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用具扫床对病房空气中细菌含量有明显影响,湿式扫床优于干式扫床,能有效地阻止空气中细菌含量的增加。但湿式扫床能否降低床单表细菌含量,为此,我们分别用干毛巾,自来水湿毛巾,2%84消毒液湿毛巾扫床,对患者床单表面细菌含量进行-实验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2.
3.
传统使用小毛巾扫床的缺点存在操作时不方便,护士需反复消毒手;病人感官上不太接受,嫌小毛巾破旧、不干净;小毛巾终末处理需要消毒-清洗-暴晒,而暴晒在临床上可行性差,加之反复使用,也易损耗.为改进以上不足,在参照其他医院使用的一次性扫床套[1]基础上整合资源,进行改良,制作出一种更加实用、方便和人性化的扫床用具和扫床套. 相似文献
4.
传统使用小毛巾扫床的缺点存在操作时不方便,护士需反复消毒手;病人感官上不太接受,嫌小毛巾破旧、不干净;小毛巾终末处理需要消毒-清洗-暴晒,而暴晒在临床上可行性差,加之反复使用,也易损耗。为改进以上不足,在参照其他医院使用的一次性扫床套基础上整合资源,进行改良,制作出一种更加实用、方便和人性化的扫床用具和扫床套。 相似文献
5.
扫床与紫外线消毒顺序不同对病房空气消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儿科病房,通过改变湿式扫床与紫外线消毒病房空气的顺序,并监测空气消毒效果各10例次,结果表明:先消毒,再做湿式扫床,空气中检出的细菌数均≥1570cfu/m^3,而先做湿式扫床,再行空气消毒,仅有2例次空气中细菌检出数〉500cfu/m^3,基本达到消毒效果,提示临床护理工作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先做湿式扫床,再行空气消毒。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比较两种扫床法对扫床质量及病室环境的影响,寻找一种适合临床、科学有效、操作简便的扫床方法。方法利用抽签方法随机将科室的病床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14张床,研究组使用粘尘滚进行扫床,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湿式扫床法。比较两种扫床方法在扫床评分、扫床总时间、病房空气培养菌落数及病床表面培养菌落数。结果研究组扫床总时问为(16.91±1.30)min/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90±2.21)min/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94,P〈0.01);两组扫床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扫床前后病房空气及病床表面培养菌落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及对照组扫床后床表面培养菌落数分别为(7.80±2.50),(8.65±2.41)cfu/cm^2,均低于扫床前的(13.15±3.71),(15.00±2.75)cfu/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8.033,12.867;P〈0.05)。结论使用粘尘滚扫床具有操作简便、不伤护士手、节省成本、扫床质量可靠、清洁作用好、对空气几乎没有污染等特点,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小毛巾湿式扫床法是目前非常好的一种扫床法,是护理工作不断改革产生的,应该坚持天天做好。我们天天坚持这样做了,才避免了交叉感染,降低了空气中的细菌含量及污染程度,使落在病人床上、床头桌、沙发、茶几上的灰白色绒毛明显减少,病人床上的灰尘、屑、残渣都吸附在消毒的毛巾上,从而达到真正的清洁目的。又因每扫一个床都要更换毛巾,减少了医源性接触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晨间护理传统扫床方法与改进扫床方法对物体表面和空气污染率的影响,为临床护理人员选择合适的扫床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传统扫床方法和改进后的扫床方法在5个病区进行前后对照研究,比较两种扫床方法对扫床刷细菌菌落计数、患者床单的细菌菌落计数及耐药菌检出率、扫床过程中空气菌落计数的影响.结果 备用状态扫床刷头合格率100%(16/16),扫床刷柄合格率81.25%(13/16);扫床前床单细菌菌落计数合格率62.5%(5/8),扫床后合格率62.5%(5/8),无统计学差异;采集96份使用中的床单标本进行MRSA和CRAB的检测,检出MRSA1例,多重耐药菌检出率1.04%;传统扫床法空气细菌菌落计数合格率53.70%(29/54),改进后的扫床方法空气合格率为94.44%(51/54),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取消晨间护理扫床操作,改进扫床方法可以降低空气污染程度,同时也避免了扫床刷污染造成的交叉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3.
圆形分布法对病房空气细菌含量季度变化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用圆形分布法对1991年焦作市医院病房空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空气中细菌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其高峰日为8月30日,高峰期为5月17日至12月13日。 相似文献
14.
光催化剂对病房空气中细菌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光催化剂对病房空气中细菌消除效果 ,用平板沉降法采样进行了实际观察。结果 ,将 3盆涂抹有光催化剂的绢花放于可见光照的病房内 (2 3m3 ) ,4 8h后空气中自然菌菌数平均下降率为 2 5 .2 4 % ;12 0h后 ,平均下降率为 5 8.95 %。停止使用光催化剂之后 ,空气中细菌数恢复到原来水平。 15个病房内放置含光催化剂绢花 ,4 8h后有 6个病房无效 ,放置 12 0h后仍有 4个病房无效。结论 ,光催化剂对病房空气中细菌消除效果达不到卫生要求 ,只有部分房间显示出一定消除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房环境对ICU病房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统计南京鼓楼医院2012-03-2013-03期间收住ICU老病房的所有送检标本以及2013-03-2014-03期间收住ICU新病房的所有送检标本,剔除同一患者同一标本中的重复菌株,对入选标本进行比较。结果:2012-03-2013-03期间ICU老病房送检标本共计8 700份,剔除同一患者同一标本中的重复菌株5 655份,共有3 045份纳入研究对象,其中标本总体阳性率38.98%,阴性率61.02%,G+菌检出率为29.40%,G-菌检出率为59.22%,真菌检出率为11.37%;2013-03-2014-03期间ICU新病房送检标本共计7 919份,剔除同一患者同一标本中的重复菌株4 572份,共有3 347份纳入研究对象,其中总体标本阳性率29.01%,阴性率70.99%,其中G+菌检出率为31.82%,G-菌检出率为55.10%,真菌检出率为13.08%,新老病房中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均最高,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伯雷菌分别排列第2、第3位;表皮葡萄球菌在新病房中检出率增加,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相比老病区检出率下降。结论:ICU新病房送检标本总体阳性率明显低于老病房,其中以G-菌检出率下降为主,但G+菌、真菌检出率较老病房有增加趋势,病原菌菌谱出现较大变迁可能与病房搬迁后环境改变、设备更新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解平板沉降法不同时间和不同平板大小对空气中细菌采样结果的影响,以规范平板沉降法采样标准,采用比较采样方法进行了观察。结果,在同一房间内用直径9 cm的平板采样5 m in,平均总菌数为1019 cfu/m3;采样时间为15 m in,平均总菌数为870 cfu/m3.在相同条件下,用9 cm直径的平板采样5 m in,平均总菌数为1019cfu/m3;用5 cm直径的平板采样,平均总菌数为1329 cfu/m3.结论,平板沉降法随采样时间延长,采样菌数下降;平板直径减小,采样菌数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入住层流病房患者在不同时期恐惧、焦虑、睡眠等心理状况分析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方法:对27例入住层流病房患者分别于入住前、入住后3 d和出层流病房前应用自制恐惧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睡眠自评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并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结果:恐惧量表评分中,患者出层流病房前评分明显低于入住层流病房前、入住层流病房后3 d,同时入住层流病房后3日低于入住层流病房前。焦虑量表评分中,患者于出层流病房前评分明显低于入住层流病房前、入住层流病房后3 d,但入住层流病房前与入住层流病房后3 d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睡眠量表评分,患者入住层流病房后3 d评分明显高于入住层流病房前及出层流病房前,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入住层流病房前评分高于出层流病房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时期层流病房患者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变化,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是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不同液体复苏方案对细菌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失血性休克应用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案 ,探讨其对肠道细菌或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期望找到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更好的液体复苏方案。方法 将 33只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制成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 ,分别应用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案 (高渗盐明胶、平衡液、生理盐水 ) ,复苏后 4h取肠系膜淋巴结、肝组织及外周血进行细菌培养 ,改良鲎试验定量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 ,光镜观察回肠黏膜组织形态。结果 高渗盐明胶组、平衡液组与生理盐水组在肠系膜淋巴结和肝组织细菌移位发生率及血浆内毒素含量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1)。 3组外周血细菌培养结果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高渗盐明胶组的回肠黏膜组织形态更接近于正常。结论 高渗盐明胶溶液用于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能更好地减少肠道细菌或内毒素移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