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金匮要略》"心胃同治"理论,临证时心胃同病则"心胃同治,心在前,当先治心;胃在前,当先治胃"。从心胃同源、心胃同病、心胃同治等心胃学说理论出发,调和血脉,调畅气机,以和为贵,以平为期,兼以活血化瘀、安神治疗胸痹疾病,可达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孔令彪  江琪  李颖  陈阳 《北京中医药》2014,(12):928-929
心胃学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理角度看,心胃同源,心与胃位置相邻,经络相连,气血相通,五行相关;从病理角度看,心胃同病,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上有心胃同治之说。阳明客气上逆,致心胃同病之心胃不和、心神不安2种主要病理趋势,从心主血脉、心主神志、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角度理解,运用心胃学说理论予以心胃同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心胃同治"理论,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金匮要略》中涉及"心胃同治"理论的条文的整理、分析,总结"心胃同治"理论。结果:《金匮要略》中涉及心病及胃者6条;胃病及心者7条;心胃同病7条。结论:心胃同治的理论在仲景《金匮要略》一书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治疗心病时辅以治胃,治疗胃病时辅以治心,或调心以治胃,调胃以治心,心胃同调不失为一个好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4.
介绍徐景藩教授治疗胃心同病的经验。胃心同病,有虚有实,证分胃心气痛、胃心虚痛、胃心饮痛及胃心瘀痛四型。胃心气痛者,常与情志相关;胃心虚痛者,有气虚、阴虚和阳虚之别;胃心饮痛者,多有湿邪作祟;胃心瘀痛者,常由久病入络、经血不行而发。生理上,胃、心二者在经脉络属、气血运化等方面密切关系;病理上二者又能生痰致瘀。治疗上以和法贯穿始终,疏、补、消三法分证治之。  相似文献   

5.
心胃相关理论溯源及其现代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胃相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典医籍入手,回顾了祖国医学关于心胃相关理论的有关论述,包括心胃生理上的经络相通、气血相依、五行相生,病理上的母子相传及治疗上的心胃同治;初步理清了心胃相关理论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随着心胃相关理论的日臻完善,其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特别是在指导治疗心系、神志疾病及脾胃消化系统疾病中,重视心胃发病的相关性,认为情志因素是脾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阳明胃腑的寒实闭阻可导致心胸气血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心系疾病;治疗上心胃兼顾,在脾胃疾病诊治上除了调理脾胃之外应重视养心安神,诊疗心系疾病时不忘温中而散胸痹之寒、通胃腑而畅心脉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张雪峰  苏和  张晶 《光明中医》2020,(11):1724-1725
胃心综合征是由食道或胃部疾患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中发病率较高,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上根据症状常将其归为"心悸""胸痹"等范畴,或直接命名为"胃心痛"。临证治疗时单纯从心论治常常效果欠佳,采用心胃同治则每获良效,本文从中、西医角度阐述了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为临床中医治疗胃心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按照数字随机发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对照组用雷贝拉唑合吗丁啉,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胃镜、病理等客观变化,评价其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为80.2%,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自中国引进介入技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开始,对支架术前后患者的中医证治研究不断出现,但以研究辨证分型及预防再狭窄为主,对术后心胃不和引起的各种主观症状并未形成统一标准,孔令彪主任基于“心胃同治”理论,认为胸痹其本质即为胸中血脉瘀阻,而“胸中”则包含了心与胃,从生理层面上讲,心、胃二者之间位置相邻、功能相依、经脉相通;从五行方面分析,心、胃二者系母子关系,心属火,脾胃属土,火土相互滋生,相互助长。当心火受损、心阳不振时,脾胃的运化功能则容易受损;当阳明客气上逆,则会造成心胃不和、心神不安;所以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嗳气、打嗝、腹胀等脾胃系统的症状,可看作是“心胃同病”。从心胃学说出发,治疗时将心、胃看作统一的整体,在判断心胃同病的过程中,要分清母子同病的因果先后具体情况,要把握“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升、胃主降”的生理功能,就心病而言,心主神明,神安则五脏六腑安,所以安神为第一要义,就脾胃而言,胃以降为顺,脾以升为贵,脾升胃降则气机和顺,气和则心神安宁,所以当以调和血脉,调畅气机,以和为贵,以平为期,兼以活血、化瘀、安神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心胃不和症状,以达到...  相似文献   

9.
王红霞  王威  周正华 《天津中医药》2020,37(9):1031-1033
通过心与胃在位置、经络等生理及病理联系阐明心与胃的相关性。总结临床经验,从补心、宁心、清心、泻心角度辨证治疗脾胃疾病,为消化科临床医生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从心与脾胃部位相邻、经络相通、五行相关、功能相关、脾胃功能失调形成胸痹的机制5个方面讨论心胃相关,探讨"心胃同治法"的理论依据;强调心与脾胃生理关系密切,病变易互相影响,调理脾胃对胸痹、心痛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应用,验证了"心胃同治"法的合理性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平 《光明中医》2011,26(8):1671-1672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胃心综合征的疗效。方法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减治疗。结论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减治疗胃心综合征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袁宝庭 《河南中医》1997,17(1):33-33
运用心胃同治法治疗冠心病93例疗效观察袁宝庭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473000)主题词冠状动脉疾病/中医药疗法%强心灵/治疗应用笔者自1981年起根据内经“胃络通心”的理论,采用心胃同治法治疗冠心病,倡导“治心先治胃,胃通心必通”的治疗原则,自拟方药“...  相似文献   

13.
胃与心 ,解剖位置上相互毗邻 ,生理上息息相关 ,病理上互相影响。临床上 ,中老年胃病患者不少兼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症 ,并互为诱发或加重的因素 ,可谓之胃心同病。徐景藩教授诊视胃心同病 ,尤其注重对舌象和脉象的观察。其分证治疗常规是 :胃心气痛者 ,理气宽胸 ;胃心虚痛者 ,补虚宁络 ;胃心饮痛者 ,通痞化饮 ;胃心瘀痛者 ,行瘀通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合并胃心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糖尿病合并胃心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20mg+金得乐(枸橼酸铋雷尼替丁片)0.4g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味进行治疗,两组用药方式均为口服,疗程为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6%,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合并胃心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中医之“心痹”,乃心气痹阻,脉道不通所致,包括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包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以及一些心脑相关的病症等。心与胃在生理上有共同的基础,病理上相互影响,休戚相关,因此从胃论治心痹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心痹与胃关系的探讨,进一步强调了从胃论治心痹的重要性,有利于指导临床辨证、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且病情缠绵反复。中医治疗GERD具有一定的优势,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累及心、病因病机涉及心或出现瘀血、气机升降失常、神志改变等临床表现者,基于中医心胃理论,可从心论治,并在辨治基础上,酌情加减温心阳、养心血、活血化瘀、安神之品,往往可获得较好疗效。介绍从心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理论依据与临床经验,为GER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心病从脾(胃)论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医认为:“心胃同病”。从心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愈心的实践性,重视脾胃升降治疗心病的重要性及心脾(胃)同治中标本缓急的从属性等方面探析说明心病应重视从脾(胃)论治。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医理论,心与胃位置相邻、经络相连、五行相生、功能相关,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现代研究亦表明心血管疾病与胃病之间相互联系,临床主要表现为心病及胃、胃病及心或心胃同病.临床治疗胸痹、心悸、慢性心衰等心脏疾病时,常兼顾调理脾胃,或者心胃同调,临床获效满意.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周晓波 《江苏中医》2000,21(8):12-13
胃与心,解剖位置上相互毗邻,生理上息息相关,病理上互相影响。临床上,中老年胃病患者不少兼有冠心主律失常的病症,并互为诱发或加重是的因素,可谓之胃心同病。徐景藩教授诊视胃心同病,尤其注重对舌象和脉象的观察。其分证治疗常规是;胃心气痛者,理气宽胸;胃心虚痛者,补虚宁络;胃心宁络;胃心饮痛者,不只经饮;胃心瘀痛者,行瘀通络。  相似文献   

20.
心悸是中医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在防治心悸上有着独特的经验和疗效。早在《黄帝内经》中对心悸的病因及脉象变化有深刻认识,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对心悸的辨证施治达到新的高度,并详尽体现了心胃同病及心胃同治的思想。平胃散合枳术丸是治疗脾胃系统疾病的常用方剂,临床上往往忽略其在治疗心悸方面的功用。现根据中医心胃学说之思想指导,结合多年临床治疗经验,采用平胃散合枳术丸治疗脾胃湿阻、心胃同病型心悸获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