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常见为Bell氏麻痹和Ramsay-Hunt综合征,是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1]。中医又称"口僻",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2]。于2014年1月-2016年2月笔者采用电针加上闪罐法治疗周围性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电针、温针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型)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9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行单纯电针治疗,试验组行电针、温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面部神经功能、面部残疾指数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95.56%(43/45),对照组为71.12%(32/4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评分和面部残疾躯体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温针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型)的临床效果好,能有效改善面部神经功能和面部残疾指数,并发症发生率与单纯电针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闪罐治疗面瘫的效果。方法:面瘫患者100例按照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都给予闪罐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配合电针治疗,两组都治疗7天。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总体症状评分都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治疗后评分在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8.0%和88.0%,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电针结合闪罐治疗面瘫能有效改善预后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总体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方法:84例中,发病1周内43例为治疗组,发病1周后41例为对照组,两组均用电针治疗20天。结果:治愈率治疗组67.4%、对照组38.6%,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优于稳定期,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用电针治疗效果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5.
2002年1月-2009年1月,笔者采用针刺配合闪罐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52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温针电针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  32例中 ,男 2 7例 ,女 5例 ;年龄 4~ 2 5岁 ,平均 15岁 ;病程最长 1个月 ,最短 1周 ;1例并发睾丸炎。治疗方法 柴胡 6 g,葛根 6 g,煅石膏 6 g,天花粉 6 g,黄芩 6 g,甘草 3g,牛蒡子 (炒 ) 6 g,连翘 6 g,桔梗 6 g,升麻3g。水煎 15 0 m l,日 1次 ,分 2次服。治疗结果  32例中临床治愈 2 9例 ,显效 2例 ,无效 1例 ,总有效率 95 %。疗程最长 15 d,最短 6 d。讨论 腮腺炎无论生于左右 ,总发端于阳明胃热 ,若高肿色红热者系胃经风热所发 ,若平肿色淡不鲜者由胃经湿热所生。故初起用柴胡葛根汤治疗 ,方中柴胡、葛根解表 ,石膏、黄…  相似文献   

7.
林敏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1,(10):1275-1276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电针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采取电针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普通针刺,治疗1月后分别在0月、3月对照观察两组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后0月并发症例数无显著差异(P〉0.05),在3月后治疗组并发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3月后治疗组面肌纤维性痉挛和面肌痉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3个月后治疗组并发症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电针治疗会提高并发症的发生,其中老年人急性期电针治疗后期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合性评价头面针联合闪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入组病例均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0例,应用单纯头面针刺治疗;试验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闪罐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及临床有效率变化情况。结果经临床治疗,试验组面神经功能评分(81.33±11.41)分,临床有效率93.33%,对照组面神经功能评分(69.83±18.86)分,临床有效率80.00%,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面针刺联合闪罐法可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特发性面神经麻木症状,提高患者面部动静态及联动总体功能,疏通经脉,鼓舞气血运行,濡养筋肉,修复神经传导障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温针组用温针灸治疗,普针组用普通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躯体功能得分温针组比普针组高(P<0.05),社会功能得分温针组比普针组低(P<0.05),面神经分级Ⅰ级温针组比普针组例数多(P<0.05),面神经分级Ⅲ级温针组比普针组例数少(P<0.05),总有效率温针组比普针组高(P<0.05),潜伏期温针组比普针组短(P<0.05),治疗后波幅温针组比普针组高(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效果比普通针灸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闪罐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配合闪罐组)与对照组(单纯针刺组),观察疗效。[结果]经20次治疗,两组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均有效,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闪罐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电针加火罐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 选择面神经麻痹患者 4 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2 0例 ,予以电针加火罐治疗 ;对照组 2 0例口服祛风药或维生素B族药物治疗 ,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经过 4周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5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5 % ,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电针加火罐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且无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和时间。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急性期采用针刺加闪罐治疗;对照组在急性期后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69.44%、40.0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x^2=4.60,P〈0.05)。结论:说明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时间在急性期,并推荐使用针刺加闪罐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采用针刺治疗的疗效改善情况。[方法] 将16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8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改善局部血运, 减轻神经根水肿和营养周围神经的口服药物进行常规治疗。选用口服泼尼松30 mg/次, 每日2次;弥可保0.5 mg/次, 每日3次;有病毒感染者口服阿昔洛韦0.2 g/次, 每日5次, 以上药物均5 d为1个疗程, 连续服用2个疗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施加针刺治疗, 选取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等穴位辨证加减, 每日1次, 每次留针30 min,5 d为1个疗程, 针刺2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House-Brackmann分级)以及瞬目反射(BR)检查患侧R1、R2、健侧R2′波幅较自身健侧R1、R2,患侧R2′百分比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后House-Brackmann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0.01).[结论] 针刺疗法在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潘志强  蔡伟 《中医临床研究》2012,(23):53+55-53,55
目的:观察火针配合走罐治疗周围面瘫急性期的疗效。方法:80例确诊为周围面瘫急性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火针配合针刺走罐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走罐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火针配合针刺走罐治疗优于针刺走罐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缪刺结合刺络拔罐法对顽固性面神经麻痹进行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的面部影响。方法:将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组40例。治疗组采取缪刺结合刺络拔罐法进行治疗,而常规组则采取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穴位微循环参数和面部肌电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常规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0例,在额肌、上唇方肌、下唇方肌无病理电位表现的病例数分别为20例、22例、25例;常规组40例,在额肌、上唇方肌、下唇方肌无病理电位表现的病例数分别为11例、13例、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健侧阳白穴、地仓穴和颊车穴的微循环血流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P0.05)。与常规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患者健侧阳白穴、地仓穴和颊车穴的微循环血流量增高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缪刺结合刺络拔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病理电位、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环损伤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给予头面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治疗为主;对照组给予头面穴传统针刺治疗为主。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比较,在治疗后评分及显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且具有取穴少、痛苦小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电针、TDP加拔火罐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初收治的80例难治性面瘫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40例,采取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对患者进行2∽4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TDP加拔火罐治疗难治性面瘫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巨刺法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药结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巨刺法。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3.3%(P<0.05)。结论巨刺法可提高常规针药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胡昌河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0):36+38-36,38
目的:观察温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电针参与治疗的时机。方法:选择60例门诊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电针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2个疗程后统计,本组治疗的60例中,痊愈48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结论:温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电针参与治疗的最佳时机是"病情顶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应用头针技术对患有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92例患有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6例。采用传统针灸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头针技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面部功能复常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面瘫后遗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头针技术对患有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