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白术厚朴汤及敷和汤均为陈无择三因司天方,白术厚朴汤补土泄木,用于岁土不及、土虚木乘之证;敷和汤泻火平木,用于风木主岁、风火相煽之证。温立新教授注重"天人相应"的思想,用白术厚朴汤合敷和汤加减治疗不寐一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白羽  马芬俞 《光明中医》2023,(2):246-249
五运六气是研究自然界周期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强调了天人合一理念。三因司天方据此思想而产生,药味较少,配伍严谨,医理精深,灵活运用于临床常出奇制胜,取得良好疗效。通过导师于庚子年在临床上应用司天方治疗眼科疾病的验案,分析五运六气理论临证运用思路,将辨天与辨证相结合,为中医治疗疾病开拓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运气学说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与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1]。具体来说,它是在天人合一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作为基础,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种学说。《黄帝内经·素问》关于运气有七篇[2]:《至真要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详细论述了五运六气的理论。因此,五运六气渗透于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长期指导中医防治疾  相似文献   

4.
张某,男,68岁,干部,1987年10月8日初诊。患双下肢肌肉萎缩,行走不便,上肢抬举无力已年余,曾经××医院诊断为“肌营养不良症”,叠经治疗无效,近日因劳累而发,症状加重,遂来求治。诊见除上述症状外,尚有筋惕肉瞤,动则汗出,心烦眠差,脘腹胀满,纳食欠馨,大便溏薄,日二三行,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缓,右脉尤著。证属脾虚失运,生化无力,肝郁血虚,筋脉失养。治拟健脾柔肝、养血濡筋,药予:炙黄芪20克潞党  相似文献   

5.
崔××,男,58岁,干部。患者于1984年7月开始手足感觉异常,胀麻震颤,伴有头晕、心悸、小便不利。××医院检查疑为:多发性神经炎,并有高血压、冠心病、肾囊肿等病史。遂住院用别嘌呤醇、维生素B_6、B_1、C及三磷酸腺苷等西药治疗无效,病情逐渐加重,以致上下肢瘫痪,饮食及大小便均不能自理。患者要求出院。后经人介绍予中医诊治。  相似文献   

6.
韩海伟  柳成刚 《天津中医药》2020,37(11):1261-1264
宋代陈无择在其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记载运气方16首,为医家应用运气学说指导临床提供了范例。虽然今人应用该方并发表多种临床验案,但在理论上并无突破,文章对运气致病的机制,以及陈无择所传运气方最初的适用范围、组方的规律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跟随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老师,学习五运六气理论,应用于临床的学习心得,通过四个病案予以阐述。按照开阖枢理论调节月经周期;六经欲解时是六经病变欲解的有利时辰,更是六气病六经病发生、加剧及减轻、痊愈的相关时;诊治疾病在天人合一的高度上,从五运六气角度出发,以六经为切入点,疗效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在运气思维指导下戊戌年三因司天方麦门冬汤临床应用经验。方法:收集并整理2017年大寒节气到2018年大寒节气之间在门诊上应用麦门冬汤治疗疾病的所有病历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病种、出生运气、症状、舌脉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得出一定的临床经验。结果:麦门冬汤临床总有效率为88.7%,所治疗的疾病涉及不寐、面瘫、头痛等21类,就诊患者中出生岁运以火运太过、金运不及出现频次最多,岁气以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出现频次最多,舌脉体征以裂纹舌、舌质淡暗、苔黄少津、边尖红、脉沉细最为常见。结论:三因司天方麦门冬汤适应的运气特点为火运太过,体质为心火偏胜和肺气亏虚者;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对于以心肺里热证及肺气亏损证为表现的病症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正>《黄帝内经》中以“营卫生会”学说立论,认为“卫气从阳入阴则寐”“从阴出阳则寤”[1],人体之正常寤寐是顺应天地之气的结果。不寐,在中医学中又称为“不得眠”“目不瞑”等,是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加,不寐的发病率有所升高,长期不寐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还会导致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的发生,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2]。  相似文献   

10.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即运用五味对五脏进行补泻调节治疗.宋代陈无择所撰之《三因司天方》是一篇根据《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而著的临床专著,它解决了《黄帝内经》只有运气理论而无方剂的问题.文章运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对《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的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发现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三因司天方》中确实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郑××,女,54岁。1995年5月27日初诊。 2日前始感腹部不适,次日出现腹痛腹胀,多次泻下黄色稀便,泻下不爽,排泄物臭秽异常。今晨又腹泻3次,伴纳呆、口干多饮、无发热、恶寒、头痛、呕恶。患者形体肥伴、面色潮红、口臭较重,舌红、苔黄厚欠润,脉数。 证属实热,乃积滞之邪阻于肠道之故,治宜攻热结法。药用生大黄9g。火麻仁25g,3剂水煎分服。 服药后当日即解大便10余次,色黄质稀,内夹黑色干粪少许,腹痛腹胀稍减。次日又泻下大便4次,诸症亦趋好转,神清渐爽,纳食增加,腹痛、腹胀、腹泻均减。更加以调理脾胃之品,以善其后。  相似文献   

12.
《三因司天方》是清代龙砂医家缪问将同乡名医姜体乾所藏之宋版陈无择《三因方》加以书论而成。从缪问的注解出发,通过撄城自守与围魏救赵两则典故,联想分析治病过程中的组方、用药,解析《三因司天方》中治病思想与治军思想的相通之处有助于理解中医五运六气学说。  相似文献   

13.
李佩珊  老膺荣 《新中医》2023,55(8):214-217
<正>汗症是由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的以汗液外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在对汗症进行分证论治时,以营卫不和、肺卫不固、湿热蕴蒸、阴虚火旺、心血亏虚为常见证型。顽固性多汗症是中医临床中的一个疑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与特征,可归属汗症范畴。笔者在临床上应用五运六气理论辨治顽固性汗症,发现运用三因司天方效果比较理想。现将2则医案记录如下,以期初步阐述运气思维辨治过程。1医案例1:患者,男,56岁,2018年12月4日(戊戌岁终之气)初诊。主诉:汗多14年。患者于2004年起出现汗多,2005年12月30日21点车祸,当时脑部出血,后遗左侧肢体欠灵活,此后汗出更甚。  相似文献   

14.
1 足瘘 吴某某,男,72岁,2000年3月26日诊。下肢瘫痪,肌肉萎缩2个月。检查:消瘦面容,说话无力,下肢肌肉萎缩,不能运动,第六至七胸椎处有一肿块。经省、地市医院诊断为胸椎结核,经抗结核治疗3个月未见效,下肢肌肉逐渐萎缩,呈鹤膝型而瘫痪;双肋间有一种绳索捆紧感觉而疼痛,体温38℃,口苦,口渴,舌苔黄,舌质红、有瘀斑,脉沉细涩。辨证为瘀血阻络之足痿。治拟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法,以五味消毒饮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处方:连翘15g,金银花30g,紫……  相似文献   

15.
重症肌无力是临床难治病之一,中医辨证施治效果明显。张伯礼教授从事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数十年,学验俱丰。文章对张伯礼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验案一则进行整理,从临证权辨及处方用药等方面进行浅析,希冀能于点滴间领悟老师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以整体观和恒动观为指导思想,而五运六气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医学观和三因制宜的科学性,五运六气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粹,姚娓教授师从顾植山教授学习五运六气理论而用之于临床,其依据己亥年土运不及,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是年风燥火热,在一定情况下会出现火热燥胜之象的运气特点,灵活运用三因司天方之审平汤,达异病同...  相似文献   

17.
银屑病为临床皮肤科常见病之一,带给不少患者诸多的烦恼.导师张晓杰教授以五运六气学说为理论,近几年治疗银屑病效果颇佳,为运气学说治疗皮肤病的中医辨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田楠  林驰  叶永铭 《北京中医》2012,(7):501-502
痿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疾病,指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类病症。韩碧英教授认为痿证病因为脏腑功能失调,津液精微无以输布,渐而成痿,临证中患者热象明显,以中焦湿热最为常见。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治疗中,韩教授在审因取穴、和调脏腑的同时,重视经筋理论的运用,针对痿证病变范围所累及的区域,辨明所属经筋,为重要配穴,使萎软无力的肌肉重新恢复功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患者卢××,男,38岁,炊事员。1988年5月11日初诊。是年入春以来,患者自觉口干欲饮心胸灼热。自忖长期从事炊事工作,常年近火,恐系内热。并未介意。尔后,渴饮由轻转重,以致箪食瓢饮。尚不解渴,遂诊于余。诊见患者形体丰腴,神倦乏力,舌红少津,脉细数有力。又询及患者夙无烟酒癖好,惟嗜肥甘,夫妻已离异数年。查得体温36.5℃,呼吸16次/分钟,脉搏96次/分钟,血压15.96/10.64K Pa,尿糖(+++),血糖180毫克,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昼夜饮水约八磅,小便达十余次,尿色微黄且有甜味。每顿食量半斤左右,且嘈杂易饥,发病以来,体重下降三公斤。脉症合参、患者显系平夙嗜食肥甘,日久化火,加之夫妻  相似文献   

20.
<正>患儿,男,4岁10个月,2015年6月20日来诊。家长代诉:左侧阴囊肿大2年余,初病时家长未引起注意,2年来阴囊肿大进行性加重,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为鞘膜积液,建议手术治疗,因拒绝手术治疗,遂寻求中医诊治,来诊时症见左侧阴囊肿大如鸡蛋大小,晨起肿稍减轻,余无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诊为鞘膜积液,证属气滞水停证,治以疏肝理气,温阳行气利水。自拟方:荔枝核10g,橘核10g,川楝子6g,桂枝6g,茯苓15g,车前草15g,炙甘草6g,6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