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8年江苏省铅接触劳动者血铅水平,为科学防护铅作业人群的职业健康提供合理建议。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9 707名职业性铅接触劳动者在岗期间血铅检查结果,并按照企业所在地区、经济类型和规模,以及工人工龄、性别等维度统计分析血铅异常值的分布规律。
  结果  血铅超标(血铅≥ 400 μg/L)者1 133人,超标率11.67%;其中疑似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血铅≥ 600 μg/L)者120人,检出率1.24%。不同地区之间的血铅超标及疑似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铅水平、血铅超标及疑似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检出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0.42、0.38、0.34,P < 0.05);疑似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检出率与工龄无相关关系。不同经济类型、不同企业规模之间的血铅超标及疑似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检出率不同(P < 0.01),其中私有经济、微型企业员工血铅超标检出率(14.70%、24.44%)及疑似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检出率(1.56%、5.56%)较高。男性血铅水平(185.2±155.8)μg/L,高于女性的血铅水平(123.2±128.6)μg/L(P < 0.01);男性血铅超标和疑似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 < 0.01)。
  结论  2018年江苏省铅接触劳动者血铅超标率较高,应加强对微型、私有经济企业以及高龄男性工人的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尿液中尿微量白蛋白(mAlb)、α1-微球蛋白(α1-MG)和β2-微球蛋白(β2-MG)联合检测在职业性铅中毒肾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180例职业性铅中毒患者(中毒组)、120例有职业性铅接触但血铅水平正常的工人(正常组)和100例未接触铅且血铅水平正常的体检人群(对照组),检测其血浆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胱抑素C(CysC)、β2-MG和尿液mAlb、β2-MG、Cr、α1-MG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组人群反映肾功能的血液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毒组与正常组尿mAlb、β2-MG和α1-M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正常组与对照组尿β2-MG和α1-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中毒组3项指标联检的阳性检出率(82.78%)高于单一指标的阳性检出率(36.67%,45.00%,23.33%)(P < 0.05)。
结论 尿mAlb、α1-MG和β2-MG联合检测可以作为铅接触人员早期肾损害的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及肝功能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保护工人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某铅酸蓄电池公司1 179名体检工人为研究对象。接触组为一线接触铅的801名工人,对照组为该企业行政、后勤类等378名非铅接触者。采用问卷调查和健康体检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工人基础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范围为89~463 μg/L,其M(P25,P75)为152.2(65.4,356.7)μg/L,血铅超标率(血铅值≥400 μg/L)为10.2%。铅接触组血铅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接触组血铅升高的风险是对照组的7.321倍(P < 0.01);血铅水平> 200~300 μg/L组、> 300~400 μg/L组及> 400 μg/L组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为 < 100 μg/L组的1.775倍、2.659倍和3.114倍(P均 < 0.05),10~13年工龄组及5~ < 10年工龄组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是 < 5年组的1.454倍和1.122倍(P < 0.05);血铅水平> 200~300 μg/L组、> 300~400 μg/L组及> 400 μg/L组发生肝脏B超异常的风险为 < 100 μg/L组的1.650倍、2.219倍和2.658倍(P均 < 0.05),铅接触组B超异常风险是对照组的2.235倍(P < 0.05)。
结论 职业铅接触引起工人血铅水平升高,血铅是肝功能和肝脏B超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应加强工人健康监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某蓄电池厂工作人员血铅、尿铅及指甲铅水平的分析, 探讨三者在职业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留取该企业203名作业工人静脉血标本、尿标本以及指甲标本, 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尿铅以及指甲铅水平,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该企业铅烟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为(0.31 ±0.37) mg/m3, 铅尘CTWA为(0.28 ±0.50) mg/m3。员工血铅均值为(280.37 ±164.86)μg/L, 异常率为22.7%;尿铅均值为(0.035 ±0.042) mg/L, 异常率为11.3%;指甲铅均值为(1 407.96 ±2 625.26)μg/g。男性工人血铅、尿铅、指甲铅水平均高于女性工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0.05)。不同工龄组工人血铅、尿铅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铅、尿铅水平和指甲铅水平均存在相关关系(r=0.544、0.546, P < 0.01)。
结论 该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血铅、尿铅、指甲铅均有异常, 指甲铅和血铅水平有较好的相关性。指甲铅水平可作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的一个辅助指标, 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南京市铅作业工人的血铅水平, 保护工人健康。
方法 收集南京市全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参加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的1 097名铅作业工人的职业史以及血铅检查结果, 并按照企业规模、经济类型、所在地区和行业进行分类比较。
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17.0~60.0(32.8±9.3)岁, 工龄0.6~40.0(10.3±9.0)年。作业工人的血铅水平M (P25, P75)为33.0(18.0, 50.0)μg/L, 血铅超标检出率1.82%。未见慢性铅中毒患者。血铅>100 μg/L占9.0%。血铅水平与年龄、工龄呈弱的正相关关系(r年龄=0.25, r工龄=0.12, P < 0.05)。男性铅作业工人的血铅水平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血铅水平均高于其余8个行业, 六合区的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高于其余4个区, 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微型、小型、中型、大型企业工人血铅水平依次下降, 私营、外商投资、国有企业工人血铅水平也依次下降, 以上两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南京市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高于普通人群。要特别重视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微型和小型企业以及私营企业铅作业工人的铅危害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铅暴露对作业工人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取武汉市某铅蓄电池企业719名现场铅作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按《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体检,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和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研究对象血铅及血清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以400 μg/L为界,将人群分为血铅水平≥ 400 μg/L的高血铅组和血铅水平 < 400 μg/L的低血铅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719名铅作业人员的血铅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低血铅组与高血铅组的血铅均值分别为(221.71 ±105.15)μg/L和(583.24 ±153.54)μg/L。血清ALT异常56名,异常率为7.79%;血清AST异常20名,异常率为2.78%。低血铅组ALT为(23.68 ±18.47)U/L,高血铅组ALT为(23.07 ±14.48)U/L;低血铅组AST为(21.88 ±10.18)U/L,高血铅组AST为(23.71 ±17.71)U/L;两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血铅每增加1 μg/L,工人血清AST升高0.004 U/L。
结论 血铅水平与血清AST值存在正相关关系,铅的蓄积可造成对肝脏组织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职业性铅接触对患者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影响,探讨铅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方法 87名职业性铅接触者为研究组,同期在安徽省职业病防治院健康体检的76人为对照组,采集两组人群血液,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检测其血铅水平,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其血常规,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肝功能指标,分析两组人群相关指标.结果 职业性铅接触组血常规中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和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职业性铅接触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职业性铅接触可导致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体内不同浓度的铅负荷对男性工人氧化应激及免疫功能造成的影响。
  方法  以某蓄电池厂工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血铅与氧化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130名蓄电池厂男性作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高铅组(血铅> 300 μg/L)34人,中铅组(200 μg/L ≤血铅≤ 300 μg/L)51人,低铅组(血铅值< 200 μg/L)45人。与低铅组比较,中铅组人群的SOD水平升高(P < 0.05),其余各组之间的MDA、SOD、GSH-Px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高铅组人群TNF-α水平高于低铅组、中铅组(P < 0.05);其余各组之间的IgG、IgA、IgM、C3、C4、IL-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人群中从低铅组到高铅组,ZPP的水平逐渐升高(P < 0.05)。血铅浓度和外周血TNF-α(rs=0.213,P < 0.05)、ZPP(rs=0.513,P < 0.01)呈正相关,其余指标与血铅浓度之间无相关性(P > 0.05)。
  结论  随着血铅浓度的升高,铅可能对机体有一定的氧化损伤和免疫损伤倾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职业性慢性轻度镉中毒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随机抽取住院治疗的58例职业性慢性镉中毒患者,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整体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e pathway, CNP)实施诊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护理的满意度、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康复出院率和随诊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出院康复率及随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在职业性慢性轻度镉中毒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安神补脑液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职业性慢性轻度二硫化碳中毒患者类神经症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6月具有头晕、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症状的职业性慢性轻度二硫化碳中毒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采用安神补脑液口服治疗,观察组2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乙酰谷酰胺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类神经症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7%,高于对照组的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对照组头晕、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症状较治疗前缓解,而观察组的头晕、头痛、乏力、睡眠障碍症状缓解明显,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相比,观察组在头晕、头痛、睡眠障碍方面的改善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安神补脑液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能较好改善职业性慢性轻度二硫化碳患者的类神经症症状。
  相似文献   

11.
王军明  蒋莹  姜枫 《现代预防医学》2023,(11):1975-1979
目的 对某铅锌冶炼厂职业接铅人员血铅水平进行生物监测,分析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预防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提供参考。方法 以该厂182名职业性铅暴露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和工作中接触铅的情况;采集肘静脉血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浓度。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不同因素与血铅水平之间的关系并确定造成血铅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的血铅浓度中位数为326.9(237.6,471.0)μg/L,其中男性血铅浓度高于女性(Z=-5.300,P<0.05)。各工龄组间血铅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2.126,P<0.05),工龄≥15年组血铅浓度高于其他工龄组,各车间及各工作岗位之间血铅浓度差异亦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H=41.386,P<0.05;H=69.773,P<0.05),铅锌冶炼车间工人血铅水平高于电解锌车间和稀贵金属车间,其中烧结岗位、熔炼前床岗位工人血铅浓度高于其他岗位。中位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工龄、男性、烧结岗位和熔炼前床岗位是接铅人员血铅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结论 该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分析一起群发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事故特征。方法 运用工作场所现场调查、空气监测、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临床资料分析,阐明2017年东莞市某电子厂一起群发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事故致病途径和发病特征。结果 该公司玻壳车间员工共计87人,血铅检出浓度范围为103.15~755.70 μg/L,中位数为364.0 μg/L。超过诊断值水平(>600 μg/L)4例, 超过生物接触限值水平(400~600 μg/L)24例,共计5例诊断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尘)接触水平为<0.001~0.022 mg/m3。其余车间408名员工(对照)血铅检出浓度范围为26.91~184.23 μg/L,中位数为53.82 μg/L;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尘)接触水平为<0.001 mg/m3。玻壳车间员工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其余车间(P<0.01),玻壳车间不同岗位、工龄员工血铅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不同性别员工血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玻壳车间员工该种作业和接触方式下血铅水平逐年升高,接触9年后基本维持在生物接触限值水平。结论 玻壳车间员工为涉铅作业,是一起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低于接触限值,经口摄入致群发性职业性铅中毒,主要为用人单位个人卫生管理缺失,经消化道摄入导致群发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事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职业健康教育对铅作业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本市某企业的铅作业人群298名,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分析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血铅变化情况。结果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前,工人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是51.68%,实施后,工人的知晓率是87.92%,对比可知铅作业人群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大幅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工人的血铅含量是(1.54±0.63)μmol/L,干预后的血铅含量是(1.10±0.52)μmol/L,对比可知,健康教育措施实施后,工人的血铅值有下降趋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铅作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提升工人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在预防铅作业人群的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时,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对慢性铅中毒患儿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根据临床诊断将375例儿童分为3组,其中正常对照组152例,高铅血症组131例,慢性铅中毒组92例。对比分析上述3组儿童的红细胞参数。结果 3组儿童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均数不全相等;正常对照组的RBC、Hb、Hct显著高于高铅血症组(P〈0.05),高铅血症组的RBC、Hb、Hct显著高于慢性铅中毒组(P〈0.05);正常对照组与高铅血症组的MCV、MCH、MCH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铅中毒组的MCV、MCH、MCHC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与高铅血症组(P〈0.05)。结论慢性铅中毒可以导致患儿的红细胞参数包括RBC、Hb、Hct、MCV、MCH、MCHC等不同程度降低,MCV、MCH、MCHC的测定有助于鉴别诊断高铅血症与慢性铅中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河南省某铅酸蓄电池厂作业工人血铅异常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为企业进一步加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20年12月在该厂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2 550名工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血铅浓度,通过统一调查表收集工人一般人口学特征资料以及职业史等相关信息,同时对接铅工人经常接触铅尘或铅烟的代表性岗位进行空气中铅浓度检测,运用SPSS 2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个常年接铅岗位空气中铅浓度都存在超标现象,合格率为12.5%~62.5%。共246人发生血铅异常,血铅异常率为9.64%。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其他不接触铅的岗位相比,铸板、涂板、分刷片、包片、装配等岗位发生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风险分别提高到7.800倍、23.996倍、30.893倍、16.380倍以及18.003倍(P <0.01);与接铅工龄<1年的作业工人相比,接铅工龄为1~年、2~年、3~年、4~年、5~7年的作业工人发生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风险分别提高到12.960倍、17.557倍、19.127倍、25.037倍以及29.096倍(P <0.01);吸...  相似文献   

16.
林静  王劲 《职业与健康》2010,26(8):859-861
目的了解某蓄电池厂职业性铅危害情况,探索职业卫生预防模式。方法接触铅作业的工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内容包括内科、耳鼻喉、听力、心电图、血常规和尿常规,并测定其血铅、尿铅浓度。结果361名接触铅作业工人有143人尿铅含量超过职业接触限值(≥70μg/L),53人血铅含量超过职业接触限值(≥400μ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人血红蛋白下降,44人耳鼻喉检查发现异常,68人听力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铅、尿铅浓度与铅接触浓度有关,随着铅接触浓度的增加,血铅、尿铅平均浓度增加。血铅、尿铅超标率与接铅工龄有相关性,接铅工龄在5年以上组血铅、尿铅超标率明显高于0~1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1~5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厂铅作业工人受铅危害影响情况较重,工作场所中高浓度的铅烟、铅尘是造成铅作业工人血铅、尿铅含量增加的重要因素,该厂应进行工艺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铅污染,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以及时发现问题,预防铅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32名铅蓄电池制造工和36名排字工的血铅、发铅、尿铅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血铅/发铅(r=0.604),血铅/尿铅(r=0.548)均呈高度显著性相关(P<0.0005),故认为血铅是铅接触工人较好的健康监护指标。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发铅作为铅接触者活体生物检测材料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儿童血液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06例儿童血液病患儿的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值(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值(MFR)、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值(HFR)等参数.结果: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RET、IRF等指标显著增高(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患儿RET#显著降低(P<0.05),IRF显著增高(P<0.05).结论:测定网织红细胞及其相关参数有助于判断骨髓生成红细胞的活动度,对贫血类型的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盛红艳 《职业与健康》2012,28(20):2464-2465
目的比较铅作业工人和非铅作业工人血铅、尿铅浓度、红细胞锌原卟啉和血常规的差异,探讨铅作业工人红细胞锌原卟啉和血铅、尿铅浓度的相关性。方法以蓄电池企业的252名铅作业工人作为接铅组,电子厂205名非铅作业工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铅、尿铅浓度、红细胞锌原卟啉和血常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接铅组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和红细胞、血小板则无差异(P0.05),接铅组红细胞锌原卟啉、血铅、尿铅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尿铅与红细胞锌原卟啉的相关系数(r)=0.166,血铅与红细胞锌原卟啉的相关系数r=0.406。结论长期接触铅可导致血铅、尿铅浓度和红细胞锌原卟啉升高,血红蛋白降低,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无明显影响,血铅与红细胞锌原卟啉的相关性较尿铅与红细胞锌原卟啉的相关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