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柏燕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7):371-373
笔者归纳总结了以酸甘化阴法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小儿肠痉挛、多发性抽动症、支气管哮喘及小儿夜啼症的辨证应用经验及典型病例。结果显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小儿夜惊虽然表现不同,但其病机均体现小儿"肝常有余"、"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调和肝脾,具有养血滋阴、平肝抑木、敛肝柔肝之功效,治疗切中病机,故可取得满意疗效;芍药甘草汤应用于治疗小儿肠痉挛、支气管哮喘肺部听诊有广泛哮鸣音,在辨证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芍药甘草汤具有解痉、镇痛、抗炎、止咳、平喘、抗过敏作用,提示参照中医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选择用药可提高疗效,起到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药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药味不同,作用亦不相同。不同药味配伍之后,又产生新的作用,称之为“气味和合”。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可概括为机体阴阳偏盛偏衰,利用药物的不同味可纠正机体阴阳之偏而祛疾疗病。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药物气味的论述,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以辛散之,以酸收之,以甘缓之”等。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12.
探讨“柔肝缓急”法用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辨治思维以及具体的临床运用。本病属于中医学上的“淋证”范畴,近年来有医家从肝论治膀胱过度活动症,采用了“镇肝息风”“疏肝健脾”“调肝理血”等治法。本文则认为此病病程长久,易反复发作可能与肝阴、肝血亏虚、湿热瘀滞有关。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治疗上以柔肝缓急为要,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酸甘化阴,柔肝缓急以息风、止痛、宁神、育阴利水,临床上加减辨证辅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法。“柔肝缓急”法临床多用于治疗阴虚血亏的痉挛性疾病及各种疼痛等,异病同治,运用此法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亦有奇效。现从病因病机入手,剖析其内涵以及临床具体应用,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酸甘化阴法是以补虚为主的一种药物配伍法则,也就是运用酸涩与甘补两类不同性味药的配伍以达到养阴益气的功效。因为许多酸味药,如五味子、山英肉、白芍、木瓜、乌梅、金樱子等有不同程度的养阴收敛作用。许多甘味药如麦冬、地黄、石解、沙参、构相等有不同程度的补虚缓急、甘润增液作用,而人参、山药、黄茂、白术等则有甘温益气的作用。合而用之,可以化生阴液、益气生津、儒润脏腑。收敛精气。此法的形成当首推仲景,其后如孙思逸、钱仲阳、朱丹溪、赵献可等,均发展了酸甘化阴法的运用。至清代温病学派的形成,酸甘化阴法又成为治疗温… 相似文献
14.
酸甘化阴法是中医学传统特色治则治法,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酸甘化阴法理论的临床运用颇具特色,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吴氏创立三焦辨证,根据温病上、中、下三焦病邪初、中、后期阴伤程度不同,将顾护津液视为温病治疗第一要义,其使用贯穿温病治疗始终。吴氏以性味配伍理论为指导,选取生脉散、麦冬麻仁汤、人参乌梅汤等酸甘化阴分治上、中、下三焦病证,同时以灵活多样的酸甘化阴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酸苦泄热、酸甘化阴辛淡为阳等酸甘化阴复法,适应温病三焦实际存在的寒热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灵活展现了酸甘化阴法及其复法的临床运用,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酸甘化阴法治疗阴虚胃痛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酸甘化阴法是指将酸味与甘味两类不同性味与功用的药物相互配合的一种方法 ,按“异类相使”的配伍原则 ,可达到增强养阴生津的目的。该法虽可广泛地运用于多种温热病及内伤疾病所表现的阴虚证候 ,以滋助五脏之阴 ,但尤以养胃阴及肝阴为特长。吴鞠通“复胃阴者莫若甘寒 ,合酸味者酸甘化阴也”之说 ,为用酸甘养阴法提供了理论根据并指明了主要作用。临床上 ,因胃阴虚而导致的胃脘痛并非少见。如温热病的恢复阶段 ,久患胃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人 ,或素体肝火偏旺 ,或情志不舒、肝气郁而化火 ,或暴吐大泻 ,或长期恣食辛辣香燥、嗜酒无度 ,或因病… 相似文献
16.
酸甘化阴法在治疗小儿厌食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甘化阴是某些酸味药和甘味药配伍后产生临床效应的概括,此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阴不足致小儿厌食症者当以养阴益胃为主。而酸甘化阴法时其具有独特的疗效。多住医者在养阴中重视“酸甘化阴”理论及其药物的运用,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咳嗽为临床极为常见之病症。临床上往往可见因治之失当或反复发作而致多年不愈之咳嗽 ,影响患者的休息、学习和工作。谢妙兴主任临床40年 ,对治疗咳喘尤其是顽咳有独到之处 ,余有幸侍诊左右 ,发现老师运用酸甘化阴法为主治疗气阴两虚型咳嗽 ,获得良好疗效。现将2002年1月 -2003 相似文献
18.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6,(10):2140-2143
目的:基于酸甘化阴理论,探讨乌梅喷雾剂对放射性口干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将某三甲医院放疗科64例诊断为头颈部肿瘤合并放射性口干症的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对照组纯净水喷雾,试验组乌梅喷雾剂喷雾,收集并比较两组受试者RTOG分级、VAS评分、静态唾液流率。结果:喷雾后VAS评分显示,试验组1~3分占70.0%,4~6分占30.0%,无7~10分者;对照组分别占16.7%、73.3%、1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2 min静态唾液流率分别为(0.74±0.636)和(0.66±0.339)2 min/m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梅喷雾剂可明显改善患者主观口干感,且具有刺激唾液分泌的作用,其制作方便、价格低廉、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张仲景的酸甘化阴辛甘化阳的配伍协同作用指的在临床上的应用过程中,通过药物性味的阴阳配伍、相生相制、互根互用,调节机体阴阳失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对药物的认识也只是和觅食活动联系在一起的[1]。因为这种活动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以及冒险性,所以才会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说法[2]。单纯并且原始的"滋味说"不可以解释每种药物的复杂及多样的作用,而后被改为"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