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以变应性鼻炎为例,探讨中医类教材相关诊疗方案作为中医诊疗指南中证据应用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法 检索1949年10月至2022年12月出版的教材,检索截至2022年12月发表的变应性鼻炎中医诊疗指南,提取教材中变应性鼻炎相关章节诊疗内容,比较分析不同时期的教材之间、现行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现行教材与指南之间的异同点。结果 共纳入1975年至2021年中医耳鼻喉科的国家规划教材12本及变应性鼻炎中医诊疗指南4份。不同时期教材显示了诊疗方案的演变过程,从2003年出版的教材开始增加了肺经伏热证,并丰富了涂鼻法、滴鼻法等特色疗法,以及预防调摄、预后转归的内容,主要证型为肺气虚寒证、脾气虚弱证、肾阳不足证及肺经伏热证,常见推荐方剂分别为温肺止流丹、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肾气丸或真武汤,辛夷清肺饮。现行不同版本教材之间比较显示其证型一致,方药略有差异。现行不同版本教材与指南的比较显示,教材推荐方剂增加了苍耳子散、小青龙汤、真武汤等,丰富了特色疗法如吹鼻、嗅法、塞鼻、洗鼻等,并增加了用药加减、预防调摄、预后转归等信息,可为指南补充相应证据。结论 教材可以作为中医诊疗指南制定...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中医学统编一版教材及五版教材的两次重大改革历程,并基于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在课程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改革现状,对中医学专业教材建设在如何顺应中医教育改革趋势、怎样与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进一步结合、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同时提出了中医学专业教材建设应当立足于立体化开发思路并与国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呼应的具体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药学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主要包括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临床中药学等二级学科,其中中药鉴定学是其他二级学科的基础,其学科建设和发展对中药学具有重要意义。以中药鉴定学教材50年发展历程为主线,阐述教材出版数量及出版形式、主编、出版社、载药数等信息,总结了本科类和专科类教材的编撰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教材编撰建议:教材更新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同步,关注中药鉴定学与生药学的差异,注重研究生教材编撰,优化教材编撰逻辑。系统分析中药鉴定学教材的发展历程将为未来教材编撰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提升教材的水平与整体质量,有利于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育。  相似文献   

4.
针对《无机化学及化学分析》传统教材难以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问题,本文根据药品检验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药品检验工作过程为出发点,开发了适合高职医药类专业学生学习的工作手册式教材,分析教材开发的思路、步骤和主要内容,旨在推动课程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与改革,面临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大纲的编制及教材的编写等任务。从以下三方面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之综合与融合特色;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应编写合适的教材大纲及配套教材;撷取中医学临床课程之精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七版与第九版教材内中医病证方名称间存在的不规范问题,为修编教材采用规范的病证方名提供史料依据。方法选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七版与第九版为调查对象。摘录两版教材内疾病的病名、证名及首选方剂名并制作对比表;查找、归类两版教材中各疾病对应病证方名间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危害。结果两版教材内中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病证方名间存在4类不规范问题,其产生原因与历史、地域、学派源流及没有严格执行依法选方原则有关,其危害是影响教学、医疗、科研及医政管理的质量,妨碍医学知识交流与推广。结论中医病证方名规范化是编写科学性强、实用性好优秀教材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文娟 《北京中医药》2002,21(2):109-112
本文从教材内容重复、教材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教材系统性不强等四个方面述评了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教材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提出今后中医药学教材的编写应遵循科学性、先进性等原则,使之既能保持中医药特色,又能反映当代中医药学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8.
从《伤寒论》教材入手,对中医药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进行分析。目前中医药教材存在的问题有定位不够准确、体量差异悬殊、学术观点杂陈、医案不够典型、前后衔接不紧凑等5个方面,我们认为,应分别从以下5大途径入手解决:提倡根据使用对象分类编写教材、明确教材性质严格限制教材字数、明确教材中不同观点的选取原则、选择与教材内容相符的典型医案、把握教材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9.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体现时代的特征与创新,更应充分体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文章结合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材建设及管理实践,阐述中医药院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日,安徽中医学院召开了新安医学系列教材定稿会,新安医学系列教材总主编王键、副总主编陈雪功、各教材主编及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出席了会议。王键在听取了与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后,对教材名称、内容编排、封面设计等提出了最终修订意见。陈雪功介绍了新安医学系列教材编写的总体睛况。新安医学系列教材共14部,集中反映了新安医学的精髓和特色,是该校“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中医学专业”内涵建设的重点。该系列教材将首先供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选用。  相似文献   

11.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中医学教材是保证中医学专业教育质量的基础。多年来,中医学界与出版界围绕中医药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编写内容与结构、编写中的技术等问题争论纷纭。新知识观的引入给予中医学教材建设重要的启示。为此,在"精诚计划"中医学教材改革中,强化教材与"学材"的统一,灌输与内化的统一,从范例到"案例"的转变,改革实践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中医学教材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一至四版统编教材的编写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简要分析了各版教材的书目、出版年代、字数、开本、出版社等基本出版概况,总结了各版统编教材在教材内容、编写体例、教材体系、总体特色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介绍及研究,提出了一至四版统编教材研究对当前教材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考试使用教材外试题的论证》一文中,笔者对教材外试题使用的目的与意义进行了论证,同时对命题原则及题型发表了看法,本文旨在对教材外试题在试卷构成中的比例进行分析,并拟讨论其分数的计算方法。1教材外试题在试卷构成中的比例分析在考试中...  相似文献   

14.
正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组织全国8所中医院校及相关临床、科研院所编写的《中医未病学》创新教材日前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首部有关中医未病学的教材。该教材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主编。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为该教材作序。该教材包含了中医未病学的方法论体系、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中医治未病与中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材供应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以及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及市场经济的运作,使计划经济模式下以班级为单位的教材供应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各地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管理新模式。本文就目前高校教材供应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更适合于新形势需求的教材供应模式。  相似文献   

16.
马原  谷忠悦  白增华  樊旭 《光明中医》2016,(10):1501-1502
沈雪勇、许能贵主编的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刘清国、胡玲主编的全国中医药行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与沈雪勇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对比,得出结论:1"十二五"教材比较"十一五"教材更加规范标准,从学术上对腧穴定位的修订更加具体准确,突出了教材的权威性与先进性。2沈氏教材注重"细腻""透彻""理解"。刘氏教材注重"驾驭""清晰""掌握"。  相似文献   

17.
方剂学作为中医学的基础主干课程,其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备受中医学界关注。通过分析建国60多年来共7版统编《方剂学》教材的出版背景,介绍每版教材的主要内容,并与以往教材进行比较。《方剂学》各版统编教材均是在时代发展、学科进步以及教学改革的影响及需求下,由主管部门领导,全国中医药院校的方剂学专家领头或共同完成。分析得出,一二版教材变化不大,三版教材由于其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以与其他版教材相比较变化较大,四版教材之后,教材格局相对稳定,只是章节以及方剂数量上稍作调整。  相似文献   

18.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本支撑,教材课程设置特色决定学科建设的特色。从全国医药卫生类农村医学专业教材模块设置、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及教材内容等方面分析教材课程设置特色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6月8日在南京召开的中医教材編写座談会,历时17天,已于24日胜利結束。这次会議汇合了各地力量,统一編写中医教材,是历史上的一个創举,它展开了中医教育史上新的一页,体現了党的中医政策的正确与英明。会议期間,代表們討論和修改了“卫生部对編写中医学院教学大綱及統一教材的几点意见(初稿)“以及五个中医学院分工起草的中国医学史、医古文、内经、中藥学、方剂学、診断学、伤寒論、溫病学、内科学、外科与伤科学、妇科学、兒科学、喉、眼科学、針灸学、各家学說医字选等十五門課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編写提纲草案,同时确定了中医教材的編写原則,会議通过广泛交换意见,并对过去編写教材上一些争論未决的問题,基本上取得一致的意见,統一了各科教材的名称,确定了各科教材的編写体例和具体內容,解决了金匱与内科合并问题,关于伤寒論条文的归类,医学史上封建社会的分段問题。此外对各科教材中的交义内容均得到了适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魏稼 《中医药通报》2007,6(3):31-33
本文对制订俞穴定位标准与耳穴进入大学教材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国家权威学术机构有必要对此进行审查与论证而不宜过早确认.文中提到,应区分中医教材与现代科学教材的不同特点而采取古今有别、学科与教材有别的原则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