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析不同时期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5年2月收治165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首先均予以常规治疗并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A组于伤后12h内应用丹参注射液,B组于伤后12h后应用。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GCS评分、颅内压及脑水肿面积,计算脑梗死发生率并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GCS评分、颅内压及脑水肿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A组GCS评分更高、颅内压与脑水肿面积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幅度明显更大。观察组脑梗死发生率为6.0%(5/83),对照组为17.1%(14/82),差异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丹参注射液可有效稳定病情,防止病情加重,预防各种继发性病理性的发生,进而促进GCS评分的升高、颅内压与脑水肿面积与减小及脑梗死发生率的降低,效果满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血糖监测与伤情、预后及治疗的关系。方法:对51例颅脑损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51例进行血糖及血清果糖胺检测,对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伤组的血糖增高较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血清果糖胺无明显差异(P>0.05);脑伤组中轻、中、重型之间血糖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重型中死亡组血糖初测与复测有显著差异,而存活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血糖的增高与脑伤程度及预后呈正相关,经治疗后血糖趋于正常者,预后良好。因此,在救治中应及时预防和控制高血糖状态。  相似文献   

3.
耿煜  刘利群 《中国药业》2009,18(11):50-51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肛温为32-35℃,持续2-6d,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肾功能、血糖、血气及电解质;对照组控制肛温为36.5-37.5℃,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评估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颅内压显著降低,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死亡率显著降低,预后显著改善(P〈0.05),且并发症无增加。结论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纳络酮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早期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纳络酮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2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纳络酮治疗组(n=67)和对照组(n=60),观察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远期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络酮组患者呼吸循环较快恢复稳定,呼吸异常(27%)和心律异常(64%)明显减少(P〈0.05),脑水肿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纳络酮组治疗两周后GCS评分及伤后6个月GOS评分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运用纳络酮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疗效确切,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王志建  薛海英 《河北医药》2002,24(12):957-958
目的:观察β-内啡肽特异性拮抗剂纳络酮对肝性脑病(HE)的催醒作用。方法:52例HE患者分为两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纳络酮。对比分析两组清醒所需时间、清醒前后血氨值和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清醒前后血氨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清醒所需时间短(P<0.05),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纳络酮对HE具有催醒作用,其机制与综合治疗后清醒的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亚低温治疗时实时监测患者脑组织氧分压和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分析脑组织氧分压与颅内压变化,对患者预后情况指导治疗。方法本研究收集42例经诊断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疗法,试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疗法的同时实施亚低温治疗。治疗中,对2组患者进行脑组织氧分压和颅内压、血液学相关指标、血液学指标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结果亚低温疗法对于GOS(3~5分)患者和GOS(6~8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亚低温疗法能够显著提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氧分压水平( P <0'.05)。亚低温疗法在缓解颅内压水平也有显著的效果( P <0.05),其中对于GOS 6~8分患者的降压效果要优于GOS 3~5分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表明脑组织氧分压得到改善的患者,pH值的变化明显( P <0.05),血液中的氧分压也出现了显著性升高( P <0.05),二氧化碳分压在亚低温治疗后出现下降。脑组织氧分压改善和颅内压的控制对于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GOS评分表明脑组织氧分压升高和颅内压降低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论亚低温疗法能够显著地改善脑组织氧分压水平,同时还能够降低颅内压水平,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盐酸纳美芬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组的呼吸异常和心率异常患者例数以及颅内压升高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3 h后,治疗组的收缩期峰值、舒展期末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盐酸纳美芬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及影响亚低温治疗时机的相关因素。方法: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n=39例)和常规治疗组(n=41例)。比较两组的预后,观察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时间窗。分析影响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时机的原因。结果:伤后3个月GOS评分:亚低温治疗组恢复良好率56.4%。显著高于对照组39.0%(P〈0.05);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28.1%,明显低于对照组43.9%(P〈0.05)。亚低温治疗组开始治疗时间窗:12小时内16例。死亡3例.恢复良好8例;12时后23例。死亡8例,恢复良好10例。结论:早期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残率。合并伤、休克、迟发性颅内血肿、亚低温开始时间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钟海  何荣涛  谢隽  陆星  钟山 《医药导报》2009,28(2):194-195
目的探讨纳络酮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同期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纳络酮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 纳络酮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第1天首剂4.0 mg静脉注射,以后给予0.4 mg•kg 1•d 1+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第2天改为0.2 mg•kg 1•d 1,7 d后按0.1 mg•kg 1•d 1给药,10 d为1个疗程,同时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其他常规药物或外科治疗。对照组入院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者行气管切开并用呼吸机辅助,采用降颅压、保护脑细胞、扩血管解痉等常规治疗,高热者行物理降温,需手术的患者术后常规治疗。结果纳络酮治疗组患者伤后第1,3,5,7,10天GCS 评分为(6.76±3.11),(7.54±2.89),(8.78±3.77),(9.54±3.43),(10.11±4.13)分; 对照组分别为(6.78 ±3.33),(7.55±3.43),(7.89±3.57),(8.33±3.32),(9.01±3.99)分,第5,7,10天纳络酮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 。纳络酮治疗组伤后第7天意识转清醒者(GCS≥13分)21例,对照组12例,纳络酮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纳络酮治疗组GOS评分良好26例,中残6例,重残2例,死亡8例,生存率76%,治愈率53%,死亡率24%。对照组良好10例,中残4例,重残6例,死亡14例,生存率60%,治愈率29%,死亡率41%。两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纳络酮具有促进意识恢复及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可以缩短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观察组)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组。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维持在33~35℃,持续3~5d。所有患者于入院6h内及入院后第2~6天应用速率放射比浊法动态检测血清CRP浓度,结合临床表现及伤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将本院体检的正常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血清CRP浓度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中预后恶劣组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血清CRP浓度升高,早期应用亚低温能够降低血清CRP浓度,保护神经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纳络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赵新亮 《安徽医药》2004,8(3):177-178
目的探讨纳络酮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9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纳络酮治疗组(n=49)和对照组(n=48),治疗组接受为期10d的纳络酮治疗,分析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病情、血β-内啡肽、脑干诱发电位的变化,并同时对比随访结束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①纳络酮治疗组觉醒天数缩短且意识功能恢复较快.②治疗组血β-内啡肽下降程度及速度较对照组加快(P<0.05).③治疗组BAEP的I-V波峰潜伏期(I-VIPL)在用药后较对照组短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纳络酮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缩短昏迷时间,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且其使用安全,治疗过程中未见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江坤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44-46,4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入院的符合条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性治疗,观察组在治疗期间给予合理的早期营养支持,对两组患者的身体指标及胃肠道功能进行评估,并记录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两组患者伤后第1天氮平衡、肌酐/身高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4、7、28天氮平衡、肌酐/身高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14天肌酐/身高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7、14、28天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l、7天TSF和AM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14、28天r11sF和AM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时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28天体重、体重减少及体重减少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46例次,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13例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926,P〈0.01)。结论严重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脑损伤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实施双侧去骨瓣减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对照组患者实施单侧去骨瓣减压,观察组实施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预后情况。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颅内压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颅内压测定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实施双侧去骨瓣减压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预后较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42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结果两组术后第1、3、5天的颅内压均较之术前降低(P〈0.05),但观察纽下降程度较之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术后疗效良好率为54.9%,明显优于对照纽的31.0%(P〈0.05),病死率为1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3%(P〈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压,提高治愈率和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与盐酸纳美芬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迁延性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患者给予盐酸纳洛酮治疗,观察组63例患者给予盐酸纳美芬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循环较快恢复稳定,呼吸异常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俨〈0.05),伤后1周内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较快恢复稳定,颅内压及头颅CT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CS评分和GO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纳美芬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更安全、更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查正江  吴霞  陈新生 《安徽医药》2008,12(8):706-707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共78例病人(GCS昏迷≤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40例,均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1~7d,平均(65.3±28.2)h。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对照组38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5℃,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明显下降(P〈0.05);生命体征、血气、血糖、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纳络酮联用醒脑静在急性乙醇中毒合并颅脑损伤早期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3例急性乙醇中毒合并颅脑损伤患者分为纳络酮联用醒脑静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纳络酮联用醒脑静治疗组患者致残率及平均昏迷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T5"H结论 急性乙醇中毒合并颅脑损伤早期联用纳洛酮、醒脑静治疗,对乙醇中毒所致昏睡及昏迷具有催醒作用,这有助于早期判断颅脑损伤伤情,同时纳络酮和醒脑静均有助控制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脑代谢,提高颅脑伤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稳定较低体温疗法治疗重型脑颅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63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分为3组:(1)稳定较低体温组(55例),将体温控制在35-36℃;(2)亚低温组(54例),体温控制在33-34℃;(3)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治疗。结果稳定较低体温组预后良好率为52.7%(29,55),死亡率为20.0%(11/55);亚低温组良好率为50.0%(27/54),死亡率为22.2%(12/54);对照组良好率为22.2%(12/54),死亡率为33.3%(18/54);稳定较低体温组的良好率与亚低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较低体温组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亚低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较低体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明显提高患者恢复良好率,并且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亚低温组,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便于操作的方法之一,容易在县级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9.
孙钒  王列 《中国基层医药》2014,(21):3307-3308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将11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监护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前者在颅内压监护下分析病情或使用脱水剂和CT检查,后者按临床经验或常规观察方法分析病情或应用脱水剂和CT检查;详细记录两组病例的治疗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监护组病例ICP持续≥3.5 kPa,经颅脑CT检查,发现颅内血肿或颅内血肿增大、脑肿胀和脑水肿,中线结构移位10 mm患者26例(其中ICP>5.5 kPa 18例);监护组治愈/轻残率为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28%(χ2=10.165,P<0.01);监护组重残率/植物生存率为1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48%(χ2=3.971,P<0.05);监护组病死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24%(χ2=4.508,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分析、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52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颅内压、惠侧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GCS评分和综合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的应用有助于降低颅内压、增加脑血流、改善微循环、缩短昏迷时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