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发作有一定优势。仝小林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主要由肝脾不调所致,治疗时既要兼顾肝脾不调之态,又要改善频繁腹泻之靶。常用黄连、吴茱萸、白芍三味小方态靶同调,疏肝理脾调肠道,缓痛止泻治症靶。根据肝脾虚实不同,采用不同的用量与配伍,便粘臭重用黄连,黄连、吴茱萸用量之比为6:1;便溏重用吴茱萸,吴茱萸、黄连用量之比为6:1;痛泻重用白芍,配甘草;便脓加当归;便血加三七;里急后重加厚朴;紧张即加重者,合四逆散。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黄芪建中汤加吴茱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并与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进行对比。方法选择经内镜及病理学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吴茱萸制成汤剂口服,3次/日,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口服,1次/日,疗程30天,后复查胃镜、病理及进行Hp检测,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1.05%,总有效率为84.21%,对照组治愈率为58.82%,总有效率为76.47%,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选用黄芪建中汤加吴茱萸制成汤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具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在功能性心律失常以及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的心律失常中,中医治疗取得显著疗效。仝小林教授认为,心动过速实证者居多,心血热性,搏动亢进,宗气过扬,故心火难收,当以苦寒清火,重镇宁心为治疗原则,常选用黄连、苦参、紫石英三味配伍治疗。方中黄连、苦参清热泻火,稳定心率,紫石英重镇宁心,全方寒温相宜,清心重镇。在配伍剂量方面,方中黄连常用剂量为9~30 g,苦参常用剂量为9~30 g,紫石英常用剂量为30~60 g,若合并心神不宁甚者,可加生龙齿15~30 g,或生龙骨与生牡蛎各30~60 g先煎。 相似文献
5.
6.
8.
仝小林教授将认为,对于老年人及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夜尿多是早期肾动脉硬化的预见症。补肾缩泉、活血通络为基本治疗原则。仝小林教授临床常用黄芪、山萸肉、水蛭粉为基础配伍治疗夜尿多,方中黄芪益气补虚固摄,山萸肉滋补肾阴,酸涩收敛,固精益肾,亦可以增强他药敛尿之力。水蛭粉疏通肾络,抵抗早期肾动脉硬化引起的血流减少,增加肾脏血流,为血络常用药物之一,也可化瘀通络,防止浊毒伤络。方中黄芪常用剂量为30~90 g,山萸肉常用剂量为9~30 g,水蛭的常用剂量为3~6 g,打粉冲服。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糖尿病胃轻瘫 (DGP)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中医药在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仝小林院士认为,脾阳虚是2型糖尿病胃轻瘫的重要病机。治则为温阳散寒。治法以温脾阳为主,佐以降逆止呕、理气止痛。干姜、吴茱萸、肉豆蔻组成的三味小方是治疗该病态靶同调的药物,方中干姜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肉豆蔻温中涩肠,行气消食,三药合用温阳散寒,可改善2型糖尿病胃轻瘫脾阳虚之病机。该小方临床常用剂量为干姜9~30 g,吴茱萸6~15 g,肉豆蔻6~15 g。 相似文献
15.
肾性水肿是由急性或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某阶段时出现的共同表征,属于中医水肿病的范畴。仝氏益气消水方是仝小林院士常用来治疗肾性水肿的三味小方,由生黄芪、泽泻、大黄三味药组成,其中生黄芪固表实卫、补气利水,用量范围是30~120 g;泽泻渗湿利水、降泄水中脂浊,用量范围是15~60 g;大黄乃肾脏之引经药、通泄肾浊,用量范围是3~30 g。临床运用时,在此基础上灵活配伍,随证施量,适用于肾性水肿的各阶段。 相似文献
16.
黄连、清半夏、瓜蒌子三味小方组合取小陷胸汤之意,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仝小林教授常用之治疗代谢综合征中医辨证为痰热互结者。仝小林教授认为,黄连可清热降糖,常用剂量9~30 g,热较重或血糖明显偏高者可酌情用至60 g;清半夏辛温,可化痰涤饮、消痞散结,临床常用剂量9~30 g;瓜蒌子甘寒,润肺消痰、清火止渴,既可助黄连泄热,又能与清半夏共奏涤痰之功,临床常用剂量15~30 g。全方合用可很好的改善患者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加味辅治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脾胃虚寒型的效果。方法: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便异常、纳差、嗳气积分和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味辅治CSG脾胃虚寒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19.
慢性咽喉炎是临床常见上呼吸道慢性炎症,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持久,且不良反应少。仝小林教授认为,呼吸道黏膜喜润恶燥,易感受各种热邪,郁热上壅,结于咽喉,持续煎熬咽部津液,破坏咽喉黏膜,则转为慢性咽喉炎,治疗可选用冬凌草、滁菊花、麦冬三味小方制成代茶饮频服缓治。方中冬凌草甘苦微寒,擅消咽喉肿痛,常用剂量为3~6 g;滁菊花清轻疏透,能发上焦郁火,散上焦郁热,常用3~6 g;麦冬润肺养阴生津,清热利咽,常用9~15 g。 相似文献
20.
在冠心病的诊疗过程中,中医发挥着巨大优势,可与西医互为补充。仝小林教授临证数十年,结合态靶因果理论,辨证得出胸痹患者中痰瘀互阻证居多,此为疾病之主态,辨证要点为胸闷痛,唇舌暗等。仝小林教授主方以瓜蒌、薤白、丹参三味配伍治疗,方中瓜蒌豁痰清痰热,薤白通阳散痹结,丹参活血归心经。三药寒热并用,气机合调,血络通达。剂量配伍方面,多用瓜蒌30 g,薤白15 g,丹参15 g,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同时,秉承制因疗病之原则,调主态打因靶,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充分发挥中医之多靶点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