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7月就职于医院肝胆外科的42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了解肝胆外科护士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引起职业暴露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肝胆外科护士职业暴露风险较高,42例护士发生职业暴露次数为73次,大致分为污染器械致伤33次和皮肤黏膜暴露40次;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工作时间、职称和独立值班是引起肝胆外科护士职业暴露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引起肝胆外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多且复杂,积极调查并制定管理对策对提高护士人身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耳鼻喉科护士的职业暴露因素,从管理角度进行分析。方法:调查时间为2019年8月,调查对象为3所综合医院的120名耳鼻喉科护士,采用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士基本资料、护士职业暴露因素和职业防护执行情况三部分,分析调查结果,从管理角度提出对策。结果:3年内共发生职业暴露598次,其中未佩戴防护用具导致沾染血液、体液的概率最高,占35.50%;修剪鼻毛时被误伤的概率最低,占3.30%;防护执行最好的3项为护理操作中沾染到患者血液等分泌物时第一时间清洗、锐器刺伤后严格执行先挤血再清洗消毒的顺序、使用过的注射针头不再回套针帽;预防性的职业防护措施执行较差,可能接触血液等污染物前穿戴好防护用具、静脉穿刺或采血时戴手套的执行率最低。结论:耳鼻喉科护士对职业防护的执行度较低,不能正确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应引起管理层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程萃华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4):122-123
目的:分析基层中医院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提出防范措施,提高护士整体的职业防护能力。方法:根据2012年-2013年全院报告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单,分析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基本情况和危险因素。结果:2012年-2013年全院发生职业暴露335人,护士发生职业暴露239人。护士职业暴露人数中发生锐器伤204人,接触暴露35人。239名护士无1人感染。暴露环节处理废弃物和抽血所占比例最高。结论:加强基层中医院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增强个人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增加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改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降低护士职业暴露风险,减少护士职业暴露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妇幼保健机构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提供科学有效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职业暴露调查问卷,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2016年1月~2019年11月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4份有效问卷中上报血源性职业暴露42例,护士比例最高,占54.76%,初级职称人员更易发生职业暴露,占54.76%;职业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占66.67%,暴露的主要环节是注射后处置,占42.86%,其次为缝合和实验操作,占21.43%;职业暴露的发生地点主要是手术间和治疗室/处置间;暴露源中有47.62%为暴露源不明或未对患者进行检测,其次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占23.81%。结论健全职业暴露防护、报告等措施,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教育与培训,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使用安全器具,做好暴露后应急处置,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及其带给医务人员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程度进行调查,并探讨干预措施.方法:选取90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基本内容包括:护士的基本情况、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途径等.结果:本组护士防护知识平均答对率为56.86%,造成伤害的锐器类型主要是中空针头,不同科室暴露的构成比以急诊室最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较为淡薄.结论:医护人员应特别重视血源性职业暴露,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将职业暴露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ICU护士职业危害认知与职业防护的现状,为临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抽样法调查4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40名ICU护士,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一般资料、职业危害认知、职业防护措施执行情况与影响ICU护士职业防护的主要因素。结果:240例护士对职业危害的知晓率为98.3%,对职业防护措施的执行率仅为26.7%;执行情况最差的行为是"接触到可疑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进行外耳道消毒"和"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前带护目镜";影响ICU护士职业防护行为的主要因素为患者病情危急或工作繁忙导致来不及进行防护,占82.5%。结论:ICU护士的职业防护认知程度较高,但执行程度不够理想,未能达到标准预防,应当针对影响执行率的因素进行干预,适当降低工作强度,提高ICU护士的职业防护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提出针对性管理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医院感染科登记的血源性职业暴露资料,对职业暴露的分布科室、对象职业、工作时间、发生环节、发生部位、暴露源等信息进行统计,找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特点,讨论并制定针对性管理对策。结果:共统计血源性职业暴露178例,其中内科占比最高(55.1%),其次为外科系统(33.7%)。;护士和实习护士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群体,分别占68.5%和18.0%;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53.9%);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环节为拔针过程中,其次是处理锐器时,分别占50.7%和21.3%;发生部位主要以手部为主,手指占62.9%,手背占23.6%。暴露源以乙肝病毒为主,占47.2%;其次为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分别占30.3%和6.7%。结论:目前血源性职业暴露已成为危害医护人员健康的主要问题,以低年资护士多见,应对其加强培训,构建完善的防护体系,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确保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医院实习生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情况及其防护认知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及薄弱环节,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填问卷方式收集某省级三甲中医院375名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防护认知水平和暴露处理。结果:中医院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26.67%,其中护理学、针灸康复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内科学专业发生率分别为40.00%、32.71%、15.44%和12.50%,不同专业差异显著(P0.01)。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注射采血、针灸拔针、处置锐器等环节。暴露器具前三位为注射器针、头皮针及留置针、针灸针,分别占30.00%、25.00%和22.00%。职业防护知识获得以医院入职岗前培训为主。乙肝疫苗接种率92.80%,其中已接种并产生抗体占52.80%,已接种不知晓抗体占40.00%、未接种占7.20%。接触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戴手套占53.33%,破损皮肤接触血液及体液戴双层手套占20.53%。职业暴露上报率仅占15.00%。结论:中医院实习生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防护认知不足,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其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最大限度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肛肠科护士职业暴露认知调查,提出针对职业暴露的合理化管理建议。方法:选取医院肛肠科18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根据职业暴露因素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肛肠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从中查找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肛肠科护士职业暴露认知仍有待提高,防护措施继续提高,管理规则明显欠缺。结论:肛肠科护士易发生职业暴露,主要是由于没有引起护士足够的重视、防护意识不足、操作不规范等,所以应加强肛肠科护士的防护培训、制定相关的防护措施、加强管理与培训,确实有效地预防肛肠科护士职业暴露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医院锐器伤职业暴露的基础数据和防护状况,制定预防干预措施,降低锐器伤的发生。方法制订表格,对表格的填写进行培训和解读,发放调查表。对有可能接触锐器、病人血液和体液的医师、护士、实习生、进修生、规培生、医技人员、保洁人员共计514人在工作中发生的锐器伤职业暴露进行调查。结果发放问卷调查表514份,回收514份,应答率100%。基线调查结果:锐器伤发生率(130/514)25.3%,例次发生率(196/514)38.1%;护士(含实习)发生最高,有96人次,占18.7%;其次为医师(含实习、规培)28人次,占5.4%;其它人员6人,占1.2%;锐器伤发生地点主要在普通病房和手术室;导致锐器伤的锐器以输液针头最多见,其次为真空采血针和穿刺针、手术缝合针等;发生锐器伤的主要环节以输液拔针最多,其次是医疗废物处置中,回套针帽、手术缝合、抽血等。结论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上报意识。针对高危人群、科室、环节等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改进职业暴露报告监控系统,提高职业暴露后的上报率,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的相关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选取2015~2017医院手术室护士60名,对其开展职业危害相关因素的调查及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通过分析可知,45名护士具备完整的职业侵害认知,15名护士具备不完整的职业侵害认知,无护士不具备职业侵害认知;通过调查可知,手术室护士职业侵害的主要类型为刺伤,其次为化学消毒剂损伤及放射线损伤,职业病等。结论:加强手术室护士职业侵害的原因分析,加强护士的职业侵害防护意识,对各类防护措施进行制定,使操作流程更为规范,对化学消毒剂进行合理使用,加强C臂X光机管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可使手术室护士职业侵害的发生得以有效减少。  相似文献   

12.
对我院护士针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萍 《中医药导报》2008,14(3):62-63
目的:解我院各科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及心理状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院98名护士进了调查。结果:有61名(62.2%)护士发生过针刺伤;48名(78.7%)护士针刺伤后感到紧张、害怕,且不知道处理程序。结论:护士应主动增强职业防护观念,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培训,提供安全医疗护理用具,保障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及职业暴露发生特点,为制定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与追踪职业暴露不良事件,数据汇总包括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3年数据。结果:全院3年共发生职业暴露368人次,发生职业暴露的职业类别构成比中,护士38.04%,医生37.23%;职业暴露发生率中,实习护士、医生职业暴露发生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1.47%、5.11%;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工作不满1年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地点主要在病房占33.70%,其次为手术室占32.34%。结论:医生的职业暴露更应引起重视;手术室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发区域;低年资人员仍是职业暴露的主要人员;需加强入职安全教育与培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老年科护士对慢性病宣教的知信行情况,提出管理意见。方法:选取2018年9~10月就职于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老年病科的34名护士为调查对象,自拟问卷进行调查,包括护士一般资料、慢性病相关知识培训情况、健康教育认知、健康教育执行情况,根据调查结果给出管理建议。结果:仅16名护士5年内接受过慢性病健康宣教培训,占47.10%;97.10%的护士认为慢性病健康宣教培训十分必要。健康教育考核情况显示,34名护士的认知平均分为(68.40±11.20)分,其中60分以上22人,占64.70%;80分以上7人,占20.60%。健康教育执行情况显示,76.50%的护士会同时面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宣教形式以口头宣教为主,占85.30%;宣教时段前三位分别为出院前、出院时、检查前,占100.00%、82.40%和82.40%。结论:老年科护士能够认识到慢性病宣教的重要性,但缺乏系统、规范的培训,应当强调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意义,加强培训,提高护士的认知水平,从而实现管理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了解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针刺伤后有无上报处置等问题.方法:选用随机抽查的方法,对12所乡镇医院100名护士进行针刺伤问卷调查.结果:护士针刺伤率87%;发生针刺伤后60%以上的人处理伤口不正确,93%以上的人没有进行抗感染、抗病毒处理;针刺伤上报率0;护士在注射、输液等治疗护理操作中经常戴手套率仅有2%;医院无针刺伤上报制度;使用过的针头放入锐器收集盒仅有30%.结论: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淡漠,管理者对职业防护尚末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要加强基层医院的职业防护管理,提高基层护士的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护士腰痛发病现状和预防知识知晓率,为腰痛防护对策及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年8月随机抽取医院316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护士的腰痛发病情况和腰痛预防知识知晓情况。结果:近1年有263名护士患腰痛,占89.76%;不同年龄、护龄和职称者腰痛发病率存在差异(P0.05)。护士对腰痛预防知识的总知晓率为53.58%。其中,知晓"搬运病人或重物前应事先评估重量"的占60.75%;知晓"可采取哪些姿势预防腰痛"的占51.54%;知晓"站立姿势时间过长可引发腰痛"的占54.27%;认为"夜班频率过高易致腰痛"的占66.69%;认为"腰痛可以预防"的占58.36%。结论:护士的腰痛发病率较高,腰痛预防知识知晓率处于较低水平。为此,应提升护士的腰痛防治知晓水平,促使护士采取自我防护措施,减少或避免腰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门诊口腔科不同护龄护士职业暴露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提高口腔科护士自身安全防范。方法:2014年4月至6月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方法,对两所三级甲等医院45位门诊口腔科护士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职业暴露发生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45位门诊口腔科护士均有参加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及上报流程的培训,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是48.89%。其中,护龄1~5年职业暴露的发生率54.17%,护龄5~10年45.45%,护龄10年以上40%。发生职业暴露后按[卫医发(2004)108号]要求处理暴露的黏膜或伤口的,护龄1~5年76.9%,护龄5~10年和10年的均为100%;发生职业暴露后按医院要求上报的,护龄1~5年的均未上报,护龄5~10年60%,护龄10年100%。结论:低年资的护士是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人群,但自身防范意识不高,少部分人发生职业暴露没有及时处理暴露的黏膜或伤口且未上报,提高口腔科护士自身防范意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唐泽萍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3):152-153
目的:探讨血站采血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和安全防护措施,防止采血护士工作中的职业暴露。方法:对本站32名采血护士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知识,职业安全防护,锐器刺伤发生率的调查,对采血流程进行危险性分析,找出控制点,制定出安全防护措施。结果: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与往年相比下降57%,采血护士应进行常规的职业安全防护专题培训和复训,防止职业暴露,减少职业危害。结论: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关键在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流动采血车上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防控措施。方法:选取在流动采血车上进行采血的52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护士在采血阶段出现的针刺伤情况及出现的不适症状进行调查。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被调查的采血护士共计52名,其中有13名护士发生针刺伤,发生率为25.00%。在发生职业暴露之后,未有人员发生由血液传播引发的感染疾病,但是有3人出现了头疼胸闷,有2人出现了胃炎,另有妊娠妇女5人,其中有1人出现流产。结论:在流动采血过程中,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加强采血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规范各项操作流程,可以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确保采血工作安全、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肛肠外科护士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暴露因素,提出防控管理建议。方法:研究对象为肛肠外科的14名护理人员,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肛肠外科护理人员对血液传播疾病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包括护士的一般情况、血液传播疾病防护认知及行为、血源性疾病职业接触情况三方面,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控制建议。结果:肛肠外科护士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认知仍存在不足,在防护行为上明显欠缺。结论:应加强对肛肠外科护士进行血源性疾病职业防护培训,制定相关制度,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建立相关管理及培训体系,全面提高职业暴露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