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诊科是医疗活动比较集中的场所,护理人员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为了确保护理安全,实行制度化管理,按规则办事,且通过人性化管理体现出来,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充分发挥制度化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彭萍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8):79-79,78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生命的第一线,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不一的各种疾病及遭受意外的人群,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是护理纠纷高发区。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风险管理是指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采取正确行为的过程。护理风险在急诊护理操作、危重病人处置、配合抢救、出诊途中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时有发生。因此,如何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工作中的各类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护士在急诊护理行为中承担高风险。近年来,我科科学地分析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通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1].急诊医疗护理行为面对的是病人病情复杂多变,护理操作频繁,工作预见性难,时间急促,与患者及亲属沟通不足等问题,是抢救事故、纠纷高发区.针对这一特点,我科从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应用风险管理原则科学地分析现存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早预见和识别风险,鉴定评估风险,做到预见性护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杜绝护理缺陷造成的纠纷和差错,提高护理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质量管理体系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平  李森 《新疆中医药》2006,24(5):88-90
质量控制是提高整体急救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质量控制规范急诊护理管理是急诊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1]。2002年我院通过IS09001-2000 GB/T19001-2000族《要求》论证,3年来通过贯彻质量标准,按国际标准建立起一套文件化、程序化的管理模式。通过规范急救护理管理、控制护理操作程序,改变急诊护理流程,提高了危重症病人护理质量,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及病人的满意度。在此谈谈我们护理质量控制的体会。1为提供结果建立的必要的目标和过程急诊面临的顾客包括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外部顾客不仅仅是指患者,还包括院前急救及相关部门如派出所、公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急诊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0月医院急诊收治的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接受一般常规急诊管理,重点关注病情的评估、及时的转运、治疗方案的实施、合理的药学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管理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纳入中医特色管理,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比较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综合性、客观性、系统性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适应能力、心理强度、心理耐受、心理自控、意识水平、社会交际、心理修复、逻辑思维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管理理念更加注重对患者情志的把握和正面的引导,更加有助于对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实现,也间接提升了急诊患者的综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理念在提升危重症患者安全管理质量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医院收治的320例危急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品管理念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对医务人员胜任能力的评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病情正确评估、物品准备完善、科室间配合、高危药品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医务人员胜任能力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理念有助于提升危重症患者安全管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提升急诊药房夜班发药工作质量的具体策略与路径。方法:主要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医院急诊药房夜班发药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提升急诊药房夜班工作质量管理的具体策略。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来提升急诊药房夜班发药管理工作,急诊药房夜班发药的准确度、满意度提升明显。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医院急诊药房夜班发药工作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关键需要把好"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四个环节,在此基础上落实好监督管理、切实执行议事决策机制、完善闭环管理、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管理措施,对于全面提升急诊药房夜班发药工作质量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管理敏感质量指标提升血液透析管理质量的方法和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分析和专家函询的方法构建血液透析管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于2018年7月起实施,2018年1~6月为实施前,2018年7月~2019年1月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患者的管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应用管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有助于提升血液透析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优化分级转运联合SBAR交接模式在急诊安全管理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7月~2019年4月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方法,关注病情评估、仪器配备、管道管理、药品准备等方面的管理流程。观察组采用优化分级+SBAR交接管理模式。统计两组患者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至其他科室的时间、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向CT室、ICU、普通病房、手术室的转运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转运期间发生不良事件主要是与病情有关、有仪器设备有关、与药品有关、与转运医务人员有关,观察组转运期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SBAR交接模式纳入急诊优化分级转运管理中,能够在有效缩短转运时间,提升转运效率的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性,并综合提升急诊患者的安全转运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CQI)在急诊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5月医院急诊药品的管理情况,于2015年6月~2017年6月采用CQI对急诊药品加以管理,比较CQI实施前后急诊室的不良事件、抢救成功率及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CQI实施后,急诊室的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及医护人员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结论:CQI对急诊药品管理的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护理管理中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不同科室护理人员53名,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接受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的考核评分与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面质量管理在护理过程中进行运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一方面使得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工作也更加主动,另一方面也使得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安全质量管理小组在急诊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从2012年5月1日起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并加强急诊科护士的培训工作,针对性地评价护理质量,并优化护患间关系。结果:自实施安全质量管理小组后,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护患关系更为紧密,促进护理管理质量的改善。结论:安全质量管理小组在急诊的应用,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提高及患者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改善提高了我院整体护理质量及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探讨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急诊诊治的175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n=88)与对照组(n=88),其中观察组是实施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后接受程序化管理急诊的患者,对照组是实施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前接受常规护理管理急诊的患者,观察比较两组的接诊时间、输液差错率、抢救成功率、护患纠纷率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接诊时间、输液差错率、护患纠纷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各项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有良好的临床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时质控管理在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医院于2017年5月起将危重症护理管理质控模式纳入危重症患者管理,将2016年11月~2017年4月医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及在此期间就职的医务人员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5~11月医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及在此期间就职的医务人员设为观察组。通过专家函询法制定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质量控制体系,并纳入观察组的管理中。统计并比较两组管理质量评分。结果: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质量控制体系架构包括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观察组的专科处置、专业形象、服务质量、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法律素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质控管理纳入危重症的实时管理,有助于提升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实时质控管理在危重症患者管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EICU危重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该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时质控组和传统管理组,实时质控组采用实时质控的护理管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传统管理组对患者实施传统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时质控管理与传统管理组相比,在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实时质控组均优于传统管理组(P0.05)。结论:实施实时质控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护理纠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检验高速发展,临床对医学检验的检测项目范围、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及时性等要求越来越高,急诊检验成为独立分支已得到很多医疗机构的认可。随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管理的不断改进完善,其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得到提高,但由于急诊检验的特殊性,常规检验的室内质控方法不能完全适用,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就此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急诊滞留患者管理中应用SHEL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2017年医院急诊收治的3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未应用SHEL模式管理的161例设为实施前,2017年应用SHEL模式的166例设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滞留时间和滞留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滞留时间显著短于实施前(P0.05),滞留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SHEL模式用于急诊滞留患者管理,能够缩短患者滞留时间,降低滞留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流程再造管理在急诊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4年3月在浙江省舟山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120例危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实行一般急诊抢救程序,设为对照组;60例设为观察组,实行流程再造管理,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抢救效率、治疗费用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患者抢救成功率上无显著意义(P0.05),但在抢救效率、治疗费用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差异明显(P0.05)。结论:流程再造管理可明显提高急诊患者的抢救效率和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在急诊护理管理中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护理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急诊患者98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纽,对照组为实施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前接受常规护理管理的患者,观察组则是实施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后接受急诊程序化管理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接诊时间、输液差错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降低(P〈0.05),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的合理实施可有效改善急诊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节约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服务补救理论在急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这种理论对于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纠纷率降低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医院急救室在2017年1月开始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推进服务补救理论的实施,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接受急诊护理的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开始使用服务补救理论后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统计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纠纷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护理出院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纠纷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服务补救理论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护理纠纷的发生,这对于急救护理质量改善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