术中髂骨钉的置入。结论本研究提示为安全置入髂骨钉,男性长度140mm直径8mm、女性长度130mm直径6mm左右的髂骨钉是较为妥当的。  相似文献   

14.
1.骨髓穿刺部位如何选择?骨髓穿刺部位很多,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脊突或胸骨,2~3岁以下的婴儿亦可选用胫骨头内侧。习惯上多首选髂前上棘,但近年来认为髂后上棘较优越,现已广泛应用,该处骨质较疏松,骨髓液内有核细胞成份丰富,病人取俯卧或侧卧位姿  相似文献   

15.
alter设计的骨盆旋转截骨术〔1〕,在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已被世界骨科医生所广泛应用,但因植骨块取自髂前上棘,术后髋关节完全固定,存在着术后骨盆变形及关节功能恢复差的问题。1991年8月~1998年1月,我们应用改进的Salt...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学创新》2015,(4):143-146
目的:探讨椎板及棘上-棘间韧带联合组织瓣植回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选取66例患者,男25例,女41例,年龄53~81岁,平均67岁。将部分腰背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椎板上骨膜保留,于病变节段下一椎间隙切断棘上-棘间韧带,用低速电动磨钻或骨凿,在关节突关节内侧,由下向上沿椎板矢状位全层楔形截骨,直至整个病变节段,向上牵开椎板及棘上棘间韧带,常规进行椎管减压,棘突椎板联合组织瓣植回术。结果:66例均得到随访,最长7年,最短8个月,平均46个月。总优良率89.3%。结论:本术式增加椎管矢状径,扩大椎管容积,有利于减压。椎板及棘上-棘间韧带联合组织瓣植回形成生理管性结构,恢复了脊柱三柱的稳定性,既防止硬膜与组织间瘢痕组织增生形成的医源性椎管狭窄,又防止脊柱后柱失稳。显露范围广、椎管减压彻底,使椎管重新成形,有效的预防术后脊柱不稳、顽固性腰痛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1病例报告患者女,27岁,主因发现脊柱畸形10年于2004年5月12日入院。查体:双肩等高,双侧髂棘等高,左侧剃刀背畸形,左肋弓距髂棘5 cm,右肋弓距髂棘4 cm,身高160 cm。影像学检查:T10-L4Cobb角30°,顶椎为L1椎体,旋转度Ⅲ度。入院诊断:特发性脊柱侧凸。入院后检查无手术禁忌,于2004年5月19日在全麻下行左前侧入路,中华长城系统植入矫形,椎间植骨融合术。术中切除第11、12肋,进入腹膜后间隙,切除T11-L3之间椎间盘,于T11-L3椎体横行植入螺钉至对侧皮质。安放预弯的连杆,去旋转矫形,椎间隙植骨。术后患者恢复良好,Cobb角10°,身高162 cm,术后第…  相似文献   

18.
张化 《中国医疗前沿》2012,(12):37+11-37,11
目的 观察Salter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5 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采用常规Smith-Peterson切口,从同侧髂前上、下棘之间向坐骨大切迹截骨,在距离髂前上棘后方2.5cm左右处凿切长为3cm、30°左右的三角形骨块,将植骨块楔形嵌入,然后用2 枚克氏针从髂前上棘偏后穿绕固定.再同心圆中心复位髋臼后缝合关节囊.术后患肢予以改良贝氏石膏固定5 周左右.术后均随访2 年,记录髋关节功能和髋臼覆盖股骨头的百分比、髋臼指数以及CE角.结果 25例患儿术后随访时间均为2年,参照McKay髋关节评定标准以及Severin标准进行评定,优良率达96%.25 例患儿术后X 线片检查髋臼角为22°-27°,平均23±4°,平均纠正髋臼角15±5°;CE角为35°-43°,平均39.12±5.48°;髋臼覆盖股骨头的百分比为96.5%-118.9%,平均106.1±10.95%.与术前比较,P 〈0.05,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Salter截骨术适合于治疗1.5-6岁、髋臼指数〈45°,且股骨头大小与髋臼基本适应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可使股骨头达到中心复位,恢复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1975年Taylor 首先应用带血管蒂的骨移植于临床获得成功,Lenng 在1983年报告3例带旋髂深动、静脉髂骨植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带旋髂深动、静脉髂骨植骨的最大优点是保留了完整的血管组织及血液供应良好的骨膜,植骨后愈合迅速,骨组织被吸收的危险性小,植入骨片不需要经过“爬行替代”的过程,可达到手术的预期目的。1984年1月以来本科对4例髋关节融合,1例髂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2例带髂腰动脉蒂骼骨瓣椎间植骨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