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34岁.体检发现骶前肿块.体检:贫血貌.脾脏轻度肿大,质中,无压痛.既往有贫血病史10年.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粒细胞比例增高,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减低,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血小板成堆分布.骨髓象符合慢性增生性贫血改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通过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5例的血象、骨髓象、细胞化学染色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临床表现,讨论了分型、诊断、鉴别诊断、转归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患者 女性 ,5 7岁。主诉乏力 ,易倦 ,体重减轻 ,并伴有腹胀和左上腹隐痛。体格检查 :发现脾脏明显肿大 ,肝脏略大 ,体温 :39℃。实验室检查 :WBC :12 2× 10 9/L。RBC :2 1×12 12 /L ,HGB :5 0g/L。PLT :70× 10 9。骨穿干抽二次 ,第三次抽出极少量骨髓液 ,发现核细胞极少 ,增生低下。临床诊断 :原发性骨髓硬化症。X线表现 :见锁骨 ,诸肋骨均匀性密度增高 ,骨皮质增厚 ,髓腔变窄。髂骨、髋臼和股骨上端骨小梁粗大 ,见多数弥散小斑点状透光区。X线诊断 :原发性骨髓硬化症。经过胸性激素及放射线照射后 ,临床诊断为 :原发性骨髓硬…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不同阶段的MRI表现,并探讨最佳显示部位及MR检查序列。方法:31例中对照组14例,病例组17例(观察时间内未复发14例,复发3例)。均应用T1WI、STIR、DWI和常规增强相结合的方法,行骨盆、股骨干和腰椎MRI骨髓成像。结果:①未复发组:14例均有腰椎和髂骨T1WI信号增高,11例STIR及DWI示原病变区信号减低,3例信号无明显变化;各组骨髓ADC值较移植前变化不明显;②复发组:T1WI上见点片状低信号灶,STIR示在相应部位可见高信号灶,DWI示病灶处信号稍高,ADC灰度图能更清楚地显示复发病灶。各组骨髓ADC值较同期未复发者明显增高。结论:MRI是监测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活和复发的有效影像学监测方法。部位以髂骨最为敏感,DWI显示病灶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进展期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格列卫治疗初期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探讨其在评价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Ph染色体阳性CML进展期患者16例,其中加速期9例、急变期7例,口服格列卫0.4或0.6g/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6、9周采集骨髓涂片,常规糖原(PAS)染色,并分析骨髓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治疗过程中,多数患者骨髓细胞增生度降低较明显,粒系及原始细胞比例下降,但红系比例增高明显,巨核细胞3周时下降明显;少数患者除了红系仍呈明显增高趋势外,其余上述特征变化不明显,按照诊断标准评价骨髓,可使约1/3患者病情评价出现误差.对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显著的患者,若骨髓粒系、巨核细胞显著降低,则暂时减量或停止格列卫治疗.结论 进展期CML应用格列卫治疗初期骨髓形态学具有特征性的变化,可用于评价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和MRI检查在骨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表现,并加以总结.结果:本组18例,X线平片检查漏、误诊3例(其中2例表现阴性);18例中,CT检查显示骨肉瘤的瘤骨、骨质破坏优于X线平片11例;18例中,10例行MRI检查,均表现为骨髓腔内正常的骨髓高信号被肿瘤组织所取代,肿瘤周围骨髓和软组织内均可见水肿区,6例可见骨膜反应,3例中央发生坏死囊变.结论:X线检查简便、易行,其空间分辨率高,是诊断骨肉瘤的首选方法.CT对显示结构复杂、重叠部位较多的骨肉瘤病灶有明显优势.MRI扫描在判断肿瘤的范围方面有较大优势,并能为临床定制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提供准确的依据.X线平片、CT和MRI检查三者结合应用,有利于提高对骨肉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的MRI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MR早期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13例AS患者,分析其MR影像表现,并与X线、CT进行比较.结果 13例AS患者骶髂关节表现为T2WI骨髓信号不同程度增高,T1WI及T2WI示软骨信号增高或减低,形态不规则,部分呈碎裂状.6例AS患者见脊柱骨突、棘突及坐骨结节、耻骨联合等处不同程度骨髓和软组织水肿.结论 MRI可作为AS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恶性骨肿瘤周围骨髓水肿在MRI中的显示率及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骨肿瘤218例,在脂肪预饱和T2WI脂肪抑制序列或STIR脂肪抑制序列中观察瘤周骨髓水肿情况。瘤周骨髓水肿的大小被分级,Ⅰ级:骨髓水肿最长径小于肿瘤最长径;Ⅱ级:骨髓水肿最长径和肿瘤最长径相当;Ⅲ级:骨髓水肿最长径大于肿瘤最长径。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恶性骨肿瘤之间骨髓水肿出现率及水肿大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恶性骨肿瘤中,瘤周骨髓水肿总体出现率为77. 52%(169/218),其中骨肉瘤的骨髓水肿出现率最高,其次为软骨肉瘤和骨转移瘤,骨髓瘤的骨髓水肿出现率最低。骨肉瘤的骨髓水肿出现率与转移瘤、骨髓瘤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所有恶性骨肿瘤中,Ⅰ级水肿最多,占59. 63%(130/218),Ⅰ级水肿和无骨髓水肿者共占82. 11%。结论 骨髓水肿是恶性骨肿瘤的一种常见征象,多见于骨肉瘤、软骨肉瘤、骨转移瘤。多数恶性骨肿瘤的周围骨髓水肿范围小于肿瘤本身,这一征象对恶性骨肿瘤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骨髓 MRI 表现。材料和方法:贫血21 例( 缺铁性3 例;巨细胞性2 例,出血性2 例,溶血性1 例,再障性13 例) ;白血病14 例。正常对照组22 例。用0.35T MRI 机,SE、STIR 序列,椎体扫描。结果:正常组在STIR 序列椎体边缘骨髓呈高信号,中心呈低信号。增生性贫血可见椎体边缘高信号区明显扩大,但仍为正常分布。再障贫血骨髓信号明显减低,椎体边缘高信号消失,但有4 例可见点状高信号残存。白血病骨髓信号增高且混杂,椎体中心也见高信号,失去正常分布。结论:MRI 对小儿血液系统疾病骨髓改变的评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病,而骨髓象检查对血液病的诊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院在1996年6月-2001年5月曾误诊4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例年龄分别为19,31,56,66岁.男3例,女1例,全部病例均有头昏、乏力、面色苍白、活动后心悸、气短等症状,伴食欲下降,否认盗汗、发热,无出血倾向,无自发性骨疼痛.体检:4例均有贫血貌,1例女性有舌乳头萎缩,呈镜面舌改变,其他病人无明显口腔改变,心肺无异常发现.初诊时外周血常规:Hb 43~67 g/L,WBC 2.2~8.1×109/L,PLT 72~131×109/L,MCV 110~130 fl,MVH 41~48 pg.1.2 骨髓象结果增生极度活跃,粒系0.41±0.07,原始+早幼粒细胞0.14±0.05,体积、核形较大,染色质细,核仁2~4个,浆量少,蓝色,部分细胞浆含有嗜天青颗粒,中、晚幼粒细胞以下阶段细胞核呈巨幼样变,体积较大、染色质舒松.红系0.68±0.102,原始+早幼红细胞0.29±0.09,中晚幼红细胞有巨幼样变,可见分裂红细胞,豪桥氏小体,点彩红细胞,嗜多色红细胞,淋巴、单核细胞系统形态、比例正常,巨核细胞正常,血小板散在可见.骨髓象报告全部诊断为红白血病.  相似文献   

11.
颅骨与腰椎骨髓转化的MR定量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从定量角度探讨MRI上颅骨与腰椎骨髓转化特点并评估骨髓相对信号强度 (RSI)的诊断价值。方法 :正常组 2 5 7例 ,其中颅骨 10 1例 ,腰椎 15 6例 ;异常组 6例 ,白血病 5例 ,多发性骨髓瘤 1例。MR扫描仪为 0 .5TPhilipsGyroscan。成像序列为TSET1 WI ,测定颅骨和腰椎骨髓的RSI并进行F检验、相关分析及动态分析。结果 :腰椎和颅骨骨髓RSI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1)。颅骨骨髓RSI的净增量及平均增长速度大于腰椎。正常组颅骨骨髓与腰椎骨髓RSI在不同年龄段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异常组骨髓RSI值明显低于相应年龄段正常均值。结论 :骨髓RSI在不同年龄段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颅骨骨髓转化程度、速度均较腰椎显著。RSI对弥漫性骨髓浸润性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 ,但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患者51例(男38例,女13例),骨髓穿刺涂片镜检发现瘤细胞者21例。在骨髓涂片瘤细胞阳性患者中,多数有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外周血中出现幼粒、幼红细胞,并有硷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及红细胞沉降率增高。结果表明,骨髓检查和一些血液学指标在骨髓转移癌的诊断中是有价值的。如必要时,作骨髓凝块切片、骨髓活检、X线骨照片和骨扫描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细胞形态学鉴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笑如  林芳  傅吉春 《西南军医》2009,11(2):282-282
目的 探讨难治性贫血(MDS—RA)与巨幼细胞性贫血(MA)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0例RA,48例MA血象、骨髓象及骨髓细胞铁染色检查的特点。结果RA与MA血象均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MCV〉100fl,血片中可见到幼红细胞及幼稚粒细胞;红系巨变,骨髓细胞内外铁增加。RA骨髓象中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MA骨髓象中红系以巨早、中幼红细胞为主;RA病态遗血表现为粒系核浆发育不平衡、双核、环状核粒细胞,红系巨大,巨系出现小巨核、淋巴样巨核等。MA骨髓象表现为巨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及分叶过多的粒细胞;红系早、中幼阶段巨幼变;分多个小核巨核细胞。结论RA与MA细胞形态学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各自不同特征,这些特征可为这两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病例资料 男 ,43岁 ,腹胀、腹泻、纳差、消瘦 3月余 ,大便呈稀水或稀糊样 ,粪便中有时可见未消化食物残渣。查体 :精神欠佳 ,呈贫血貌 ,心肺、腹部未发现异常体征。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RBC 1.76×10 /l,Hb 74g/l。骨髓象 :增生性贫血 ,外铁( )、内铁 84%。胃镜示慢性胃炎。内镜逆行性胆管胰管造影术 (endoscopicretro 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未见异常。临床诊断 :贫血待查。CT表现 :肝脏缩小 ,肝脏密度普遍性增高 ,CT值 75~ 82HU ,脾脏增大 (图 1)。CT诊断 :肝铁质沉积症。讨论 肝铁质沉积症又称肝血色病或肝含铁血…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21岁.发现右小腿包块3年.体检:右侧胫骨中段可触及大小约9 cm×3 cm包块,质硬,无活动度,无明显压痛,局部皮温不高. MRI示(图1、2):右侧胫骨中段骨皮质明显增厚,骨质内可见斑片状环形稍短T1、长T2信号,边缘毛糙,邻近骨膜明显增生,对应骨髓内可见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胫骨前肌受压向前推移.其周围血管明显扩张.MRI诊断:右侧胫骨中段骨皮质占位性病变并髓内侵犯可能,建议行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椎体MRI信号强度评价氟骨症患者的骨髓增生。方法:基于回顾分析109例氟骨症患者的脊柱MRI和36例椎板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评价MRI诊断氟骨症患者骨髓增生的敏感度。结果:36例椎板骨组织的平均造血细胞容积占骨髓组织78.3%,为骨髓增生活跃(诊断标准:造血细胞占骨髓组织41%~60%为骨髓增生正常,61%~80%为增生活跃,81%~100%为增生极度活跃)。依椎体信号强度分组发现,11例T1WI为低信号患者的平均骨髓造血细胞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92.3%);15例等信号的平均骨髓造血细胞为骨髓增生活跃(79.4%);10例高信号的平均骨髓造血细胞为骨髓增生活跃(61.1%)。依椎体T1WI诊断氟骨症患者骨髓增生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0%。结论:MRI可无创性评价氟骨症患者的骨髓增生,但最终诊断仍需结合骨髓的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椎体骨髓磁共振T1WI信号强度比值(SIR)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探讨正常儿童椎体骨髓转换的发生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正常儿童的脊柱磁共振T1加权序列图像,同时选择血液系统疾病患儿共32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研究.采用GE 0.2T Profile Gold永磁型开放式磁共振扫描仪行脊柱矢状面SE T1WI扫描.测定椎体磁共振SIR,并对所获得的数据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及正常组和病例组间的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椎体SIR值与年龄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颈椎、腰椎骨髓SIR值与年龄呈正相关,统计学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胸椎骨髓SIR值则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P=0.06);无论是颈椎、胸椎还是腰椎的SIR值与性别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病例组患儿椎体T1信号强度较正常组儿童明显减低,各年龄组病例与正常组间的SIR值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儿童年龄段(0~17岁)颈椎和腰椎骨髓转换发生较早,5岁后的骨髓信号较前发生明显增高,而且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椎体骨髓T1信号较正常显著减低.因此,利用SIR定量测定法对弥漫性骨髓疾病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全身弥散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弥散成像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中的初步应用情况.方法:对17例临床确诊及疑似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行全身弥散检查,总结其全身弥散图像特点,探讨ADC值与其骨穿结果的相关性(骨髓增生情况、浆细胞比例).结果:全身弥散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检出敏感性较高(12/13).髂骨骨髓病灶的ADC值大小与骨髓增生情况(骨穿结果)存在相关性,且不同增生情况组间的ADC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但ADC值与骨髓浆细胞比例无线性相关性.结论: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一次可完成全身显像,无需引入外源性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其敏感性高,且ADC值的减低程度可反映骨髓的增生情况,故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巨幼细胞性贫血(MA)在临床实验室检查和细胞形态学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对那些同时伴有叶酸和(或)维生素B12低下原始细胞比例增高不明显,外周血细胞减少呈大细胞性贫血MDS患者,与MA鉴别困难,延误治疗,在临床工作中,试验性治疗用于MDS与MA的鉴别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骨髓成像诊断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32例经病理穿刺活检或临床随访确诊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行双能量CT及MRI脊柱扫描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MRI为参考标准,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估,比较双能量CT骨髓成像、常规CT图像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根据骨质破坏类型,将转移椎体分成溶骨型和成骨型两组,分别比较转移瘤椎体与正常椎体双能量CT骨髓成像、常规CT定量值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比较双能量CT骨髓成像与常规CT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最终32例患者共215个转移瘤椎体纳入研究。两观察者在双能量CT骨髓成像及常规CT图像上一致性很好,Kappa值分别为0. 885、0. 866。双能量CT骨髓成像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CT(90. 1%vs 83. 8%)。在双能量CT骨髓成像上,脊柱溶骨型转移瘤明显高于相邻正常椎体CT值,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而成骨型转移瘤定量值无明显差异。双能量CT骨髓成像诊断脊柱溶骨型转移瘤的AUC值大于常规CT(0. 71 vs 0. 55)。结论 相较于常规CT,双能量CT骨髓成像能更好地显示脊柱转移瘤内骨髓情况,提高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其对脊柱溶骨型转移瘤拥有更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