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可达直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累及直肠、乙状结肠,甚则向全结肠蔓延,并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1])。其病因尚未十分清楚,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均被认为与U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的难治性疾患,因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而中医药在治疗该病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追溯伏邪理论内涵,从伏邪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与发病特点,认为伏邪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反复的关键。笔者认为本病病因与内伤伏邪、外感伏邪、先天伏邪相关,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血瘀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治疗上以健脾固本、清化湿热、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并对本病进行分期论治,活动期以清化湿热、凉血行瘀为主,健脾固本为辅,缓解期以健脾固本为主,清化散瘀为辅,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和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失眠是围绝经期女性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损害了围绝经期女性的身心健康。多种治疗方法应用于围绝经期失眠效果均不理想,更加突显了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基于中医“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将围绝经期失眠的病因病机贯穿于防病和治病的过程中,在围绝经期失眠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各个阶段提前干预,有助于扶助机体正气,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具体而言,未病之时,通过调摄精神、顺应四时、药食养护、强健体魄、五音疗法做到未病先防;已病之时,采用早期诊断、早期内外综合治疗的原则,既病防变,治其未传;痊愈之时,瘥后调摄,防病复发。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健康管理、慢病防控和老龄化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目前尚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有效治疗方法,治疗重点应转移到防治上。治未病理论对降低AD发病率、延缓其病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AD病程历经AD临床前期、AD痴呆前期、AD痴呆阶段共3个时期,基于治未病理论,提出健康人群未病先防、临床前期欲病救萌、痴呆前期及早期既病防变的AD防治思路。未病先防以调养精气神、改善体质为要点;欲病救萌强调从虚、痰、瘀调控危险因素,从毒论治生物标记物;既病防变以补虚与祛实为原则,突出基于辨证论治的中药复方的长期使用,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药对AD的防治效果和优势。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应用对减少结直肠腺瘤的发病、延缓其癌变进展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结直肠腺瘤的防治思路,有以下三个方面:从未病先防,防病于先;既病防变,治其未传;瘥后调摄,术后防复。未病时摄生养慎,改善体质为要点;已病时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扶正宜培本固元,脾肾并调;祛邪当化痰祛湿,化瘀解毒;腺瘤术后重视益气摄血,预防出血,健脾运脾,顾护胃气。阐述“治未病”理论在结直肠腺瘤防治中的作用,对于指导中医药防治本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多发性硬化(MS)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具有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是仅次于创伤性疾病的中青年致残主要原因。近年来,中医药对MS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和概括性总结。“治未病”理念一方面体现在疾病预防层面,另一方面体现在病中的积极治疗和病后康复层面。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MS的防治过程中,“治未病”理念体现的尤为丰富和深刻。通过讨论“治未病”思想在MS不同阶段的防治目标及防治策略,以期为中医药防治MS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促进MS防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从"治未病"理论探讨桥本甲状腺炎的防治。方法:从"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出发,结合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特点,阐述桥本甲状腺炎的防治中"治未病"理论的具体运用。结果: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桥本甲状腺炎的防治,可有效预防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生,控制其发展,防止其复发。结论:"治未病"理论对桥本甲状腺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根据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病情进展,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进行综合干预,探讨其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率及并发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16.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强调“未病而治”的预防医学思想,贯穿于养生、防病理论的始终.汉代张仲景根据“治未病”的思想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已病防传的治则,并指导于临床,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反复强调“上工必须治未病”[1],“上工治未病”既体现了医学以追求人类健康为目的的本质,又反映了医生的境界.该理论在中医各学科中均有广泛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骨质疏松症已成为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不仅会对个人,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笔者不揣浅陋,仅将“治未病”的理论及其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的应用阐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5)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其中针灸在治未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笔者从针灸治未病的内涵、机理、方法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借助现代科技的优势来拓展针灸治未病的科研思路,如对针灸治未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探讨针灸治未病的优势病种等。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