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大规模暴发为医院医疗设备及防护物资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应对此次疫情,医院相关部门需在满足日常诊疗工作要求的前提下,细化与疫情相关的医疗设备及防护物资的采购、使用、维护等流程,以保证医疗设备及防护物资的高效率、高质量供应,切实为临床一线做好后勤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口罩使用和认知情况及疫情基本防护意识,为今后疫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调查法,在“广东痰控”微信公众号发布问卷,以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做自填式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口罩使用情况及防护信息,采用描述性方法和Logistic回归分别对公众口罩使用情况及新冠疫情防护意识强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从武汉蔓延,席卷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具有极强传染性的疾病。全国中小学及幼儿园都延迟开学,大部分小区实行管控,限制外出,孩子们正在经历一个超长的寒假。在这个特殊时期,如何做好儿童的防护工作,让我们的孩子免于感染或者降低孩子感染发生的风险呢?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存在气促、喘憋、咳痰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从而需接受长期的呼吸康复治疗以改善呼吸功能。2020年2月初至3月底,重庆市某医院呼吸康复研究团队的某位成员支援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其在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诊治期间,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点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了个性化呼吸康复方案,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某病区患者开展了科学有效的呼吸康复治疗。个性化呼吸康复方案内容包括呼吸康复措施、心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措施及营养支持等。以期为相关临床工作及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考验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试金石,在应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暴露出我国医疗防护物资管理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因此,应加速完善应急状态下医疗防护物资管理保障体系,以提升应对能力。该研究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发挥政府和市场协同作用、完善捐赠管理制度、提高应急状态下社会协同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为完善我国应急医疗防护物资保障体系提供参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湖北省武汉市大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期间戴口罩的行为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2月5-9日分层整群抽取武汉市2所大学的学生,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网络电子问卷调查。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χ2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了3 966名大学生,86.94%的大学生能够每次出门戴口罩,其中女生(88.93%)高于男生(83.9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大学生每次出门戴口罩行为的因素是性别、专业、年级、家庭所在地、调查时所在地和调查时对居住地疫情的了解情况。其中,女生(与男生比较,OR=1.597,95%CI:1.264~2.016)、大四及以上年级(与大一比较,OR=1.392,95%CI:1.025~1.890)、居住在城市(与农村比较,OR=3.394,95%CI:2.727~4.225)的学生每次出门戴口罩的比例更高,而医学类专业(与人文社科类比较,OR=0.740,95%CI:0.559~0.981)、填表时未在武汉(与在武汉市比较,湖北省内其他地区OR=0.401,95%CI:0.257~0.627;湖北相邻省OR=0.265,95%CI:0.157~0.447;其他地区OR=0.485,95%CI:0.303~0.777)和对居住地疫情不清楚(与已知居住地有感染患者的学生相比,OR=0.683,95%CI:0.495~0.941)的学生每次出门戴口罩的比例更低。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武汉地区大学生绝大部分能够坚持每次出门戴口罩;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出门戴口罩行为,相关部门和学校可采取积极干预策略,宣传普及科学防护知识。 相似文献
8.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面对此次疫情,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积极应对,高度重视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防护工作,通过完善组织管理、制定疫情期间防护物资配置规定、每日盘点防护物资库存量、监测防护物资日消耗量、拓展防护物资供应渠道、做好防护物资的每日统计上报工作,保障防护物资的供应及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贵州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2020年3月10日贵州省报告的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资料,对疫情的发生时间、场所及疫情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20年1月21日—2020年3月10日,贵州省报告聚集性疫情29起,均为家庭聚集病例,涉及63个家庭127例病例,占总病例的74.27%(127/171)。其中2代病例69例,占聚集性病例的54.33%(69/127),续发率为12.32%(69/560),代间距为(6.37±4.15)d。时间集中在1月28日—2月8日,共报告26起,占总疫情数的89.66%(26/29)。疫情分布在全省9个市州,贵阳市和遵义市共报告15起,占51.72%(15/29)。疫情规模以2例的居多,病例数最多的一起报告15例病例,存在潜伏期传染和无症状传染的情况。结论聚集性疫情以家庭聚集病例为主,聚餐是引起感染发病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和隔离治疗患者,并集中隔离密切接触者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邵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特征,为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截止2020年2月11日邵阳市新冠肺炎病例相关的人口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8.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共报告确诊病例94例,其中家庭聚集性疫情21起,先后出现武汉(或湖北)输入病例和本地续发病例两个高峰。地区分布以邵东市、新邵县和洞口县为主(69.15%)。全人群粗发病率1.28/10万,邵东市最高为4.06/10万。发病年龄最小为8岁,最大为84岁,主要以20~59岁年龄段为主(占79.8%),以武汉(或湖北)旅居史和务工返乡人员为主(占69.15%)。60岁及以上老年人确诊病例的重症(危重症)比例达66.7%(10/15),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确诊病例的重症(危重症)比( χ2=31.150, P<0.001)。 结论 邵阳市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易发生家庭聚集性疫情,老年人易出现重症。应加强新冠肺炎相关预防控制工作,特别是对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针对性的防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无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流行特征。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收集、汇总河南省含有无症状感染者的聚集性疫情,描述其流行特征,分析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流行特征的差异。结果 共报告聚集性疫情257起,其中41起有无症状感染者,包含84例无症状感染者,占全省无症状感染者的74.34%(84/113)。无症状感染者聚集性疫情分布在11个地市,涉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208例,平均每起波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5.07(2~19)例,16起(39.0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5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现以聚集性疫情调查为主,确诊时间晚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河南省各地市无症状感染者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比率,以商丘市最高,为26.02%。无症状感染者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比较,性别分布流行病学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年龄及职业的分布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无症状感染者≤40岁者占58.33%,学生、儿童占28.57%,确认者分别占21.77%、4.03%。结论 无症状感染者在年龄和职业分布上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存在差异。聚集性疫情调查是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的主要途径,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有效的隔离管理是正确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国各地医疗队驰援湖北进行医疗救援,感染控制(感控)人员是援鄂医疗队不可或缺的力量。做好感控工作,可以有效地降低医疗队员被感染的风险。本文基于实践,总结援鄂医疗队中感控人员开展感控工作的经验,包括成立感控小组、进行感控培训、制定驻地感控措施、感染和暴露的监测处置、优化三区布局和穿脱个人防护用品流程、督导穿脱个人防护用品、指导清洁消毒、制定各项疫情时期的感控制度,以及督导临床感控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防控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医院感染,保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安全,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感染控制 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包括赴武汉抗疫一线的部分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本共识主要适用于同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和普通患者的医疗机构;指导疫情期间医疗机构一线医务人员合理有效利用防护用品,同时也覆盖了几乎所有非一线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防护用品使用。本共识通过评估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新冠肺炎暴露的风险,根据暴露风险来确定不同区域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标准。本共识主要内容还包括:个人防护用品介绍及适用范围,三级防护穿脱流程,个人防护用品异常的防范与应急处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职业暴露处置流程。同时,本共识特别强调,要合理进行新冠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区域划分,以及重点分诊岗位安排有经验的感染科或呼吸科医生参与分诊,这些是风险评估的前提要求;在选择个人防护用品时,既要防止防护不足,又要避免 滥用与过度使用,以保障工作人员安全为前提,预防新冠肺炎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个人防护用品穿脱培训的有效形式。方法 将医务人员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视频培训;第二组:现场演示培训;第三组:一对一实操培训)进行个人防护用品穿脱培训,培训结束后对三组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培训效果。穿脱个人防护用品步骤考核采用评分表评分和定性的方法(脱防护服之前涂荧光粉以判断脱时荧光粉是否沾染衣服或皮肤的定性方法)考核。结果 每组考核169人,第三组考核合格率为85.21%,高于第二组(56.21%)、第一组(34.32%);护理、医技、医疗三类岗位中,以护理人员考核合格率最高(71.57%,141/197),医技人员合格率最低(42.11%,64/152);在穿脱个人防护用品步骤考核中,以佩戴医用口罩的密合性试验、脱连体防护服+手卫生合格率最低(分别为64.69%、60.95%)。三组培训成员、三类不同岗位类别,以及穿、脱个人防护用品各步骤考核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5)。荧光定性检测合格率为69.43%。结论 一对一实操的培训优于现场演示和视频培训,培训时应着重强调医用防护口罩的密合性试验,脱防护服时避免其污染衣服或皮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为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通过问卷星对1 400名大学生进行匿名式调查,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1 294名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21.51%,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13.85%、7.32%、0.34%;焦虑检出率为9.46%,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8.36%、0.91%、0.19%。男生抑郁(44.71±12.88)分、焦虑(40.35±9.28)分,女生抑郁(42.28±10.86)分、焦虑(38.70±7.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32, P=0.005;t=2.163,P=0.046)。不同年级大学生抑郁、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98,P=0.221;F=1.021,P=0.362)。 结论 疫情期间男女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心理问题,学校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精准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科学日新月异,人工智能、高速网络、精准控制、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已日趋成熟,逐步走进生活的各个领域。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人类抗击疫情,直面病毒的高传染性、感染后较高的致死率,以及社会恐慌等各种挑战。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医疗需求的变化,发现智能机器人应用于医疗领域,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用于科普及防控宣传,可以增加全社会对疾病的认知,减少社会的恐慌。智能机器人与医疗技术的有效结合能达到科学抗疫1加1大于2的效果,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能顺应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住院患者陪护人员防护行为现状,以及陪护人员防护知识水平。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2月3-6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肿瘤科、呼吸科、血液科、骨科非确诊或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陪护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及自行设计的防控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20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研究人员直接观察结果显示,佩戴口罩执行率为84.62%(176/208),佩戴口罩正确率为50.57%(89/176)。手卫生执行率为75.00%(156/208),正确率为22.44%(35/156)。病房通风执行率达100%,90.38%的陪护人员能够做到每日2次病房通风。防护知识水平问卷调查显示,陪护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表现认识的正确率最高,达98.08%;仅50.48%的陪护人员认为75%乙醇可以杀灭新型冠状病毒;46.15%的陪护人员认为自己体温升高有必要告知医护人员;有8名被调查陪护人员认为可以和认识的亲朋好友聚众聊天。结论 陪护人员防护行为执行正确率较低,病区应重视对陪护人员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与行为的教育,以提高其防护执行正确率,从而避免医院聚集性疫情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湘潭市5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的感染来源,并探讨其传播模式,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建议。 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描述流行特征,采集患者鼻咽拭子,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截至2020年3月5日,湘潭市累计报告42例新冠肺炎病例(其中6例为无症状感染者),重症及危重症病例8例。涉及5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共发病19人(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占总病例数45.24%;其中4起因武汉返湘潭(简称潭)人员引起,1起因本地病例引起;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为1岁3月~84岁;临床表现出现咳嗽症状比例最高(占70.59%),病例从发病到就诊隔离间隔时间在0~10 d之间,中位数为2 d,发病时已住院隔离观察的病例占比最高为42.11%(8/19),从就诊隔离到确诊的间隔时间在0~7 d 之间,中位数为2 d。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隐匿性,人员密集、聚餐/会、家庭内传播是聚集性疫情的高危因素,应做好重点场所、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减少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例不发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及胸部薄层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20例临床确诊为COVID-19不发热患者首次入院临床特征,主要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等症状及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试验室指标,同时对胸部薄层CT扫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症状分为完全无症状、不发热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后者症状均轻微,主要症状为干咳,实验室以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结细胞计数减少多见。不发热COVID-19患者胸部薄层CT以早期、恢复期影像表现为主,少数表现为进展期:(1)早期呈单肺段或多肺段斑片状、结节状、不规则形磨玻璃密度影(GGO),以肺外周或胸膜下分布为主,常见血管增粗穿行,部分出现长短不一细线状高密度影;(2)进展期病灶融合成不规则片状,可累及多个肺段、肺叶,可见小叶间隔增厚或呈"铺路石"征,部分可见局灶性实变影;(3)恢复期病灶范围缩小、变淡,通常吸收较完全,少见纤维残留灶。结论 不发热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隐匿,但胸部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胸部薄层CT对COVID-19的早期诊断和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