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河南省某大型燃煤电厂职业病危害因素,研究燃煤发电厂的职业病危害防护、个体防护、应急救援等方面情况,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提出科学建议。方法 2014—2017年通过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检查表法等方法对燃煤发电厂职业病危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采取了一定的防尘、防毒、防噪声等职业病防护措施,但部分岗位浓度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氨短时间接触浓度较大,其中化学水处理单元氨短时间接触浓度范围为24.7~45.0 mg/m~3,最大短时间接触浓度为45.0 mg/m~3,为短时间职业接触限值的1.5倍,其他化学因素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粉尘浓度超标岗位主要集中在输煤单元皮带、翻车机、斗轮机、破碎机等岗位、脱硫脱硝除尘单元放灰区、电除尘器等岗位,其中输煤单元粉尘短时间接触浓度最大达到32.3 mg/m~3,为短时间职业接触限值的4倍左右;部分工人及岗位噪声强度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燃煤发电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为粉尘、噪声、氨等有关因素,应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护、个体防护及应急救援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某化工企业扩建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和己二酸二辛酯(DOA)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对苯二甲酸、氢氧化钾、粉尘和噪声)的危害强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置及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为加强职业危害监护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项目化学有害因素、噪声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依据GBZ 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进行检测,结合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布设22+5检测点位(定点采样检测点位+个体采样岗位,下同)。其中,12+2点位对苯二甲酸检测点短时间接触浓度在0.12~0.40 mg/m~3之间,3点位氢氧化钾检测点在0.004~0.001 4 mg/m~3之间,低于接触限值。1点位其他粉尘(己二酸)峰接触浓度为0.87 mg/m~3,2点位活性炭粉尘峰接触浓度为0.53 mg/m~3, 20+5点位噪声检测点在63~84 dB(A)之间,皆低于职业接触限值。其他粉尘(己二酸)超限倍数在0.08~0.11之间,活性炭粉尘超限倍数在0.07~0.11之间,均小于2.0的标准;20+5点位噪声检测点在63~84 dB(A)之间,皆低于标准限值。结论化工行业采取自动化的生产工艺,通过密闭管道输送,有效降低了职业病危害,但仍要注意管理不善、设备老化、事故性泄漏等可能导致危害的因素,应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识别重庆市某汽车内饰系统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其危害程度,并对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苯、甲苯、二甲苯、粉尘、苯乙烯、四氯化碳、三氯甲烷、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甲醛,38.6%的作业人员接触噪声8 h等效声级(L_(EX,8 h))超过国家标准要求,最大值为92.7 d B(A),超标岗位为喷胶工、装配工、摩擦焊工;化学因素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其中苯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_(TWA))为0.21~4.40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C_(STEL))为3.1~3.4 mg/m~3,达到50%~100%职业接触限值(OELs);甲醛最高浓度(C_(MC))为0.1 mg/m~3,三氯甲烷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_(TWA))为1.0~6.8 mg/m~3;四氯化碳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_(TWA))为2.9~4.0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C_(STEL))为2.2~3.3 mg/m~3,浓度水平为10%~50%OELs;其余化学物因素浓度小于10%OELs。结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为严重,职业病危害现状不容乐观,需采取工程技术措施,改善作业现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识别西安市某大功率机车检修段建设项目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卫生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病防护补充措施及建议。方法2017年7—8月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和检查表法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电焊烟尘、滑石粉尘、砂轮磨尘、矽尘、其他粉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氩气、氦气、乙炔、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汽油、柴油、硫酸、盐酸、氢氧化钠、氨、氟利昂、硫化氢、噪声、电焊弧光、高温、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等。检测结果显示,总装车间保洁库甲苯和二甲苯短时间接触浓度分别为198~275和316~364 mg/m3,喷漆库甲苯和二甲苯短时间接触浓度分别为97~102和175~194 mg/m3,电器车间部件喷漆间二甲苯短时间接触浓度为114.5~152.7 mg/m3。职业健康检查中有1例职业禁忌证,未发现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病患者。结论本项目个别作业场所甲苯、二甲苯短时间接触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生产性粉尘、其他检测点化学性有害因素浓度检测结果及物理因素测量结果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防毒防尘、防噪减振、防暑防寒等措施,为作业人员配备了个体防护用品,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需进一步维护喷漆作业场所职业病防护设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了解医院病理科职业危害因素、现场工作环境空气检测情况,探讨相关因素与工作人员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对17家医院154名病理科工作人员个人基本情况、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情况进行调查。选取5家医院病理科,按照国家标准对空气中化学物质浓度进行测定。[结果]病理科工作人员工作环境中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为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化学因素常见的为甲醛、二甲苯等化学试剂;物理因素为锐器刺伤/割伤、长时间的被迫体位;生物因素为接触乙肝病毒、结核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空气检测结果:病理科标本室工作环境中甲醛浓度为0.03~0.89 mg/m~3,中位数为0.29 mg/m~3,最高检测值为0.89 mg/m~3,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MAC:0.5 mg/m~3)3次,超标率为37.50%。二甲苯、氨、甲醇、冰醋酸、丙酮浓度检测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但二甲苯、甲醇短时间接触浓度检测最高值为19.4mg/m~3、46.0mg/m~3。[结论]病理科存在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甲醛、二甲苯、锐器刺伤/割伤、长时间被迫体位,个别医院病理科甲醛检测浓度明显超出国家职业接触限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某制革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管理前后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评估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管理对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控制效果。方法对该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学调查,对其实施清洁生产管理前后工作场所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进行控制效果评价。结果该制革企业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乙酸乙酯、丙酮、丁酮、粉尘等是该企业所存在主要的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实施清洁生产前,开布车间开布机台、表处车间调油墨岗位的甲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超标,最高浓度分别达61.72、117.84 mg/m~3,丙酮短时间接触浓度达453.26 mg/m~3,压延车间压延线高搅岗位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达10.70 mg/m~3,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实施清洁生产后,各种化学性职业有害因素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均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较实施清洁生产前明显降低。结论清洁生产管理对以有毒化学物质作为原辅材料的人工制革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景德镇市某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的职业病化学有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职业卫生防护对策和建议。方法按照《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采用现场调查和检测等方法,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果该公司存在的职业病化学有害因素有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乙酸乙酯,现场检测结果表明,该厂职业病化学有害因素的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分别为:苯0.6 mg/m3,甲苯、二甲苯1.2 mg/m3,乙苯1.3 mg/m3,乙酸乙酯12.8 mg/m3,均未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企业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综合指数(I)为0.070,评价结论为合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识别湿法薄毡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分析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不足及确定关键控制点。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现场检测检验法对本项目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该生产装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盐酸、甲醛、噪声、高温;甲醛检测合格率60%,其中粘结剂循环罐工作地点检测浓度为4.63 mg/m~3,浸渍工作地点检测浓度为0.92 mg/m~3,均超过甲醛的接触限值(0.5 mg/m~3);其他危害因素检测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该生产线浸渍岗位的防护设施不全面,导致工作场所中的甲醛浓度超标,企业应对防护设施进行整改并及时防护检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识别和分析无头带钢生产线(ESP)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控制效果,提出改进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根据该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收集数据资料,并结合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对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进行评价。结果 ESP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一氧化碳、噪声、高温,本次检测粉尘长时间接触浓度0.42~0.67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0.37~1.77 mg/m~3;一氧化碳长时间接触浓度1.110~1.285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0.94~1.40 mg/m~3;噪声强度72.5~84.3 dB、高温26.9~31.4℃,以上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全部符合职业卫生接触限值,防护设施性能参数符合要求。结论通过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和分析,该ESP防护设施运行有效,应重点加强关键控制点的职业卫生管理,确保岗位工人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江苏省某公司高档家具生产线升级技术改造及扩建项目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情况和拟采取措施的有效性。方法 2018年12月,采用职业卫生调查、类比法和工程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木粉尘、二丙二醇甲醚、二丙二醇丁醚、紫外辐射、噪声和高温等。木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为0.2~0.4 mg/m~3,超限倍数0.10~0.27;甲苯TWA1.2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1.2 mg/m~3;二甲苯TWA3.3 mg/m~3,STEL3.3 mg/m~3;乙酸乙酯TWA 3.9~56.6 mg/m~3,STEL 6.2~66.6 mg/m~3;甲醛浓度为0.110~0.130 mg/m~3;环己酮TWA0.1 mg/m~3,超限倍数0.1;噪声(8 h等效A声级)68.3~87.9 dB(A);紫外辐射0.164~0.228μW/cm~2;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30.5~31.4℃;工频电场0.001 kV/m。类比企业各岗位中,除个别岗位噪声和WBGT指数不符合相应限值外,其余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值均符合标准。拟采取的防护措施均符合相关要求。结论本项目在完善职业病危害控制补充措施后,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大连市某汽车4S店钣喷线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调查,了解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和措施,预防、控制职业病发生。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该汽车4S店生产期间钣喷线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电焊烟尘、其他粉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苯、甲苯、二甲苯等化学有害因素,紫外辐射、噪声、手传振动等物理因素。该项目化学有害因素浓度均符合接触限值的要求,合格率100%。其中调漆和喷漆岗位均未检出苯,喷漆岗位甲苯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最高值为0.6 mg/m3,调漆、喷漆岗位二甲苯浓度CSTEL最高值为0.6和3.0 mg/m3;钣金工接触的手传振动测量值为37.4m/s2,超出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噪声、紫外辐射测量结果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该汽车4S店钣喷线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较好,基本能达到国家有关法律、规范和标准的要求。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调漆和喷漆岗位,该项目应注意喷漆工序低浓度苯系物的职业病危害;为钣金工配备防振手套,为其他岗位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按要求对不同工种工人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完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涂料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及管理现状,为同类型企业职业病防治提供借鉴。方法于2018年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等方法,辨识该涂料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检测浓度(或强度)。结果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生产性粉尘、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检测结果中二氧化钛粉尘、石灰石粉尘和其他粉尘(0.29~2.37 mg/m~3),矽尘(0.34~1.30 mg/m~3),甲醛(0.027~0.183 mg/m~3),噪声[75.1~82.1 dB(A)]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接触甲醛的作业岗位未配备防毒口罩。结论北京市某涂料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整体防控效果较好,应加强个体防护,保障劳动者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某除草剂甲磺草胺生产项目为对象,评价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提出合理建议,保障劳动者健康。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结合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危害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对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甲苯、二甲苯、乙醛、钠及其无机化合物、硫化氢、氨、氯化氢、氯气、粉尘、工频电场、噪声等。甲苯短时间接触浓度(C_(STEL))≤16.0 mg/m~3,二甲苯C_(STEL)3.3 mg/m~3,乙醛最高浓度(MC)6.7 mg/m~3,氯化氢MC0.5 mg/m~3,粉尘≤2.89 mg/m~3,噪声≤88.7 d B(A),除冷冻机房巡检点的噪声(不合格率20%)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外,其余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职工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与该项目相关的职业禁忌和疑似职业病患者。结论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企业采取的管道+反应釜+自动化投料+通风设施等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是切实有效的,但仍需加强职业卫生管理与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管理,提高劳动者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某刨花板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关键控制点,为企业防控职业病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对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和化学毒物。检测结果作业场所噪声强度68.4~96.6 d B(A),超标率33.33%;作业场所甲醛浓度0.14~0.59 mg/m~3,超标率14.29%,粉尘、氨检测结果都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噪声、甲醛是刨花板厂主要的控制因素,应做好职业卫生防护,保护作业工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浙江省某机械加工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现状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职业病危害应对策略及其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事项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职业卫生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结果该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砂轮磨尘、电焊烟尘和金属粉尘)、有毒化学物(苯、甲苯、锰及其化合物、二氧化氮)和噪声。其中电焊工为粉尘和锰及其化合物的关键控制岗位,电焊烟尘浓度高达5.10 mg/m~3,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4 mg/m~3),且锰及其化合物浓度达0.171 mg/m~3,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0.15 mg/m~3);下料工和研磨工的接触噪声A声级分别达80.3和84.4 dB(A),属于噪声接触岗位,不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要求,应按提出的建议完成整改。结论机械加工厂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需加强对电焊工岗位粉尘和化学毒物防护,提高下料工和研磨工的噪声防护措施,以确保职业病危害应对策略正常运行,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生产试运行期间,根据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该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对试运行期间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环氧乙烷、乙二醇、乙醇胺、氨和噪声。经检测,环氧乙烷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1 mg/m3;乙二醇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14 mg/m3;乙醇胺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2×10-4mg/m3;氨短时间接触浓度最高为2.84 mg/m3;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0.11 mg/m3;噪声周等效A声级最高为83.2 dB(A)。现场检测结果表明各岗位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均不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程度严重的建设项目。该项目职业卫生方面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要求,该建设项目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某在建地下工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分析,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护建议。方法对某在建地下工事相关岗位和工种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结果水磨石打磨岗位总尘(TSP)短时间接触浓度高达22.2 mg/m~3,职业接触限值为8 mg/m~3;10名从事焊接和切割打磨作业的官兵个体声暴露剂量中9名超出国家标准85 dB(A)。结论该在建地下工事水磨石打磨作业岗位官兵粉尘短时间接触浓度,焊接、切割打磨岗位官兵A计权日暴露声级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危害,应加强防护,减少对劳动者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某玻璃质纤维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检查表法、职业卫生调查法、职业卫生检测法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该工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矽尘、石灰石粉尘、白云石粉尘、人造玻璃质纤维粉尘、其他粉尘、碳酸钠、甲醇、环氧氯丙烷、一氧化碳、硫化氢、氨、硫酸、氢氧化钠、稳态噪声、高温、高频电磁场等。上料工接触矽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_(TWA))和超限倍数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其中上料工C_(TWA)总尘浓度2.76 mg/m~3,呼尘浓度1.70 mg/m~3;上料工操作位检测浓度最大值为总尘19.47 mg/m~3(超限倍数38.9),呼尘5.47 mg/m~3(超限倍数27.4)。漏板焊接工和漏板技术员接触的矽尘超限倍数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总尘、呼尘分别为2.1和2.7);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均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企业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应重点关注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如上料车间袋装原料拆包上料时产生的矽尘,应进一步采取工程防护措施,采用密闭化、自动化操作,加强局部通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识别某铝合金发动机铸造车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并评价防护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检测对其职业病危害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果车间存在噪声、粉尘、化学毒物和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各岗位噪声强度为72.2~101.5 dB(A),超标率为78.6%;造型机岗位矽尘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短时间接触水平达到平均接触容许浓度(TWA)的5.8倍;铝合金粉尘和化学毒物浓度低于职业接触限值;高温检测结果符合接触限值要求。结论车间针对化学毒物、铝合金粉尘和高温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但针对噪声和矽尘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重庆市某甲醚化三聚氰胺树脂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效果,为同类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法及检测检验法对2015—2017年间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存在情况及程度进行研究,采用职业健康监护法对在岗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企业存在甲醛、甲醇、盐酸、氢氧化钠、其他粉尘、噪声和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因素连续3年检测结果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合格率100.0%。甲醛最高浓度(MC)为0.46 mg/m~3;甲醇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_(TWA))≤4.3 mg/m~3,短时接触浓度(C_(STEL))≤19.6 mg/m~3;盐酸MC为2.58 mg/m~3;氢氧化钠MC为0.015 mg/m~3;其他粉尘C_(TWA)≤2.2 mg/m~3。噪声8 h等效声级为[(66.1~81.9)dB(A)];湿球黑球温度(WBGT)指数范围[(29.2~30.6)℃]。3年职业健康检查均未发现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患者。企业在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个人防护用品选配、应急救援措施等方面均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论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切实有效,职业卫生管理规范,值得同类企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