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深入分析了《章次公医案》治痹证用药特色,总结出其辨证首分虚实,善用虫药,法随证变的治疗特色,并对重用西河柳、附子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从药理学角度分析虫类药、西河柳、附子的镇痛作用机理,为现代临床医家治疗本病辨证用药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2.
陈意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从医四十余载,在内科杂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人有幸随师临证,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痹证治法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痹证”一名最早见于《素问·痹论篇》,是在人体元气亏虚的基础上兼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疾病。该病以肌肉、关节、筋骨等处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灼热、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变形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痹证在《黄帝内经》中即以“风寒湿”作为痹证的基本病因,痹证也是中医药治疗的特色病种之一。导师曾朝辉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株洲市名中医,中国中西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从医二十余载,融汇中西医学,贯通传统现代。他认为本病主要因正气亏虚,感受外邪,营卫不和所致,病位在肌肉、经络、关节,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在治疗上根据痹证疼痛部位及程度轻重选药,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治疗上善用药对组方配伍,注意顾护脾胃,善用活血药、虫类药、藤类药、风药和对药,桂枝汤是《伤寒论》中调和营卫法的基础方,曾师擅用经典方,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临床中多选取桂枝汤加味来论治痹证,因人因证论治,临床随证加减,并强调应注意日常调护,效果显著。附验案2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新安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安医家所著医籍卷帙浩繁,医籍所载治疗痹证效方繁多。利用数据频数分析与频繁集技术,对新安医籍所载治疗痹证方中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新安医籍所载治痹方虽载药宽泛、但用药集中。新安医家治疗痹证用药特色鲜明、风格独具;强调固本培元、重视调理脾胃;针对病机,重用补虚,重补气血,善化痰瘀,用药轻灵。  相似文献   

5.
明代医家孙一奎在辨治痹证时首先指出朱丹溪将痹证以痛风命名所造成的因名迷实之弊,重视辨证论治。其论治痹证多从五脏按经选药;孙氏以温补著称,在辨治痹证时常选用温补肾阳的药物,以达阳中求阴之目的;在用药方面又善于应用动物类药:在选用祛风药物时多选防风。这些辨治痹证的方法对后世影响颇深,对当今中医临床辨治痹证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寒热配伍在痹证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秦林  彭欣 《中国中药杂志》1999,24(2):112-114
痹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对此,历代医家在选药、组方与配伍等方面多有论述。笔者系统总结分析了历代治疗痹证的方药性能以及所治病证特点,认为中药寒热配伍在痹证治疗中具有普遍意义,是治痹方中的特殊配伍形式。1寒热配伍在痹证治疗中的古今应用治痹方中的寒热配伍形式,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所创制的附子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以及麻杏石甘汤等系列方剂之中。其后,历代医家在上述诸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如宋朝....  相似文献   

7.
明代医家孙一奎在辨治痹证时首先指出朱丹溪将痹证以痛风命名所造成的因名迷实之弊,重视辨证论治。其论治痹证多从五脏按经选药;孙氏以温补著称,在辨治痹证时常选用温补肾阳的药物,以达阳中求阴之目的;在用药方面又善于应用动物类药:在选用祛风药物时多选防风。这些辨治痹证的方法对后世影响颇深,对当今中医临床辨治痹证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谢海洲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40余年,对中医内科杂病和中药学有很深造诣,尤其是对痹证的中医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继承古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还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治疗痹证代表方中药归经为依据,探讨痹证的疾病归经,指导痹证临床用药,以便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分别统计《中医内科学》中痹证各个证治分型的代表方药的药物归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痹证的药物中,归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经药物的味次分别为20,12,13,12,12次。用药频次分别为131,79,132,105,102次。结论痹证疾病归经为"肝肾"。临床上治疗痹证当以肝肾二经药物为主,同时兼顾脾(胃)经药物,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明代医家秦昌遇著有《症因脉治》一书,在继承前人治痹思想与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症因脉治》将痹证分为外感痹证与内伤痹证两类,外因为风湿寒热之邪,内因责之情志饮食劳倦,正气内虚、邪气侵袭是发病的关键.在遣方用药方面,秦氏于《症因脉治》一书中主张使用风药配伍祛湿药、温阳药以祛除外邪,强调养血行气药、归经药物的使用,同时重视...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2260-2263
目的:探索当代岭南医家治疗内科痰证方面的用药规律,进一步了解岭南医家的治疗特色。方法:收集当代岭南名医的内科痰证医案,对相关的证候、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疾病名称、临床症状、证型、治法、方药五个字段的数据库,并采用Excel和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收集到医案103则,处方药物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多用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补气药等,同时还配合使用岭南地方草药。结论:数据挖掘的结果可为临床上治疗内科痰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昌俊 《新中医》1994,26(3):2-3,7
老中医吕继端治疗痹证用药经验王昌俊主题词痹证/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活血祛瘀药(剂)/治疗应用,引经药/治疗应用,@吕继端吕继端主任医师,以擅治疑难危重病证著称,学术上推崇薛叶吴王等温病诸家,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临证数十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  相似文献   

13.
痹证是临床上常见的中医证候,其发病率高,可好发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刘军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药对治疗痹证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疗效独特。笔者在跟师过程中总结了刘军教授在治疗痹证中常用的5个药对,并分析其中药配伍规律,以指导专科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孟河医家治疗痹证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孟河医派出现在迄今,已跨越了两三个世纪,在中国医学史,尤其是近代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孟河医派在中医发展史上的地位,源于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显著的疗效,本文对孟河医家治疗痹证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加以收集、整理,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组方用药规律方面加以归纳、评析,以期对现代医家临床治疗痹证有所启发、帮助。  相似文献   

15.
房杉  房远 《光明中医》2024,(6):1061-1064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方法研究痹证的中医证候特征和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痹证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分别建立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的数据集,再通过SPSS等相关软件探索其内部规律。结果 本研究共整理相关方案335例:风寒湿性类201案、风湿热性类134案;属风寒湿痹证候128个,用药216味;属风湿热痹证候129个,用药225味。风寒湿痹高频证候38个,高频药物38味;风湿热痹高频证候27个,用药23味。其中,风寒湿痹证候聚类为3类,药物7类;风湿热痹证候聚类为7类,药物6类。关联以金银花-蜈蚣相关性最高。结论 痹证寒热表现各异,用药亦有所不同,但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以金银花-蜈蚣为共同的高度关联组合,体现了痹证“毒瘀互结”的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石氏伤科牛蒡子汤化裁治疗痹证的用药特色.方法:对7例临床病例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对药对、主治病症、治法、兼证等进行分类与总结.结果:通过临床验案分析发现,石氏牛蒡子汤化裁治疗痹证疗效显著,远期效果较好.结论:石氏牛蒡子汤能体现石氏伤科理伤特点,证法合参,调治兼邪,治疗痹证,常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陈瑞春运用经方治疗痹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虽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 ,但由于病因多有兼夹 ,病情缠绵不已 ,治疗比较棘手。吾师陈瑞春教授治疗痹证 ,常用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治疗湿热痹 ,用桂枝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 ,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历节。在痹证选方用药上独辟一径 ,颇具特色。其所选经方涵盖了痹证的主要临床分型 ,因而自成体系。在对方药的运用和方意的认识深度上 ,处处体现出他熟谙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和法度。1 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治湿热痹芍药甘草汤是张仲景所创和营定痛之方 ,体现了酸甘化阴的法度。四妙散则为李东垣所制清热行血、除湿利水之剂 ,是治疗下肢湿热痹证的…  相似文献   

18.
痹证是以关节、肌肉、筋骨疼痛、肿胀、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僵硬、畸形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本病病程复杂.常出现寒热错杂证候。寒热并用法是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一种治法.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及多样性,倍受古今医家推崇。外邪侵袭久而化热、人体禀赋偏胜、失治误治等皆可成为寒热错杂证形成的原因。寒热并用法乃从古至今治疗痹证常用的方法。临床中要因势利导。运用寒热性味各异的对药进行治疗.且应注意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应分清寒热的孰轻孰重.据此来调配寒热药物之间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痹证,是指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后,气血运行失常,因而引起肢体、关节等处疼痛、痠楚、麻木、重着等的一种疾患。为中医内科杂病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病证。  相似文献   

20.
舌诊在痹证辩证分型中的诊断意义深圳市红十字会医院(518029)李一明,吴向琼痹证按中医辨证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分别是风寒湿热邪气的偏胜所产生的不同证型,辨证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体征。一般教科书多以患者自觉症状的突出特点作为该病辨证分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