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分析整理王祖龙教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用药经验。方法:收集王祖龙教授治疗的26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资料,采用频率、频数以及指标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常用28味药使用频率10%,聚类分析法将药物聚为补肾、健脾益气、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通络7大类。结论:在中医审证基础上,王祖龙巧妙地运用补肾、健脾益气、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通络类药物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以脾虚、肾虚为主者当用补脾益肾之法以固其本,以膀胱湿热、肝气郁结、浊瘀阻滞为主者当用清利湿热、理气活血通络之法以治其标,标本兼治,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孙自学教授治疗弱精子症用药经验。方法:收集286例孙自学教授治疗弱精子症患者资料,采用频率、频数以及指标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其中37味药使用频率>10%;聚类分析法将药物聚为补肾填精、温肾助阳、益气、养血、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活血通络7大类。结论:孙教授在辨证的基础上,处方用药或补肾与益气养血联合,或同用清热利湿与活血化瘀,或共施益肾通络,灵活加减治疗弱精子症;处方中常用药物可归纳为7大类,38味。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孟毅教授治疗失眠症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其治疗281例失眠症患者资料,采用频率、频数及指标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46味药物使用频率10%,聚类分析法将药物聚为养心安神、重镇安神、清心安神、解郁安神、补益安神、化瘀安神、祛邪安神7大类。结论:孟毅教授以中医辨证为基础,灵活加减运用养心安神、重镇安神、清心降火、疏肝解郁、补养心血、活血化瘀、理气和胃化痰类药物治疗失眠症,常用药物有7大类46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分析孙自学教授治疗男性免疫性不育症的用药经验.方法 收集孙自学教授治疗的257例男性免疫性不育症患者资料,采用频率、频数以及指标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31味药使用频率>10%;聚类分析法将药物聚为益气健脾、补肾、清热解毒、养阴、利湿、活血6大类.结论 孙自学教授在中医辨证基础上,灵活加减运用健脾、补肾、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养阴、活血化瘀类药物来治疗男性免疫性不育症,常用药物6大类,31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77篇文献,涉及中药153味,累计870味次;使用频率2.0%以上的中药共15味,累积频率57.95%;最常用的5类药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湿药、解表药,累积频率84.92%。结论:目前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是以扶正补虚和活血化瘀为主,辅以清热、除湿、行气、化痰、软坚散结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杨秉秀教授治疗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杨秉秀教授门诊治疗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病历,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对其处方中常用药物的类别、使用频次、药物间的关联规则等进行分析。结果收集病例46例,共计156诊次、156首处方,共使用中药78味、2710频次。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类别是补虚药,其次为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收涩药。常用的药物配伍是补虚药+补虚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结论杨秉秀教授治疗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组方用药,以补肾填精为主,益气健脾为辅,清热利湿化浊为佐,体现了补中有清、清中有补、补泻结合、标本兼治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整理李灿东教授治疗肿瘤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李灿东教授治疗的136例肿瘤患者资料,采用频率、频数以及指标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运用聚类分析法将使用频数前23位的药物聚为理气、化痰渗湿、活血化瘀、补虚、清热5大类。结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李灿东教授紧抓气滞痰凝这一核心病机,灵活地运用理气、化痰渗湿、活血化瘀、补虚、清热类药物治疗肿瘤,标本兼治,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8.
赵育芳  孙国凌  奚胜艳  钱小燕 《中医杂志》2011,52(14):1233-1235,1245
目的研究中医抗肝纤维化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1990年1月至2010年1月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的文献,统计药物的使用频次和频率,分析总结规律。结果共选取符合标准的文献80篇,其中临床研究44篇,动物实验研究36篇,所用中药共136味。临床研究文献中抗肝纤维化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两类药是补虚药(27.76%)和活血化瘀药(23.62%),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药物依次为活血化瘀药8味,补虚药7味,清热药3味,利水渗湿药2味,解表药、泻下药、止血药、消食药、理气药各1味;实验研究文献中抗肝纤维化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两类药是补虚药(30.54%)和活血化瘀药(26.60%),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药物依次为活血化瘀药7味,补虚药8味,清热药3味,利水渗湿药2味,解表药、泻下药各1味。结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是抗肝纤维化组方的基本构成要素,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泻下药、止血药、消食药、理气药是主要配伍形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总结褚玉霞教授治疗先兆流产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褚玉霞教授治疗的368例先兆流产患者资料,采用频率、频数以及指标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7味药使用频率>10%;聚类分析法将药物聚为补肾、益气健脾、养血、清热、止血、理气、和胃、宁心安神、润肠通便9大类。结论:补肾健脾、养阴清热基础上随症加减是褚师治疗先兆流产常用的方法,常用药物9大类27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和治疗思想。方法:调查湖南省5家中医院2008~2010年期间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第1诊断的住院病历,按照所制定的调查表收集相关资料,将所收集的资料建立SPSS数据库。以频数分析、聚类分析、R×C列表X2检验等方法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共调查分析1045例,其中443例采用了中药汤剂内服治疗,使用中药共89味、3891味次,按功效分活血化瘀药21味、补虚药18味、祛风湿药14味、解表药7味、平肝息风药7味;药味苦、辛、甘者出现频率达49.26%;药性温、平者出现频率达40.14%;药物归经肝、肾、脾者出现频率达60.12%;聚类分析结果:89味中药药物功效类型聚为第1类的为补虚类、活血化瘀类;聚为第2类的为祛风湿类,其他类药物归为第3类。结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祛风湿药的遣用,是中医治疗LDH的基本配伍,同时根据辨证情况辅以清热药、解表药、息风平肝药、利水渗湿药。。常用中药的性味分别为辛、苦、甘和温、平;常用中药归经为肝、脾、肾。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高继宁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兼湿瘀证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以期对名中医经验传承提供有效数据支持,从而为临床诊治糖尿病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收集高继宁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兼湿瘀证的有效处方128首,并将其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利用频次频率统计、组方规律、关联规则以及无监督熵聚类算法等进行数据挖掘。结果:128首有效处方中,共涉及中药92味,其中以补虚、利湿、活血药为主。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1首核心处方;基于无监督熵聚类算法,得核心中药组合34条。结论:高继宁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兼湿瘀证,标本兼顾,注重病证结合,圆机活法,在益气养阴以扶正的同时,不忘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以袪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0年至2013年中医治疗狼疮肾炎的文献,分析探讨中药治疗狼疮。肾炎的用药规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6篇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文献中,涉及中药196味,累计使用1276次;使用频率超过1%的中药共29味,累计使用频次702次,累计频率55.02%;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5类药使用较多,累积频率达84.41%;清热药中以清热凉血药和清热解毒药为主,补虚药中以补气和补阴药为主。结论狼疮性肾炎多用清热药凉血解毒、补虚药益气养阴.兼以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敛药等共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PubMed、CBM、CNKI、WanFang Data、VIP近11年的相关文献,采用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探析核心药物、药对及组方规律。结果在纳入的134篇文献中,包括18类、125味中药,以清热药、补虚药和利湿药为主,占总药味的72.6%;高频药物前五位为茵陈、黄芩、栀子、白术、大黄;高频药物经聚类分析聚成4类。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二药关联规则15条,三药关联规则24条,四药关联规则12条,为利湿药、清热药与补虚药之间的不同组合,得到核心药物组合为茵陈、白术、黄芩、栀子、大黄。结论中医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重视将健脾益胃以扶正,清热利湿,兼以活血化瘀、疏风燥湿止痒以祛邪相结合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3):258-26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药治疗风湿病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CBM中中医药治疗风湿病关节炎的文献,构建方药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频次分析,通过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2.0对处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系统聚类、主成分因子及决策树模型分析。结果:1 398首处方涉及中药373味,归19大类,其中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使用频次位居前3位。2味3味药组分多是健脾清热利湿、益气养血活血的用药组合。二项三项关联体现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利湿、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补益肝肾的治法。复杂网络核心处方主要由黄芪桂枝五物汤、四妙丸组成。系统聚类得到15组药物组合。因子分析提取出22个公因子。以牛膝为因变量的决策树体现独活、羌活、薏苡仁、杜仲和黄柏在配伍中的重要地位。结论:中医药治疗风湿病关节炎标本兼顾,本虚重在健脾补肾养肝、益气血和营卫,标实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清热解毒、化痰利湿诸法消除风寒湿热痰瘀之邪。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李学铭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李学铭教授治疗慢 性肾脏病的处方298 份,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通过药物频次、药物四气五味及功效、关联规则、聚 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对298 份处方进行用药频次分析,涉及296 种中药,药物使用共计 3 694 次。高频用药18 味;药物五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四气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归经以脾、肝、心、 肾为主;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强关联药物组合16 个,关联规则 分析发现补虚药多脾肾并补,祛邪辅以和中焦,化瘀配伍不伤正,核心药物组合4 个。结论:李学铭教授治疗 慢性肾脏病用药注重补虚,重视脾肾二脏,补虚药多为二脏并补,祛邪不忘和中,化瘀而不伤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党中勤教授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党中勤教授治疗的159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的资料,采用频率、频数以及指标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4味药使用频率10%;使用聚类分析法将药物聚为利水渗湿、清热解毒、舒肝理气、活血化瘀、补气健脾、温补脾肾6大类。结论:党中勤教授在中医辨证基础上,灵活加减运用利水渗湿、清热解毒、行气消胀、活血化瘀、补气健脾、温补脾肾类药物来治疗顽固性腹水,疗效显著。常用药物共6大类,34味。  相似文献   

17.
介绍车树强教授治疗前列腺炎的经验。车教授认为,前列腺炎属于中医学"淋证""精浊"范畴,病机以肾气亏虚为本,湿热下注、瘀血内阻为标,早期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晚期以补肾扶正为主,清热利湿为辅。扶正善用黄芪,同时加山药、茯苓、泽泻等健脾利湿药物,以后天补先天;清热利湿主要选用车前草、车前子、土茯苓、蒲公英、石韦、瞿麦等;活血化瘀选用赤芍、三棱、莪术等,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经验规律研究。方法:查阅文献,采用统计学进行药物计算和分析。结果:治疗肝纤维化的中药共计97味,使用频次295味次;所用药物种类依次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运用最多,占总体用药的76.61%;其中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积频率达80.35%;药性以平、温、寒、为主,累积频率达96.95%;归经以肝、脾、心、胃为主,累积频率达66.41%。结论:本病治疗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疏肝健脾多为治疗原则,又在此基础上重用补虚药以调和滋补使其脏腑、气血重归于平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9—2019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国内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文献,统计分析临床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的处方、药物组成及功效。结果:共纳入106篇文献,出现54种处方名称,组成中药共计100味,总频次1117次;根据中药的功效及分类,使用频次较多的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涉及药物种类数较多的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频次前2位的化痰止咳平喘药为半夏、瓜蒌,活血化瘀药为丹参、川芎,补虚药为甘草、白术,理气药为陈皮、薤白。结论: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痰浊阻塞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中医》2013,34(3):340-342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诊治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规律。方法:以诊断为"冠心病"为关键词,从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2009年7月~2010年7月的病例中筛选,采用Access2003软件建立药物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结果:①各类药物共使用频次4545次,其中用药频率>5%的共5类,由高到低分别为补虚药(20.97%)、活血化瘀药(15.47%)、安神药(14.10%)、清热药(12.76%)、理气药(5.85%);②单味药使用频次>20的药物共有24味,累计使用频率40.70%。其中补虚药最为常用的是甘草,活血化瘀药最常用的是丹参,安神药最常用的为磁石,清热药最常用的为决明子,理气药最常用的为薤白;③按药性分甘味(31.02%)、辛味(26.36%)、苦味(18.29%)三者频率最高,累计使用频率75.67%。结论:张学文教授防治冠心病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紧扣血瘀与气虚两大病理因素,用药标本、虚实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