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黄瓜又名胡瓜,原产于印度,《本草纲目》里说:“张骞出使西域得种故名。”可见,我国引进黄瓜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又据唐《拾遗记》记载:“大业四年,避讳改为黄瓜,俗又称王瓜,有春、秋二种。”因为羯族人的后裔赵石勒,反对把北方少数民族叫“胡人”,为了避讳,将胡瓜改称黄瓜。传说石勒有一次大宴群臣,餐桌上摆着一条条翠玉般的“胡瓜”。席间石勒故意问郡守汉官樊坦,桌上何物?  相似文献   

2.
人参自古以来就是名贵中药,古时完全靠采挖野生的人参药用。人参系多年生宿根植物,对自然选择较为严格,繁殖能力较低,加之年复一年的采挖,日趋减少,逐渐不易被人采得,遂产生野生变家种。一、人参栽培的历史与演变据《石勒别傅》记载“初勒家园中生人参,葩茂甚盛”。查石勒为西晋后赵主,羯族人,少时家住上党武乡(作者注:即今山西省襄垣县西北)素以行贩为业”。上党是我国古时人参产地,石勒贩卖野山参时,因见幼小的山参支头小,重量不足,而将其家植  相似文献   

3.
黄瓜黄瓜来源于葫芦科植物黄瓜的果实。黄瓜也叫胡瓜、王瓜、刺瓜。全国各地均有栽培。黄瓜原产于印度北部、锡金、尼泊尔、缅甸及我国云南。在西汉时由张骞经丝绸之路带入中国,那时叫“胡瓜”,迄今在我国安家落户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胡瓜为何改称黄瓜,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  相似文献   

4.
黄瓜又名胡瓜、玉瓜、王瓜、刺瓜,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果实。味甘,性寒,无毒,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补脾止泻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热病口渴、咽喉肿痛、四肢浮肿初起、黄疸、发热、腹泻诸症。小儿发热腹泻:嫩黄瓜100g,加蜂蜜50g同煮,喝汤,吃黄瓜。婴儿腹泻:新鲜黄瓜叶适量,将叶上的绒毛刷掉后用清水洗净,捣碎挤汁,盛于碗内,再取等量蜂蜜(约3汤匙)与黄瓜叶汁混合搅匀,一次服下,多则2次即可痊愈。肝硬化腹水:取黄瓜(较大者)1根,洗净,剖为两半(不去子),水煮一半,醋煮一半,煮烂后一起空腹服下。第际(不去子),水煮一半,醋煮一半,煮烂后一起空腹小儿疳…  相似文献   

5.
这是发生在解放前的一件事:某乡间,人们正围观眼中取翳的奇术。只见取翳人将一颗和油菜子差不多大的东西放进病人的眼角。不一会儿,病人开始流泪了。这时取翳人才取出那小圆粒儿,并让病人和围观者都来看,说翳子已被粘在药上了。果然,这粒小圆药整个都被一层白膜包裹着。取翳人拿到酬金扬长而去。这药叫什么名字?它真能把目翳粘出来吗? 它叫光明子,是唇形科植物罗勒(Ocimum ba-silicum L.)的果实,古代又名罗勒子。在十六国时,因罗勒的“勒”字触犯了后赵石勒(274—333)  相似文献   

6.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生卒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公元1522~1619年),为汪石山的再传弟子.孙一奎是明代著名医家,他将理学思想融入医学理论当中,首倡"医易同源",创立"命门动气"学说,在理论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并启发了其后赵献可、张景岳等人对命门理论的阐发.  相似文献   

7.
黄瓜是家庭餐桌上的"常客",但吃黄瓜时,一定不要把黄瓜把儿扔掉,避免扔掉了好东西。这是因为,黄瓜把儿含有较多的苦味素,苦味成分为葫芦素C,是难得的排毒养颜食品。动物实验证实,这种物质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8.
喻昌,约生于公元1585——1664年,字嘉言、别号西昌老人,新建人,即今江西南昌县。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以付榜贡生入京都。诏征而不就,后以医名。《省志》载“昌年后”,其所著书“多藏其甥家,甥族人斯景补刻其《伤寒后论》,熊进士铨为序而行之”。《靖安县志》称:“治疗多奇中”。《常熟志》:“昌好奕,奕品居二三手:达旦不倦,年八十余与国手术之兆对奕三昼夜,敛子而卒”。  相似文献   

9.
正流传度:8000000+黄瓜向来是备受人们喜爱的蔬菜之一,但对于如何挑选黄瓜,大家却各有看法。有人说:“黄瓜就得挑颜色鲜绿、带刺、有弹力,头上顶着新鲜黄花的为最好。”这时候有人就不同意了:“带花的黄瓜不能吃!‘顶花带刺’是由于人为在黄瓜的生长过程中喷洒了雌激素或者避孕药,吃了这些激素黄瓜有害身体健康!”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0.
夏天,黄瓜是家庭餐桌上的“常客”,但吃黄瓜时,一定不要把黄瓜把儿扔掉。这是因为,黄瓜把儿含有较多的苦味素,苦味成分为葫芦素C,是难得的排毒养颜物质,这种物质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正饮食不科学和运动过少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下述食品有去脂减肥等功效,是最适合胖人的保健食品。黄瓜黄瓜中含有丙醇二酸,有助于抑制各种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胖人多食黄瓜,有较好的减肥功效。此外,黄瓜还有降压、补钾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瓜子生品及炮制品多糖的含量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黄瓜子多糖含量测定的方法,并对黄瓜子生品及炮制品的多糖含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以精制黄瓜子多糖测得黄瓜子多糖对葡萄糖的换算因子,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黄瓜子生品及炮制品粗多糖的含量。结果:黄瓜子生品的多糖含量为5.056 4%,炒黄瓜子的多糖含量为5.203 2%。结论:炮制后黄瓜子多糖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黄瓜藤为葫芦科植物黄瓜(CuCumis Sat-iras L.)的干燥茎。祖国医学认为,黄瓜藤具有利水,通淋之功效。据报导黄瓜藤在临床应用中有降低胆固醇作用。在此基础上,对黄瓜藤乙醇提取物进行了药理研究,现就其对血清脂质含量及粘附性影响报告如下:实验材料药物秋季阴干后黄瓜藤,去其根和叶,用75%乙醇回流提取,回收乙醇,配制成每1ml提取物相当于1g生药。动物 18~22g小鼠,150~200g大鼠,由我院动物室,长春中医学院动物室提供。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14.
卿志星  程辟  周渊  刘秀斌  曾建国 《中草药》2014,45(14):2080-2083
目的 研究葫芦素C在黄瓜植株不同部位中的代谢分布;探讨不同的前处理方式对黄瓜叶中葫芦素C的影响。方法 建立葫芦素C的HPLC-DAD检测方法并测定黄瓜植株不同部位中葫芦素C的量;同时将鲜嫩黄瓜叶分别进行100℃烘干、室温阴干2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检测葫芦素C量的变化;利用HPLC-Q-TOF-MS分析100℃烘干、室温阴干2种条件下鲜嫩黄瓜叶中葫芦素C的转化。结果 鲜嫩黄瓜叶中葫芦素C的量最高,但随着叶变枯萎,葫芦素C的量降低;黄瓜藤中葫芦素C的量自上而下逐渐降低;黄瓜根、叶柄、雌花以及黄瓜中均未检测到葫芦素C;无论是100℃烘干还是室温阴干鲜嫩黄瓜叶,其葫芦素C的量均明显下降;在阴干的过程中,葫芦素C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其转化成葫芦素苷,初步鉴定为3-葡萄糖基-葫芦素C。结论 葫芦素C在黄瓜植株中不能稳定存在,鲜嫩黄瓜叶是黄瓜植株获取葫芦素C最理想的部位。  相似文献   

15.
<正>黄瓜是世界中种植最为普遍的四种蔬果之一,被认为是对全身健康最有益的食物。捡一把硬实、深绿色的黄瓜放入购物车,实际上意味着你已经购买了有益全身健康的食材。黄瓜的保健功效如下:补充身体水分如果你忙得顾不上喝水,可吃一根清淡的黄瓜,水分占黄瓜的90%,可有效补充失去的水分。抗御体内外灼热食用黄瓜可缓解胃的灼热感,而将黄瓜敷在皮肤上则可缓解阳光造成的灼伤。排除毒素黄瓜中所含水分是一把虚拟的扫帚,可清扫体内的废物,经常食用可溶解肾结石。  相似文献   

16.
核桃,原名胡桃,又名羌桃、万岁子或长寿果.据史料记载,公元319年,晋国大将石勒占据中原,建立后赵.因其忌讳"胡"字,故将"胡桃"改为"核桃".此名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7.
丁福保和他早期编著翻译的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别号畴隐居士,江苏无锡人。是我国著名医学家,也是一位较早期通晓中西医学的学者。15岁时入江阴南菁书院,治考据词章,说文训诂,兼及汉魏六朝文学,具有文史功底。25岁曾从著名算学家华蘅芳习算学。27岁时,先在上海从名中医张韦青习中医,后遇赵元益先生,赵氏出身中医世家曾译西医书多种并考取光绪戊子(1888年)举人,学问渊博。丁福保移居赵寓,朝夕问学,于是中西医学大进。后赵氏在北京病殁,丁氏受聘为北京译学馆生理卫生学和算学教习。  相似文献   

18.
(一)美舌藻是一种民间驱蛔药。据曾呈奎等考证,认为是我国古代文献上记载的鹧鸪菜。远在十六世纪,最初见于《漳浦县志》,其后赵学敏收入《本草纲目拾遗》中。两书均谓能驱小儿肠寄生虫。惟近几十年来,日本海藻学家远藤吉三郎,把海人草与鹧鸪菜名称联系在一起,定其学名为Digenea simplex(Wulf)C.Ag.后,中外学者均追随此说,造成了对鹧鸪菜和海人草两种不同海藻名称上的混乱。而“鹧鸪菜”原植物实为美舌藻,其学名为Caloglossaleprierii(Mont.)J.Ag.,属红藻纲、仙菜目、红叶藻科(Delesseriaceae)植物。其形态如图(见图)。  相似文献   

19.
菜肴出水芙蓉原料:黄瓜2条(约重300g),西红柿2个,白糖75g,糖桂花少许,水淀粉适量。制法:取黄瓜1条,切下蒂部,再纵向剖开,切成0.5cm的半月形片20片左右。余下的黄瓜去厚  相似文献   

20.
作为北方游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桦树皮不仅是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族人谋生的手段,还是其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