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杨任  游绍伟  詹亚梅  王文素 《光明中医》2020,(12):1805-1807
功能性胃肠病是临床常见功能紊乱性心身疾病,症状随情绪变化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大多从肝脾论治,忽视了心在情志方面的影响,临床疗效欠佳。心胃相关理论源远流长,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文将对功能性胃肠病从"心胃相关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概说所谓“心胃同病”,是指心病或胃病反映在胃脘部位的同一症状———“疼痛”而言。命题的同一性,在于部位的同一:胃脘;症状的同一:疼痛。而痛之有异,异于是心病之心痛、抑或是胃病之胃痛?然,心病之痛、胃病之痛,均可在胃脘部反映出来,统述“胃脘痛”。这便构...  相似文献   

3.
解良才 《光明中医》1999,14(3):11-13
2缓则治其本的辨证分型及其同治法2.1心脾气虚“同治”法:【治则】健脾、益气、生脉。【方药】生黄芪20g,红参4g,茯苓15g,生苡仁15g,土白术12g,生山楂15g,当归15g,五味子9g,麦冬12g,元胡10g,丹参15g,甘草6g。【方义】这...  相似文献   

4.
阐明了“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的概念,提出了由“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引发的在临床与药物研发中遇到的问题,并就“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及其现代研究进展,“心胃同治”思路与方法探讨,“心胃同治”方药研究思路与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从心胃相关论治糖尿病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中医药对其防治有独特的优势。笔者在中医学心胃相关理论指导下,应用通腑泻热法治疗糖尿病心脏病取得较好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拟对心胃相关论治糖尿病进行理论探讨并提出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6.
通过心胃在位置、经脉、功能等生理、病理方面的影响与联系,阐述心胃相关理论。结合名师从心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即从泻心、养心、宁心、化瘀等方面论治脾胃病,进而探讨心与脾胃病的内在关系,探索从心论治脾胃病的理、法、方、药,为临床从心论治脾胃病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相似文献   

7.
浅谈从心胃相关论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发病率高,症状多样化,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定论,现代医学中虽然有多种药物治疗但效果不很理想。中医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系统理论和较为丰富的经验,在临床中多从肝论治,但临床观察发现亦有多数患者效果差或因精神心理因素复发,若在调养心神同时辅以疏肝健脾,效果更佳。心胃相关理论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及现代医学理论,若能够深入研究,合理运用,对指导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将起到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较快,精神压力大,社交活动频繁等原因导致很多不良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使得脾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刘铁军教授研究发现,情志异常为脾胃病的重要诱因,而脾胃功能失调又往往伴随焦虑和抑郁状态,此即为"心胃因郁致病,因病致郁"。可见,脾胃病无论是在治疗还是预防上,都与精神和情志密切相关。本文从心和胃的生理、病理、功能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论述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指出心与胃在生理上互为源流,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常心胃同病,并且通过刘老临床验案的例举和总结,验证了从心胃同治论治脾胃病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张雪峰  苏和  张晶 《光明中医》2020,(11):1724-1725
胃心综合征是由食道或胃部疾患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中发病率较高,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上根据症状常将其归为"心悸""胸痹"等范畴,或直接命名为"胃心痛"。临证治疗时单纯从心论治常常效果欠佳,采用心胃同治则每获良效,本文从中、西医角度阐述了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为临床中医治疗胃心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不寐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复杂,各家治疗效果不一,李妍怡教授根据多年治疗不寐症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对“脑肠轴”研究,认为此病病机总属于阴阳不和,根抵于脾胃失调,病因多为营卫失和、邪客肠脑、津血乏源、经脉失养等,故强调在治疗不寐过程中,除加入引阳入阴药之外,还需加入和胃安神之品,以失眠第一方“半夏秫米汤”为基本方,临证化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王红霞  王威  周正华 《天津中医药》2020,37(9):1031-1033
通过心与胃在位置、经络等生理及病理联系阐明心与胃的相关性。总结临床经验,从补心、宁心、清心、泻心角度辨证治疗脾胃疾病,为消化科临床医生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该文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从脾胃论治帕金森病的思路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孔令彪  江琪  李颖  陈阳 《北京中医药》2014,(12):928-929
心胃学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理角度看,心胃同源,心与胃位置相邻,经络相连,气血相通,五行相关;从病理角度看,心胃同病,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上有心胃同治之说。阳明客气上逆,致心胃同病之心胃不和、心神不安2种主要病理趋势,从心主血脉、心主神志、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角度理解,运用心胃学说理论予以心胃同治。  相似文献   

14.
王宗仁 《陕西中医》1991,12(10):456-457
本文从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初步阐述了心痹(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等)不但要重视从脏、从瘀论治,而且也要重视从胃论治,从而认为心胃二脏在经络、五行及气机等方面都紧密相联,临证之际应重视胃药的合理运用,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中医气血理论探析“脑心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气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气血具有紧密联系,气血调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气血虚,气机不畅,血运受阻是"气血失和"的病理表现。以气血为基础,心与脑在生理与病理上紧密相连,心脑疾病往往具有相同的发病机制,基于此,"脑心同治"的提出既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也是气血理论的具体应用,为心脑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指导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是非心源性胸痛最常见的食管源性病因,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关胸痛极易混淆,在临床上需认真鉴别,以便明确诊疗。心与胃位置相邻,经络相通,生理与病理上相互联系,心在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心胃相关”理论为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提供了理论基础。脾胃虚弱,推动无力,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脾虚,肝木乘克脾土,肝胃不和,气郁日久,郁而化热,热扰心神,胃气挟火热上逆,日久耗伤阴血。因虚致瘀或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胸脉瘀阻,引起胸痛。本文基于“心胃相关”理论从“虚、郁、瘀”角度出发,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胃与心 ,解剖位置上相互毗邻 ,生理上息息相关 ,病理上互相影响。临床上 ,中老年胃病患者不少兼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症 ,并互为诱发或加重的因素 ,可谓之胃心同病。徐景藩教授诊视胃心同病 ,尤其注重对舌象和脉象的观察。其分证治疗常规是 :胃心气痛者 ,理气宽胸 ;胃心虚痛者 ,补虚宁络 ;胃心饮痛者 ,通痞化饮 ;胃心瘀痛者 ,行瘀通络。  相似文献   

18.
胆道动力障碍(biliary dyskinesia, BD)是大多胆道、胰腺类疾病发病机制的核心环节,也是该类疾病关键的继发病理改变。目前现代医学于此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胆胃同治”为从脾胃论治BD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大量的文献从基础和临床上对其进行了阐述及报道。从解剖位置、经络循行、气机升降、脏腑功能等方面探讨“胆胃同治”理论内涵。在“胆胃同治”理论指导下,总结BD患者针刺、中药方剂治疗的效果及有关胃肠道激素的变化,旨在探讨治疗BD更加有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肝脾相关理论是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脾胃病防治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介绍了肝脾相关的理论及现代研究,并阐述现代医学肠—肝轴学说与肝脾相关理论间的联系,认为肠—肝轴学说是中医肝脾相关理论的丰富和补充,对脂肪肝等肝病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痉挛而致心肌供血不足 ,心肌缺血缺氧所致 ,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李七一教授是江苏省名中医 ,对冠心病的中医诊治颇有特长 ,现将其从中焦 (脾胃肝胆 )入手治疗冠心病 (胸痹 )的经验 ,简介如下。1 心胃同治胃经与心经相通 ,《内经》云“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心经、心包经与胃经、脾经都分布在“鸠尾以下至脐上二寸” ,同处于胃脘区域 ,所以心胃感传相通。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常见胸闷胀痛 ,脘腹痞胀 ,纳差 ,乏力 ,餐后脘胀加重 ,时或牵及后背 ,或进食后易诱发心痛等心胃同病症状 ,此类病人平素恣食肥甘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