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是在脑小血管病基础上出现的认知功能减退,占血管性痴呆的36%~67%,发病率高。毒损脑络理论认为人体内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长期蓄积变生毒邪损害脑络。笔者基于该病临床特点,认为“毒损脑络”为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机关键,其中毒邪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络损是重要的病理变化,髓伤是最终的病理转归,“毒蕴—络损—髓伤”贯穿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疾病始终。笔者认为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主要分为邪蕴成毒、毒损脑络、毒败脑髓三个阶段,病位在脑络,病性为虚实夹杂,正虚、痰浊、瘀血、火热交互为患,一起构成浊毒犯脑的病理基础,伤及络脉。脑髓失于充养,神机失于调摄,最终致髓消或髓坏,神机失用,而出现认知障碍。本病的治疗总以“扶正解毒通络”为法,注重局部与全身的整体观,调和营卫,立足于“毒”“络”分阶段治疗,以期为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疾病所致脑供血障碍而出现的智能减退,临床以痴呆、健忘为主要表现的脑功能衰退性疾病。目前,西医以控制病情、西药干预、后期护理为主。传统中医治疗该病独具特色,临床以"脑髓"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髓虚毒损"理论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该理论言以髓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治以补髓虚,祛毒损,遣方用药,随症加减,在改善患者记忆、计算等认知功能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导师朴春丽教授认为甲状腺疾病的病变部位在缨络,病机关键为毒损缨络,其中肝郁化热、毒损缨络最为常见。着重阐述毒损缨络这一病机关键,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郁化热、毒损缨络证),提出疏肝清热、解毒调瘿法在甲状腺疾病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范栋晨  孙新宇 《光明中医》2013,(11):2260-2261
消渴肾病是由于消渴阴虚燥热日久,阴伤及气,气阴两虚,脏腑功能失调,痰热、湿浊、血瘀等病理产物蓄积体内,日久酝酿成毒,毒损肾络,肾体用失司,精微下泄.毒损肾络是消渴肾病病机关键,为中医药治疗消渴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络病理论从肠络病范畴探讨放射性肠炎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从病因来看,放射线损伤为本病的外因,放射线属外来之毒中的火热毒邪,火热毒邪侵袭肠络,或新感而发,或伏于肠络后发,毒致络损,引起肠腑功能失司;而内因多由于肿瘤患者本身正气不足,具有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放射线损伤进一步加剧了其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从病机上来看,火热毒邪外袭,毒损肠络是放射性肠炎发生的始动及加重因素;痰、瘀、毒胶结留滞,于肠络息而成积,痹阻肠络为病机关键;气血亏虚,肠络失养为其本,肠络空虚贯穿本病的始终,为放射性肠炎的发病基础。毒损肠络、肠络空虚、肠络痹阻,三者的病理演变体现了络病由气及血、易滞易瘀的特点。治疗上,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以"络以通为要"为总治则,根据络脉瘀滞或络脉虚滞的不同,采用祛邪通络、补虚通络的治疗方法,并注重分期论治、内外同治。  相似文献   

6.
王永炎院士提出"毒损脑络"理论,认为"毒损脑络"是阿尔兹海默病重要病机。"毒损脑络"理论中的"脑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脑屏障及其载体功能";而Aβ属于中医的"毒"。阿尔茨海默病中西医病机可表述为:Aβ聚集(毒)可损害血脑屏障及其功能(脑络),而血脑屏障功能破坏(脑络)也会促进Aβ(毒)的脑内聚集。在临床应用"毒损脑络"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过程中,除解毒、化瘀、化痰之外,补肾益气保护脑络功能也为常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根据慢性脑损伤的发病与临床损害特征,提出其中医病名为"脑损神敝病",并初步总结出"脑损神敝病"的诊断标准。本病病位在脑,肾虚邪结、脑髓受损、元神伤败为其病机关键;同时,脏腑亏虚、血脉受损、脉不通血不流也是其常见病机;虚处留邪,痰浊瘀血留滞,邪滞脑髓,痹阻清窍,则是邪实的主要所在。本病发病机制虽然复杂,但以肾虚精亏、髓减脑空为本,临床可分为6种证型,总体治则是补肾填精生髓固本,化痰活血、祛瘀通脉治标,兼以生髓充脑怡神。用药以补肾强技为主,兼顾养阴、化痰、潜阳、息风、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糖尿病脑病与阿尔茨海默病均属于年龄和代谢相关的表观遗传学疾病。二者发病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毒邪郁积"可发为消渴,"毒损脑络"可致痴呆。王永炎院士"毒损脑络"学说为清热解毒法或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的作用提供了依据。近年来研究提示糖尿病、糖尿病脑病与阿尔茨海默病均与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黄连解毒汤可以调整肠道微生物,并通过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神经肽来调节"脑肠轴",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和进展。从黄连解毒汤、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共同特点、黄连解毒汤对糖尿病、糖尿病脑病和阿尔茨海默病干预机制研究,结合黄连解毒汤调整肠道微生物在改善认知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张智龙教授认为,脑的生理特点为"宜实宜满,宜清宜静",脑的病理特点为"髓海空虚,空则神浮,虚则邪害,浊邪害清,元神受损,神机失用".髓海空虚、痰瘀闭阻、神机失用是脑病的病机关键,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治疗应辨证论治,依据病情虚实之偏重,养精益髓补其虚,清浊开闭泻其实,或攻补兼施,补虚不碍邪,祛邪不伤正.脑病易虚易闭,治疗...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中医毒邪学说与络病理论阐述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关键,提出"毒损骨络"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变机理这一假说,基于这一理论探讨分析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为其辨证论治提供全新思路,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1.
脑白质病变是一种弥漫性脑缺血所致的神经传导纤维脱髓鞘疾病。脑白质起着传递神经信号作用。当脑白质病变时,则可能引起认知功能障碍。从中医方面来看,“虚、痰、瘀”既是认知障碍的病机关键,又是引起脑白质病变的重要病因。因此,从“虚、痰、瘀”理论来探讨脑白质病变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有助于提高中医在本病诊治过程的参与率。  相似文献   

12.
卒中后认知障碍病位主要在脑,亦涉及肝、肾、心、脾诸脏;在其病机变化中,肾精亏虚是发病的病理基础,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因素;肾精亏损、脏腑虚衰以致痰瘀内生、痹阻脑窍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共性机制;痰浊、瘀血既是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本病发生、发展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3.
面对全球性"老龄化社会"的严峻挑战以及老年性痴呆等脑疾病的巨大负担,当前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的数量和结构亦产生巨大变化。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或其他认知功能下降,是老年性痴呆临床前期的高危阶段。中医学理论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推进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在认知症早期防治领域的充分发挥,在认知障碍阶段早期预警有效干预,是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突破点和关键内容,也对促进我国脑健康研究的新思路和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如今亚健康的大环境下,高血压病已经不单是指血压升高这一症状所带来的危害,其影响更大的是其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长期慢性损害。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血压升高可通过改变血管结构进而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已然成为诱发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就目前来看,西医对靶器官损害的治疗还只是针对症状治疗,很难从根本病因上进行突破。而近年来中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以及预防延缓并发症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与成果。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又是一身气血运行的关键。脾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脾居中焦,维系五脏,统摄全身气血运行。故笔者认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可体现"治病求本"的理论,而高血压作为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与脾功能失常也是密切相关。二者同为血管性疾病,都离不开"脾主统血"与"脾主调节气机",沈明宗在《金匮要略编著》中曰:"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主要从中医角度探究以脾脏象理论为基础的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确定高血压病、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相关性,总结提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与延缓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的思路,以及预防和延缓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5.
蔡君洁  梁静涛  张勇  何媛  常文  方妤 《陕西中医》2022,43(6):759-762
通过对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CSVD-VCI)的病理变化和“虚劳干血”病机演化过程的分析,阐述“虚劳干血”在CSVD-VCI发病过程的作用,指出CSVD-VCI病位在脑络,病机为瘀血日久,干血阻络,疾病表现为脑腑虚劳状态,以认知功能下降为主要的临床症状。以“缓中补虚”为治则,其代表方剂大黄虫丸用于治疗早期CSVD-VCI,体现了“既病防变”的治疗思想及“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理念。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和日常行为能力的丧失、认知障碍和人格改变。有关其发病机制众说纷纭,包括与微环境相关的Aβ-淀粉样肽级联假说、胆碱能损伤学说、免疫异常学说等,与神经元相关的Tau蛋白假说、神经细胞凋亡学说等,与基因相关的载脂蛋白ε4基因、早老素1和早老素2基因、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等;其药物治疗有西药治疗,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减少β-淀粉样蛋白(Aβ)的产生、沉积药物、抗氧化剂等;中药治疗,包括补虚类药物、活血化瘀药、化痰平喘药等。本文就几年来国内外AD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在医学与哲学方面的重大贡献。痰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了指导性作用,而且也为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关键思路。近年,淋巴管系统的研究在医学基础研究中逐渐成为热点,尤其在脑部淋巴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脑相关疾病的研究中。施杞教授项目组深入探讨痰瘀理论指导骨伤科临床治疗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发现关节旁淋巴管系统对于关节病的治疗康复具有关键作用,阐释了痰瘀型关节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及有效治疗方剂加味牛蒡子汤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存质量,增加疾病负担。心脑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脑同治”是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探究二者的关系及中医药治疗现状对建立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文通过对“心脑同治”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溯源,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异病同源,心脑以血为基、神明相统;并阐述了心脑同治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相同、共患疾病夹杂,而神经体液反射失调、内分泌及免疫调节紊乱等可影响彼此功能。同时探讨了心脑同治中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应,发现此类中药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调控起到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结合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对中医药心脑同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实践策略做出思考与展望,从关注重点人群、聚焦优势病种、发挥中医药价值、科学阐释心脑同治的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转化应用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神经心理障碍,常见于脑血管病及脑血管病后遗症,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失读、视空间障碍等,给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适应和全面康复造成极大的不便。针刺疗法对罹患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有显著疗效。分别以"卒中,脑梗死,脑出血,轻度认知障碍,针刺"为关键词,对Pub Med、Cochrane、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2004—2014年近10年收录已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报道进行中英文检索,对近年来应用针刺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方法及操作加以归纳、总结。旨在指导临床应用,为治疗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提供新的思考,并指出目前应用针刺治疗本病存在的问题与对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深度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20.
癫痫,中医称“癫疾”“痫证”,是一种多病因的慢性脑疾患,我国发病率在0.48‰~8.51‰,癫痫具有短暂性、刻板性、复发性及重复性的特点,常有诸如神经生物学损害、认知功能受损及心理社会适应性障碍等多方面的问题。基于个体化的中医药治疗癫痫具有一定的疗效,并关注疾病终点结局、患者生存质量等,同时具有不良反应少的优势。目前,癫痫的治疗仍以西药为主,但长时间服用抗癫痫药物,容易引起相关不良反应,继而影响儿童的大脑发育和认知功能。中医药治疗癫痫强调辨病辨证,个体化调整方药,平肝息风、化痰活血、行气解郁随证治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医者对中医药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及药理机制亦多有研究。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癫痫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