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坎按蚊种团(Anopheles hyrcanus group)广泛分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赫坎按蚊种团,具有有效学名的为25种。其中一些蚊种被确定为是传播疟疾、淋巴丝虫病和乙型脑炎的重要媒介。然而从形态学角度很难区分赫坎按蚊种团蚊种,随着如杂交实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分子系统进化等生物学技术的应用,该种团的分类格局发生了许多变更。本文罗列了赫坎按蚊种团的最新名录,增加了21世纪新发现的比伦按蚊(Anopheles belenrae)、克莱按蚊(An.kleini)、许氏按蚊(An.xui)和伊朗未定种(An.hyrcanus spIR);将筠连按蚊(An.junlianensis)、八代按蚊(An.yatsushiroensis)和昆明按蚊(An.kunmingensis)作为同物异名归并;对暂时保留的赫坎按蚊(An.hyrcanus)/伪色按蚊(An.pseudopictus)、雷氏按蚊(An.lesteri)/巴拉按蚊(An.paraliae)、克莱按蚊/恩加罗按蚊(An.engarensis)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为赫坎按蚊种团内各蚊种提供明朗的分类地位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和了解临沧市城郊林区蚊类的组成和空间分布,为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该市8县(区)的城郊林区为调查的空间范围,选择22个乡镇为调查点,应用人工诱捕和幼虫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蚊类组成和分布调查。结果共捕获蚊类2亚科7属36种1 147只。其中,发现伊蚊属(Aedes)18种,阿蚊属(Armigeres)9种,库蚊属(Culex)5种,杵蚊属(Tripteroides)、巨蚊属(Toxorhynchites)、领蚊属(Heizmannia)和兰带蚊属(Uanotaenia)各1种。捕获蚊中以白纹伊蚊(Ae.albopictus)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18.40%)。结论白纹伊蚊为临沧市城郊林区的优势蚊种,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的地区。提示低海拔区域是登革热及其媒介蚊类的重点防控区域。  相似文献   

3.
扫描电镜下观察比较了须荫按蚊(Anopheles arbumbrosus)、须喙按蚊(An. arbirostris)、克氏按蚊(An. crawfordi)、带足按蚊(An. peditaeniatus)及菲律宾按蚊(An. philippinensis)5种蚊卵的表面细微结构,分析了卵表面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探讨其对按蚊近似种鉴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冈比亚按蚊(An.gambiae)复合体由6个形态不易区分的种组成,但各蚊种传播疟疾的能力不同。已有报告不同蚊种rDNA基因之间间隔序列不同,据此可用PCR进行蚊种鉴别。本研究用PCR鉴别非洲南部各地野外采集或实验室饲养的米勒按蚊(An.merus)、四环按蚊(An.quadriannulatus)和  相似文献   

5.
许锦江、冯兰洲(1975)将我国的赫坎按蚊类群(Hyrcanus group)定为9个种,并把小型中华按蚊(冯兰洲等,1958)及小窄甲板型按蚊(马素芳,1964)定为雷氏按蚊嗜人亚种。而马素芳(1980)将我国赫坎按蚊类群改称为中华按蚊种团(Anopheles sinensis group),并将雷氏按蚊嗜人亚种提升为一个独立种,定名为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这里为了便于比较,本文仍用雷氏按蚊嗜人亚种(An lesteri anthropophagus)。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西段)传疟媒介的分布与构成。方法 2008年8~9月,在中缅边境的中国云南省盈江县及其相邻的缅甸昔懂县6个自然村,用诱蚊灯在人房和牛棚共进行20次通宵诱捕。将捕获的蚊虫以传统方法进行形态学鉴定,然后用复合PCR法鉴别微小按蚊、乌头按蚊和杰普按蚊。同时,抽提部分蚊虫标本总基因组DNA,以巢式PCR方法检测蚊体内的疟原虫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各类蚊虫4 571只,隶属9属50种,其中按蚊属是优势蚊种,占总量的54.32%(2 483/4 571)。人房和牛棚的按蚊蚊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人房以腹簇按蚊、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为主,而牛棚以腹簇按蚊(223只)、环纹按蚊(184只)、迷走按蚊(131只)和杰普按蚊(129只)为主。对比有牛村和无牛村中人房的蚊种构成发现,有牛村的人房以微小按蚊(260只)和腹簇按蚊(49只)为主,而无牛村人房则以腹簇按蚊(481只)和中华按蚊(124只)为主。巢式PCR检测1 075只按蚊,其中9只检出疟原虫阳性,分别为微小按蚊(7/408)、乌头按蚊(1/125)和伪威氏按蚊(1/101)。经测序鉴定均为恶性疟原虫感染,目的条带长204 bp。结论中缅边境(西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论证昆明按蚊 (Anopheles kunmingensis)和凉山按蚊 (An. liangshanensis)的分类地位。 [方法 ]比较两种按蚊 r DNA- ITS2序列差异和主要形态特征的变化幅度。 [结果 ]两种按蚊 8个样本 r DNA- ITS2序列同源性为 97.1%~ 99.8%。昆明按蚊雌蚊翅 V5 .2缘缨白斑、后跗 基白环 (斑 )及幼虫头毛 2 - C具叉枝等特征出现率分别为 43% (9/ 2 1)、 89% (17/ 19)及 40 % (4/ 10 ) ,而凉山按蚊则分别为 79% (34 / 43)、 44 % (17/ 39)及 2 0 % (4/ 2 0 ) ;如以不同群体作统计分析 ,各特征出现率波动幅度很大 ,交叉重叠 ;表明两蚊种间缺乏明确与稳定的鉴别特征 ,缺乏实质性的形态差异。 [结论 ]两种按蚊形态特征和分子序列差异极小 ,应属种内变异范围 ,可以确认两者是同一蚊种 ,昆明按蚊为凉山按蚊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8.
微小按蚊种团酯酶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PAGE)技术比较分析了 3种 (微小按蚊、乌头按蚊、溪流按蚊 )雌按蚊酯酶 ( EST)酶谱 ,EST出现两组区带 ,微小按蚊 (含 2个不同地株 )存在遗传上的多态现象 ,乌头按蚊 EST酯酶相对简单。各自均有稳定的酶带 ,并可根据 Rm值结合各自特殊酶带区分成 3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赫坎按范种团内亲缘种间基因组DNA重复DNA的限制酶切长度差异。研究的蚊种包括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以下简称ASA),嗜人按蚊(A.lesteranthropophagus简称ALA),凉山按蚊(A.liangshannesis,简称ALS)、克劳按蚊(A.crowford,略为ACW)和小宽按蚊(A.xiaokuanus,略为AXK)等5个亲缘种。每种蚊的基因组DNA分别经Bgl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多重PCR法分析西藏疟疾流行区察隅县常见按蚊的吸血习性,为下一步研究传疟媒介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7~8月选择察隅县不同生态环境的3个自然村(日玛村、塔玛村和京都村),每个村在人房和畜舍选择8个点,采用诱蚊灯全通宵(20∶00至次日08∶00)诱捕法捕捉按蚊,次日清晨收集诱捕的蚊虫,经形态学鉴定蚊种,分析按蚊组成。收集饱血按蚊,分别提取单只蚊胃血的DNA,采用基于不同动物mtDNA-cytb序列差异的多重PCR法鉴定各蚊胃血源,计算人血指数,分析按蚊的吸血习性。结果共捕获按蚊1 442只,经形态学鉴定,多斑按蚊种团占99.6%(1 436/1 442),带足按蚊和腹簇按蚊占0.4%(6/1442)。多斑按蚊种团中,伪威氏按蚊占85.5%(1228/1436),威氏按蚊占14.5%(208/1 436)。用多重PCR检测202只多斑按蚊种团(伪威氏按蚊188只和威氏按蚊14只)的饱血蚊胃血,结果显示,伪威氏按蚊兼吸牛/猪血和人血,人血指数为0.35,威氏按蚊吸食猪血和人血,人血指数为0.29。结论西藏察隅县2种常见按蚊(伪威氏按蚊和威氏按蚊)均兼吸人畜血,伪威氏按蚊的人血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观察了亚致死剂量蒙五一五(methoprene)处理大劣按蚊Ⅳ龄幼虫对成蚊性比、翅长、生存、吸血、产卵及孵化的影响。 蒙五一五对大劣按蚊A和B种Ⅳ龄幼虫的LC_(50)分别为0.21和0.17ng/ml。如用0.01和0.1ng/ml两种浓度的蒙五一五分别处理两种蚊的Ⅳ龄幼虫,对成蚊的翅长没有影响;但以0.1ng/ml处理,可改变A种蚊的性比,存活蚊中雄蚊比例增加(P<0.01)。  相似文献   

12.
近似种的分类是个难题。前文报告了弗氏按蚊(A.freeborni)和赫氏按蚊(A.hermsi)的核糖体DNA(rDNA)的第二个内含转录间隔序列(ITS2)限制酶切位点不同,赫氏按蚊缺少Pst I位点。本研究用与5.8S rDNA和28S rDNA高度保守编码序列互补的寡聚核苷酸引物作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了弗氏按蚊4个系(9个个体)、赫氏按蚊2个系(4个个体)及近缘种西方按蚊(A.occidentalis)1个个体的整  相似文献   

13.
雷氏按蚊分布于亚洲东部,中华接蚊在东亚也较常见。两种按蚊形态相似,难以区别。Reid(1953)和Harrison(1973)曾提出这两种按蚊的鉴别特征。作者试图用杂交方法研究其遗传的关系。实验用的中华接蚊4个品系和雷氏按蚊5个品系均采自日本的不同地点。唾腺染色体的制备方法和French等(1962)及Kanda(1971)描述的相同,采用Kanda等(1977)介绍的诱发交配方法进行杂交。  相似文献   

14.
过去认为分布于加州南部的赫氏按蚊(A.hermsi)是弗氏按蚊(A.freeborni)的海滨株。与弗氏按蚊比较,赫氏按蚊的X染色体在2B-5C亚区倒置(In(X)A),据此,1988年确定为独立种。  相似文献   

15.
作者应用由冈比亚按蚊的核糖体DNA(rDNA)顺反子克隆化的0.59Kb DNA片段作探针,鉴别冈比亚按蚊复合体中形态相同的3个亲缘种冈比亚按蚊、阿拉伯按蚊和美拉按蚊(An.melas)。从冈比亚按蚊G-3株的成蚊提取DNA,在琼脂糖凝胶板上电泳洗脱提取13~20Kb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改进赫坎按蚊种团部分成员种的多重PCR鉴别方法,鉴别赫坎按蚊种团中的中华按蚊,研究我国中华按蚊的区系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依据赫坎按蚊种团成员种中华按蚊、八代按蚊、雷氏按蚊、比伦按蚊和克莱按蚊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2 (rDNA-ITS2)序列差异设计种特异引物,改进多重PCR分子鉴别方法。2013-2018年,在我国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18个地点,以诱虫灯和人工吸取相结合的方法采集按蚊,依据形态特征初步鉴定为赫坎按蚊种团的成员种。提取单只蚊虫基因组DNA,使用改进的多重PCR方法鉴定种类。对多重PCR法无扩增产物的个体分析rDNA-ITS2序列,在GenBank上进行BLAST比对,确定其种类。查找我国以及韩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用分子特征鉴别为中华按蚊的文献,结合本研究结果,汇总中华按蚊采集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数据,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计算影响决定力q值,分析经度、纬度、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雨量对中华按蚊分布的影响。结果改进的多重PCR法一次扩增即可依据扩增片段大小鉴别赫坎按蚊种团的5个成员种:中华按蚊(490 bp)、雷氏按蚊(313 bp)、八代按蚊(216 bp)、克莱按蚊(386 bp)和比伦按蚊(165 bp)。在我国18个采集点共捕获赫坎按蚊种团按蚊365只,多重PCR鉴别为中华按蚊114只(来自陕西、安徽与山东的采集点)、八代按蚊34只、雷氏按蚊9只、克莱按蚊181只和比伦按蚊5只。22只多重PCR无扩增产物的蚊虫中,经rDNA-ITS2序列分析鉴定为贵阳按蚊2只、类中华按蚊1只、朝鲜按蚊8只、林氏按蚊7只和帕氏按蚊4只。获取用分子特征鉴别为中华按蚊的文献17篇,共汇总了101个采集地信息,其中有中华按蚊分布的采集点80个,无中华按蚊分布的21个地点。地理探测器软件计算获得的q值,从大到小依次为0.592 0(年平均气温)、0.507 2 (纬度)、0.351 2 (经度)和0.214 4 (年平均降雨量)。中华按蚊的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纬度。综合分析分布地的纬度和年平均温度等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10℃可以作为划分中华按蚊在我国分布北界线的依据。我国中华按蚊的分布范围包括云南、贵州、重庆、河南、山东、天津、江苏、安徽、湖北、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广西、广东、海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台湾、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全境,以及西藏、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北京、辽宁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南部部分地区。结论改进的赫坎按蚊种团多重PCR分子鉴定方法快速简单、客观可靠。综合分析显示划分中华按蚊在我国分布北界线的依据是年平均气温10℃线,中华按蚊在我国的分布应小于之前记载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塞蚊亚属(subg.Cellia)的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微小按蚁(An.minimus),多斑按蚊(An.maculatus),簇腹按蚊(An,kochi)和吉普按蚊(An.jeyporiensis)卵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蚊卵的网纹、船面饰缘和船面突起的表面细微结构种间差异明显,是有意义的分类指标;浮囊的细微形态差异小;瓣突及精孔区形态种内变异很明显,作为分类特征应谨慎。结果证实,采自海南岛大劣按蚊卵的形态与A种相同,云南勐腊地区的大劣按蚊卵与前者有(?)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微小按蚊种团mtDNA-COII基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我国微小按蚊种团成员 (微小按蚊A/C、乌头按蚊、瓦容按蚊及杰普尔按蚊 )的线粒体DNA(mtDNA)COII基因的分子变异和种系发生关系。 方法 单蚊提取DNA ;mtDNA COII基因的扩增和测序 ;用最大似然法DNAML构建种系发生树。 结果与结论 我国存在微小按蚊A、C两个亲缘种 ,两者COII基因 1 6个位点存在碱基置换 ,突变频率为 2 .3 % ,变异小于其它种团成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国部分地区28种蚊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itochondrion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序列,探讨其作为蚊虫分子标记的应用潜力。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河南、山西、天津、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蚊虫孳生地采集幼虫,室内饲养至羽化成蚊,在蚊虫栖息地和蚊虫监测点,采用灯诱法和人诱法采集成蚊。所有成蚊经形态学鉴定后,提取单只蚊虫基因组DNA,采用国际双翅目通用引物PCR扩增并克隆线粒体COⅠ基因5′端片段,并进行测序。所得COⅠ基因序列上传Gen Bank获取登录号。序列通过Clustal1.83和MEGA5.05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用DNAMAN9.0软件分析同源性。采用Mega5.05软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计算遗传距离。每种蚊虫随机选择1~4条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采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共采集3亚科6属28种301只蚊虫,分别为伊蚊属(Aedes)的白纹伊蚊(Ae.albopictus)等5种、按蚊属(Anopheles)的中华按蚊(An.sinensis)等6种(亚种)、库蚊属(Culex)的二带喙库蚊(Cx.bitaeniorhynchus)等14种(亚种)、阿蚊属(Armigeres)的骚扰阿蚊(Ar.subalbatus)、曼蚊属(Mansonia)的常型曼蚊(Ma.uniformis)和巨蚊属(Toxorhynchites)的华丽巨蚊(Tx.splendens)。PCR扩增结果显示,28种蚊虫线粒体COⅠ基因的长度约711 bp,经多序列比对排齐后长度为651 bp。不同种别蚊虫的线粒体COⅠ序列同源性范围为97.85%~99.97%。种内K2P遗传距离为0.15%~2.89%,属内种间遗传距离为0.25%~14.50%。其中,按蚊属6种蚊虫COⅠ序列存在153个变异位点,131个简约信息位点,T+A平均含量为67.70%;编码的217个氨基酸残基中保守氨基酸206个(占94.9%);6种蚊虫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31%~99.72%,种内K2P遗传距离为0.41%~1.56%,种间K2P遗传距离为1.07%~14.50%。28种蚊虫(60条)COⅠ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种团内近缘种(尖音库蚊、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聚在一起,但近缘种之间未完全隔开;白跗按蚊(An.albitarsis)和迷走按蚊(An.vagus)聚在一起,其余23种蚊虫分别以种为单位聚在一起。结论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分子标记可以区分捕获蚊虫的部分蚊种,但尚未能有效及准确地区分近缘种。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对赫坎按蚊种团(Hyrcanus Group)的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上海、贵州及云南3个地理株及嗜人按蚊(An.lesteri anthropophagus)、贵阳按蚊(An.kweiyangensis)、昆明按蚊(An.kun-mingensis)进行了幼虫唾腺染色体研究。标本制作依French等(1962)的方法稍加改良。制出的标本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