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科医疗风险预警指标建立的意义。方法:医院从2019年2月起,将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的儿科医疗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纳入儿科的质量管理的内容中,2018年3月~2019年1月为实施前,2019年2~12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17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判断依据、熟悉程度、权威系数,分析构建的医疗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的各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程度。比较实施前后患儿家属对专科管理、服务态度、不良反应管理、安全管理方面的满意度。结果:儿科医疗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0个。各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4,变异系数均0.25。实施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构建儿科医疗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科室的管理水平和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外科医疗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和管理价值。方法:医院胃肠外科于2018年6月起将构建的胃肠外科医疗风险预警体系纳入胃肠外科的医疗风险管理中,根据质量控制体系的架构情况,设计胃肠外科风险管理质量评分方法,2018年6月为实施后,2018年5月为实施前,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风险管理质量评分。结果:实施后患者的保证体系、术前管理、术中管理、术后管理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应用构建的胃肠外科医疗风险预警指标,能够有效指导医院风险管理,并提升管理质量和优化管理流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科管理模式中敏感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管理意义。方法:医院儿科于2017年8月起将构建的儿科敏感质量指标管理模式纳入儿科的日常流程管理中,2016年8月~2017年7月为实施前,2017年8月~2018年7月为实施后。成立儿科管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管理工作组,构建儿科管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指导儿科管理。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质量评分。结果:构建的儿科敏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即结构指标、技术指标、评价指标等,7个二级指标,即床护比、护患比、陪护率、专科技能、风险事件、合理用药、并发症管理等。实施后结构指标、技术指标、评价指标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构建的儿科敏感指标管理质量评价体系,基本涵盖了可以评价儿科管理质量的各个指标,以此为指导,能够有效提升临床儿科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过Fuzzy-AHP构建急诊岗位职业风险评估模型的意义。方法:医院从2019年4月将通过FuzzyAHP模型构建的急诊岗位职业风险评价体系纳入急诊科的质量管理中。将2018年10月~2019年3月期间在医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患者设为管理前,将2019年4~10月期间在医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患者设为管理后。比较管理前后的急诊管理质量评分。结果:急诊岗位职业风险评价体系共包括3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各条目重要性赋值的均值均4.0分。变异系数为0.049~0.112(均0.15)。权重值为0.030~0.069。管理后的病情评估、突发事件管理、并发症管理、医患关系、服务态度、组织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通过Fuzzy~AHP构建急诊岗位职业风险评估方法,有助于提升科室的综合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构建以健康服务理念为导向的产科安全管理方法的实施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6月医院产科收治的30例产妇为实施前,采用常规产科安全管理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7~12月医院产科收治的30例产妇为实施后,采用以健康服务理念为导向的产科安全管理方法。从管理要素质量评价指标、管理环节质量评价指标、终末管理质量评价指标等方面,比较实施前后产科安全管理质量评分。结果:实施后医务人员素质、床护比例合理性、入院评估及时、产程观察准确、分娩记录合格、医患沟通情况、多学科协作、工作质量、健康教育、产妇满意度、安全管理质量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通过构建以健康服务理念为导向的产科安全管理方法,有助于提升科室综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理风险预警与预控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为提升护理风险管理质量,医院急诊科从2018年7月起构建实施护理风险预警及预控管理体系,2017年10月~2018年6月为实施前,2018年7月~2019年3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4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实施前后科室风险管控质量。结果:护理风险预警及预控管理体系实施后,急诊科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急诊科医护人员对科室护理风险预警预控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护理风险预警及预控管理体系应用于急诊科中,能显著提升科室护理风险管理工作质量,降低风险和差错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安全预警管理制度的构建方法,并研究其对消化内科医疗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成立安全预警管理委员会,针对医疗工作中常见的风险问题如危险医嘱、危险操作、危险药物等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全面的安全预警机制,制作成风险警示录的形式,来提高预警机制的可应用性,管理委员会负责前期的工作指导和后期的监督管理工作,自2017年4月起在消化内科实施安全预警管理制度,统计比较实施前后消化内科的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后消化内科的医疗差错、医疗投诉、医疗纠纷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与实施前相比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构建完善的安全预警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控制消化内科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医疗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院输液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价值。方法:医院从2018年1月将构建的输液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纳入输液管理的内容中,2017年为实施前,2018年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静脉输液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实施后的输液管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构建输液管理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临床输液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零缺陷管理理论下肝胆胰外科加速康复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效果。方法:为提升患者管理质量,医院肝胆外科于2018年9月起,构建并实施零缺陷管理理论下肝胆胰外科加速康复评价体系,纳入2017年12月~2018年8月科室收治400例患者分为实施前,纳入2018年9月~2019年5月收治400例患者分为实施后,观察该体系构建情况及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实施后肝胆胰外科医护人员对科室管理工作及患者康复管理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肝胆胰外科收治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零缺陷管理理论下肝胆外科加速康复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能显著提升肝胆胰外科患者康复管理质量,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管理评价体系,应用于儿科对科室安全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儿科自2019年7月起应用中医特色管理评价体系,提取中医概念,以整体有机为目标,结合医疗环境、辨证定方技能、沟通技巧等综合细节,对医院及医生进行提升,以期提高治疗效果,达成科室安全管理应用效果,2019年7月~2020年6月为实施后,2018年7月~2019年6月为实施前,实施前应用常规儿科管理方法,并不涉及相关管理评价体系约束。比较实施前后医疗纠纷发生率及儿科医师个人专业水平评价。结果:实施后医疗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儿科医师个人专业水平评价内容,包括理论技能及专业技能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中医特色管理评价体系应用于儿科,将中医有机整体概念透彻应用,避免独立对待某些病症特质,利于患儿完善个人免疫体系,最终达成儿科科室安全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症病情诊断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与应用价值。方法:医院从2018年5月起将构建的急诊病情诊断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纳入急诊管理的内容中,2017年5月~2018年4月为实施前,2018年5月~2019年4月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质量。结果:急诊病情诊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实施后的急诊管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构建急诊病情诊断管理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急诊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海恩法则在妇产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1月~2019年9月期间就职于医院妇产科的医务人员设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理方法分为管理前和管理后。管理前(2018年11月~2019年4月)接受常规妇产科科室管理。管理后(2019年5月~2019年9月)将海恩法则理念纳入科室的管理方法中。比较管理前后的科室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结果:管理后的科室管理质量评分、服务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将海恩法则理念纳入妇产科安全管理中,有助于提升科室安全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管理指标设置在提升血液透析管理质量方面的方法和价值。方法:医院从2018年1月至今,将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血液透析管理指标评价体系纳入医院血液透析的常规质量管理中。比较2016~2019年的管理质量评分。结果:科室管理指标体系共包括3个一级条目,7个二级条目。说明该指标体系框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018~2019年的流程管理、设备管理、业务水平、质量控制评分,均显著高于2016~2017年(P0.05)。结论:管理指标的设置在提升科室管理质量方面具有明确的管理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质量管理原则在科室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医院口腔正畸科自2018年1月起将质量管理原则纳入口腔正畸科的质量管理流程中,2017年为实施前,2018年为实施后。设计口腔专科工作质量、设备管理质量评价体系,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质量评分。结果:实施后的技能考核、感染管理、安全宣教、患者防护、不良事件管理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设备验收、设备操作、周期检定、档案管理、维修与保养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质量管理原则在提升科室专科管理质量与设备管理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Orem管理模式在呼吸内科优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医院呼吸内科于2019年1月起将Orem管理模式纳入科室的安全管理中,2018年为实施前,2019年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及科室管理质量评分。结果:实施后患者的疾病症状、活动受限、自理能力、心理状况、疾病认知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病情评估、个性化管理、质控管理、心理干预、风险管理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Orem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科室综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Kaiser模型的B超室管理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医院从2018年1月起将基于Kaiser模型的管理方法纳入B超室的常规管理中,2018年为实施后,2017年为实施前。比较实施前后的"危急值"管理质量评分、设备管理评分、绩效管理评分。结果:实施后在"危急值"报告、登记准确、管理制度完善、执行力强等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设备维护保养、设备采购、绩效方案制定、绩效评估改善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基于Kaiser模型的B超室管理方法,可从危急值管理、设备管理、绩效等方面全面明显提升科室管理质量,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警管理在妇产科安全管理质量提升中的意义。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医院妇产科收治的320例患者根据管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预警管理。比较两组科室安全管理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医疗设备仪器、药品安全、专业能力、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意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管理相关缺陷事件发生率、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疾病相关风险事件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警管理在妇产科安全管理质量提升中具有明确的管理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实行医院评审标准引导下的重点科室建设,提高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方法:医院自2019年1月起以普外科、骨科、呼吸内科、心内科为试点科室,开展医院评审标准引导下的重点科室建设活动,活动目标为确保试点科室护理安全制度落实,提升试点科室护理安全管理质量,具体措施为成立医院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完善试点科室护理安全管理流程与制度,运用管理工具进行持续改进,2019年为实施后,2018年为实施前,比较实施前后试点科室的护理安全制度评分与护理安全质量审查评分。结果:实施后普外科、骨科、呼吸内科、心内科的护理安全制度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普外科、骨科、呼吸内科、心内科的护理安全质量审查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以医院评审标准为基础构建重点科室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案,能够有效推动医院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系统化处方评估联合药学干预模式对科室处方质量的影响。方法:医院于2019年2月起,将系统化处方评估联合药学干预模式纳入科室处方的常规管理流程中。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240例患者,设为实施前;选取2019年2~7月期间收治的240例患者,设为实施后。进行处方管理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处方管理质量的方法和药学干预方法。对实施后的管理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比较管理前后科室处方管理质量。结果:实施后的管理方法在药物剂型、给药方式、专用处方、处方记录等方面经专家团队评价,可行性评分、满意度评分、经济性评分均高于9分。实施后科室处方的管理效果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结论:系统化处方评估联合药学干预模式可行性较高,有利于提高科室处方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定重症医学科的质量监测指标,并分析其对提高科室医疗护理质量的价值。方法:为提高重症医学科医疗护理安全质量,结合科室临床实际,于2017年7月起建立护理质量监测指标加强护理安全,2017年1~6月为实施前,2017年7~12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患者145例,比较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后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重症医学科制定监测指标,能够减少各种风险的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于护理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