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多部门联合管理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1月~2017年2月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多部门联合管理前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多部门联合管理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较管理前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多部门联合管理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医院多重耐药菌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各项防控和管理措施在减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的效果。方法:医院于2019年1月起施行严格的多重耐药菌防控和管理措施,统计2017~2019年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以及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结果:2019年MRSA检出率明显高于2017年和2018年,CRPA和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明显低于2017年和2018年(P<0.05)。2018年CRPA检出率明显高于2017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明显低于2017年(P<0.05)。2017~2019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呈明显降低趋势,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则明显升高(P<0.05)。2019年隔离医嘱下达率、隔离标识放置率和手卫生设施落实率均明显高于2017年和2018年,病房物品专用落实率明显高于2017年(P<0.05)。结论: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意识、落实预防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多重耐药菌发生率,需在院内感染控制中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KTQ质量认证体系在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于2018年7月起运用KTQ质量认证体系,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组织落实和持续改进,2018年7~12月为实施后,2018年1~6月为实施前,比较实施前后医院感染病例的漏报率。结果:KTQ管理实施后,重症医学科、胃肠肝胆外科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分别由38.04%、68.63%,下降至13.58%、43.14%,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KTQ质量认证体系在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管理中取得一些成效,是降低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情况,并提出病房管理防控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9月发现的52例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检测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情况,并提出病房管理对策。结果:共检出多重耐药病菌52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2例,占42.30%,是检查中的感染菌最高的一种细菌。重症监护室是多重耐药菌人数最多的科室。结论:多重耐药病菌感染范围非常广泛,医院多个科室均有多重耐药菌患者,此病菌危害性极大,已经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效果,加强病房管理,可以对其起到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级管理体系在防控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传播中的应用。方法:医院新生儿科于2019年2~8月试行三级管理体系,将300例患儿设为实施后;选择2018年2~10月的300例患儿设为实施前,比较实施前后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评价科室管理水平。结果:实施后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护理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工作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应用三级管理体系防控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能降低新生儿感染发生率,规范科室管理流程,提高医患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显微创伤手外科医护一体化模式下运行多重耐药菌防控管理方法的效果。方法:成立"医护一体化"多重耐药菌专项管理小组,对多重耐药菌管理质量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对策。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治疗及护理质量状况调查,比较实施前、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质量。结果:实施医护一体化运行多重耐药菌管理后,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管理的理论知识,隔离措施、医疗用物专用等的不合格率均较实施前下降,(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多重耐药菌专项管理小组的成立有助于提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质量,有效促进医护沟通,提高医疗质量并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在重症监护室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医院于2017年12月~2019年3月收治的400例重症监护室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8月起实施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2017年12月~2018年7月为实施前,2018年8月~2019年3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有患者200例,研究期间共有76名医护人员。统计实施前后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漏报率,比较实施前后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比较实施前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合格率。结果: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实施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合格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漏报率和多重耐药菌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在重症监护室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显著,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重症监护的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DCA模式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慈溪市人民医院2015年4~12月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行常规护理模式;2016年1~9月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PDCA护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处理能力及针对感染知识掌握缺陷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处理能力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针对感染知识掌握缺陷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选择PDCA模式进行干预,可以将护理人员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处理能力显著提高,将针对感染知识掌握缺陷率显著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KTQ质量认证在病房储备药品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为提升病房储备药品管理质量,医院精神科于2018年5月起,实施KTQ质量认证药品规范化管理,2017年10月~2018年4月为实施前,2018年5月~2019年1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4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病房储备药品管理缺陷事件发生率与医师满意度。结果:实施后精神科病房药品储备管理缺陷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精神科医师对病房药品储备管理工作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医院病房实施KTQ质量认证药品规范化管理,能有效降低储备药品管理缺陷和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医师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程质控管理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效果。方法:医院从2018年5月起,将全程质控管理模式纳入医院感染的预防管理中。选取医院2017年1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及医院感染检测例次为管理前。选取医院2018年5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及医院感染检测例次为管理后。管理前采用常规医院感染预防管理。管理后采用全程质控管理方法。统计管理前后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期间的感染例次,及感染患者的上报情况,统计漏报率。统计管理前后手卫生执行、消毒隔离合格、医疗废物处置、物体表面检测、空气检测的合格率。结果 :管理后的感染率和感染后的漏报率均明显低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手卫生执行、消毒隔离合格、医疗废物处置、物体表面检测、空气检测合格率均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全程质控管理有助于提高医院感染的控制和管理水平,降低医院感染的漏报率,提高医院感染检测相关项目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护理人员多重耐药菌感染知信行情况调查。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2月1日~2016年2月10日10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问卷,对护理人员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知信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结果:职称高、护龄长的护理人员多重耐药菌感染知识得分(24.01±1.45)分,行为得分(158.21±1.15)分,态度得分(50.21±1.01)分,均高于职称低、护龄短的护理人员(P0.05)。结论:针对护理人员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知信行的薄弱环节进行管理,能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知识,能预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并控制多重耐药菌在老年病科室的传播,避免交叉感染,保障其他患者的安全。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多重耐药菌感染的49例病人进行调查分析。结论: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感染时,我们严格按照医院制定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去隔离病人,控制住各个环节,采取得力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在特殊级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从2018年7月1日开始实施抗微生物药物管理,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对医院2018年1~6月(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实施前)和2018年7~12月(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实施后)全院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相关信息进行调取与分析。比较实施前后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品规数、使用金额、使用率、微生物送检率及耐药菌检出率的变化。结果:实施后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品规数、使用金额和使用率有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微生物送检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耐药菌检出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实施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可有效降低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有利于提高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网络互动模式用于重症监护室病房的效果。方法:医院于2017年1月在ICU病房实行网络互动式管理,将2017年1月~2019年7月设为实施后,2015年6月~2016年12月为实施前。采用细菌培养计数菌落数,采用荧光标记和目标菌监测评价消毒效果,记录手卫生依从性和医院感染率,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后的菌落计数合格率明显高于实施前,目标菌MDR-Ab检出率明显降低,荧光标记清除率明显提高(P0.05),手卫生依从性明显高于实施前,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网络互动模式用于ICU病房管理,能够提高清洁、消毒质量,减少多重耐药菌检出率,最大程度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通过网络互动模式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能够极大地提高其手卫生依从性,从根本上保障医护患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管理在ICU预防多重耐药菌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ICU多重耐药菌患者50例,并将ICU多重耐药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每日费用为(1012.34±12.33)元,住院时间为(11.21±2.34)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为8.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00%(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00%(P0.05)。结论:在ICU内实施护理干预管理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不仅能有效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每日费用,缩短住院时间,还能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机体菌群失调而引起内源性感染增加及耐药菌的产生[1]。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形势日趋严峻,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对我科一年来共1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了有效隔离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院内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发生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及病人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某院外科患者定植菌/致病菌进行耐药性筛查,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MDROs)在医院内传播,减少医院感染。方法:将680例外科患者在手术前采集鼻前庭拭子接种于chromID MRSA、直肠拭子、腋窝拭子接种于chromID ESBL培养筛查。结果:收集680例患者标本,MRSA阳性率20.0%(136/680),ESBL阳性率36.9%(251/680)结论:外科患者定植/致病多重耐药菌比率大,术前主动筛查多重耐药菌,及时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做到早防早治,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在神经内科开展医院感染预防标准化制度管理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3月在神经内科建立并实施医院感染预防标准化制度,将2017年3月~2018年6月实施感染预防标准化制度后和2016年1月~2017年2月未实施两时期的神经内科患者的感染管理情况开展分析比较。结果:实施后神经内科的病房管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神经内科病房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病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中建立并应用医院感染预防标准化制度能够显著提升病房的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并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恶性肿瘤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状况,为降低和预防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80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感染情况调查,筛选出多重耐药菌感染者进行进一步调查分析。结果:筛选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共120例,占15.00%;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手术创口和血液,分别占28.20%、24.50%和30.10%;分离出多重耐药菌株110种,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占75.30%。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情况严重,需采取措施预防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呼吸内科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管理策略。方法:选择200例呼吸内科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2016年9月~2018年9月),行不同的护理管理策略:常规护理管理(对照组)、全面护理管理策略(观察组)。对组间的护理总满意率、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呼吸内科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应予以全面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且患者易于接受该种护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