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优化教学设计,提高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甄别互联网信息的能力,增加其专业荣誉感、使命感及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对科研的热爱。方法:比较中药学与中医学、药学的区别,将中药元素、中医药古籍及优秀医药学家的事迹融入课程思政,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显著提高,互动讨论增加;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对科研的兴趣。结论:优化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科研意识。  相似文献   

2.
有机化学是中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嵌入课程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推动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正>课程思政是一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因此,在大学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实施课程思政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如何进行中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法 从中药学课程思政现状、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的实施要点、实施效果和典型案例等5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 中药学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是可行的。结论 中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施与达成,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全方面、各环节的融合,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对于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念,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  相似文献   

6.
医药卫生行业职业的特殊性更加凸显了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中药学本科生重要的学科平台课,也是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和中药分析等学科的前沿学科,其教学成效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有机化学课程中挖掘思政载体,融入思政实施方法,推进多元评价,借助中医药深厚传统文化底蕴,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高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本文重点介绍大连医科大学全国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必修课程——由中药方剂学教研室讲授的中药学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以期为医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参考,培育党和人民信赖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专业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8.
临床中药学是临床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为人类健康服务。在该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教学元素,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树立文化自信。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引入课程思政教学元素,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结合起来,树立正能量。将思政元素编入专业课程中,使之浑然一体,引导学生情境浸入、实践探索、深度思考,坚定学习信心,内化职业认同。文章旨在探究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中的方法和模式,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和掌握后续课程和前沿学科的基石,同时,有机化学又是创造新物质的一门重要学科。有机化学的发展蕴含着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的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但课程内容知识点繁多,命名、结构复杂和反应机理深奥,成为学生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相当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畏难情绪。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框架,将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法、有机化学内容3个方面整合到中药学有机化学课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挖掘有机化学课程独特的思想政治元素,发挥任课教师在专业课程中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抓住2个重点,既注重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体验,又在促进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理论和知识"融合"上下功夫.合理应用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容易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让学生对思政元素自然接受,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理论,也有利于课...  相似文献   

12.
刘果  赵岩松  于河  刘铁钢  谷晓红 《中医教育》2020,(2):83-84,F0003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立足温病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发挥专业课程特色,以中华民族与传染病斗争的古今历程为主线,提炼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体、最生动的有效载体,通过讲授古今温病名家抗击传染病的事迹,挖掘其思政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医药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兴衰紧密相连,激发了中医药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上海所全日制大学生(含硕博士生),进行随机分层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是未来社会慈善事业的主要参与者,在高校开展慈善文化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关注大学生的慈善捐赠行为、慈善文化认知,探索当前慈善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秉承"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的教育理念,设置中药炮制学课程的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双重目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融入中医药文化和工匠精神等德育元素,通过采用案例式、讨论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药药理学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性课程特点,其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丰富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授课过程中,科学合理拓展课程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涉及的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结合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加强医学生、药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从中药药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实践与成效、建设的难点问题与解决方法以及未来实施的着力方向开展综述.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领,深入挖掘方剂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以民为本、济世利生的社会责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职业素养,植根传统、弘扬国粹的文化认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4个方面着力挖掘。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途径则可从教学设计、课堂展现、学生互动的角度探索。在中医药院校实施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对于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中医药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面深入融合,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途径.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结合中医诊断学的课程特点及内容,课程组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凝练课程思政内涵,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完善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思政建设,逐步建立了中医诊断学实训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为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奠定基础,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学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探索中医院校“预防医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建设、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论述了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育人的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实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培养德术兼备的“卓越医生”。  相似文献   

19.
充分认识高校学生社团的优势,将其确立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实践载体,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在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工作相融合的工作中,高校应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学生社团骨干建设,完善社团日常管理,发挥高校共青团对社团的指导和服务功能,促进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融合"文化自信"教学理念,立足中医药优势特色,开展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以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中医药背景知识为出发点,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以半夏为例设计了课程教学,从民俗文化了解半夏、地域文化认识半夏、医药文化熟知半夏,并结合案例、设置疑问、科研反哺,从语言上、思维上、情感上与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文化自信"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不仅弘扬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引导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