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运用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并比较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内关穴对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方法:16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外关穴组和外关穴配伍内关穴组(每组8例),分别针刺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内关穴;针刺同时进行fMRI扫描,所有数据采用SAS9.13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外关穴组和外关配伍内关穴组在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ROIs)的激活点数、激活几率、激活强度,并对所激活的相同脑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ROIs激活几率统计比较表明,与外关穴配伍内关穴比较,针刺外关穴右侧小脑激活几率较高(P<0.05);ROIs激活点数统计比较表明,针刺外关穴能相对特异地激活右侧小脑(P<0.05),而外关穴配伍内关穴则能相对特异地激活左侧顶叶(P<0.05);ROIs激活强度统计比较表明,针刺外关穴与针刺外关穴配伍内关穴,对各脑区的激活强度没有显著差异。结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针刺外关穴能够在维持躯体平衡、改善肌张力障碍及调节随意运动方面发挥较为突出的作用。外关穴配伍内关穴这种表里经配穴能够加强对偏身感觉及运动障碍的治疗作用,这为外关穴特异性及表里经配穴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初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关穴针刺与假针刺后脑功能区的激活特点。方法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和假针刺组,分别施以不针刺、外关穴针刺组、外关穴假针刺组,以18F-FDG为显影剂,运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进行脑功能成像扫描,获得可视性脑功能变化图。结果外关穴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脑部BA7、13、18、19、21、22、27、38、40、42、45区显著激活;外关穴假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脑部BA4、6、7、19、22、41区显著激活;外关穴针刺组与假针刺组比较,BA13、42区和小脑显著激活。结论外关穴针刺与假针刺后激活的脑区显著不同,针刺激活的脑功能区所调控的功能与外关穴的主治功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搜集并总结针刺阳陵泉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的文献,发现目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1)不同针刺深度、生理状态等因素对针刺阳陵泉穴激活脑区的影响;2)针刺阳陵泉穴所激活脑区的特异性;3)阳陵泉穴与其他穴位配伍所激活脑区的差异对比。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针刺阳陵泉穴可激活特定的脑区,如双侧颞上回、双侧中央前回等及双侧眶回、右侧颞下回等区,从而起到疏肝利胆、舒筋活络的功效,在治疗胆系疾病及中风等病症中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刺外关穴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针刺外关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8位健康志愿者的外关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外关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左侧外关穴主要引起扣带回、背侧丘脑和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针刺中渚穴、外关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8位健康志愿者的中渚穴和外关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中渚穴和外关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左侧中渚穴和外关穴主要引起扣带回、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方法]16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外关穴组和外关穴配伍非穴组,分别针刺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同时,运用GE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所得数据采用感兴趣区(ROI)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针刺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对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海马、扣带回、基底节、桥脑、小脑等脑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激活,其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都没有显著差异,但针刺外关穴对右侧小脑的激活几率高于针刺外关穴配伍非穴(P〈0.05),并有趋势表明,针刺外关穴还能较为集中地激活左侧顶叶、右侧额叶、颞叶。[结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外关穴与非穴的配伍关系,不是简单的1+0=1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针刺缺血性中风病人外关穴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基于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I)技术,观察针刺缺血性中风患者右侧外关穴对脑部功能区激活/负激活的作用。方法:左脑缺血性中风患者6例,接受右侧外关穴针刺。针刺过程中接受fMRI扫描,所得数据由SPM2分析、比较。结果:与留针状态比较,针刺左脑缺血性中风患者外关穴捻针时,激活的脑部功能区为BA7、10、17、18、19、31、39、40区和小脑前、后叶,负激活的脑区为BA1、4、22、45区。结论:针刺左脑缺血性中风患者右侧外关穴,能较为特异地激活主管感觉的脑区,负激活主管运动的脑区,可能是外关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外关穴真、假针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外关穴真针刺、假针刺不同状态下,青年志愿者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以印证"经穴特异性-脑相关假说".方法:12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外关穴真针刺和假针刺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刺激.同时,运用GE公司3.0T 超导MRI系统完成脑部扫描.所得图像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外关穴真针刺能显著激活BA45、37、44、40、22、13、37、47区、海马、杏仁核、黑质等区域,外关穴假针刺则能显著激活BA46、44、41、13、40、37、19区等区域,与假针刺对比,外关穴真针刺能显著激活BA8区和小脑等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赖新生教授的"经穴特异性-脑相关学说". 相似文献
9.
运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观察针刺外关穴捻针状态脑区的激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腧穴特异性-脑相关"假说的指导下,开展外关穴特异性的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进一步探讨外关穴功效主治与脑区激活之间的联系。方法针刺6名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采用Block设计,针刺得气后捻转30 s后停止捻针30 s,重复6次,同时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 BOLD)技术进行全脑扫描,利用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mapping,SPM2)软件包处理图像。结果针刺右侧外关穴捻针状态,左右脑半球、左右小脑均有不同程度的激活,其中,左脑激活的区域相对集中在额下回、颞下回、顶下小叶和小脑,右脑激活的区域相对集中在额下回、颞上回、颞中回、顶下小叶、岛叶、边缘叶、脑干和小脑。结论运用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到,针刺外关穴捻针状态下,不同功能脑区有着相对特异的激活,这些脑区与针刺外关穴的功效密切相关,初步表明针刺外关穴的信号在脑区有着相对特异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课题运用PE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外关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以初步探讨外关穴特异性的中枢机制。方法:将12位健康志愿者随机均分为两组,针刺组针刺右侧外关穴,对照组不接受针刺刺激,所有志愿者均接受PET脑功能成像检查,用SPM2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针刺右侧外关穴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Brodmann area(BA),7、13、18、19、21、22、27、38、40、42、45区。结论:外关穴的针刺效应可能与其对相关脑功能区的激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经穴和大脑皮层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针刺人体穴位时引起大脑皮层神经兴奋的现象,探讨经穴、经络和大脑皮层的联系。方法:分别针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光明6例、阳陵泉6例和足阳明胃经穴位伏兔6例、足三里6例,均为健康人。用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针刺时大脑的功能状态。结果:针刺足少阳胆经光明穴和阳陵泉穴,对侧枕叶视皮层均有明显兴奋,其中5例受试者(光明穴3例、阳陵泉穴2例)双侧枕叶视皮层都有明显的兴奋区;针刺后枕叶视皮层的平均BOLD信号强度增加的水平为(3.31±1.2)%。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和伏兔穴可以引起下丘脑、海马回、额回的神经兴奋,平均BOLD信号强度增加(4.28±1.5)%。结论: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引起大脑相应区域的神经兴奋,同一条经脉上的穴位引起大脑兴奋的区域相同。提示经穴、经络和大脑皮层之间存在某种特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能磁共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影像技术,可以对大脑的高级功能变化进行可视性研究,其出现为针灸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年来功能磁共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今后的发展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3.
针刺太溪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针刺太溪穴后脑激活区的反应。方法: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8例,分别针刺受试者右侧太溪穴,在fMRI下采用静息阶段与针刺阶段交替采集图像,获得数据通过MATLAB 6.1软件SPM模块和REST软件分析,观察太溪穴的脑激活区。结果:8例受试者太溪穴主要激活右侧颞上回(BA22)、颞中回(BA19、BA30、BA39)、颞下回(BA38)、楔前叶(BA7),其次为左右顶叶的中央前回(BA2、BA4)、中央后回(BA40)、左额叶的额下回(BA47)。结论:太溪穴的脑激活区主要位于右侧颞上、中、下各回及楔前叶,主要负责听觉语言及认知功能,与传统的中医理论"肾开窍于耳"、"肾经挟舌本"、"肾主骨生髓,通于脑"相符合。 相似文献
14.
运用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针刺外关穴对脑功能区的激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技术,以99mTc-ECD为显影剂,观察针刺外关穴对脑功能区的激活效应。方法:将12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不接受针刺刺激,针刺组针刺右侧外关穴。所有健康志愿者均行SPECT脑功能成像,利用SPM2软件对比分析针刺外关穴时不同脑功能区的激活。结果:针刺外关穴组的Brodmann area3、2、20、46区、左侧壳核、尾核、小脑以及右侧岛叶等区域有激活点,激活区域相对集中在左侧。结论:针刺外关穴引起脑功能区相对特异激活,可能是临床外关穴治疗疾病的中枢基础。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对传统医学针刺作用机制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并探讨未来应用前景。通过fMRI对穴位特异性、针刺机制、针刺效应观察等几方面的文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针刺腧穴与脑结构具有区域特异性;针刺效应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针刺效果与脑内部分区域的功能变化有相关性。因此,fMRI技术是研究针刺作用机制的一个有效方法,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肠病并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其发病率高、症状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针灸治疗IBS的临床疗效肯定,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该技术研究IBS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变化,发现IBS多个脑区活动存在异常,如脑岛、前扣带回、前额叶等与IBS内脏感觉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脑区,而针灸治疗对相应脑区的功能活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这可能为我们了解针灸治疗IBS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因此,本文就应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在针灸治疗对IBS脑功能活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作为一种无创的、即时的、无辐射的现代神经影像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针刺对大脑产生效应的研究当中。但从实验设计和实验影响因素等方面来看,这种原理的应用仍存在很多不足。通过对此技术在针刺研究应用进展的总结,来掌握其发展动态,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