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调查德阳市社区居民急救知识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培训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抽取德阳市823名社区居民,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院前急救知识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811份。社区居民的急救知识得分为(9.75 ±2.83)分。社区居民急救知识5个维度的回答正确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急救电话维度正确率为98.8%,意外伤害急救维度正确率为62.8%,气道异物急救维度正确率为47.1%,创伤急救维度正确率为20.3%,心搏骤停急救维度正确率为11.6%。15个条目中急救电话正确率最高为98.8%,心肺复苏术正确率最低为27.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学生、医务人员、警务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和参加过急救培训是德阳市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调整后模型R2=0.481,F=142.176,P < 0.01),以上人群急救知识得分都相对较高。
  结论  社区居民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政府与有关机构应探索并建立社区居民急救培训模式,加大对现场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扩大培训覆盖面,根据不同职业和学历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提升公众急救知识水平,建立居民自救互救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韶关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以期为统筹安排人民医疗服务设施,做好医院急救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将2017、2018年韶关市"120"急救中心指挥系统数据库所有28 946例院前急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疾病谱、病死率及死亡原因。
  结果  2017、2018年韶关市急救出诊量分别为13 688例(年出诊率为0.013%)、15 258例(年出诊率为0.015%);两年合计年出诊率为0.014%。死亡患者835例(病死率2.88%),平均年龄(51.22±9.54)岁。患者中男性占45.01%,女性占54.99%,60岁以上患者占50.60%。以两年计算,院前急救平均每月出诊1 141例,12月、1月两个月出诊量相对较多;城镇患者多于农村。城镇居民的年出诊率为0.013%,低于农村居民的年出诊率(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上午9时左右、晚上21时左右出诊量达到高峰,凌晨5时左右最少。出诊量排名前三的病因明确的疾病依次是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在女性患者中分布更多,症状体征疾病和中毒在男性患者中占比更多;中毒在乡村患者中占比更多。创伤和中毒主要发生于春季,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发生于冬季,症状体征主要发生于夏季。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为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与中毒。
  结论  韶关市院前急救患者特征与当地经济压力、人口老龄化加剧密切相关。对韶关市院前急救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加强对创伤、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中毒的预防,对减轻院前急救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根因分析法在急诊急救护理中对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某医院急诊科急诊急救护理人员50名,按实施根因分析法的时间(实施前的2017年1月-12月,实施后的2018年1月-12月),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急诊急救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根因分析法实施后,50名研究对象护理质量评分(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7年1-12月间医院急诊急救护理人员共计上报40次Ⅰ级和Ⅱ级不良事件,占全院护理不良事件的8.73%;实施根因分析并做改善措施后,2018年1月-12月急诊急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2次,占全院护理不良事件的1.65%;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根因分析法用于急诊急救护理中或可提升急诊急救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上海虹口区某医院近年中毒病例情况,探讨中毒病例的特征,为今后预防中毒的发生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收集上海市虹口区某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急诊收治的629例中毒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各病例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探讨中毒患者的流行特征。
  结果  中毒患者以男性为主(占68.04%),中毒年龄以15~64岁为主(占91.5%),中毒原因位居前三位的依次是酒精中毒525例(占83.47%)、药物不良反应80例(占12.72%)、自杀12例(占1.91%)。男性酒精中毒占比高于女性,女性药物不良反应、自杀占比高于男性(P < 0.01)。毒物种类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酒精527例(占83.78%)、药物83例(占13.20%)、农药12例(占1.91%)。各年龄组的滥用酒精、药物不良反应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滥用酒精构成比15~39岁组>40~64岁组>65岁以上组(P < 0.05);65岁以上组药物不良反应构成比高于15~39岁、40~64岁组(P < 0.01)。
  结论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中毒原因及毒物种类不同,开展健康教育时需重点关注男性和青壮年的滥用酒精以及女性的自杀、老年人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青年脑卒中患者对该疾病警示症状的认知及急救意识。
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通过面对面访谈,对在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接受治疗的符合要求的269名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269份,回收258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91%。258例青年患者的年龄为18~44岁,平均年龄为(39.72±5.62)岁。患者对脑卒中各项警示症状的知晓率为33.72%~78.68%。仅18.60%(48/258)的患者对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均知晓。当遇到突发脑卒中时,76.36%的患者愿意拨打“120”急救电话;出现5个脑卒中警示症状时采取拨打“120”急救电话这一措施的比例分别为48.84%、52.33%、58.53%、47.67%、53.10%。突发脑卒中时,学历高、有医保、有脑卒中史的患者更愿意采取拨打“120”急救电话的处置方式(P < 0.05);出现“头晕、动作失调或行走困难时”,有医保的患者更愿意拨打“120”急救电话(P < 0.05);出现“一侧面部或肢体麻木或无力”时,学历高、月收入高、有医保的患者更愿意拨打“120”急救电话(P < 0.05)。
结论 青年患者对脑卒中警示症状的认识较差,遇到突发脑卒中及脑卒中警示症状时选择拨打急救电话的急救意识不强,应加大对文化水平低、收入低的患者的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上海市普陀区急性酒精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酒精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间普陀区某大型综合性医院收治的1 059例急性酒精中毒病例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从该医院收治的患者分析,普陀区急性酒精中毒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P < 0.01),患者以男性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1.4%),年龄集中在20~39岁(占病例总数的66.4%),中毒病例以工人为主,占病例总数的34.8%;女性及学生群体例数呈增长趋势,且女性患者年龄较男性低(P < 0.01)。夏秋季患者占比较多。治愈组的毒物暴露时间中位数为3.0(2.0~4.0)h,高于留观组的2.3(1.0~3.0)h(P < 0.01)。
  结论  普陀区的酒精中毒现象有加重趋势。对青少年和成年人全面开展酗酒或酒精中毒危害的健康教育和干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球囊面罩与气管插管辅助通气在院前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患者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以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2018年院前急救电子数据库为基础,选择记录完整的5 558例SCA患者数据为研究对象。根据气道干预方法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采取球囊面罩辅助通气组(A组,2 597例)和气管插管辅助通气组(B组,2 961例),比较两组患者CPR成功率、自主呼吸恢复比例、康复出院率(生存率)。
  结果  5 558例SCA患者经院前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成功率为3.78%(210/5 558),其中A组CPR成功率为2.77%(72/2 597),低于B组的4.66%(138/2 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10例患者入院后,最终生存率为13.81%(29/210);A组ROSC患者生存率为32.84%(22/67),高于B组的5.43%(7/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A组ROSC患者自主呼吸恢复率为45.83%(33/72),高于B组ROSC患者的20.29%(28/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在复苏成功的210例ROSC患者中,救护车到达前,A组有目击者实施CPR的比率、心源性心搏骤停例数占比、初始无脉室速/室颤、除颤比例均高于B组患者(P < 0.05);A组ROSC患者CPR持续时间低于B组患者(P < 0.01)。
  结论  气管插管组CPR后复苏成功率高于球囊面罩组,但球囊面罩通气患者相比气管插管患者有更好的预后。如何在CPR过程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通气策略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氮氧化物致严重急性化学性肺水肿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注意事项。
  方法  分析1例因吸入高浓度氮氧化物致严重急性化学性肺水肿死亡患者的中毒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影像学结果及救治措施。
  结果  患者吸入高浓度氮氧化物,当时未引起重视。入院后行胸部CT示:两侧上中下肺野弥漫性絮状高密度影,高密度影面积占全肺90%以上,提示急性化学性肺水肿。因未及时就诊及病情进展迅速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  氮氧化物水中溶解度小,对上呼吸道和咽黏膜刺激作用小,主要损害深部呼吸道,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损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临床症状出现较晚,易被患者轻视病情,及时休息和就诊很重要,出现严重化学性肺水肿时肺替代及综合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分析急诊病房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中实时护理质控模式对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及影响。
  方法  以某医院急诊病房2018年1—12月收治的9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研究分析。急诊病房自2018年7月起开始实施实时护理质控模式,故将2018年1—6月收治的4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7—12月收治的4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管理,观察组接受实时护理质控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家属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及预后情况。
  结果  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评分均有明显提升,观察组基础护理、用药护理、专科护理、护理服务态度及急救护理质量评分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97.92%)高于对照组(89.80%),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急诊病房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实时护理质控措施,可有效改善科室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疗护安全性,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群体突发过敏性哮喘事件的调查,探索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控措施,为科学处置此类事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2019年9月宁夏各医院就诊的2 709例哮喘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免疫印迹法检测和气象学资料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 709例患者中,年龄主要集中在40~69岁(占67.1%),男女比例为2.06∶1。就诊患者发病初期均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鼻痒;大部分有流泪现象,继而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和哮喘,个别患者症状严重,出现发绀和意识模糊。过敏性鼻炎病例数与哮喘样症状得分呈正相关(rs=0.63,P < 0.05)。病例组蒿草过敏原阳性占比高于无哮喘症状患者(P < 0.01)。2 655名患者(占98.01%)表示自己的哮喘症状与近几天的天气有关,风起时出现哮喘症状,风停时症状减缓。
  结论  综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描述和气象学分析,判定该起事件是由天气的骤变,气流变化致空气传递矮豚草、蒿草或小麦等植物花粉引起的过敏性哮喘事件。为避免此类事件继续发生,应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异常环境下的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北京市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特征,为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完善院前急救服务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北京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系统急救出车数据,研究2013-2017年北京市120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分析不同年份、性别、年龄的患者疾病谱的差异和不同疾病的时间分布特征。  结果  2013-2017年北京市120院前急救患者共1 643 375人,疾病谱前三位疾病依次为:损伤和中毒(29.63%)、循环系统疾病(18.37%)、神经系统疾病(15.80%),5年间疾病顺位无变化。不同年龄段、性别患者疾病谱有差异。呼叫时间在春、夏、秋、冬季的分别占25.23%、24.97%、25.05%、24.75%,一天中08:00~09:59(12.41%)、12:00~13:59(10.05%)、14:00~15:59(9.91%)呼叫的最多,不同疾病的高发月份和时刻有差异。  结论  近年来北京市院前急救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大,应加强对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男性外伤的防范和对老年人群慢性疾病突发情况的预防与应对能力,根据不同疾病的呼叫高峰月份和时间段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2—2018年上海市严重精神障碍应急事件特征,为严重精神障碍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梳理上海市2012—2018年10 620起经应急处置的严重精神障碍应急事件,分析不同患者、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应急事件的分布特征。
  结果  2012—2018年上海市严重精神障碍应急事件共10 620起。其中男性5 745起(占54.09%),女性4 875起(占45.91%);年龄为16 ~ 98岁,平均年龄(52.38 ± 13.08)岁;贫困人员占3 243起(30.54%),非贫困占7 377起(69.46%)。10 620起突发事件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引起为主(8 315起,占78.30%),36 ~ 59岁患者最多(6 368起,占59.96%)。应急事件以病情复发或先兆(4 304起,占40.53%)、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安全的行为或风险居多(3 899起,占36.71%)。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安全的行为或风险方面,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年纪轻的患者比例高于年长患者,偏执型精神病、未确诊患者比例高于其他患者。发生2次及以上应急事件的患者占人数的26.54%,应急事件则占总数的49.23%。对患者的处置措施主要以紧急住院和现场处置为主,处置性质主要以保护性治疗为主,处置效果以“有效”为主。徐汇区严重精神障碍应急事件发生率最高,金山区最低。应急处置突发事件总量从2012—2015年呈逐渐增加趋势,其后基本维持在较高的数量。
  结论  上海市目前对严重精神障碍的应急处置流程发挥了稳定且重要的作用;预防病情复发和危害公共安全是严重精神障碍应急事件防控的重点内容,应加强早期监测、识别、预警报告及其干预;精神卫生防治人员应重点关注既往发生过应急处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综合管理和协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昆山市院前急救跨区域服务存在的问题,为提升该城市院前急救服务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昆山市院前急救中心2015—2019年154234条急救个案数据,使用R软件4.0.4版本,利用桑基图对转运流程做可视化展示;比较各区镇患者同区域和跨区域的急救转运情况,分析昆山市急救反应时间延长的可能原因。结果2015—2019年,昆山市承担急救任务较多的站点主要有急救中心、开发区分站和张浦急救站;急救患者较多的区镇主要有玉山镇、开发区和周市镇。同区域转运患者96597例(占62.63%),跨区域转运患者57637例(占37.37%)。不同区镇跨区域转运患者的构成比不同(P<0.01),未建立本区域内的急救站点的淀山湖镇和周庄镇跨区域转运患者占比最高。昆山市同区域转运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为12.40 min,跨区域转运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5.65 min。各区镇跨区域转运患者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均长于同区域的反应时间(P<0.01)。各区镇在急救过程中反应时间达标(≤12 min)的转运患者共有87286例,占56.80%。急救反应时间≤12 min的转运患者中,同区域转运患者65059例(占74.54%),急救反应时间>12 min的转运患者中,同区域转运患者31207例(占47.01%)。结论昆山市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与是否跨区域转运密切相关。需要合理布局急救站点,在无急救站点的地区设置相应的急救站点,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急救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上海市中小学校卫生保健教师专业素质的自我觉察及其发展状况,为专业能力建设及未来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自主研制的学校卫生保健教师专业素质调研问卷,对上海市1 722名中小学一线卫生保健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中小学卫生保健教师以本科学历(65.6%)、初级职称(43.4%)为主,专职教师占比66.5%,有69.8%的教师承担健康教育课程,7.7%排进正式课表;“师德修养”和“学校公共卫生防控”2个专业维度得分较高(4.68±0.43,4.55±0.47)分,学校健康教育所属2个专业维度(健康教育实施与改进、健康教育基本素养)得分最低且数据离散度较高[(3.96±0.66,3.91±0.65)分];卫生保健岗位工作年限6~14年组素质自评均值几乎在所有维度上略占优势;≥15年组素质得分在总体和师德修养、意外事件紧急处置2个维度上低于6~14年组,在特定健康问题应对维度上低于1~5年组(P值均 < 0.05)。  结论  中小学卫生保健教师入职门槛有待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学校公共卫生防控知识能力较好;健康教育知识能力整体储备不足,教师个体间出现明显分化。应制订卫生保健教师准入资格和专业标准,引领教师不断学习提升;同时从政策层面畅通卫生保健教师专业职务晋升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重庆市大足区某急救创伤中心收治的创伤病例的院前流行病学特征,为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提高创伤救治水平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9年重庆市大足区某急救创伤中心的院前创伤病例资料,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创伤病例20 129例,跌倒伤为主要创伤种类,占32.32%,其次是交通伤,占29.3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1―2017年北京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全面综合的创伤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2011―2017年北京市急救中心的急救创伤病例,针对不同创伤原因,分别从不同人群、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93 453例创伤患者,男女比例为1.40:1,高发年龄段为35~64岁,占总例数的36.63%;其次为15~34岁,占总例数的31.96%。按致伤原因分类,交通事故伤占比最大(28.19%)。 < 65岁人群以交通事故为主要致伤原因,≥65岁人群以跌倒为主要致伤原因。创伤患者例数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城区多于郊区。创伤发生与人群活动密切相关,白天明显多于夜晚,上午7:00-8:00是跌倒伤和交通事故伤发生的高峰期。  结论  北京市院前创伤急救具有较明显的人群、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指导医院急救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制定有效的创伤防控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厘清中小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困难,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方法  2021年1—3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北京、重庆、云南三地的2 988所学校疫情相关工作负责人及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开展关于学校一般情况、学校卫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态度以及培训情况等内容的问卷调查。  结果  调查对象职务、职称、学历不同,各相关知识正确率不同:学历越高,相关知识正确率越高(χ2=50.73~203.36,P值均 < 0.05);高中学校定期开展健康相关课程情况最差(50.0%);配备具有执业资格的卫生保健人员情况,城区学校(42.0%)高于农村学校(18.2%),民办学校(48.5%)高于公办学校(24.7%);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相关检测设备(84.91%,74.03%)。  结论  三地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虽与时俱进,但仍存在诸多不足,知识掌握情况仍有疏漏,建议增加学校卫生工作岗前与专项培训, 疾控机构要加强对学校传染病管理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ambulance utilization in people aged 85 years or older, ie, the oldest old.

Methods

We conducted a 1-year population-based observational study of patients transported by ambulance to emergency departments in Tokyo, Japan, which has a population of about 12 million. Demographic data, symptoms/events associated with ambulance transport, and the proportion of hospital admissions were recorded. Transport rates by age and sex were calculated using data for the background population and ambulance transports, and the 10 most frequent symptoms/events requiring transpor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oldest old and those aged 65 to 84 years.

Results

Of the 642 764 patients who were transported to hospitals by ambulances, 59 570 (9%) were aged ≥85 years; 64% were women. The annual ambulance transport rate for this population was 250 per 1000/year and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rate (90 per 1000/year) for those aged 65 to 84 years. The highest rate was for men aged 85 to 99 years (292 per 1000/year). Among the oldest old, the most frequent reason for ambulance transport was fall (38.5 per 1000/year), and the symptom most likely to result in hospital admission was dyspnea.

Conclusions

The ambulance transport rate for the oldest old was high, particularly among men aged ≥95 years. To reduce the need for ambulance transport among the oldest old, preventive care is needed to reduce falls and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ardiac and respiratory disorders.Key words: ambulance services, oldest old, symptom, admission, population-based study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建立重大地震灾害救援中医疗急救力量的部署需求模型,在灾害救援初期灾情信息缺失的条件下,提供合理的人员抽组和力量编成策略,进而提升重大灾害应急医疗救援效率。方法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采用文本信息挖掘算法获取“地震灾害救援”与“医疗急救力量”之间的关联系数,构建医疗急救力量部署的各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通过计算指标间的综合权重,建立力量部署需求度的量化评估模型。结果 构建了医疗急救力量部署的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及其权重,具体如下:(1)现场急救(权重40.54%),其二级指标:伤员搜寻(权重27.14%),检伤分类(权重9.84%),紧急处理(权重3.57%);(2)早期救治(权重11.40%),其二级指标:现场手术(权重8.86%),医技保障(权重1.27%),医疗留治(权重1.27%);(3)医疗后送(权重48.06%),其二级指标:急救车辆(权重11.66%),直升机救援(权重32.17%),卫生列车(权重4.23%)。结论 直升机救援、伤员搜寻和急救车辆是重大地震灾害救援中医疗急救力量部署的重要组成。基于文献数据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根据不同的辐射事故场景,设计不同的个体防护集成装备包。
  方法  针对不同场景的应急处置人员,选择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组合,使应急处置人员在辐射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能够快速地选择并穿戴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
  结果  按照应急处置人员可到达的污染区域,选择不同的个体防护装备组合,在减少应急处置人员所受辐射危害程度基础上,避免防护装备的浪费。
  结论  分类整合的个体防护集成装备包,可便于辐射事故应急个体防护物资的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