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超声方法研究高血压患者的颈总动脉(Communis Carotis Artery,CCA)和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s Artery,I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脉压(PP),左室重量指数(LVMI),血管的阻力指数(RI),切率(SR)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高血压患者68例,CDFI检查每例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内径(D),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收缩期血流最大峰值流速(PSV)及RI,测算血管的SR和斑块指数,用自身PP,LVMI与RI,SR作相关线性分析,并与28例同期对照组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的LVMI增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增宽,IMT增厚,斑块的发生率,斑块指数,RI增高,SR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其中PP,LVMI,RI,SR呈线性相关。结论:劲动脉作为观察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损伤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
郭丽苹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22):64-64,66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TIA病人颈动脉的检测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检测 35例TIA病人及 33例健康对照组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构型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TIA病人的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明显增加 (P <0 .0 1) ;颈动脉斑块形成 2 8例 ,占 80 % ;颈动脉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流速均降低 (P <0 .0 5 )。结论 :TIA病人颈动脉的高频超声检测对其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高频超声检测冠心病组44例和对照组36例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统计分析两组病人指标的差别.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以颈动脉IMT≥1.0mm预测冠心病,则其敏感性为90.9%(40/44),特异性为38.9%(16/36),阳性预测值为64.5%(40/62).结论 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可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别对正常人和脑梗死患颈动脉血流超声多普勒时频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检测正常人和脑梗患(大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颈动脉多普勒血流时频谱,以其峰值频率(fmax),模式频率(fmode),平均频率(fmean),低值频率(fmin),重脉波频率(fp)和频弥散宽度(fw)为定量指标。结果:正常人颈动脉血流信号时频谱的fmax,fmean和fmode曲线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具有总体相似的形状,相互嵌套,其中收缩期的fmax最高,均大于3kHz,fmin最低不低于1kHz,脑梗死患颈动脉时频谱的fmax与fmean和fmode两曲线分开,fmax减低(<3kHz),fp消失,舒张末期fmin减低显(均低于0.5kHz),结论:颈动脉多普勒血流时频分析及所遴选的定量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十分敏感,可供诊断试验,且可集成在便携式计算机里,适用于社区人群中筛选易中风病变个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颈动脉作为“窗口” ,探讨高血脂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其冠状动脉病变之间关系。方法 :5 3例高血脂患者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阳性组 (2 4例 )和阴性组 (2 9例 )。高频超声探查颈动脉 ,比较两组斑块阳性率、斑块分型、大小和分布。结果 :有冠脉病变的高血脂患者斑块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组 ,且以复合性斑块为主 ,阴性组以纤维性斑块为主 ,两组斑块大小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 ,可作为透视冠状动脉的一个“窗口”。高血脂患者的斑块大小和声像图分型对其冠脉病变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表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将5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对比,观察两组颈动脉超声检查表现和血脂水平,分析超声检查表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斑块总数、斑块检出率及易损斑块比例均显著多于健康组(P<0.05),研究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脂水平显著差于健康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有明显的粥样硬化,对诊断和预防脑卒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 C A S)101 例。发现 C A S 组平均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 M T) 较对照组明显增厚( P < 0 .01) ;而颈总动脉收缩期最大峰值血流速度( M A X) 、舒张期血流速度( M I N) 、阻力指数( R I) 和血管管径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部( B I F)( 占458 % ) ,多为扁平斑( 占42 % ) ,属早期病变,其对颈总动脉 M A X, M I N 及 R I 似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 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实质缺血性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彩色双功能高频超声检查已广泛用于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现将我院2001年4月至2003年5月对100例颈动脉超声检查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00例为我院2001年4月至2003年5月彩超检查病人,男56例,女44例,年龄50-70岁,平均61.4±9岁。脑梗塞18例,短暂性 相似文献
9.
软组织肿块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以肢体、躯干多见。高频探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确定体表软组织肿块的大小、深度,肿块的囊实性以及肿块内部、周边的血流显示有很大帮助。本研究对42例体表软组织肿块行超声检查,并与手术、病理资料结合进行分析,旨在总结超声图像规律,探讨高频超声及CDFI对体表软组织肿块诊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韦兰春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5):684-685
颈动脉超声是诊断和评估颈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笔者从高分辨力B超成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和彩色多普勒速度能量图、三维超声重建、四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测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运动的超声特征等方面对近年来的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超声是诊断、评估颈动脉壁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综述了二维灰阶超声成像、高分辨力超声成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和彩色多普勒速度能量图(CCD)、超声彩色血流速度图(CVI)、功率多普勒成像、三维超声重建(3D-UR)、四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4D-CDFI)以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测定等超声检测技术在颈动脉硬化彩超检查中的临床运用价值和检查技术新进展,认为彩超可作为颈动脉病变一种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CA)、股动脉(FA)解剖及结构变化、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目、回声,以探讨脑梗死与CA、FA硬化的相互关系。方法:对50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老年人CA、FA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颈、股动脉内-中膜有无增厚、有无斑块、斑块数目和回声情况。结果:脑梗死组CAIMT为(0.70±0.13)mm,明显大于对照组(0.56±0.11)mm,(P<0.05);FAIMT(0.72±0.14)mm,明显大于对照组(0.59±0.09)mm,(P<0.05);脑梗死组CA、FA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频超声是无创诊断早期动脉硬化(AS)的简便有效方法,应用外周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变化可间接评价全身动脉硬化程度。为临床预防脑血管疾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最常见的老年病之一,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早期主要表现为嗜睡、一过性晕厥或黑蒙,随着狭窄的加重,随时有可能发生脑梗死,导致偏瘫或死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术前需进行头部CT扫描、磁共振、颈动脉超声或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有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超过50%,无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超过60%可作为CEA的主要手术指征。全身麻醉仍是CEA的主要麻醉方法,局部麻醉亦有有利之处。补片成型以及应用转流被大多数学者所采纳。与CEA相比,血管内治疗仍处在实验阶段,尚不能取代CEA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其血糖状态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病程为5~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298例,根据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两组,一组为血糖控制良好组(144人),另一组为血糖控制不良组(154人),所有病例均接受颈动脉彩超常规检查,血清生化检查(肝功、肾功、血脂分析、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并进行体重指数(BMI)、血压(BP)的检查,比较各组间颈动脉病变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差者存在更多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血糖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持续而有效的血糖控制为2型糖尿病患者避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微栓塞不仅发生于支架同侧颈动脉供血区,也常发生于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以及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目前CAS后发生支架同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机制如高龄、颈动脉溃疡斑块等已相对明确,但CAS后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发生机制国内鲜有文献提及。目的 探讨单侧CAS后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13年12月—2018年8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拟行单侧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生情况、糖尿病发生情况、高脂血症发生情况、冠心病发生情况、心房颤动发生情况、吸烟情况、卒中史情况、术前颈动脉狭窄程度),记录术后颈动脉狭窄程度、术后支架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支架对侧颈动脉闭塞发生情况、左侧颈动脉病变发生情况、Ⅱ/Ⅲ型主动脉弓发生情况、CAM评分≥3分情况、闭环支架使用情况、平均增加导管和/或导丝数量、手术时间。根据CAS后3 d内的颅脑MRI平扫检查结果,剔除后循环供血区微栓塞患者,将剩余患者分为同侧组(支架同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和对侧组(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或支架两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结果 164例患者中有163例完成CAS,CAS后3 d内颅脑MRI平扫检查发现72例(44.2%)新发微栓塞(其中支架同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39例,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5例,支架两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13例,后循环供血区微栓塞15例)。剔除发生后循环供血区微栓塞患者,剩余57例,将其分为同侧组(39例)和对侧组(18例)。对侧组左侧颈动脉病变发生率、CAM评分≥3分发生率高于同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侧颈动脉病变〔OR=10.015,95%CI(2.728,42.680)〕、CAM评分≥3分〔OR=9.137,95%CI(2.564,36.271)〕是颈动脉狭窄患者CAS后发生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发生左侧颈动脉病变以及CAM评分≥3分是CAS后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危险因素,提示复杂的路径以及严重的主动脉弓斑块可能导致CAS后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发生概率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经颅多普勒(TCD)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及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诊断特点与应用价值。方法 对2型糖尿病患者67例和正常对照人群53例均行颈动脉CDFI及颅底动脉TCD检查。使用CD—FI测量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观察管壁有无斑块、斑块性质、分类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使用TCD检测颅底动脉血流参数并记录。结果 67例糖尿病患者中,CDFI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46例,TCD检出颅底动脉血流异常56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颅底动脉与颈动脉均显示异常42例,两者高度相关(P〈0.01)。结论CDFI与TCD联合应用对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病变及颅底动脉的检出预测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非脑血管病患者 (对照组 ) 7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 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内中膜 (IMT)增厚、斑块或血栓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与DSA比较 ,对颈动脉颅外段 <70 %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对 70 %~ 99%的狭窄诊断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颈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为 76 4 7% ,DSA为 5 2 94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合并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超声可直接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病变 ,并能较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重视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 )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74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结合补片成形术(PCEA)以及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PCEA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ECEA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44.35±16.57)mL、手术时间(87.99±19.65)min、住院时间(15.87±4.59)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61.59±30.54)mL、手术时间(118.45±24.56)min、住院时间(16.86±5.49)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症以及术后再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EA和PCEA 两种术式均能够起到较好的疗效,两者相比ECEA 具有更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必须结合患者的颈动脉情况以及执刀医师的技术水平择优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tion,BPV)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95例门急诊老年高血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斑块组(研究组)和无斑块组(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计算并比较2组全天、白天以及夜间的平均血压、平均脉压、血压变异系数.结果 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的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大于对照组[(0.099 61±0.027 37) vs(0.084 04±0.176 01),P<0.01],白天舒张压变异系数大于对照组[(0.11449 ±0.039 42) vs (0.091 88±0.026 77),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白天血压变异性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患者9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根据检测结果分为3组: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用比浊法测定血清HCY浓度,并比较3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血清HCY的浓度也明显地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HCY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血清HCY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