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治未病"是中医精髓,内容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瘥后防复。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不明原因的慢性直肠和结肠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疾病本身及其癌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借鉴"治未病"思想,对UC进行防治,以期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UC健康管理模式,对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及癌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可达直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累及直肠、乙状结肠,甚则向全结肠蔓延,并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1])。其病因尚未十分清楚,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均被认为与U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的难治性疾患,因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而中医药在治疗该病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追溯伏邪理论内涵,从伏邪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与发病特点,认为伏邪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反复的关键。笔者认为本病病因与内伤伏邪、外感伏邪、先天伏邪相关,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血瘀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治疗上以健脾固本、清化湿热、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并对本病进行分期论治,活动期以清化湿热、凉血行瘀为主,健脾固本为辅,缓解期以健脾固本为主,清化散瘀为辅,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和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失眠是围绝经期女性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损害了围绝经期女性的身心健康。多种治疗方法应用于围绝经期失眠效果均不理想,更加突显了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基于中医“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将围绝经期失眠的病因病机贯穿于防病和治病的过程中,在围绝经期失眠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各个阶段提前干预,有助于扶助机体正气,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具体而言,未病之时,通过调摄精神、顺应四时、药食养护、强健体魄、五音疗法做到未病先防;已病之时,采用早期诊断、早期内外综合治疗的原则,既病防变,治其未传;痊愈之时,瘥后调摄,防病复发。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健康管理、慢病防控和老龄化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目前尚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有效治疗方法,治疗重点应转移到防治上。治未病理论对降低AD发病率、延缓其病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AD病程历经AD临床前期、AD痴呆前期、AD痴呆阶段共3个时期,基于治未病理论,提出健康人群未病先防、临床前期欲病救萌、痴呆前期及早期既病防变的AD防治思路。未病先防以调养精气神、改善体质为要点;欲病救萌强调从虚、痰、瘀调控危险因素,从毒论治生物标记物;既病防变以补虚与祛实为原则,突出基于辨证论治的中药复方的长期使用,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药对AD的防治效果和优势。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应用对减少结直肠腺瘤的发病、延缓其癌变进展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结直肠腺瘤的防治思路,有以下三个方面:从未病先防,防病于先;既病防变,治其未传;瘥后调摄,术后防复。未病时摄生养慎,改善体质为要点;已病时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扶正宜培本固元,脾肾并调;祛邪当化痰祛湿,化瘀解毒;腺瘤术后重视益气摄血,预防出血,健脾运脾,顾护胃气。阐述“治未病”理论在结直肠腺瘤防治中的作用,对于指导中医药防治本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预防医学的中心思想,对指导当今社会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中风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治未病"思想入手,论述了"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以治未病理论指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防治,主要包括5方面:辨别体质,养生防病;欲病救萌,防微杜渐;伏病调治,防其发作;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治未病”理论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硬化(MS)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具有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是仅次于创伤性疾病的中青年致残主要原因。近年来,中医药对MS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和概括性总结。“治未病”理念一方面体现在疾病预防层面,另一方面体现在病中的积极治疗和病后康复层面。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MS的防治过程中,“治未病”理念体现的尤为丰富和深刻。通过讨论“治未病”思想在MS不同阶段的防治目标及防治策略,以期为中医药防治MS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促进MS防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三级预防却与国际水平差异较大,本文通过祖国传统医学治未病思想结合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探讨结直肠癌的防治,体现未病先防,欲病先调,既病防变,主要在预防,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治未病"理论探讨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方法从"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出发,结合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特点,阐述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中"治未病"理论的具体运用。结果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可有效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控制其发展,防止其复发。结论 "治未病"理论对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治未病"理论探讨桥本甲状腺炎的防治。方法:从"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出发,结合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特点,阐述桥本甲状腺炎的防治中"治未病"理论的具体运用。结果: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桥本甲状腺炎的防治,可有效预防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生,控制其发展,防止其复发。结论:"治未病"理论对桥本甲状腺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根据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病情进展,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进行综合干预,探讨其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率及并发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宇  刘如秀  马龙 《河南中医》2013,33(2):175-176
冠心病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阻,其发生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治疗冠心病可调养情志,顾护正气;避其邪气,顺应自然;未病先防,修身养性;既病防变,扭转病势;建后防复,调养脾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糖耐量异常是糖代谢介于正常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是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目前,中医以"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论为指导,对此类人群进行早期预防及干预治疗,使已病人群向未病人群转化,对节约医疗成本,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朱金星  李洵  林娜 《光明中医》2012,27(3):431-433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强调“未病而治”的预防医学思想,贯穿于养生、防病理论的始终.汉代张仲景根据“治未病”的思想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已病防传的治则,并指导于临床,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反复强调“上工必须治未病”[1],“上工治未病”既体现了医学以追求人类健康为目的的本质,又反映了医生的境界.该理论在中医各学科中均有广泛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骨质疏松症已成为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不仅会对个人,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笔者不揣浅陋,仅将“治未病”的理论及其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的应用阐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其中针灸在治未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笔者从针灸治未病的内涵、机理、方法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借助现代科技的优势来拓展针灸治未病的科研思路,如对针灸治未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探讨针灸治未病的优势病种等。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几个方面。治未病理论对许多临床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初期应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并注意精神,调摄;已病可采用运脾和络颗粒调治;病后宜用滋阴、清热生津之食疗、药膳等。  相似文献   

19.
介绍詹红生教授基于“治未病”理论防治颈椎病的临床经验,包括:未病先防,贵在日常;既病防变,及时诊治;瘥后防复,巩固疗效。其经验可应用到颈椎病的诊疗、预防、保健、康复的每一个环节,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无症状心力衰竭是指没有典型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疾病。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无症状心力衰竭的早期防治相结合,对于有心血管高危因素且尚未发展为心力衰竭的患者,从湿热和瘀毒两方面进行论治达到未病先防、治其未发的目的。对于左室收缩功能下降但无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治疗上以益气化浊行瘀为法,辅以中医外治法和调畅情志起到既病防变、治其未传的作用。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降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致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