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春安 《医学争鸣》2002,23(4):367-37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QT离散度(QTd)及校正心率后 QT离散度 (QTcd)的临床意义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测量分析 92例 AMI患者的 QTd和 QTcd,其中男 62例 ,女 30例 ,年龄 42~ 80 (平均 54.3)岁 ,与 60例无心脏病者 QTd和 QTcd对照分析 ,其中男 39例 ,女2 1例 ,年龄 40~ 75(平均 52 )岁 .结果  AMI入院时 QTd(66± 30 ) ms,QTcd(75± 36) ms明显高于对照组 (39± 1 6) ms,(42± 1 7) ms (P<0 .0 0 1 ) .死亡组 QTd(1 0 5± 2 5) ms,QTcd(1 2 2± 33) ms明显高于生存组 (54± 1 8) ms,(60± 2 0 ) ms(P<0 .0 0 1 ) .QTd≥ 80 ms患者死亡率 62 .5% ,多部位梗死56.3% ,室心律失常 53.1 % ,泵功能 (Killip分级 )≥ 级2 8.3% , - 度房室传导阻滞 1 2 .5%明显高于 QTd<80 ms的 3.3% ,2 5.0 % ,1 1 .7% (P<0 .0 1 ) ,6.7% ,5.0 % (P<0 .0 5) .生存患者出院时 QTd(45± 1 3) ms,QTcd(48± 1 4 )ms较入院时 (66± 30 ) ms(P <0 .0 1 ) ,(75± 36) ms(P<0 .0 5)明显缩小 .且最长的 QT间期 92 %见于缺血区或梗死区导联 ,而最短的 QT间期 95%见于非缺血区或非梗死区导联 .结论 临床上可通过 QTd及 QTcd测量来判断 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 (QTd)动态变化及早期再灌注对QTd的影响。②方法 对 34例AMI病人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于溶栓治疗前后同步记录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d .③结果 AMI组溶栓治疗前QT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 (t=18.70 0 ,P <0 .0 0 1) ;血管再通组QTd较血管未通组降低程度更大、速度更快 (t=3.46 8,3.473,P <0 .0 1) ,溶栓 3h后QTd较溶栓前即明显降低 (t=4.195 ,P <0 .0 0 1)。④结论 成功的溶栓治疗 ,尽早地恢复血流再灌注 ,可明显降低QTd .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QT离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琴  张静 《疑难病杂志》2004,3(6):345-346
QT间期离散度(QTd)是简便易行的无创心电生理检测技术,可反映心室复极状况,是判断心肌电活动稳定状况的指标之一。有研究发现,QTd增加与冠心病患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及猝死的发生有关。本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不同时段QTd的变化,比较溶栓成功组、溶栓失败组及未溶栓组,以探讨AMI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QTd及CVA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效果与QT间期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2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成功组(63例);溶栓失败组(52例);非溶栓组(111例).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人院当时(平均7.1h±1.6h),发病后第2天、第1周末及第2周末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的测量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同一导联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QT值减去最小QT值为QTd值.[结果]3组QTd入院当时无差异(P>0.05),但起病后第2日、第1周末及第2周末溶栓成功组QTd[分别为(48±17)ms,(43±15)ms,(36±14)ms]较溶栓失败组[分别为(65±18)ms,(55±16)ms,(47±15)ms]和非溶栓组[分别为(67±16)ms,(54±14)ms,(49±13)ms]小,P<0.01;后2组比较,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能使QTd值减小,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能提高心肌电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AMI发病6 h内静脉溶栓治疗的69例患者,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45例)和未再通组(24例),测定溶栓前、溶栓后2 h和24 h的Q-T离散度。结果:溶栓前两组AMI患者的Q-T离散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own氏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死患者常出现心室肌除极与复极的不同步,作者收集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68例,测定其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及心室晚电位(VLP),并进行对比分析。1对象和方法不同部位AMI患者68例,男59例,女9例;年龄(58....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 ,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和JT离散度 (JTdispersion ,JTd)的影响。方法以 4 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患者组 ,测定其成功行直接PTCA术前、后QTd和JTd ,同时以 4 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①患者组直接PTCA术后QTd和JTd显著减小 (P <0 .0 1) ,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QTd和JTd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②与对照组比较 ,患者组直接PTCA术前QTd及JTd显著增大 (P <0 .0 1) ;术后患者组QTd及JTd虽高于对照组 ,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直接PTCA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再灌注 ,逆转心肌缺血 ,缩小QTd及JT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在正常人及冠心病患者的意义。 方法观察了 12 0例正常人、14 4例冠心病患者在常规体表同步记录十二导联心电图时的QTd及相关指标。结果正常人的QTd(39.94±12 .13)ms <冠心病组 (5 0 .85± 18.4 4 )ms,冠心病组中有心肌梗死病史者的QTd(5 6 .0 6± 19.30 )ms>无心肌梗死病史的 (48.2 5± 17.5 2 )ms。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室复极不均一性增加 ,尤其是患过心肌梗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对 4 8例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心电图QTd进行分析 ,以 10 0例正常人心电图为对照组。结果急性心梗早期QTd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P <0 .0 0 1) ,死亡的 6例心梗QTd明显高于存活组 (P <0 .0 1) ,表明QTd可能是评价近期预后的标志。观察溶栓有效的 36例QTd发现溶栓后 4 0min开始下降 ,一直持续至 2h ,较溶栓治疗前显著下降 (P <0 .0 5) ,而溶栓无效者QTd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表明观察溶栓后 2h内QTd的变化可作为评估溶栓再通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55例AmI患者分为溶栓组和非溶栓组,分别测定并比较其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 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小,而非溶栓组QTd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mI患者QTd明显增大,但行静脉溶栓再通后,其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2.
1目的 探讨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2方法 给予 2 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15 0万单位链激酶行静脉溶栓治疗 ,根据临床血管再通指标 ,比较溶栓开始不同时间 (<6 h和 6~ 12 h)和不同的给药速度 (30 m in和 6 0 min滴完 )对疗效的影响。通过择期冠状动脉造影 ,比较临床再通组与未通组冠脉再通率。通过超声心动图及左室造影 ,比较再通组与未通组心功能。3结果  6 h内溶栓血管再通率 6 8.4% ,6~ 12 h溶栓血管再通率5 0 .0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8.11,P<0 .0 1) ;两种给药速度血管再通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 =0 .0 3,P>0 .0 5 )。左室造影示再通组心功能明显好于未通组 (t=3.2 1,P<0 .0 1)。4结论 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的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50mm/s纸速12导同步心电图机对37例患者发病1周内4次(入院即刻、发病2、4、7d)QT离散度及相关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并与50例正常对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MI早期QT离散度等指标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大,且存在动态演变:入院2d达最大值,4d减小,7d更小但仍高于正常。梗塞相关冠脉再通可明显减小QT离散度等指标:这种作用在下壁AMI患者表现为抑制QT离散度等指标在发病2d的增加;在前壁AMI则表现为加快QT离散度等指标在4d后的恢复。AMI部位本身对QT离散度等指标的演变也有影响。与下后壁AMI相比,前壁AMI者的QT离散度增大较明显,恢复较慢。结论:AMI急性期QT离散度等指标存在动态演变,梗塞相关冠脉再通可以改善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后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变量曲线与患者转归的关系。方法 对166例AMI患者施行溶栓治疗,同时在发病90min及5—7d内行心导管术的患者,分别测定其CK—MB的起始浓度及溶栓治疗90min、3,6,12,24h的浓度变化。对所采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确定CK—MB的峰值及曲线范围。结果 CK—MB峰值与梗死部位相关(P<0.05),也与治疗时间相关(P<0.01)。CK—MB峰值在溶栓治疗后90min及5—7d与梗死区的功能相关(P<0.05),而曲线范围别只在90min与梗死区功能相关(P<0.05)。结论 CK—MB峰值与AMI患者梗死区功能、左室功能及溶栓治疗后的转归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疗效与溶栓前后,心电图QT离散度(QT离散度)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立即做17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R-R间期及QRS间期,取其均值,计算出QT离散度。结果:溶栓成功组(36例)溶栓后2hQT离散度明显增加,以后逐渐缩短。溶栓失败组(24例)溶栓后2h及2d的QT离散度无明显变化。溶栓失败组和未溶栓组(45例)治疗后7~14d的QT离散度较治疗前缩短,两组无明显差别。溶栓成功组7~14d的QT离散度较溶栓失败组明显缩短。结论: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与静脉溶栓的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观察65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根据其是否在介入治疗后24h内出现T波倒置,将患者分为T波倒置组45例,未倒置组20例,分别观察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Q—T离散度及预后。结果T波倒置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减低、达酶峰时间提前、QTd及QTcd显著缩短,随访6个月,T波倒置组较未倒置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结论Q—T间期离散度变化和介入治疗后是否早期T波倒置均为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的简易临床指标,与临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早期应用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17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标准组和联合组。两组均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溶栓前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口服,联合组加服氯吡格雷300 mg。溶栓结束后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每天1次,3 d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联合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及30 d内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出血、急诊血运重建和心血管死亡事件。结果联合组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标准组,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急诊血运重建事件低于标准组,差别有显著性(2χ=3.98~4.44,P<0.05);总出血事件、心血管病死亡率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溶栓时早期应用氯吡格雷可增加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再梗死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使急诊血运重建事件减少。  相似文献   

18.
环磷酸腺苷葡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环磷酸腺苷葡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给予环磷酸腺苷葡胺和安慰剂 ,测定患者用药前后 QT离散度。结果 :试验组的 QT离散度比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1 )。结论 :环磷酸腺苷葡胺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