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洋  于峥  刘慧杰 《中医杂志》2007,48(4):377-378
处方中药物用量是中医临床颇具技术含量的内容。处方一经组成,每味药物的用量直接关系方剂的功效,故素有“不传之秘在药量”的说法。世尊张仲景为医圣,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仅开创了中医临床治疗学辨证论治系统的先河,经方的药物组成、用量、加减、炮制、制剂、服法等精确清晰,基本涵盖了整个中医临床用药过程,其规式作用,也是被后世尊为医方之祖的原因之一。但经方药量欹重,动辄数两,甚至半斤、1斤、2斤。后世畏其药重,尚轻剂而用之。对经方的药量考据,一直是历代聚讼之一。对经方药量的把握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经方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医处方,法度谨严,同一方剂,药物加减,剂量多少,作用迥异,因此,一个方剂是否有效。除了具有严格的组成配伍外,尚与药物的剂量有直接关系。清代王清任说:“药味要紧,份两更要紧,”日人渡边熙说:“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之用量,堪为后世楷模,其中有严格的原则性和规律性。以《伤寒论》的半夏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为例,两方半夏、黄芩、人参、黄连、大枣用药相同,不同的则是甘草的用量:前者用量是三两,后者是二两,二方皆用于误下之痞证,但甘草泻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方剂配伍特点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思华  姜建国 《中医杂志》2003,44(4):305-307
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选药是否合理,配伍是否精当,是方剂是否有效的关键。张仲景医书被后世医家奉为“方书之祖”,其方剂也是后人推崇倍至的“经方”。本文拟就张仲景方的组方特点浅析如下,以期对研究方剂配伍理论和提高临床疗效有所借鉴。1 主攻明确,药少而精《伤寒论》全书113方,共使用89味药物,超过10味药物的方剂仅有2首。《金匮要略》全书205首方剂中,1~6味药组成的方剂有 160首,约占方剂总数的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金匮要略》系东汉医家张仲景的著作,书中所列方剂为实践经验的结晶,素有「经方」之称。若能正确的运用经方,每每立起沉疴,但使用经方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注意药物用量:古人谓:「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我们运用经方要注意药味用量这点,举例而言: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均为仲景之方,皆由大黄、枳实及厚朴组成,但因用量不同,其适应证各异,方名亦不同。小承气汤用大黄四两为主药,厚朴三物汤证用厚朴八两为主药,厚朴大黄汤证主治支饮胸满,并用厚朴一尺,大黄六两为主药,(上述药量为汉制)。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素有众方之祖的称誉。书中许多汤方,不仅能治伤寒,还能治内伤杂病,同时对中医临床各科诊治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指导意义。是论112方中,仅用84味药物,其中一药经两个方以上用过的只有49味。就是这几十味药物互相配伍,组成一百多个方剂,并经后人千百年实践,经得起验证,可知其用药技巧和组方构思必寓有深意。本文试图就《伤寒论》的制方遣药特点提出初步看法,希望得到中医界前辈和同道们的指教。一、为方剂君臣佐使的配合大法创立典范疾病的表现虽复杂多变,但总有主证、次证、本证、标证之分。立方用药就应针对  相似文献   

6.
<正> 所谓中药剂量主要指每味药物干品入汤剂供成人一日的用量。其次是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中药剂量十分严格,药物用量的轻重,常常影响该药物或该方剂的作用及临床效果。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书中就有许多方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方剂计量学方法提取、解析《伤寒论》方剂之药对配伍关系。方法选取《伤寒论》方剂88首,统计用药频数,将频次较高药物进行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提取其中的药对;引入方剂计量学新立药对分析法,解析药对的配伍特性与运用情况。结果《伤寒论》88首方剂,全部用药431药次,共得不重复用药60味,其中29味频次较高者为常用药。对29味常用药进行相关分析,得378对两两药物组合,其中龙骨与牡蛎、生姜与大枣等18对药之两药间相关系数较高(r﹥0.40),可视为初选药对。对29味常用药进行聚类分析,以甄别初选药对,从中确定生姜大枣、人参半夏、黄芩黄连、麻黄杏仁、白术茯苓、栀子豆豉、龙骨牡蛎、枳实厚朴、粳米知母等9组药为《伤寒论》方剂之常用药对。解析9组药对,计算其运用频度、配合强度、离对比,以揭示其配对亲和程度及其独立性或依存性关系;分析其成对和离对运用功效,以表明其运用时机。结论《伤寒论》方剂药对为后世医家用药之典范,迄今仍被广泛使用;方剂计量学之药对分析法可以为方剂药对的研究和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俗云“医家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可见中医处方药量之大小 (或轻重 )是临床疗效高低的关键之一。笔者从事中药调剂工作近 2 0年 ,在众多的处方中 ,大多数药物的用量还是遵从一般规律 ,但不循常规 ,惊人之量也时有所见。询问病人煎煮、服用之切身感受 ,就教医生处方遣药之心得体会 ,对药量大小之利弊略有心得 ,浅议如下。药量大小 ,古人亦各不相同 ,《内经》里总的原则是“有故无殒 ,亦无殒也。”《伤寒杂病论》中除鳖甲煎丸 ,薯蓣丸等方药味稍多 ,总量略重外 ,一般方药味少 ,药量小 ,且一味药在不同的方剂 ,取不同的用意时药量大小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十枣汤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萧 《中国中医急症》1999,8(4):182-184
十枣汤出于仲景《伤寒杂病论》,方由甘送、大戟、芫花、大枣四味组成。全方实为药精力显的逐水方剂。本文就十枣汤的用法、用量及其临床应用作一探讨,以供研究。1十枣汤的用量及用法十枣场的用量《伤寒论》中记载为“右三味,等分,分别揭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未,强人服一线匕,赢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老,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在近代的临床观察中,十枣场大朝、芜花、甘逐三药的用量从0二5~3g不等,最大量可用至三药各7g以大枣Ic枚煎汤送股[‘j。大枣…  相似文献   

10.
余月明  马援 《陕西中医》1995,16(2):93-94
<正> 仲景对桂枝的应用甚广,用药配伍严谨而灵活,药量变化不居,运用出神入化。在《伤寒论》的113方中,以桂枝汤加减约30方,堪称:“伤寒第一方”,柯韵伯云:“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证之与方,因证而立,亦因证而变。《伤寒论》中桂枝汤及其各变方的应用透彻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方剂的药用剂量 ,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因此 ,药用剂量不可忽视 ,特别是仲景《伤寒杂病论》经方 ,因其配伍严密 ,用药精当 ,其用量考究 ,如用之不当 ,便会失去经方应有的效果。笔者通过大量临床实践 ,证实经方用量远较现高校教材之剂量为大。现探讨如下。1 量变则功效异 纵观《伤寒杂病论》113方 ,除极少数方剂未注明剂量外 ,几乎每方有药 ,每药有其量 ,且煎服调理非常详细。由此可见 ,仲景对药物剂量之重视。以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为例 ,因其药物用量的变化 ,主治功效亦异了。四逆汤用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 ,甘…  相似文献   

12.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汤主之"。方由柴胡、桂枝、干姜、瓜蒌、黄芩、牡蛎、炙甘草7味药组成。当代多数注家及目前所用《伤寒论》教材均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病机为伤寒汗下后,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职而致水饮内结~([1])。本方为小柴胡汤类方,由小柴胡汤  相似文献   

13.
略论《伤寒论》方药加减规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的方剂,上溯殷周,下逮百世,有方书之称。其所载112方共91味药物的加减运用,历代名家奉为圭臬,对伤寒方多有发挥,并对组方的理法方面加以探讨,而对其药物的或加或减则很少论述。而正是这些方药的加减,从中才可发掘出其文字表面看不到的东西。因此弄清其范围,找出其规律,探讨其价值,对伤寒方药更广泛更灵活的运用于临床是太有裨益的。 1 《伤寒论》加减方的范围《伤寒论》加减方的范围包含以下四个方  相似文献   

14.
一、四逆散方剂的由来和组成本方是后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内中的一个方剂,它的药物组成如下: 柴胡枳实白芍甘草各等分用法:将上四味药碾为散,每次服三钱。白开水送服,早晚各一次。若作煎剂,每味药可按三钱。  相似文献   

15.
仲景在《伤寒论》中所用方剂共258首,为医方之圣,众方之祖。仲景对方剂命名也颇值得后人探究,首先绝大多数方剂以方中药物作为方名,约占79.5%;其次按该方功效与主治命名,约占147%;其他命名原则亦大多有其脉络可寻。1以药物命名分为四类:①一味药方名共18方。方中只有一味药,如甘草汤、猪肤场、百台洗方;②以该方全部药物为名共53方,如麻杏甘石汤、干姜附子汤、予姜责警黄连人参汤;③以该方君药为名共63方。其中分为一味药、二味药、三味药为名三类,如大柴胡汤、旋复代禁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④在原来以药名为方的基础上加…  相似文献   

16.
1.我国第一部外感热病的专著是《伤寒论》。 2.最早创六经辫证者是((伤寒论》作者张仲景。 3.最早整理《伤寒论》者是晋·王叔和。 4。最早注解《伤寒论》者是金·成无己。5.最早校正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者是宋·林亿。 6.最早以分类归纳法研究《伤寒论》是喻昌。 7.《伤寒论》方剂中使用最多的药物是甘草。 8.《伤寒论》中药味最多的方剂是麻黄升麻汤,14」味药。 9.《伤寒论》中的方剂,以桂枝类方RlJ最多。《伤寒论》之最@张安富$重庆江津造纸厂卫生所~~  相似文献   

17.
杨素清  刘雅婷 《光明中医》2014,29(2):F0003-F0003
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本方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甘草7味药组成,有疏理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解少阳之郁,疏阳气之结等功效,原文记载其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伤寒、疟疾、黄疸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相似文献   

18.
从小承气汤一方多法论张仲景用药的机圆法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伤寒杂病论》中,许多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只是药物的用量有所不同,或服用的剂量、方法不同,因而其治疗作用表现出差异,这种情况称为一方多法。以小承气汤为例:同是三味药(大黄、厚朴、枳实),张仲景给我们提供了三种不同剂量的服法,即“少少与”、温服六合、“服一升”。大中小三种剂量,使原本相同的一个方剂在不同的情况下起到三种不同的作用;同时张仲景又通过每味药物剂量的变化,使一方化为三方;即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三方功用、主治病证各不相同,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9.
张琦  华浩明 《吉林中医药》2010,30(5):435-438
《温病条辨》157首汤剂及《伤寒论》98首汤剂的用量存在一定的规律,汤剂的药物组成味数、使用药物分类、药物用量、日服用次数及日服用总量等方面都暗含汤剂用量的内涵。《温病条辨》汤剂与《伤寒论》汤剂进行比较后,发现《温病条辨》汤剂的平均药味及煎服法与《伤寒论》汤剂一脉相承,差异较小,在方剂的药物来源分类、方剂的重量及目服用量方面则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所列各方、素以法度严谨,方简效彰而称著,故后世则尊之曰:“经方”。其方药物配伍少者仅二三味。作为一首方剂,除单味药治疗之外,一主一副的二味组成,可算是汤方最简单之结构,以其方之简,则其处方立意也最明,而从其方加减化裁应用之意旨,也最为人所了解。笔者拟从这些组方简单的基本方剂出发,并联系各方之演变,藉以探索仲景制方用药之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