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识别与分析山东省某生物质发电扩能改造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为完善设计提供必要的对策和建议。方法 2017年5月,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等方法对山东省某生物质发电扩能改造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扩能改造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是粉尘和噪声,工人接触其他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最大值为3.88 mg/m3,15 min短时间接触浓度最大值为5.53 mg/m~3,工人接触的8 h等效声级最大值为83.8 dB(A)。结论山东省某生物质发电扩能改造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识别重庆市某汽车内饰系统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其危害程度,并对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苯、甲苯、二甲苯、粉尘、苯乙烯、四氯化碳、三氯甲烷、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甲醛,38.6%的作业人员接触噪声8 h等效声级(L_(EX,8 h))超过国家标准要求,最大值为92.7 d B(A),超标岗位为喷胶工、装配工、摩擦焊工;化学因素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其中苯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_(TWA))为0.21~4.40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C_(STEL))为3.1~3.4 mg/m~3,达到50%~100%职业接触限值(OELs);甲醛最高浓度(C_(MC))为0.1 mg/m~3,三氯甲烷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_(TWA))为1.0~6.8 mg/m~3;四氯化碳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_(TWA))为2.9~4.0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C_(STEL))为2.2~3.3 mg/m~3,浓度水平为10%~50%OELs;其余化学物因素浓度小于10%OELs。结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为严重,职业病危害现状不容乐观,需采取工程技术措施,改善作业现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生产试运行期间,根据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该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对试运行期间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环氧乙烷、乙二醇、乙醇胺、氨和噪声。经检测,环氧乙烷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1 mg/m3;乙二醇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14 mg/m3;乙醇胺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2×10-4mg/m3;氨短时间接触浓度最高为2.84 mg/m3;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0.11 mg/m3;噪声周等效A声级最高为83.2 dB(A)。现场检测结果表明各岗位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均不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程度严重的建设项目。该项目职业卫生方面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要求,该建设项目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某煤矿年产90×104t煤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旨在进一步预防、控制和消除该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方法 依据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对该项目进行现场调查、工程分析、资料收集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结果 在放炮1h后有毒物质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检测结果:一氧化碳为30 mg/m3,二氧化硫为10 mg/m3,二氧化氮为10 mg/m3,硫化氢为10 mg/m3,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对接触粉尘的岗位工人进行了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8h加权平均浓度和接尘岗位粉尘超限倍数的检测,7名岗位工人总粉尘、5名岗位工人呼吸性粉尘的8h加权平均浓度和10个接触总粉尘岗位、6个接触呼吸性粉尘的岗位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其余工种8h加权平均浓度和接尘岗位的粉尘超限倍数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对15个工种的噪声强度进行测量,其中有10个工种的8h等效声级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5个工种8h等效声级不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结论 该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行中遵循了国家关于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实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的要求,采取综合控制粉尘、毒物、噪声等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项目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基本能够控制,但需要加强部分工作场所煤尘和噪声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可心  李涛 《职业与健康》2010,26(7):808-810
目的识别、评价、分析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与该项目类似的工程进行类比调查,采用类比法、经验法和检查表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卫生辅助用室设置等符合卫生学要求: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硫酸,二氧化锰、二甲苯、粉尘、噪声、高温及热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类比检测结果生产场所空气中粉尘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为2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STEL)最大值4mg/m3。结论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一般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河南省某大型燃煤电厂职业病危害因素,研究燃煤发电厂的职业病危害防护、个体防护、应急救援等方面情况,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提出科学建议。方法 2014—2017年通过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检查表法等方法对燃煤发电厂职业病危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采取了一定的防尘、防毒、防噪声等职业病防护措施,但部分岗位浓度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氨短时间接触浓度较大,其中化学水处理单元氨短时间接触浓度范围为24.7~45.0 mg/m~3,最大短时间接触浓度为45.0 mg/m~3,为短时间职业接触限值的1.5倍,其他化学因素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粉尘浓度超标岗位主要集中在输煤单元皮带、翻车机、斗轮机、破碎机等岗位、脱硫脱硝除尘单元放灰区、电除尘器等岗位,其中输煤单元粉尘短时间接触浓度最大达到32.3 mg/m~3,为短时间职业接触限值的4倍左右;部分工人及岗位噪声强度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燃煤发电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为粉尘、噪声、氨等有关因素,应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护、个体防护及应急救援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某制革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管理前后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评估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管理对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控制效果。方法对该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学调查,对其实施清洁生产管理前后工作场所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进行控制效果评价。结果该制革企业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乙酸乙酯、丙酮、丁酮、粉尘等是该企业所存在主要的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实施清洁生产前,开布车间开布机台、表处车间调油墨岗位的甲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超标,最高浓度分别达61.72、117.84 mg/m~3,丙酮短时间接触浓度达453.26 mg/m~3,压延车间压延线高搅岗位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达10.70 mg/m~3,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实施清洁生产后,各种化学性职业有害因素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均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较实施清洁生产前明显降低。结论清洁生产管理对以有毒化学物质作为原辅材料的人工制革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识别并检测某机械公司迁建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该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工程分析、职业卫生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粉尘作业岗位合格率为86.67%,砂轮磨尘浓度范围为(0.2~1.5)mg/m~3,电焊烟尘浓度范围为(0.3~4.5)mg/m~3,金属烟尘浓度范围为(0.4~4.1)mg/m~3,钢砂尘浓度范围为(0.3~1.2)mg/m~3,石英砂尘浓度范围为(1.2~66.7)mg/m~3,磨刀工、喷砂工接触粉尘浓度超标;毒物作业岗位合格率为100%,作业工人接触毒物浓度符合要求;噪声作业岗位合格率为87.1%,8 h等效A声级范围为(78.8~96.7)d B(A),钳工、电焊工、机械铆工、气割工、喷砂工、空压机房巡检工等接触噪声强度超标;电焊工接触紫外辐射(罩内眼部)8 h辐照强度为1.28μW/cm2,结果超标;探伤机房4个检测点电离辐射强度为(11.2~86.0)μGy/h,结果超标。结论该建设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建设项目,防护措施存在一定问题,如严格落实整改意见,基本能达到竣工验收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山东省某拜耳法氧化铝厂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并寻找关键控制措施。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个体检测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范围为0.62~8.63 mg/m~3(总尘),超标率为44.4%;定点检测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范围为1.03~16.20 mg/m~3(总尘),超标率为41.2%。溶出工、原料磨工、焙烧工和供风工接触噪声的8 h等效声级超标,超标率为33.3%。结论粉尘和噪声是该企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建议对超标作业点的防噪声、防尘措施进行改进,加强个体防护,保护劳动者健康。  相似文献   

10.
对某大型化肥企业进行了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发现工人接触尿素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为2.32~5.54 mg/m3,在散控系统大多巡检点及包控系统的料仓巡检点粉尘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为16.1~28.43 mg/m3,超过最大超限倍数标准;散控系统巡检工人接触氨CTWA为18.99 mg/m3,部分巡检点氨CSTEL达到79.16~229.12 mg/m3;成品包装工人接触的等效噪声LEXW超标,为88.7 dB(A)。可见,该系统存在尿素粉尘、氨、噪声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岗位职业病危害可能造成工人职业健康损害,应从工程防护、个人防护、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设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采取职业病危害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职业病危害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识别和分析无头带钢生产线(ESP)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控制效果,提出改进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根据该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收集数据资料,并结合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对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进行评价。结果 ESP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一氧化碳、噪声、高温,本次检测粉尘长时间接触浓度0.42~0.67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0.37~1.77 mg/m~3;一氧化碳长时间接触浓度1.110~1.285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0.94~1.40 mg/m~3;噪声强度72.5~84.3 dB、高温26.9~31.4℃,以上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全部符合职业卫生接触限值,防护设施性能参数符合要求。结论通过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和分析,该ESP防护设施运行有效,应重点加强关键控制点的职业卫生管理,确保岗位工人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浙江省某机械加工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现状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职业病危害应对策略及其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事项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职业卫生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结果该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砂轮磨尘、电焊烟尘和金属粉尘)、有毒化学物(苯、甲苯、锰及其化合物、二氧化氮)和噪声。其中电焊工为粉尘和锰及其化合物的关键控制岗位,电焊烟尘浓度高达5.10 mg/m~3,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4 mg/m~3),且锰及其化合物浓度达0.171 mg/m~3,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0.15 mg/m~3);下料工和研磨工的接触噪声A声级分别达80.3和84.4 dB(A),属于噪声接触岗位,不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要求,应按提出的建议完成整改。结论机械加工厂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需加强对电焊工岗位粉尘和化学毒物防护,提高下料工和研磨工的噪声防护措施,以确保职业病危害应对策略正常运行,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某玻璃质纤维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检查表法、职业卫生调查法、职业卫生检测法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该工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矽尘、石灰石粉尘、白云石粉尘、人造玻璃质纤维粉尘、其他粉尘、碳酸钠、甲醇、环氧氯丙烷、一氧化碳、硫化氢、氨、硫酸、氢氧化钠、稳态噪声、高温、高频电磁场等。上料工接触矽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_(TWA))和超限倍数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其中上料工C_(TWA)总尘浓度2.76 mg/m~3,呼尘浓度1.70 mg/m~3;上料工操作位检测浓度最大值为总尘19.47 mg/m~3(超限倍数38.9),呼尘5.47 mg/m~3(超限倍数27.4)。漏板焊接工和漏板技术员接触的矽尘超限倍数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总尘、呼尘分别为2.1和2.7);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均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企业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应重点关注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如上料车间袋装原料拆包上料时产生的矽尘,应进一步采取工程防护措施,采用密闭化、自动化操作,加强局部通风。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石化行业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控制效果,明确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职业病控制措施的建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作业人员接触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1.3 mg/m~3;甲硫醇、乙硫醇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0.13 mg/m~3;硫化氢短时间接触的最高浓度为0.53 mg/m~3;噪声的8 h等效声级为66.4 dB(A)及67.5 dB(A)。结论该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氨、硫化氢、甲硫醇、乙硫醇、噪声等,正常生产过程中,人员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及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该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为严重;外操巡检岗位为职业病危害防护的关键控制点。建议加强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培训;定期进行急性中毒事故应急救援的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周成光 《职业与健康》2014,(19):2786-2788
目的了解聊城市某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以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方法对该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作业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检测及分析。结果氯气、粉尘和噪声是该厂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发现氯气浓度为〈0.04-1.68 mg/m3,部分岗位氯气最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要求。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0.8-2.7mg/m3)、粉尘短时间接触浓度(2.3-3.7 mg/m3)和噪声强度[〈85 dB(A)]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结论该化工企业工作场所中氯气浓度超标,会对工人健康造成影响。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改善工作环境,防止发生职业中毒事故。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广西某液化天然气(LNG)储罐建设项目施工期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工人接触情况及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等,描述该项目在建设施工期的职业病危害现状,并提出合理和可行的防护对策。方法通过自制的职业卫生调查表收集该项目的主要施工内容、原辅材料、主要机械设备、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体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健康监护等资料;确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分布及工人接触情况,对其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该项目施工期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各工种接触粉尘的个体检测结果中,钢筋工(电焊)电焊烟尘检测结果(2.4mg/m~3)、钢筋工(切割)、打磨工砂轮磨尘检测结果(1.6、0.6mg/m~3)、钻机司机、打桩机司机土尘检测结果(0.7、0.9mg/m~3)、木工木粉尘检测结果(1.4mg/m~3)、混凝土工(凿毛、打磨)水泥粉尘(总尘)检测结果和水泥粉尘(呼尘)检测结果(0.8~2.5、0.4~1.0mg/m~3)、电焊工电焊烟尘检测结果(0.7~3.9mg/m~3)、珍珠岩工矽尘(总尘)和矽尘(呼尘)检测结果(0.3、0.1mg/m~3)及保温工玻璃棉粉尘检测结果(0.5~1.7mg/m~3)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油漆工所接触的有毒物质个体检测结果中,二甲苯(0.05~3.5mg/m~3)、乙苯(0.03mg/m~3)、丁醇(0.3mg/m~3)和乙酸乙酯(0.7mg/m~3)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打桩机司机、钢筋工(切割)和打磨工的个体噪声测量结果[88.4、85.6~86.4和87.7 dB(A)]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X射线测量结果(0.05~0.47μSv/h3)符合标准限值的要求。结论 LNG储罐项目施工期长,工程内容多,施工环境复杂,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接触人数多,噪声超标情况突出。应完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加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识别、分析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测对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影响,探讨防护对策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方法采用类比法和检查表法对某铅锌矿地下开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进行预评价。结果拟建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矽尘、煤尘、铅尘、CO、NO2、SO2、NH3、H2S、噪声等。类比企业检测结果显示:凿岩爆破工接触呼尘浓度0.9~1.3 mg/m3,总尘浓度1.1~1.6 mg/m3,接触铅尘浓度0.064 mg/m3;运输工接触呼尘浓度0.4~0.9 mg/m3,总尘浓度0.7~1.3 mg/m3;爆破工接触噪声8 h等效声级86.2 d B(A);预测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部分作业工人接触粉尘浓度、铅尘浓度和噪声强度有可能超标;建设项目在选址、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等基本符合要求。结论该建设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建设项目,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基本符合要求,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建设项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识别辽河油田某石油化工厂煅烧焦装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职业病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结果原料仓清料2、3、4号岗位工人接触粉尘浓度分别为7.6、9.2、7.4 mg/m~3,成品仓清料工接触粉尘浓度为6.9 mg/m~3,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原料仓清料3号岗位工人、成品仓清料工接触的8 h等效噪声声级强度分别为87.6、88.2 d B(A),其余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及强度均符合国家接触限值要求。结论该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炭黑粉尘、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工频电场、高温、红外线,关键控制岗位为清料工。  相似文献   

19.
周健鹏  孙博琛 《职业与健康》2024,(6):749-751+756
目的了解陕西省咸阳市某商砼站职业病危害现状,为降低职业病发病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0年9月对陕西省咸阳市某商砼站进行现状评价,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检查表法、检测检验法、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该建设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化学因素(其他粉尘、矽尘)和物理因素(噪声)。工人接触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最大值为2.2 mg/m3,为料仓上料操作位铲车司机,短时间接触浓度最大值为4.7mg/m3,工人接触的8 h等效声级强度最大值为85.4 dB(A),均为料仓上料操作位铲车司机铲车操作位。结论陕西省某商砼站建设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一类,铲车司机为本项目的岗位关键控制点。在今后的评价和监管过程中建议为类似商砼站料仓上料操作位铲车司机建立综合档案,以地区为单位统一管理可以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深圳市宝安区某医疗产品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及防护设施防护效果,对该企业进行控制效果评价,完善卫生防护设施,为同类行业防治职业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卫生检测、风险评估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异丙醇、正己烷、二氯甲烷、环己酮、丙酮、丁酮、甲醇、粉尘、噪声等。检测结果显示,甲苯、正己烷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最大值分别为17.8和8.9 mg/m~3;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1.0~3.1 mg/m~3;噪声40 h等效连续声级结果为78.1~84.8 d B(A);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均低于最低检出限。213名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发现噪声禁忌证3名,未发现职业病患者和疑似职业病患者。结论该项目在确保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正常运行、个人防护措施到位和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落实的情况下,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基本符合相关职业卫生法规、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