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5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129例,女性122例,年龄(59.64±9.8)岁。高血压等级标准分为3组,Ⅰ级高血压52例;Ⅱ级高血压102例;Ⅲ级高血压97例。再根据病程分为3组;A组(〈5年)98例,年龄(57.5±9.4)岁;B组(5~10年)70例,年龄(60.5±10.3)岁;C组(〉10年)83例,年龄(62.5±9.3)岁。和93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测量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频谱参数及观察斑块的存在与否,了解其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斑块发生率增加(P〈0.01),颈动脉内径增大,血流速度减低,阻力和搏动指数增加。随着原发性高血压分级增高及病程延长,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斑块Crouse积分增加(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随着原发性高血压分级增高及病程延长。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国内动态     
高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19·该文探讨了炎症标记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01-04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2例(男110例,女92例),年龄(60·2±12·4)岁。其中合并糖尿病45例(22%),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合并感染、免疫系统疾病及肿瘤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 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进行血清hsCRP定量检测。根据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吸烟情况分组进行血清hsCRP水平比较。…  相似文献   

3.
实用老年医学,2006,20:121-122该文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浆内皮素-1(ET-1)、脂蛋白(a)[Lp(a)]的关系。方法:对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有斑块(CP)及无斑块(NCP)分为:(1)硬斑块组(HCP)31例,其中男23例,女8例。(2)软斑块组(SCP)46例,其中男35例,女11例。有斑块组共77例,年龄63~78(74·6±5·2)岁。(3)无斑块组43例,其中男30例,女13例,年龄60~80(73·6±4·7)岁。并测定上述患者ET-1血清Lp(a)的含量。结果:颈动脉CP组与NCP组比较,ET-1及Lp(a)含量明显增高(P<0·01),SCP组与HCP组比…  相似文献   

4.
该文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脉压PP)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关性。方法:对106例老年EH患者进行s-CRP浓度测定,同时测量血压,并使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 MT)及斑块,斑块定义为局限性回声结构突出管腔,厚度>1.3mm。斑块分为0级(41例);无斑块Ⅰ级(26例):单侧斑块≤.0mm;Ⅱ级(19例):单侧斑块大于2.0mm;Ⅲ级20例):双侧斑块均>2.0mm。根据I MT及斑块将患者分为非I MT增厚组(32例)和I MT增厚组74例),结合hs-CRP及PP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I MT增厚组hs-CRP及PP显著高于非I …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波 《临床内科杂志》2004,21(8):545-54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寻找颈动脉斑块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潜在的临床标志物。方法 对 12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结果  87例患者 ( 72 .5 % )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为 4.17%。梗死侧颈动脉软斑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 ( 3 2 .9%∶16.9% ) ,斑块组年龄、TC水平、高血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斑块组 ,分别为 ( 65 .2 4± 9.69∶5 5 .3 8± 14 .5 1,P =0 .0 0 7) ,( 6.0 4± 1.18∶5 .41± 0 .79,P =0 .0 2 7) ,( 4 7/63∶10 /2 1,P =0 .0 2 2 )。结论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可能以斑块居多 ,而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 ,软斑为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伴有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尿酸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尿酸及肾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51例[男81例,女70例;平均年龄(72.28±9.45)岁]2003年住院高血压患者资料,根据颈动脉多普勒检查有无颈动脉斑块划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及正常组,分析两组同期住院24h动态血压、心脏超声、血脂及尿酸、肌酐、尿素氮、血糖等结果。结果两组尿酸值分别为(374.6±122.8;317.5±93.0)μmol/L。颈动脉斑块组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02)。斑块组尿素氮、肌酐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5,P=0.017)。24h动态血压平均舒张压及白昼舒张压亦有明显差别。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与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225,P=0.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变量尿酸、年龄对颈动脉斑块有影响。结论高血压患者尿酸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尿酸水平及年龄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颈动脉斑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94例高血压患者按24h血压节律及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4组,(1)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149例);(2)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144例);(3)非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154例);(4)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147例)。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测。彩色电脑声像仪逐节段观察颈动脉管壁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形成。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所有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结果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非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MMSE分别为(26.2±1.2)分、(28.3±1.5)分、(28.2±1.5)分(、28.8±0.6)分,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MMSE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MMSE与24 h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脉压及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与收缩压夜间下降率及舒张压夜间下降率呈正相关。结论动态血压节律变化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尿酸及肾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51例[男81例,女70例;平均年龄(72.28±9.45)岁]2003年住院高血压患者资料,根据颈动脉多普勒检查有无颈动脉斑块划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及正常组,分析两组同期住院24 h动态血压、心脏超声、血脂及尿酸、肌酐、尿素氮、血糖等结果.结果两组尿酸值分别为(374.6±122.8;317.5±93.0)μmol/L.颈动脉斑块组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02).斑块组尿素氮、肌酐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5,P=0.017).24h动态血压平均舒张压及白昼舒张压亦有明显差别.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与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225,P=0.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变量尿酸、年龄对颈动脉斑块有影响.结论高血压患者尿酸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尿酸水平及年龄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8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60岁)行动态血压监测,按动态脉压不同分为脉压<50mmHg组 (PP1)93例和脉压≥50mmHg组(PP2)88例。对所有患者均做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冠状动 脉造影检查,比较不同组间的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脉压≥50mmHg组与脉压< 50mmHg组比较,颈动脉内膜厚度[(1.02±0.23)mm比(0.92±0.17)mm]、颈动脉斑块积分指数 [(9.28±2.07)比(4.36±1.57)]、颈动脉狭窄指数[(1.92±0.83)比(1.31±0.67)]、左心室舒张 末期内径[(5.02±0.44)cm比(4.67±0.41)cm]、冠状动脉狭窄指数[(1.85±0.64)比(1.26± 0.4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程度与增大的脉压有 关,脉压是颈动脉内膜厚度与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杂志》2006,14(4):328-328
该文研究目的是了解炎症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高血压导致外周血管病变的认识。入选154例[男81例,女73例,年龄60~83岁,血压(152±21/87±12)mm Hg]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定量检测血清hsCRP,并进行血清hsCRP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4·9±4·8)vs(3·1±3·9)mg/L,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1 对象与方法  选自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者 2 0 3例 (符合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 ,其中冠心病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64例 (符合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国际高血压协会制定的高血压标准 )为高血压组 ,男 48例 ,女 16例 ,年龄(60 3 9± 10 11)岁 ;冠心病不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13 9例 ,从中随机选取 64例为非高血压组 ,男 5 6例 ,女 8例 ,年龄(5 8 3 1± 10 5 2 )岁。 …  相似文献   

12.
普伐他汀与非诺贝特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方法 :经超声检查颈动脉有不同程度斑块患者 66例 ,分为 2组。普伐他汀组 3 6例 ,男性 2 8例 ,女性 8例 ,年龄68± 5岁 ,给予普伐他汀 10mg口服 ,每晚 1次 ,共 1年。非诺贝特组 3 0例 ,男性 2 6例 ,女性 4例 ,年龄 65± 5岁 ,给予非诺贝特 0 1g口服 ,每日 3次 ,共 1年。每隔 3~ 6个月进行超声复查斑块变化及血脂检查。  结果 :与同组治疗前比普伐他汀组斑块长径和宽径均缩小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非诺贝特组斑块长径和宽径略有变化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普伐他汀在降脂的同时 ,并有稳定斑块和消退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1资料与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4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4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80例,年龄61~76(69.2±5.4)岁,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硬化组)122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非硬化组)42例。硬化组患者中稳定性斑块58例,不稳定性斑块64例;斑块严重程度Ⅰ级37例,Ⅱ级45例,Ⅲ级40例。入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右室重塑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往对原发性高血压病 (EH)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多集中于左心室 ,发现高血压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已有损害。近年来 ,对右心功能的研究亦受到关注 [1 ] 。本文作者探讨右室重塑的心脏结构与左右室功能的关系及特点。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EH组 :EH患者 2 5 2 (男 15 0 ,女 10 2 )例 ,年龄 5 8± 12岁 ,符合 1978年 WHO建议的诊断标准。按超声心动图心脏结构的结果将患者分为 3组 :心脏结构正常组 (H 1) 79(男 43,女 36 )例 ,年龄 5 7± 10岁 ;右心室重塑组 (H2 ) 70 (男45 ,女 2 5 )例 ,年龄 5 0± 12岁 ;左右心室均重塑组 (H3) 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1月于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的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年龄55~81岁,平均(65.98±7.47)岁。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根据斑块特征分为稳定斑块组(96例)和不稳定斑块组(29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LP-PLA2、A-FABP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RP(OR=2.162,95%CI:1.189~4.032)、A-FABP(OR=1.017,95%CI:1.001~1.038)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论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RP、A-FA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相关,LP-PLA2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动脉病变及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将384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组)患者分为高血压1级者82例,高血压2级者196例,高血压3级者106例,另选79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并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者(258例)及无左心室肥厚者(126例),比较两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随高血压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出现升高;高血压2级者、3级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1级者、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及进展关系密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可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病变及左心室肥厚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脂正常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及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血脂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88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左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根据测量结果分为斑块组(104例)和无斑块组(184例),将患者CAS程度分为0~4级,所有患者测血脂、血尿酸水平。结果斑块组血尿酸浓度明显高于无斑块组(481 μmol/L vs 289μmol/L,P0.05)。斑块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较无斑块组明显增高(66.2% vs 13.8%,P0.05)。与CAS 3级患者比较,CAS 0级、1级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与CAS 4级患者比较,CAS 0级、1级、2级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CAS斑块形成可能与血尿酸水平升高有关,CAS程度愈高,其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102例与体检健康者(对照组)96例,分别检测分析两组血清Cys C等生化指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再根据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将所有入选对象分为健康无颈动脉斑块组(73例)、高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35例)和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67例),比较分析三组血清Cys C、生化指标、年龄及其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血清Cys C和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血清Cys C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血清Cys C、年龄显著相关(r=0.26~0.32,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ys C是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B=0.48,P0.01);在调整年龄进行偏相关分析显示Cys C与IMT的相关性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r=0.20,P0.01)。结论血清Cys C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IMT有一定的关系,可作为其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粥样斑块、内皮功能与内皮素 1和C 反应蛋白的关系。  方法 :选择 10 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其中男性 5 6例 ,女性 5 3例 ,平均年龄 (60 8± 6 2 )岁。应用B型超声对所有病例颈动脉、肱动脉进行扫查 ,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粥样斑块 ,在静息、反应性充血时分别测量肱动脉内径 ,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液中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然后分析超声结果与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的关系。  结果 :随着IMT增厚 ,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亦增大 ,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粥样斑块 1、 2、3级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高于粥样斑块 0级 (P <0 0 5 )。加压充血后 ,肱动脉管径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Flow MD)与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是 -0 62 7、 -0 693 (P <0 0 0 1)。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液中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增高与肱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受损、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F)及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筛选老年高血压患者64例,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分成正常白蛋白尿组(NAU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另设30例非EH老年人为对照组(NC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4h尿白蛋白含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 MT)及其粥样斑块指数(PI)。结果(1)与对照组(9·1%±1·8%)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NAU组已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6·3%±1·1%,P<0·05),而MAU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则进一步降低(5·0%±1·4%,P<0·05)。(2)MAU组颈总动脉I MT较NAU组增高,且两组均较对照组增高[(1·0±0·2,0·9±0·1vs0·8±0·1)mm,P值均<0·05]。(3)MAU组的微量白蛋白尿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呈负相关(r=-0·597,P<0·001);微量白蛋白尿与颈总动脉I MT呈正相关(r=0·700,P<0·001)。结论老年EH患者均存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和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I MT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