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使用复方丹参滴丸≥28 d者入暴露组,28 d者入非暴露组,纳入山东省8家三级甲等中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访其出院后复方丹参滴丸的使用情况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复方丹参滴丸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1 452例心肌梗死患者,完成随访1 210例,失访242例;暴露组207例,非暴露组1 003例;终点事件前三位依次为心血管再入院334例、心源性死亡170例、再梗死95例;与非暴露组相比,暴露组心源性死亡、再梗死的发生率较低(P0.05);回归分析显示中暴露和强暴露是心源性死亡的保护因素,抗栓药物治疗是再入院和血运重建的保护因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ARB)药物治疗是再入院、急性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年龄是心源性死亡、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他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合并2型糖尿病是心源性死亡、急性心力衰竭、他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降低心肌梗死患者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再梗死的风险,使用复方丹参滴丸6个月以上的心肌梗死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入院即刻化验血糖,根据血糖水平分为正常组(6.1mmol/L)、轻中度升高组(6.1~11.0mmol/L)、高度升高组(11.0mmol/L),三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第7、30d时的全因性死亡、心源性休克、再梗死/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轻中度血糖升高组与正常组7、30d死亡、心源性休克、再梗死/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与正常组7、30d死亡、心源性休克、再梗死/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血糖升高组及高血糖组7、30d联合终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越高,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中医药干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案,通过病案调查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症等),电话结合门诊随访患者出院后中药使用情况和终点事件发生情况。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AMI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共纳入505例AMI患者,完成随访424例;随访时间为1~4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0.78±11.54)个月;失访81例,失访率为16.04%。(2)随访期间,终点事件发生率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梗死后心绞痛、血运重建、再梗死。经单因素分析,暴露组(使用中成药或中药汤剂≥3个月)患者的心源性死亡、梗死后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再梗死、血运重建等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非暴露组(使用中成药或中药汤剂<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2组患者的严重心律失常、出血事件、他因死亡等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期间,中医药治疗[OR=5.371,95%CI(1.077-26.777)]是心源性死亡的相关因素(P<0.05),...  相似文献   

4.
刘泽荣 《当代医学》2010,16(30):87-88
目的研究卡托普利联合普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144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使用卡托普利进行治疗;观察组74例,在采用卡托普利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普伐他汀的治疗,比较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终点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心肌再梗死率,不稳定心绞痛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托普利联合普伐他汀的治疗方案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终点发生率明显下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常规急性心梗治疗模式比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绿色通道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1年随访结果进行评估。方法该项前瞻性研究选取了南京市第一医院2011-2013年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15例,其中绿色通道组68例,非绿色通道组247例。临床结局包括30 d随访内以及1年随访内发生的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再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确定的支架内血栓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主要临床终点是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包括了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再梗死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结果绿色通道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30 d内心源性死亡(2.9%vs 2.0%)、非致命性心肌再梗死(2.9%vs 2.8%)、确定的支架内血栓(1.5%vs 0.8%)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未经绿色通道组救治的患者,而绿色通道组患者靶病变血运重建(1.5%vs 1.6%,P=0.93)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4.4%vs 5.4%,P=0.78)的发生率均低于非绿色通道组。绿色通道组心梗患者在1年内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再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确定的支架内血栓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4%、2.9%、2.9%、1.5%、5.9%,均小于非绿色通道组(7.3%、4.5%、3.6%、2.4%、11.3%,均P>0.05)。结论与非绿色通道组患者比较,经绿色通道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其1年随访结果事件的发生率均较低。因此,绿色通道的设置对抢救急性心梗患者有益,应积极在中国广泛推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入院时心率水平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NSTE-ACS患者186例,根据入院时的心率水平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69例,心率<70次/min;B组75例,心率70~89次/min;C组42例,心率≥90次/min,观察各组1年内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C组1年内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16.7%、31.0%和14.3%,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前两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率水平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明显相关.随入院时心率水平增快,NSTE-ACS患者1年内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采取不同血运重建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ACS合并T2DM接受PCI患者624例,按照冠脉血运重建方式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318例,不完全血运重建组(IR组)306例。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次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复合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和脑卒中。结果 CR组与IR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全因死亡(P=0.261)、心源性死亡(P=0.333)、心肌梗死(P=0.069)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终点MACCE(P=0.006)、再次血运重建(P=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脑卒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终点事件,心绞痛复发、再次住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院内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  相似文献   

8.
刘小珍  杨伟杰 《广东医学》2012,33(12):1832-1833
目的 评价瑞替普酶(rPA)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1例发病12 h内的STEMI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患者分为rPA组41例和尿激酶组40例,分别用rPA和尿激酶进行溶栓,比较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60、120 min的再通率,并发各种出血的发生率,复合终点事件即住院2周内死亡及30 d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再梗的发生率.结果 溶栓后60、120 min rPA组临床判断再通率均明显高于尿激酶组(P<0.05);住院2周内死亡及30 d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再梗的发生率rPA组明显低于尿激酶组(P<0.05);并发各种出血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PA溶栓治疗STEMI是较为理想的药物,值得基层医院的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潘生丁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经本院常规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的AMI患者86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对照组)与阿司匹林+潘生丁组(联合用药组),每组43例。所有病例予常规溶栓冠脉再通后,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联合用药组在给予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潘生丁50mg/次,每日2次。比较溶栓后给药4周内,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以及心绞痛发生率、心肌再梗死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联合用药组的心绞痛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组的心绞痛发生率、心肌再梗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源性死亡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潘生丁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溶栓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患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治疗中应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PCI手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维持剂量75 mg,1次/d,n=35例)和观察组(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 mg,维持剂量90 mg,2次/d,n=37例)。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R)变化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及心源性死亡、卒中事件发生率、再发ACS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对照组(P<0.05);对照组发生ACS事件2例,观察组ACS事件(P<0.05);对照组呼吸困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源性死亡和脑卒中事件(P>0.05)。结论:对择期行PCI的ACS患者,替格瑞洛早期血小板抑制作用更显著,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可更好地降低术后再发心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早博的疗效.方法 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早博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利多卡因治疗.疗程均为2d.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心源性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早博的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将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每组15例,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胺碘酮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胺碘酮组15例患者中,13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得到控制,对照组有8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得到控制,胺碘酮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尚宇 《中国现代医生》2014,(18):122-124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动脉溶通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未溶通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影响溶栓治疗的临床因素。结果结合动脉溶通研究组患者和未成功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对比情况来看,年龄、溶栓就诊时间、心肌梗死部位是对溶通率影响较大的三个共通因素。结论针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溶栓治疗要积极把握年龄、溶栓就诊时间、心肌梗死部位等显著影响因素,做好临床科学决策,把握时机,积极治疗,为挽救患者生命提供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成像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5月收治入院的40例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梗阻部位不同分为两组,前壁心梗组(20例)和下壁心梗组(20例),两组均采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对两组心肌梗死患者行左心室各节段圆周应变峰值测定。结果常规超声检查中前壁心梗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明显大于下壁心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小于下壁心梗组。前壁心梗组前壁、室间隔、心尖各节段圆周应变峰值较下壁心梗组明显减小,而下壁心梗组后壁、下壁各节段圆周应变峰值较前壁心梗组减小(P〈0.05);且前壁心梗组左心室整体圆周应变(GCS)较下壁心梗组减小(P〈0.01)。结论二维超声成像能够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变化情况,为临床评价患者的左心功能变化提供了一个有效、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相关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分为ST段回落(STR)组193例和ST段回落不良(STNR)组91例。结果STNR组和STR组合并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Killip〉II级的比例及Q波计数、心率、血糖、CK-MB、纤维蛋白原、Gensini评分、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 II级、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STNR的独立危险因素,梗死前心绞痛为保护因素(P〈0.05)。STNR组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总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STR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STR组,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前壁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Killip〉II级以及发病至再灌注时间与术后STNR密切相关,STNR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有效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择期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临床有效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SAS)以及抑郁评分(SDS)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心理抑郁以及焦虑,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 《中国热带医学》2009,9(6):1052-1053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促发因素、疗效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住院的2005年1月到2008年12月18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治疗资料分析。对糖尿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组(A组,89例)与非糖尿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组(B组,97例)的发病时状态,临床特点及相关检查资料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有无不同。结果与B组比较,A组发病年龄早,安静状态下起病多,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多,病变部位较弥散,血甘油三酯高,严重并发症及心力衰竭发生率高,溶栓治疗再灌注率低,死亡率高。P〈0.01及0.05;其促发因素集中在过度饮食、失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及停用药物。结论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年龄早,起病不典型,病变部位多,常呈无痛型,严重心脏并发症多,溶栓疗法再灌注率低,住院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HT患者在AMI前后血压的变化,探讨其发生的原因。方法以45例有HT病史但无AMI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41例有HT病史发生AMI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HT患者在AMI后LVEF较AMI前降低(P<0.05),HT患者在AMI后E/A比值较AMI前降低(P<0.05),HT患者在AMI后SBP较AMI前显著降低(P<0.01),HT患者在AMI后DBP较AMI前降低(P<0.05)。对照组以上临床指标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HT患者AMI后血压(SBP和DBP)较AMI前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陈玲玲 《安徽医学》2012,33(9):1224-1226
目的分析并评价联合检测肌钙蛋白Ⅰ(cTnI)、肌红蛋白(Myo)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治疗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员42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受检人员的cTnI、Myo以及hs-CRP的血清水平。结果治疗组的Myo、hs-CRP以及cTnI 3个指标的浓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yo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0~4 h出现上升,8~12 h达峰值,12~24 h后出现回落,3 d后降至正常值;cTnI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4~8 h出现上升,8~12 h达峰值,12~24 h始终处于高水平,3 d后出现回落;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逐步上升,2~24 h达高峰,3 d后回落至正常值。结论采用Myo、cTnI以及hs-CRP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各具优势,联用3个指标进行检测能够将各自优势进行互补,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提倡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意识障碍组和非意识障碍组,各40例;同时选择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于发病7d检测各组血清心肌酶变化。结果:发病7d,脑梗死患者心肌酶高于对照组(P〈0.05),意识障碍患者心肌酶高于无意识障碍患者(P〈0.05)。结论:血清心肌酶在脑梗死急性期有助于估计病情、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