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贺山  管京乐 《安徽医药》2013,17(6):1003-1004
目的评估MRI动态增强在乳腺环形强化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乳腺患者MRI环形强化病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患者均行3D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动态增强扫并描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 21例乳腺环形强化病变中,恶性病灶16例,良性病灶5例,病灶增强形态特征及时间一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在良恶性乳腺病变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差异(P0.05)。结论动态增强MRI可以作为鉴别诊断乳腺环形强化病灶的良恶性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56例肺孤立性结节,平扫后,以2ml/s速率注人造影剂后1、2、3、4、5min薄层扫描。分析强化值、时间-密度曲线及强化形态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价值。结果恶性结节的强化值(38.6±14.9)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18.5±16.4)HU(P〈0.01)。恶性结节增强后CT值立即升高,2min形成强化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而良性结节特别是结核球增强后CT值缓慢上升,无明显峰值出现。结核球的主要强化形态是无强化及包膜样强化,占92.3%。结论强化值≤15hU提示良性结节;强化值〉20HU考虑恶性结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在诊断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8例乳腺癌患者和25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均行DWI及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检查.比较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MRI动态增强的形态学特征,TIC曲线形态及分布,ADC值,两者联合诊断和单一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乳腺良性病变MRI动态增强的形态主要以类圆形为主(76.0%),边缘以光滑(72.0%)为主,乳腺癌的形态主要以分叶形为主(60.7%),边缘以毛刺征(60.7%)为主,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乳腺良性病变TIC曲线形态以Ⅰ型(68.0%)为主,恶性病变以Ⅲ型(78.6%)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8.6%乳腺癌ADC值≤1.22×10-3 mm2/s,80.0%乳腺良性病变ADC值>1.22×10-3 mm2/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单一诊断(均P< 0.05).结论 DWI联合TIC诊断乳腺癌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CT静态强化扫描对鉴别肢体软组织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8例肢体软组织病变的CT表现,良性病变12例,恶性病变为26例,全部病例均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CT对肢体软组织病变的检出率为100%,本组结果显示,良性病变强化相对均匀,恶性病变强化不均,呈边缘强化明显,中间强化较差的表现。结论 在CT增强扫描测量肢体软组织病变边缘及中心部位的CT值变化程度对鉴别肢体软组织良恶性病变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乳腺良恶性病灶的数字X线增强形态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行数字X线常规和增强检查.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的X线征象,包括形态学、内部密度及其X线增强特征等.结果 29例患者共计病灶31个,其中恶性26个,良性5个.乳腺良性病变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整、无毛刺,边界多清晰,强化均匀或伴有内部分隔等;恶性病变则多为不规则形,边缘可伴毛刺,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强化不均匀,病灶常呈环形强化,导管样强化.良恶性病变边缘形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6.43,P <0.05).病灶增强形态诊断的敏感性为83.8% (26/31),特异性为76.9%( 20/26).结论 乳腺数字X线常规摄影可提供病灶的形态学信息,而增强数字X线揭示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从而有助于对乳腺病变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更有效地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参数建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模型,提高乳腺病变性质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1 16个乳腺病变行常规MRI和动态增强MRI(DCE-MRI)检查,比较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表现,建立预报概率模型.结果 (1)单变量分析显示,乳腺恶性病变的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构成比高于良性病变(x2=39.658、21.610,P=0.000),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信号增强形式和增强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的形态、边缘、TIC、信号增强形式和增强幅度是预测病变良恶性的独立指标.恶性病变的预报概率回归模型,ln[P/(1-P)]=1.829形态+1.141边缘+1.686 TIC+1.059增强形式+1.120增强幅度-8.157.(3)回归模型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G)为0.933,大于形态(0.792)、边缘(0.716)、TIC(0.825)、增强形式(0.724)和增强幅度(0.788)的AUC,P=0.000.回归模型、形态、边缘、TIC、增强形式和增强幅度诊断恶性乳腺病变的敏感性分别是0.902、0.820、0.705、0.623、0.869和0.607,特异性分别是0.855、0.764、0.727、0.873、0.527和0.855,一致率分别是87.93%、79.31%、71.55%、74.14%、70.69%和72.41%,Kappa=0.758、0.584、0.431、0.489、0.403、0.455.结论 乳腺病变的形态、边缘、TIC、增强形式和增强幅度均对其良恶性的鉴别有重要价值.多项MRI参数联合可提高鉴别诊断准确率.本研究利用MRI参数为乳腺病变性质的预判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肺内孤立性结节( SPN)的CT动态增强特点,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帮助。方法回顾分析肺内29个孤立性结节,从病变强化特点、血供模式进行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29例患者中,20例肺癌结节增强后均有不同程度强化,增强峰值位于1~3 min,大部分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缓降型,增强后净增CT值15~78 HU;5例炎性结节均出现明显强化,增强后净增CT值均在40~70 HU之间,其中3例炎性结节中心可见低密度区,延迟后未见进一步强化征象,增强曲线呈速升型,达峰后仍有上升趋势;1例肺良性结节增强后净增CT值24 HU,但动态增强曲线呈平台型;3例结核球病灶,1例内部未见强化,1例边缘部呈轻度薄壁环状强化,1例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可提供结节血液动力学特点及增强模式等功能信息,对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协助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共振对乳腺非肿块强化(NME)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南昌市第三医院收治的60例NME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平扫、动态增强(DCE)、手术病理或者穿刺活检诊断。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磁共振检测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磁共振检测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并比较良、恶性病变的磁共振影像差异。结果 60例NME患者均为单发病灶,良性病灶19例(31.67%),恶性病灶41例(68.33%)。动态增强磁共振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6%、94.7%、96.6%。良恶性病变患者的年龄、病变的形态分布、内部强化方式、早期强化率、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鉴别NME病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裴莉  龚洪翰  曾献军  周俊杰 《江西医药》2009,44(7):651-652,664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iuff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方法及所获得的参数在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30例,共计病灶35个。行弥散加权成像、常规T2W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为Gd—DTPA(30ml),生理盐水20ml,注射速度3ml/s。经肘前静脉高压注射器团注。将所得图像传送MultiModalitu工作站得ADC图及时间一信号曲线。结果DWI显示100%的恶性病变(16/16)和94.7%的良性病变(18/19),敏感性为97.1%(34/35)。相对ADC值的良性/正常、恶性/正常组有显著性意义。增强扫描显示良、恶性病变的形态特征有显著性意义。结论ADC值结合MR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乳腺病变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乳腺DCE-MRI和DWI检查。观察记录DWI图像和表现扩散系数(ADC),DCE-MRI的早期强化率(slope)和增强比率(SER)等数据,判断乳腺病变的良恶性。结果 ADC、SER和slope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0.82、0.86。DWI和DCE-MRI诊断乳腺病变良恶性的敏感度为92.34%和86.98%,特异度为84.34%和86.36%。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间的ADC、SER、slope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鉴别乳腺病变良恶性方面,DWI稍稍优于DCE-MRI。两者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吕凤 《医药世界》2010,(11):1469-1469,1474
目的探讨超声图像特征在乳腺占位良恶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00例乳腺占位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肿块的部位、形态、边界、边缘、纵横比、内部回声、病灶后方回声、侧壁声影、微小钙化灶及有无腋窝肿大淋巴结;彩色多普勒着重观察乳腺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数量、分布、有无穿支血流、峰值速度、阻力指数。结果本组乳腺占位中,超声诊断增生结节49例,纤维腺瘤92例,乳腺癌59例,良性占70.5%,恶性占29.5%,术后病理结果良性符合率达100%,恶性符合率达93.3%。结论高频二维超声特征结合彩色多普勒表现对乳腺良占位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2.
林华  李敏  邓德茂 《河北医药》2016,(4):582-58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 MRI 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对早期不典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且 BI-RADS 分级为Ⅳ级及以下的乳腺病变患者的 MR 资料,其中不典型乳腺癌18例,良性病变12例,测量病变的 DWI 的表观扩散系数(B =1000 s/ mm2时 ADC 值)及描绘 T1WI 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结果本组病例在 DWI 上,当 B =1000 s/ mm2时,以 ADC 值1.4276×10-3 mm2/ s作为良恶性病变诊断阈值,以此值为标准可判定30例乳腺病变中分别有恶性病变20例及良性病变10例,乳腺良恶性病变在 DWI 中 ADC 值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应用 T1WI 动态增强 TIC 曲线区分乳腺良恶性病变,其中有恶性病变23例和良性病变7例,乳腺良恶性病变在 T1WI 动态增强 TIC 曲线分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联合应用 DWI 及 TlWI 动态增强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进行判定,其敏感性为94.44℅、特异性为83.33℅、准确性为90.00℅、阳性预测值为89.47℅、阴性预测值为90.91℅。结论综合应用磁共振态增强扫描以及 DWI 对早期不典型乳腺癌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能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动态CT增强扫描对肺孤立性肿痛及肿痛样病变检查,观察分析病变强化特点及形态学表现,提高良恶性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51例直径<4.5cm肺孤立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动态CT增强扫描检查。增强值=病灶最大增强CT值-病灶平扫CT值。规定增强值<10Hu为不强化,增强值10~20Hu为强化,增强值>20Hu为明显强化。结果肺癌明显强化,结核球不强化,炎性假瘤和错构瘤可强化或不强化。多数肺良性肿瘤、结核球、炎性假瘤边缘光滑。棘突、毛刺、分叶、脐凹征肺癌多见,良性病变少见。钙化、胸膜凹陷征、良恶性病变均可见到。结论明显强化、棘突、毛刺、分叶、脐凹征是肺癌的重要征象。不强化是结核球的重要征象。边缘光滑多见于肺良性肿瘤和结核球。病变形态学良恶性病变有重叠。动态CT增强扫描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非肿块样强化(NME)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50例乳腺非肿块样强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RI检查,观察良恶性病变的检出情况,分析MRI的表现.结果 50例患者行MRI检查后,检出良性病变38例(76.00%),恶性病变12例(24.00%).50例患者中,良性病变区域性分布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在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中的发挥的价值。方法运用超声造影技术对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41例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分析不同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超声造影增强特点。结果良性病变共12例,肝恶性肿瘤共29例,肝脏恶性占位病变增强开始时间(12.31±2.38)s、峰值时间(22.67±4.31)s、减退时间(36.83±8.64)s、持续时间(136.57±51.23)s均提前于肝脏良性占位病变增强开始时间(19.54±4.33)、峰值时间(38.41±9.12)s、减退时间(65.21±58.33)s、持续时间(292.31±75.20)s,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时超声造影能显示肿瘤内微小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对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在乳腺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6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患者,对其术前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患者中乳腺良性病灶35例,恶性病灶11例,超声诊断准确率86.96%(40/46)。乳腺良恶性病灶在形态、边缘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乳腺病灶血流Adler分级以0级和Ⅰ级为主,恶性乳腺病灶血流Adler分级以Ⅱ级和Ⅲ级为主,两种乳腺病灶血流Adler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对鉴别诊断乳腺病变的良恶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肺孤立性结节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39例肺孤立性结节,先行平扫发现病灶,对病灶行2mm薄层扫描,再以2ml/s速率注入造影剂后1、2、3、4、5min薄层扫描,分析病灶大小、边缘情况及强化值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价值。结果①孤立性肺结节的大小有一定的定性意义,对良恶性鉴别有一定帮助。较小的结节更有可能为良性。有作者统计,<1cm的结节85%为良性,<2cm的结节约60%为良性。>3cm的肿块多为恶性肿块。②分叶状边缘多表明为恶性结节,特别是深分叶结节,深分叶阳性者以恶性结节多见,深分叶阴性者以良性结节多见。分叶反映结节各个方向生长不均衡。肺癌常见深分叶状边缘,错构瘤可见浅分叶。模糊的、不规则或毛刺的边缘提示恶性结节,肺癌边缘常见毛刺征,为肿瘤细胞向各个方向蔓延或肿瘤刺激引起周围结缔组织增生、纤维条索形成。约30%的转移瘤边缘模糊,可见毛刺征,约90%有毛刺的结节为恶性结节。边缘光滑锐利提示良性结节,如平滑肌瘤、乳头状瘤和结核球等。③血管集中征又称支气管血管集中征,恶性结节较多见。其表现为结节附近或周围的血管束向病灶集中,或直接与病灶相连,或受牵拉向病灶移位。血管集中征并非肿瘤的供血血管或肿瘤血管,而是肿瘤瘤体内纤维化和肿瘤增殖破坏致使肺支架结构的塌陷皱缩对周围血管的牵拉,或肿瘤对穿过血管的包绕。④胸膜凹陷征为周围型肺癌的常见影像学征象之一,典型的胸膜凹陷征对周围型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⑤良恶性结节平扫的CT值差异不明显,增强扫描后恶性结节的强化值(38.6±14.9)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18.5±16.4)HU(P<0.01)。周围型肺癌的主要强化形态是完全性强化及周围性强化。恶性结节增强后CT值立即升高,2min形成强化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而良性结节特别是结核球增强后CT值缓慢上升,无明显峰值出现。结核球的主要强化形态是无强化及包膜样强化,占92.3%。动态增强CT对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球的鉴别有较高价值。结论结节较小,边缘光滑锐利或浅分叶,强化值≤15HU提示良性结节;结节较大,分叶状边缘,特别是深分叶结节,毛刺征,血管集中征,典型的胸膜凹陷征,强化值>20HU考虑恶性结节。  相似文献   

18.
良、恶性骨肿瘤的MRI动态增强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亮  谢道海  丁庆国  陈剑华 《江苏医药》2005,31(7):507-509,480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在良、恶性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4例良、恶性骨肿瘤患者行MRISE序列的T1WI和FSE序列的T2WI、STIR序列、动态增强MRI以及常规增强扫描。重点分析动态增强参数早期动态增强最大斜率值(Slo)、病变边缘中心向心强化程度比(Rrimcenter)及SITime曲线类型。结果良、恶性骨肿瘤在动态增强SITime曲线类型方面有差异(P<0.05)。恶性肿瘤SLo为每秒(4.33±2.70)%,良性肿瘤为每秒(1.46±0.9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每秒2.0%为界,Slo对肿瘤潜在恶性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3.3%、77.8%和80.6%。恶性肿瘤的Rrimcenter为0.58±0.21,良性肿瘤为0.15±0.2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0.27为界,对肿瘤潜在恶性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3%、72.8%和86.6%。Slo与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动态增强参数早期动态增强最大斜率值、病变边缘中心向心强化程度比为良、恶性骨肿瘤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DCETIC)呈平台型(Ⅱ型)的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术前行MRI检查且DCE-TIC呈Ⅱ型的患者57例共60个病灶,经术后病理证实分为良性组(n=29)与恶性组(n=31)。通过DWI及IVIM序列扫描,得出表观扩散系数(ADC)、单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和灌注相关的伪扩散系数(D*)参数值。比较DCE-TIC呈Ⅱ型良恶性组间参数值,评价各参数对DCE-TIC呈Ⅱ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恶性组间ADC值、D值有明显差异(P=0.000),良恶性组间D*、f值无明显差异(P>0.05)。D值和ADC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71和0.958。结论 D值对DCE-TIC呈Ⅱ型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效能较ADC值更好。  相似文献   

20.
孙瑜 《现代医药卫生》2009,(13):1935-1936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孤立性肺结节病灶动态增强扫描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恶性结节、良性结节、炎性结节的情况,对各组之间的动态增强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恶性和炎性结节的强化峰值一般≥20Hu,良性结节的强化峰值一般≤15Hu;多数恶性结节(58.29%)为均匀强化,炎性组中多数病例(66.67%)呈周边环状强化。结论:良、恶性SPN可通过CT动态增强扫描观察PH、CT、强化模式方面的不同来反映其微血管构成的差异,从而对SPN的定性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