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自动发药系统在医院门诊药房应用所带来的变化和应用效果。方法:医院门诊药房自2019年6月起引进全自动发药系统并予以实施,2019年7~10月为实施后,2018年7~10月为实施前,比较实施前后的配药差错类型和数量,分析全自动发药系统应用的优缺点。结果:引入全自动发药系统应用后,医院门诊药房药品调剂效率提高42%,差错减少,患者取药等待时间缩短近一半,且具有较高的智能化、适应性,但不能适用于所有药品,且存在报警频率高、有新的差错、处方审核不便等问题。结论:全自动发药系统提高了发药效率,降低了处方调剂差错,缩短了取药时间,提升了药品管理、调剂品质和药学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智能化自动发药后门诊药房处方的差错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1日~2017年7月1日《门诊药房差错记录本》记录的处方差错,按照是否实施智能化自动发药分为两组,A组两个窗口实施智能化自动发药,B组两个窗口仍是传统的配药模式,两组窗口平均日处方量接近,门诊配发药均为HIS系统,分析A、B组门诊处方的差错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实施智能化自动发药的门诊处方差错例次明显减少,差错以数量错配发为主,其次为药品错配发,错配发药品基本上是设备外药品(即手工配药)。结论:门诊药房实施智能化自动发药后门诊处方配药差错总例次明显降低,但药品错配发百分比仍较高,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大型综合门诊药房自动化配药系统模式建立与优化。方法:对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门诊药房自动化配药系统建立过程及优化方法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自动化配药系统模式优化方法,并对优化前与优化后相关调配指标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建立健全操作规范、采取精细化管理措施,将"即配"与"预配"窗口调配操作模式建立起来,对相应工作模式优化。优化后,主机与辅机、智能柜品种均比优化前增多,"即配"窗口增加、"预配"窗口与补药人数均减少;同时,增加了高峰时段处方总数、调配窗口单位时间内调配处方张数,患者平均等药时间短并降低了调配内差率、减少了调配差错条数,优化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建立大型综合门诊药房自动化配药系统模式,将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工作需求大大满足,通过对系统优化,工作效率及效果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管理模式在药房配药差错事故管理中的应用,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分别收集微管理模式实施前(2017年1~5月)和微管理模式实施后(2017年6~10月)医院药剂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微管理模式实施前后配药差错事故发生率及工作效率。结果:微管理模式实施后药房配药差错事故发生率低于微管理模式实施前(P0.05);微管理模式实施后单方调剂时间少于微管理模式实施前,取药等候时间少于微管理模式实施前(P0.05)。结论:在药房配药差错事故管理中应用微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药房配药差错事故,增强人员专业素质,提高药房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及效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医院病区药房药品货位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对2015年7月~2017年5月期间医院病区药房药品货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比较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改进措施实施前)与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改进措施实施后)医院病区药房的处方调剂差错发生情况及完成药房管理单项工作所花费的时间。结果:实施后医院病区药房的处方调剂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完成药房管理单项工作所花费的时间显著少于实施前(P<0.05)。结论:药品货位管理是病区药房药品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药品货位管理能有效预防药品调剂差错的发生,提高病区药品管理的工作效率,对维护药品安全、用药安全及患者安全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调剂管理与药学监护应用于医院药品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医院为提升药房工作效率,提高药房药品管理质量,特于2016年1月实施调剂管理与药学监护,同时将实施调剂管理与药学监护前后120例患者等候取药时间、调剂时间及药品清点时间进行比较;比较实施前后用药失误情况。结果:实施调剂管理与药学监护后,患者等候取药时间、调剂时间及药品清点时间明显短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用药失误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医院药房药品管理中应用调剂管理与药学监护可极大提升工作效率,缩短患者取药等候时间,避免患者用药差错,有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为临床安全用药把好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医院药房药品管理系统改造、优化为契机,探讨病区药品实行闭环管理的效果。方法:医院于2018年7月起在闭环管理系统实施扫码发药管理,将2017年7~12月设为实施前,2018年7~12月设为实施后,采用文献综述法、观察法及统计分析法等分析数据,分析发药现状,比较实施前后的发药等候时间、差错率情况和药品管理准确率。结果:发药等候时间显著减少,差错率显著降低,药品管理准确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扫码发药用于病区药品闭环管理,提高了发药准确率和药品管理准确率,缩短了发药等候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新昌县人民医院门诊药房实施优质服务前后的药房工作人员的执业能力、患者满意情况和相关差错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旨在探讨如何提高门诊药房的服务质量。方法:随机选取开展优质服务前于新昌县人民医院门诊药房取药的21980名患者或其家属为实施前组,随机选取开展优质服务后于我院门诊药房取药的22626名患者或其家属为实施后组,对实施优质服务前后药房工作人员的执业能力、患者对药房服务满意度和相关差错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实施优质服务前后,药房工作人员在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服务流程和规避纠纷能力等执业能力方面的得分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优质服务前后,患者对于便民服务、服务态度、服务流程和用药咨询等方面的得分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优质服务前后,药房差错数、购药等候时间和药品投诉数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门诊药房实施优质服务后,药房工作人员的执业能力明显提高,提升了患者对药房服务的满意度,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和相关差错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品编码定位及相似药品管理在病区药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实施药品编码定位及相似药品管理前和2016年1月~2017年1月实施药品编码定位及相似药品管理后病区药物管理情况,分析药品编码定位及相似药品管理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实施后病区药房发药高峰期调配处方数量明显高于实施前;平均每小时调配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病区药房处方调配总差错率明显低于实施管理前;药房药品盘存时间明显短于实施管理前;药房实习生熟悉药品摆放位置时间也明显短于实施管理前(P0.05)。结论:药品编码定位及相似药品管理应用于病区病房管理中,能显著提升药师工作效率,降低调配差错发生率,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精细化管理在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措施和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安吉县妇幼保健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的9例医院门诊药房药师,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6~12月期间行门诊药房常规管理,设为实施前;2017年1~6月期间加行精细化管理,设为实施后。总结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应用,分析其应用结果。结果:实施后人均调剂量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单张调剂时间少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等候时间少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药品差错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在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提升工作效率,避免药品差错,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护药三方跨团队协作在病区备用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1月医院病区实施医护药三方跨团队协作管理模式,医生、护士与药师共同分析病区备用药品管理现状,针对分析结果共同提出改进对策并实施。2019年7~12月为实施前,2020年1~6月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病区药品过期、用药差错及临床医护工作者对病区药房工作情况的满意度。结果: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医护药三方跨团队协作后,病区备用药品每月的药品过期和用药差错数量均明显降低,而临床医护工作者对病区药房工作情况的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病区备用药品管理中实施医护药三方跨团队协作提高药品管理质量,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优化药剂科工作流程中采用精益化管理的效果。方法:医院药剂科于2018年10月开始实施精细化管理,将2018年10月~2019年5月于门诊就诊的60例患者(60张药剂处方)作为实施后,将2017年4月~2018年9月于门诊就诊的60例患者(60张药剂处方)作为实施前,且该时期内未采取药剂科精益化管理措施。观察和比较药剂科实施前后的配药、发药、患者取药等待时间和患者满意率。结果:实施后患者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在比较配药、发药、患者取药等待时间中,实施后较短(P0.05)。实施后复核差错率和退药率低于实施前,核查准确率、调配准确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采用精益化管理优化药剂科工作流程有利于减少药物发放错误率与退药率,提高药物管理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住院药房实施精细化管理后,分析其对药师工作的影响,以及对医护人员与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医院住院药房2017年7月开始实施精细化管理,2015年7月~2017年6月为实施前,2017年7月~2019年6月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住院药房药师工作效率、药品调配差错数、药品盘点账物不符数,统计实施前后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后药品调配差错数、药品账物不符数,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药师工作效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住院药房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提高了药师工作效率,提升了药学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了住院药房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肇庆市端州区红十字会医院2017年1月至12月精细化管理实施前药房工作人员12名,另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精细化管理实施后药房工作人员12名,对两组人员的工作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比较分析精细化管理实施前后门诊药房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管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实施精细化管理后门诊药房工作人员在单方调剂时间、平均候药时间和每人日调剂量均明显优于实施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施后门诊药房工作人员在药物损坏、药品管理不当、装量差错及盘点错误等管理质量评分均低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精细化管理实施前患者总满意率为63.55%,精细化管理实施后患者总满意率为89.46%,实施后患者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医院门诊药房实施精细化管理可有效提高药房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通过加强医院药房管理的临床意义。方法:医院提高药房管理质量,特于2016年起加强药房管理,比较药房管理前后药房调剂差错、医患纠纷、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同时选取药房管理前后100例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并调查其满意度。结果:加强药房管理后,患者取药等候时间明显短于加强药房管理前(P0.05);药房管理后,药品调剂差错率明显低于管理前,医患纠纷率明显低于管理前,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加强药房管理可缩短患者取药等候时间,改善其就医体验,同时良好的药房管理可降低药品调剂差错率,避免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应用于中药房药品管理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随机从医院中药房发放的药品处方中抽取1 000例患者的处方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7月起实施精细化药房管理,2018年1~6月为实施前,2018年7月~2019年1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有500例患者的处方。统计实施前后的候药时间、处方调配时间,同时观察实施前后的药品质量。结果:实施后的候药、处方调配时间,均显著短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药品质量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中药房药品管理中实施精细化药房管理模式,可有效缩短候药及处方调配时间,确保药品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化电子处方发药流程,减少出门差错,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通过分析电子处方系统导致的门诊药房出门差错的类型及原因,总结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通过实施相应干预措施,优化电子处方发药系统,出门差错得到有效改善。结论:标准化的发药操作流程、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明确的奖惩制度、科学的药品管理制度、各科室的积极配合,是预防出门差错发生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门诊药房全面优化药学服务的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6~10月的门诊药房使用常规管理办法,为实施前。选择医院2018年11月~2019年3月的门诊药房实施药学服务优化,为实施后。结果:实施后用法用量差错、药物品种差错、药物使用重复、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总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全面优化门诊药房的药学服务,可以改善当前的药学服务质量,减少临床药学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差错的可能性,同时使得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大减少,让患者对医院服务更加满意,提升医院整体的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药品调剂(drug dispensing)是指配药、配方、发药,又称为调剂处方,工作量约占整个西药科业务工作的50%-70%[1]。门诊调剂是医院直接面对患者的开放性服务窗口,调剂工作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以及用药安全与疗效,不仅反映了西药科的整体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专业水准,而且直接关系到医院声誉。因此,认真分析门诊药房调剂差错原因,有利于增强药师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防止药品差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基于“互联网+中医药”背景下智慧药房管理模式的构建与成效。方法:自2019年1月起构建基于“互联网+中医药”背景下的智慧药房管理模式,内容包括电子处方流转系统、全程条码识别管理系统、电子处方审核系统、智能配送系统等。分别统计2018年(实施前)和2019年(实施后)的药房管理数据,比较实施前后药品调剂、处方审核所需时间。于不同时期各随机抽调500份处方,比较处方审核差错率、中药煎煮差错率和药品调剂差错率。结果:实施后药品调剂、处方审核所需平均时间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处方审核差错率、中药煎煮差错率和药品调剂差错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构建基于“互联网+中医药”背景下的智慧药房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药房工作效率,减少药品调剂、处方审核等各类差错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