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概括丹溪学说的主要学术思想及新安地区几个代表医家的主要学术观点,从中探究新安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丹溪学说的渊源,研究新安医家在丹溪学说传承基础上的发展。新安地区的医学深受丹溪学说影响,尤其是代表性医家汪机的"营卫一气"理论,及其再传弟子孙一奎的"命门动气说"等学说的形成均受到丹溪学说中的滋阴理论、脾胃学说等理论的影响,并予以传承和发展。新安医学在当时丹溪学派的影响下,以丹溪学说的理论为基础,在新安医学家的继承和创新之下,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学流派。  相似文献   

2.
楼英在长期医学实践的基础上,编著《医学纲目》,对后世影响甚深。楼英私淑丹溪学说,特别是其脾胃部的理法特点,更是结合了丹溪脾胃学说的内容,与丹溪学派脾胃学说的内容互为补充。《医学纲目》脾胃部中很多思维和方法出自丹溪学说,尤其是丹溪顾护脾胃的思想,并结合痰这一病理特点,形成独特体系。楼英在这一部分中,结合丹溪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并大量引用经典,和自身对医学的感悟与看法,形成独特纲目性的体系,因此,其著作对后世影响甚大,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摘要:金元四大家之朱震亨,以理学思维结合医学,创“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及“相火论”,以《格致余论》为代表作;又以刘、李、张等医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针对时医习俗,提出‘‘l临机应变”,而著《局方发挥》。其撰著并不多,由于门人及私淑弟子著述并阐发其说,参与所谓原著之列,加上后世托名“丹溪”作更多。根据有关记载,以具体书目弄清学术上的传承关系,对丹溪原著及门人、私淑弟子之著逐条叙述,以正视听。学术上固然有“阴阳虚实”之论易于区别,而方法论却以“变通”(或称通变)为主线而形成传承关系,也是丹溪学派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盛增秀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781-783
元代浙籍医家朱丹溪,是养阴学派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其学术成就卓著,影响深远.本文从四大方面对该学派作了探讨:一是丹溪学派形成的背景.主要从宋元时期程朱理学、《和剂局方》所产生的流弊、地区方域和金元时期医学界百家争鸣学派纷呈等四点对丹溪学说的影响加以论述;二是丹溪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指出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四伤学说、湿热观和治未病思想是该学派的核心和主旨性的学术观点,并着力予以阐发;三是简介了丹溪学派的主要人物;四是丹溪学派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从丹溪学说在海内外广泛应用和传播的角度,着重评介该学派对国内新安医学,以及日本汉医和朝鲜传统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该文内容精要、重点突出、研讨深刻,对传承和弘扬丹溪学派的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丹溪学派"作为一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七百多年,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容。从家学、师传、理医转变、人脉环境及师承关系五个方面进行探析,以期发掘丹溪学派的医学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ChronologicalTableofMajorEventsofZhuDanxi'sSchool丹溪学派的先驱罗知伤是河间的再传弟子,其学旁参于李导、张从正。丹溪受三家之学于罗知作,取其长而去其短,更参以江南地士卑湿,湿热相大为病甚多的地理特点,人多情欲过极能伤气血的社会风气,提出阳有余阴不足、相火之论上在来病的气血疾郁火的辩证论治方面有独到造诣,卓然而成一代大家。其门人众多,名医辈出,私淑者遍布江南,形成探索、研究、发挥、传播丹溪学说之风,历300‘W而不衰。丹溪学说影响了有明一代的中国医学,明清时代各个医学流派之源都可溯及丹溪。本文对丹…  相似文献   

7.
虞抟作为丹溪学派的重要传人,继承并发扬了金元时期各学派脾胃病证治精髓.通过《医学正传》中有关文献的收集整理,探析其脾胃学说的来源,总结归纳其相关学术观点和临床方药特点,说明虞抟治疗杂病过程中对脾胃的顾护及治疗大法对丹溪学派的脾胃学说体系形成起到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医历来重视区域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朱丹溪是医药中心南移的标志性人物,弟子及私淑者众多,形成丹溪学派,其中以江浙赣皖等江南地区为主,其学说较多体现了南方医家临床实践成果。文章通过地域因素与疾病发病、临床用药养阴理论形成等方面的相关性,就地域因素对丹溪学派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做一探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心理疗法始终坚持心身并治、治养结合的原则,而且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仍然是中医进行心理治疗的优势和特色,同时将养生思想融入其中使之具有更加广泛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不同于现代心理疗法的鲜明特征,丹溪的治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丹溪四书"痛风"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丹溪手镜》、《丹溪心法》、《丹溪摘玄》四书中的"痛风"内容进行收集、整理、考证、分析,由此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朱丹溪痛风学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丹溪论治郁证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探讨。指出郁证是以气郁为中心环节和病理基础。简要论述了《金匮钩玄》中“六郁”和“寒郁”之病理特点及治则方药。认为“寒郁”的实质仍不离“湿热相火为病”;辛热温散与寒凉清泻两大治法统一配合,则是丹溪治疗郁证的一大特色。评价了丹溪六郁论对后世论郁、治郁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佳  汤巧玲 《新中医》2019,51(3):42-44
滋阴治法自古有之,然丹溪学派与温补学派尤为侧重,丹溪学派基于"阳有余阴不足"之论,提出滋阴降火大法,形成以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为核心方剂的治疗思路;温补学派在命门学说的探讨中,在"阴阳一体"思想的指导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临床尤为重视真阴不足之证,并形成了以六味丸为核心方剂的治疗思路。无论是阴虚的内涵、病机,还是滋阴的治法,温补学派在丹溪学派的基础上均有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浅析丹溪痹证辨治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维  吴晶金 《天津中医药》2012,29(2):153-154
朱丹溪对痹证认识颇深,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其具体内容体现于《格致余论》、《丹溪心法》、《金匮钩玄》、《丹溪手镜》、《脉因证治》、《丹溪治法心要》等医籍中。对其辨治特色略作分析,认为书中着重强调辨治应注重养护阴血、外内合邪致病观、重视治痰,并对朱丹溪治疗痹证用药特色进行了概括,从以上几点探讨丹溪痹证辨治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丹溪学说即指朱丹溪的著述。其实,丹溪学说中的绝大部分著作,都是由其学生根据朱丹溪生前行医的言论杂记编著而成,其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了不少其学生门人的见解。因此,严格地说,丹溪学说也包涵着相当一部分丹溪学生的学术思想,是朱丹溪和他的学生们长期共同研究的学术结晶。丹溪学说之所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其弟子中名医辈出,力倡其学,并加以发扬宏大是分不开的,戴思恭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因此,进一步开展对戴思恭学术思想的  相似文献   

15.
<正>泄泻是脾胃专病,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对此颇有研究,笔者通过整理发现,丹溪对泄泻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兹将丹溪以脾为本论治泄泻的特色论述如下。1泄泻由湿,运脾为要丹溪所著《金匮钩玄》及其门人整编的《丹溪治法心要》《丹溪心法》《丹溪手镜》等均设泄泻专篇予以讨论,《金匮钩玄》言"泄泻者……皆能动乎脾湿",明确了泄泻  相似文献   

16.
经明·《医宗必读》、清·《四库提要》、近代《中国医学史》(1978年全国统编教材)及《中医各家学说》(1980年全国统编教材)等书籍评述,数百年来,丹溪养阴似成定论。笔者近来复习了有关丹溪的资料。凡署名丹溪之著作,据了解不下三、四十种,然确实系丹溪  相似文献   

17.
张子和与朱丹溪同为金元四大家之代表人物 ,从朱丹溪著作《格致余论》序中“见河间、戴人、东垣、海藏诸书 ,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可知子和对丹溪相火论的形成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格致余论·张子和攻击注论》中 ,集中反映了丹溪对子和攻邪的认识。1 挑战权威 质疑子和攻邪丹溪认为 :“张子和书 ,惟务攻击。”“初看其书 ,将谓医之法尽于是矣。”后因思《内经》,即大胆提出“不能不致疑于其间”。文写疑于内经与子和书之间 ,实质是疑于子和之“惟务攻击”,从下文中亦可得到证实。丹溪研究张子和汗吐下三法颇深 ,并钻研内经之相关理论 …  相似文献   

18.
丹溪为一医学巨匠,元代以降,传其学者代不乏人。他们为光大其医学思想而著书立说,促进了祖国医学的繁荣和进步。然而也有一些假托丹溪之书传世,它们或出自其门人、私淑者之手笔,或来自书商、刊刻家之枯肠。总之,这些冒滥之作,内容巳自驳杂,不可与丹溪亲撰之书等量齐观。近年来,探讨丹溪医学  相似文献   

19.
《丹溪医案》是元代朱震亨的一部医案集,目前无刊本、抄本流传.明代贺岳所著《医经大旨》中征引了部分医案,笔者以此为线索,结合史志书目记载及医学著作中《丹溪医案》内容的征引情况,综合考查《丹溪医案》的成书与流传状况,并此推测《丹溪医案》确有刊本流传,但是流传不广.  相似文献   

20.
关于朱丹溪为滋阴派问题,近年来很多同志发表了各种不同的学术见解。其中有人运用统计的方法,对丹溪所用方药进行了归纳分析,从而对丹溪滋阴派提出质疑;也有人从理论入手,认为丹溪学说重在养生,滋阴派乃是历史误会;也有人坚持认为丹溪是滋阴派的倡导者。总之,见仁见智,各有所据。不可否认,这些学术争鸣对于全面正确地评价朱丹溪的学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很有意义。但另一方面由于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