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刺治疗182例聋哑症分析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目前对聋哑的治疗,尚无较好的办法.祖国医学用针灸治疗聋哑症文献上早有记载,2千年前的内经上,印记有:"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按手阳明穴俞主耳聋者有四穴,商阳、阳谷、偏历、合谷是也.通脉出耳前之脉,即听会穴.)  相似文献   

2.
三天穴地部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部三天穴,即天鼎穴、天枢穴、天窗穴,分属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笔者多年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结合现代解剖学研究,突破了传统颈部针刺的禁忌,摸索出了治疗此病的手三阳经脉颈部三要穴。运用古代“天、人、地”三层次立体行针法,针刺可直达“地部骨折”:即颈椎间孔外后缘,可直接刺激颈神经根,达到减轻或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偏历“主小便不利”析──读针灸名家杨永璇医案偶得有关偏历穴的利水作用,古代文献记载甚多。《古今医统大全》、《针灸聚英》等都说偏历“利小便”;《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六集》等也说偏历治“小便不利”;《循经考穴编》还特别指出:偏历“专主小便不利,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总结近10年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选穴规律,为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2007年1月至2016年7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文献,统计穴位的频次,分析穴位的使用规律。结果共纳入168篇文献,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多采用综合疗法,选穴主要以患侧十四经穴为主,结合经外奇穴,尤其是手三阳经穴使用最多,三阳经中,又以手阳明大肠经为最;使用频次在1%以上的20个穴位可视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处方用穴的重要经穴;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肩痛患者的治疗上,多采用肩部穴位、经外奇穴或阿是穴;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手功能障碍的选穴,除常规选穴外,多配合经外奇穴八邪穴或上八邪穴。结论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选穴治疗仍遵循古代"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同时,结合当今病症特点又有所创新发挥。但是,也存在无相关统一标准等不足。  相似文献   

5.
三间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输穴,功能清泻阳明,通调腑气,通经活络,且三间穴临床应用广泛,临床处方可从经穴、输穴、取象比类等不同思维角度进行选穴。我们通过查阅近40年相关资料,整理归纳三间穴的单独取穴或配伍其他穴位治疗五官、神经系统、内科、外科等各科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点针刺左侧偏历穴对健康青年双侧颈内动脉(I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运用该穴提供单穴处方。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男女各8例,用毫针直刺左侧偏历穴0.3~0.5寸,采用经颅多谱勒超声仪,探头在颞窗分别探及双侧颈内动脉(ICA),观测针刺前、进针时、运针时、出针时、出针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针、运针、出针时各施以平补平泻手法15 s,记录TCD各参数。结果:针刺偏历穴,进针15 min后左侧ICA的Vs及出针时的Vs与针刺前5 min比较显著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偏历穴能降低左侧ICA进针15 min后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与出针时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提示针刺该穴有负性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论述相对穴在皮肤科疾病中的应用。方法根据腧穴位置特点,将四肢内外侧或躯干前后方相对位置上的部分针灸腧穴、命名为相对穴,在临床上可对刺或透刺。结果运用相对穴治疗手癣、荨麻疹等疾病均获较好疗效。结论相对穴阴阳相配,在调和阴阳方面可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且取穴少,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分析《针灸大成》中有关间使穴的文献记载,对间使穴的主治病证与取穴规律进行系统的论述。间使穴归属手厥阴心包经,不仅能治疗心包经病证,也可以治疗心经疾病。心包络脉所行为经金,间使穴为心包经经穴属金,而肺五行属金,故间使穴可治疗肺系疾病。书中对于间使穴主治及配伍记载繁多,间使主治范围可归纳为中医内科疾病、妇科疾病与儿科疾病等,常与合谷、支沟、复溜及足三里穴相配伍。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神经性耳聋:主穴:取百会、内关、外关、听宫、翳风。肝胆火盛型配:行间、阳陵泉;痰火郁结型配:丰隆、内庭;风热上扰型配:偏历、合谷;肾精亏虚型配:肾俞、太溪;清气不升型配:脾俞、太白、足三里。以上诸穴依据“虚财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行补泻手...  相似文献   

10.
用电子计算机统计分析了《针灸大成》的主要针灸处方,共用经穴228个计3069次。较高频次的有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36个“核心穴位”;较低频次的有侠白、孔最、偏历等204穴。对各经脉及各类特定穴的使用情况,也作了比较分析。疾病分类统计结果还显示,随着系统疾病的不同,处方用穴的规律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列缺偏历为主穴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茎  曾永蕾 《中国针灸》1998,18(10):602-602
临床上常用宣通肺气的药物以达到通利小便的功效,形象地称之为“提壶揭盖”。本人取肺经络穴列缺及大肠经络穴偏历为主穴,宣肺利水用于治疗水液不利的一类病症。收效颇验,试举例如下。1 术后尿潴留术后尿潴留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后遗症,多系麻醉的副反应。表现为膀胱充盈,患者虽有尿意而不能排出。取穴:列缺、偏历、三阴交、足三里、中极。上述穴位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术后尿潴留常用处理方法多为插管导尿,这既不方便,又易导致逆行性尿路感染。采取上穴以列缺、偏历宣肺利水,配三阴交、中极、足三里行气利水,疗效显著,多在…  相似文献   

12.
电针不同穴位对高血压模型大鼠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高血压大鼠不同穴位的降压效果,研究单穴降压的穴位特异性。方法:采用二肾一夹法造成高血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偏历、合谷、曲池、阳池、消泺、外关共6组,分别行电针治疗20min,记录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前)、治疗后0min、10min、20min的血压,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曲池、合谷在电针治疗后即刻血压与治疗前血压相比有显著性变化(P<0.05,P<0.01),并与阳池穴在治疗后10~20min使血压下降趋于稳定(P<0.05,P<0.01)。偏历、消泺、外关三穴降压效果不明显(P>0.05)。结论:曲池、合谷、阳池单穴降压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李维英  刘永锋 《新中医》2023,55(12):140-144
章门穴可治疗脾胃、肝胆、肠腑、心系疾病,内科急症,儿科疾病,外科疾病。分析总结《针灸 大成》中关于章门穴的定位、刺法、灸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可为临床运用章门穴治疗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敦煌《灸经图》所载“手髓孔”穴,即列缺穴,具有宣肺疏风,通调任脉的作用,可治疗咳嗽、气喘、头痛、项强、疝气、白带、胞衣不下等疾病。应用于男科,可治疗“男子五劳七伤,失精,尿血”等病。  相似文献   

15.
薛德志 《中医药导报》2019,25(2):117-118
结合《医学入门》《针灸甲乙经》《医宗金鉴》《针灸大成》中经典原文,分析水分穴、阴陵泉穴、足临泣穴、水沟穴、前顶穴、偏历穴以及通肾穴、通胃穴、通背穴等董氏奇穴的功效,总结针灸利尿祛湿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穴位贴敷可改善心力衰竭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穴位贴敷治疗心力衰竭选穴可单穴应用,也可双穴或多穴配伍运用,主要有任脉的膻中、神阙,督脉的至阳,手少阴心经的神门、阴郄,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足太阳膀胱经的心俞、厥阴俞、膈俞、脾俞、肾俞,足少阴肾经的涌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丰隆等穴;用药以经验效方最为常见,也应用经典古...  相似文献   

17.
《针灸大成》记裁,尺泽穴为手太阴肺经合穴,既有肺经腧穴的共性,又有五输穴合穴的特性,具有养阴润肺、清泄肺热、条畅气机、化痰止咳平喘、疏经活络、通络止痛、止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系疾病、肢体经脉痛证、脾胃疾病、神志病及小儿慢惊风等.取穴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辨证配伍其他穴位.治疗小儿慢惊风时,单独使用此穴即可见效.治疗...  相似文献   

18.
<正> 取穴:列缺、偏历、合谷、虎口。前3穴为常用穴。虎口穴的取法:拇、食指张开,在指蹼缘上,赤白肉间中央处为虎口穴。针法:用毫针,呈水平方向进针,列缺透偏历;虎口透合备。虎口透合谷时,从开始到结束,要求拇、食指张开。病在左侧针刺右侧穴位。病在有侧针左侧穴位。双侧扁桃腺肿  相似文献   

19.
四关穴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首见于《针灸大成》,为对穴范畴。合谷乃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主治头痛,齿痛,失音等多种疾病;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和原位,主治头痛,眩晕、口渴等诸多疾病,四关穴为临床证治之要穴,有行气活血,平肝熄风,镇惊安神,祛风止痛之功,在临床上治疗各种疾病可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历代医家认为背俞穴多用于脏腑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背俞穴还可广泛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妇科疾病、骨骼运动系统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肿瘤相关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但目前的临床研究普遍样本量偏小,相应的实验研究亦不够深入,日后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探究刺激背俞穴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