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24小时内首次空腹血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24h内首次空腹血糖水平对其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测量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4h)的首次空腹血糖水平,研究血糖水平与其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高血糖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昏迷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者.结论高血糖可加重急性脑梗死脑组织损伤,在脑梗死急性期应注重检测血糖变化及积极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高血糖与病灶大小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检测 84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 72 h内空腹血糖 ,并根据血糖值高低分为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 ,观察两组间病灶大小及预后。结果 :高血糖组的梗死灶明显大于正常血糖组 (P <0 .0 1 )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 (P <0 .0 1 ) ,病死率高于正常血糖组。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的病灶大小和预后与高血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脑梗死患者和脑梗死应激性血糖增高组患者。结果:血糖增高脑梗死组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脑梗死应激性血糖增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应激性血糖增高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糖化血红蛋白(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糖增高脑梗死组糖化血红蛋白与一般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激性组与一般疾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增高脑梗死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比脑梗死应激性血糖增高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通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区分血糖增高脑梗死和脑梗死应激性血糖增高这二种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血糖水平分为两组:高血糖组62例,正常血糖组59例。对照分析了两组患者发病后的1d、7d、14d、21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定的关系。结果治疗3周后,高血糖组的总有效率52%,正常血糖组92%,两组比较,p<0.01,正常血糖组明显优于高血糖组。结论脑梗死发病后有无高血糖,可作为估计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加重与血糖浓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3月~2003年8月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病例158例,以血糖7.0 mmol/L为界,分为高血糖组、非高血糖组.入院后3天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高血糖组病情加重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糖组.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加重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临床治疗时要避免高血糖.  相似文献   

6.
邓红星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116-116,13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7月~2008年12月以来脑梗死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和常规治疗,观察记录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为73%,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率32%,总有效率65%,两组间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多合并血糖升高,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糖与神经功能缺损和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用我院近4年来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糖测定和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结果 伴有高血糖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预后不良.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的高血糖促进和加重脑梗死,及时降低血糖可能会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葡萄糖及果糖胺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接受试验人员150例。将试验人员根据疾病不同类型均分为脑梗死组、健康组及高血压组(n=50)。对3组进行血糖及果糖胺检测,比较3组患者果糖胺、血糖检测结果以及各组阳性率人数。结果脑梗死患者果糖胺为(288.1±42.3)μmol/L、血糖值为(9.49±1.4)mmol/L均显著高于健康组的(180.2±35.1)μmol/L、(4.79±0.46)mmol/L与高血压组的(183.2±30.3)μmol/L、(5.02±0.35)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与高血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果糖胺异常人数为18例、血糖指标异常人数为22例,显著多于健康组的1例、0例及高血压组的3例、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与高血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果糖胺与血糖联合检测是判断脑梗死血糖增高原因的可信指标,可作为脑应激反应水平、评估损害轻重、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的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面积脑梗死是脑梗死中较重的一类,病情凶险,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因此急性期有效的治疗以及对危险因素、并发症的防治尤为重要。现对24例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8例,女6例。年龄64~80岁,平均72岁。既往有高血压12例,脑血管病10例,风心病6例,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1例,糖尿病5例。1.2临床症状、体征24例均突然起病,活动中起病18例,静息下起病6例。头痛14例,呕吐18例,嗜睡12例,昏迷8例,伴癫痫3例,语言障碍14例,眼球凝视12例。完全性瘫16例,不全瘫8例。病后并高血糖14例,并高血压20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24 h动态血压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将高血压患者116例分单纯高血压组58例与高血压伴脑梗死组58例,对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数据。结果 2组在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昼平均收缩压、昼平均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和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24 h平均脉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逐步Logistic回归发现,最终AASI、夜间血压下降率、糖尿病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AASI在对脑血管病的预测程度上可能要优于其它动脉硬化指标,其OR=3.568。结论 24 h动态血压的基本参数能准确反映老年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血压变化特点。AASI较其它指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更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脑出血首次平均血压(LMBP)对其预后的影响进行了临床评价。方法:1.不同出血部位的年龄、LMBP的比较。2.同一出血部位死亡组与存活组的1MBP比较。3.1MBP与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分析。4.统计学处理:评价用,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变量相关性分析用直线回归法。结果;1.基底节出血的平均年龄小于皮质下出血(P<0.05);其LMBP高于皮质下出血(P<0.05)。2.基底节出血死亡组的LMBP高于存活组(P<0.05);皮质下出血死亡组的LMBP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基底节出血LMBP与脑出血的死亡率呈正相关(r=0.76,P<0.05)。结论:基底节出血随LMBP的增高其死亡率亦增加,二者具有正相关,LMBP大于18.80KPa基底节出血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对糖尿病病人用血糖检测仪和实验室两种方法检测血糖含量 ,结果显示 P<0 .0 5 ,表明两种检测血糖的方法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脑出血首次血肿量(IVH)与首次平均血压(IMBP)及其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脑出血易感性假说即P=K■。方法:1.不同出血部位的年龄、IVH、IMBP进行比较。2.同一出血部位存活组与死亡组的IVH进行比较.3.IVH与年龄、IMBP、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4.统计学处理:评价用X±SD;t检验;相关性分析用直线回归。结果:1.基底节、皮质下出血与丘脑比较显示:IVH大(P<0.05)。2.基底节与皮质下出血比较:平均年龄小(P<0.05);IMBP高(P<0.05)。3.死亡组的击底节、皮质下出血的IVH大于存活组(P<0.001)。4.相关性分析:IVH与IMBP相关性:基底节呈正相关;基底节及皮质下均显示相关。结论:基底节出血的IMBP及病死率、皮质下出血的病死率随IVH的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321例脑出血急性期血糖测定结果:血糖水平与意识障碍,颅压增高及中线结构病损呈正相关;与脑脊液细胞数无明显关系;高血糖者死亡率很高,且多死于脑疝等颅内原因;血糖正常者死亡率较低,且多死于肺部感染等颅外原因,认为重症脑出血合并高糖血症者应避免使用葡萄糖治疗,血糖动态观察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24 h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在不同时段的变化.方法 选取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94例,仔细询问发病时间,分为2~7 h、8~15 h,16~24 h 3组.与40例同期非神经系统疾病住院的患者相对照.结果 不同发病时间组患者血清NSE水平都明显高于对照者(P<0.01),发病16~24 h时的患者血清NSE水平最高,与其他各时间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24 h内血清NSE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16~24 h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脑出血急性期患者61例,其中对照组27例,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34例,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凉血通瘀方治疗,于治疗后21 d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2.4%,对照组的66.7%,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均显著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相似文献   

17.
脑心通胶囊治疗脑出血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脑出血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与脑心通组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降血压、调血脂、营养脑细胞及末梢神经,丹参,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康复等治疗,脑心通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3粒/次,3次/d。共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常规治疗组和脑心通组对脑出血恢复期均有明显改善(P〈0.01)。脑心通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脑出血恢复期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10mL入液静滴,1次/d,连续20d,对照组使用止血药物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mRS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可以促进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改善患者愈后,对急性期脑出血治疗可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蒋逢春 《黑龙江医学》2011,35(3):214-216
目的 探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及适应证.方法 根据不同病情灵活采用3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结果 本组63例中,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4例,治愈13例,死亡1例为术后脑内再出血;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34例,治愈33例,死亡1例,为严重肺部感染;微创锥颅抽吸引流术15例,治愈14例,死亡1例为脑干再出血导致功...  相似文献   

20.
郑坤木  童绥君  马琪林 《医学综述》2009,15(13):2046-2048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19例和甘露醇等常规治疗组17例。局部亚低温组在甘露醇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施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72h。对照组为2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术(SPECT)显示脑出血患者脑水肿高峰期(发病第4天)局部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对患者入院时及第3、7、14、21天分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SPECT血流灌注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局部亚低温与常规治疗组两组病灶区平均血流灌注对比,常规治疗组明显低于局部亚低温组(P<0.05),NIHSS评分在常规治疗组和亚低温治疗组患者在入院时,第3天和第7天无明显差异(P>0.05),第14天和第21天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出血急性期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减轻神经损伤,保护和改善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