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及自然流产组织检测数据的回顾性分析,阐述年龄与胚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进而评估高龄患者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的有效性。方法对我中心2014.01-2016.12期间PGS患者胚胎及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分布频数进行计算比对;并将PGS患者及自然流产患者按照年龄分为n30岁,30岁≤n35岁,35岁≤n40岁,n40岁4个组,计算各组胚胎及流产组织染色体正常/异常数(率);统计分析各组PGS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结果胚胎及流产组织中染色体异常占比分别为59.02%及52.28%。依照4个年龄分组,胚胎及流产组织中染色体非整倍性比率分别为56%、61%、65%、78%和44.55%、46.05%、81.32%、85%。4组PGS患者临床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05);n40岁组流产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PGS能有效避免因染色体异常胚胎植入而引起的自然流产;随女性年龄增长,胚胎染色体非整倍性增加;PGS能帮助高龄患者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能量测序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技术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辅助生殖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32例复发性流产患者分为NGS-PGS组(n=15)与非PGS组(n=17)。NGS-PGS组胚胎行NGS筛查,选择染色体正常胚胎植入,进而对两组临床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NGS-PGS组中平均每个周期活检囊胚2.8±2.04个,染色体整倍囊胚20枚,占47.62%,非整倍体囊胚22枚,占52.38%,胎着床率(61.54%)高于非PGS组(45.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GS-PGS组早期流产率(9.09%)显著低于非PGS组(29.41%)(P0.05)。结论经NGS-PGS,植入染色体整倍性胚胎,可使复发性流产患者获得更高的胚胎着床率及较低的早期流产率,是复发性流产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辅助生殖技术对妊娠孕妇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妊娠孕妇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与孕妇年龄、胚胎冻融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早期流产患者28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受孕方分为自然妊娠组(106例)和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组(180例)。收集两组患者绒毛组织,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患者胚胎染色异常情况进行判断,比较两组患者胚胎染色体异常情况、两组患者年龄与胚胎染色体异常情况的关系以及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组患者胚胎冻融情况与胚胎染色体异常情况的关系。结果本次研究中,绒毛染色体异常患者共172例,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60.14%。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组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自然妊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妊娠组中年龄35岁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年龄≥35岁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组中年龄35岁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年龄≥35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组中解冻移植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低于鲜胚移植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妊娠并不会增加早期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情况;自然妊娠高龄并不会增加早期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情况,辅助生殖技术妊娠高龄会增加早期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情况,因而在胚胎植入前行遗传学筛选可减少早期流产发生率;胚胎冻融情况与早期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情况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ART助孕后稽留流产胚胎/胎儿组织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测定染色体,明确ART助孕后稽留流产遗传方面的原因,为指导下一次妊娠提供遗传方面的依据。方法对我院2015-2016年因稽留流产行清宫术患者,自愿留取胚胎/胎儿组织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测定染色体,统计染色体异常的类型,正常和异常的比例,统计染色体异常与夫妻年龄、妊娠方式、民族、文化程度、既往妊娠情况、夫妻染色体之间的相关性。首次分析青海地区缺氧对自然流产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20例稽留流产患者,样本检出率100%,检出染色体异常62例(异常率51.67%,数目异常62例,结构异常4例)。(1)女方年龄35岁组与≥35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方高龄是导致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2)妊娠方式、文化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民族分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既往妊娠情况分组,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自然流产两次组异常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1)染色体异常作为引发自然流产的一个主要原因(51.67%),ART助孕不会增加胚胎/胎儿染色体异常,导致稽留流产,非整倍体为染色体异常的主要表现形式(55/62,88.71%),而且异常类型相对集中,具有明显的非整倍性高发核型。(2)对于有2次及以上自然流产患者建议行胚胎/胎儿绒毛染色体检查,复发性流产患者可以考虑行PGS助孕。(3)女方高龄是导致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性染色体单体则多见于较年轻孕妇,16-三体不存在母亲年龄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NGS)检测流产胚胎或绒毛组织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深入探讨复发性流产遗传学病因及NGS临床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整群抽样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的甘肃及青海两所省级医院的99例初次自然流产患者及165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胚胎或绒毛组织进行NGS技术检测,分析胚胎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结果,探讨复发性流产与自然流产组织因病情、流产次数、年龄、孕周等因素造成的染色体异常差异。结果与初次自然流产患者相比,复发性流产患者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率(36.4%versus 44.4%)及结构异常率(6.8%versus 10.2%)均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自然流产与复发性流产患者流产组织三倍体发生均以22、16号染色体多见,单倍体以X染色体单体多见,但两者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顺位有差异。两种流产方式在染色体结构异常发生率方面,均以染色体结构缺失为主,染色体结构重复次之。孕妇年龄越大,流产次数越少,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S技术对遗传因素造成的高龄流产及复发性流产查因均适用,可作为流产组织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补充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男性年龄对胚胎染色体及其辅助生殖结局影响。方法选择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In vitro fertilisation)/ICSI(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治疗的男性精液标本120例,按照男方年龄分为3组。35岁组(n=42)、35~39岁组(n=40)、≥40(n=38),同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以上3组患者通过常规体外受精周期中受精的第3天的废弃胚胎进行胚胎染色体分析,并对以上三组观察男方年龄对IVF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妊娠率及流产率的影响。结果≥40岁组胚胎染色体完全正常率39.6%(19/48)小于35岁组50.0%(31/62)及35~39岁组胚胎染色体完全正常率48.3%(2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50.0%(31/62)与35~39岁组胚胎染色体完全正常率48.3%(28/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方年龄≥40岁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植入率、妊娠率与男方年龄35岁组、35~39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方年龄≥40岁组患者的流产率17.65%(3/17)与男方年龄35岁4.34%(1/23)及35~39岁组5.00(1/20)相比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男性年龄对受精率、胚胎质量、植入率、妊娠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男性年龄对IVF胚胎染色体以及流产率有一定影响。在生育过程中,男性年龄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40岁高龄女性在卵泡期促排卵取卵后连续进行黄体期促排卵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4年5月~2017年5月接受同一月经周期进行两次促排卵治疗(早卵泡期促排卵+黄体期促排卵)IVF助孕的、资料完整的64例高龄患者的所有统计学资料。按照促排卵起始时间不同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卵泡期促排卵组和黄体期促排卵组。比较各组基础数据,促排卵治疗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以及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实验室和妊娠结局情况。结果共计120个周期、64例≥40岁高龄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被纳入本研究。卵泡期促排卵组64个周期,随后进行黄体期促排卵组56个周期。两组间黄体期促排卵组hCG日LH水平和提前排卵率明显低于卵泡期促排卵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黄体期促排卵组获卵数和获卵率均明显高于卵泡期促排卵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体质指数、基础FSH、基础E_2、窦卵泡数、hCG日E_2水平、MⅡ卵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率,未获卵率组间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27例≥40岁高龄患者共计进行了29个周期的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13.79%,早期流产率25%,活产率10.34%。结论黄体期促排卵对≥40岁高龄患者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治疗策略,能使这部分人群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有助于改善其助孕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特发性不育对精子、胚胎染色体及其辅助生殖结局影响。方法实验组中132例特发性不育患者患者作为实验组,正常生育组50例男性纳入对照组。同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以上2组患者精液进行精子非整倍体检测,并对通过常规体外受精周期中受精的第3天的废弃胚胎进行胚胎染色体分析。分析以上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妊娠率及流产率等指标。结果特发性不育患者的DNA精子非整体率(5.75±0.51)%高于正常生育患者组(3.64±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不育患者的胚胎染色体完全正常率45.00(36/80)小于正常生育患者组63.95(5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不育患者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植入率、妊娠率与正常生育患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特发性不育患者的流产18.18(2/11)高于正常生育患者组10.53(2/19),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特发性不育患者精子、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率增加,且特发性不育对辅助生殖结局也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与孕妇年龄、自然流产次数、流产儿性别、孕周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55例自然流产患者行绒毛染色体检查,分析孕妇年龄、自然流产次数、流产儿性别及孕周对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的影响。结果绒毛染色体核型正常39例,异常16例,检出率29.1%;孕妇年龄大于30岁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小于等于30岁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例自然流产组织中检出男性胚胎共34例,占61.8%,且男性胚胎染色体异常率(32.4%)高于女性胚胎(2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有自然流产病史的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首次发生自然流产者,孕周大于9周者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也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孕妇高龄可能会使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发生几率增高。自然流产患者清宫时行绒毛染色体检查,明确本次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对指导下一次妊娠和优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性激素水平异常、流产组织芯片异常与复发性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62例复发性流产和80例正常女性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并对62例复发性流产患者,收集胚胎绒毛组织样本进行CMA遗传学检测。结果复发性流产女性组的FSH、PRL和E2明显低于对照组,T和L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样本行CMA检测其中染色体异常者异常29例(46.8%),结论 CMA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出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FSH、PRL和E2低水平可能是复发性流产的病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龄孕妇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的风险,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帮助。方法对我院进行羊膜腔穿刺的5739例孕妇染色体进行分析,对比高龄和非高龄孕妇(穿刺原因包括筛查高危,B超异常,不良孕产史)胎儿染色体的异常率,同时分析35-37岁,38-40岁,≥41岁三组不同年龄组的高龄孕妇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结果共检出110例异常(不包括染色体遗传多态),总异常率1.95%。非高龄孕妇3585例,异常54例,异常率1.5%。高龄孕妇2154例,异常56例,异常率2.6%。且孕妇年龄的增长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率呈正相关。结论随着孕妇年龄增长,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增大,对高龄孕妇,应进行常规的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染色体多态性对IVF/ICSI-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71对行IVF/ICSI-ET治疗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为多态性组和正常组,并对两组间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染色体多态性组与正常组相比,胚胎种植率(36.3%vs 33.4%)、临床妊娠率(50.6%vs 47.5%)和早期流产率(10.8%vs12.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染色体多态性对于IVF/ICSI-ET治疗患者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复发性自然流产与胚胎停育患者染色体异常状况。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300例复发性自然流产或胚胎停育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树脂及蛋白酶K提取患者绒毛或者胎儿组织标本的基因组DNA,并采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检测患者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结果:300例标本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158份(52.67%);三体及部分单体共133份,占所有染色体异常的84.18%。其中异常比例前五位分别为:16三体36份(12.00%);X0单体17份(5.67%);22三体12份(4.00%);13三体9份(3.00%);21三体8份(2.67%)。性染色体中,三体4份(1.33%);部分三体共11份(3.67%),其中17染色体最多;部分单体共9份(3.00%),以8及12染色体最多;同源染色体不平衡易位共2份(0.67%),其中以(8p-,8q+)易位最常见(2份);非同源染色体不平衡易位3份(1.00%)。结论:采用MLPA法检测复发性自然流产与胚胎停育患者染色体状况,具有高效、快捷等优点,染色体非整倍异常是导致复发性自然流产与胚胎停育的主要因素,其中16号染色体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检测染色体数目异常与自然流产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539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进行染色体数目异常检查及其与患者的年龄、流产次数之间的联系。结果539例流产绒毛标本中,共检测出133例染色体数目异常,其中常染色体三体最多,共计81例(60.9%);性染色体数目异常22例(16.5%);多倍体30例(22.5%);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正常年龄组和高龄组之间的比较,高龄组异常发生率高;而流产次数3次及3次以上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29.5%)高于流产次数为2次及2次以下者(20.3%)。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是胚胎停育流产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常染色体三体为主;胚胎停育与孕妇年龄有关;对于流产次数3次及3次以上的流产患者,建议检查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与绒毛染色体异常及整合素β1的表达的关系。方法将在我院就诊的45例早孕期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研究组,30例正常早孕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绒毛细胞染色体分析及绒毛组织整合素β1的检测。结果研究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46.66%,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研究组绒毛组织整合素β1的表达率为22.22%,显著低于对照组(86.67%);研究组:染色体正常者整合素β1的表达率低于染色体异常者,但两者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χ^22.81 P(0.05);在对照组:染色体正常者整合素β1的表达率与染色体异常者整合素β1的表达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确切概率P=0.360);两组间染色体正常者整合素β1的表达率有显著差异,研究组整合素β1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29.75 P(0.05);两组间染色体异常者整合素β1的表达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确切概率P=0.533)。结论绒毛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孕早期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原因,绒毛组织整合素β1表达缺失与绒毛染色体检查正常的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孕妇各年龄段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高龄孕妇(≥35岁)11852例,行羊膜腔穿刺羊水原位培养染色体G显带核型结果,分析高龄孕妇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率及类型的分布情况,按年龄分组(35岁组、36岁组、37岁组、38岁组、39岁组、40组、40+组),用χ2检验各年龄组的异常率的差异。结果在11852例高龄孕妇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中,共检出多态性390例(3.29%),异常核型946例(7.98%)。染色体数目异常821例(6.93%),占异常构成比86.79%,其中21三体比例最高498例(4.20%),占异常构成比52.64%。结构异常125例(1.05%),占异常构成比13.21%。易位38例(0.32%),倒位23例(0.19%),比例较高。从35到40+岁7个年龄组的染色体核型异常率依次为5.29%、7.57%、6.51%、7.24%、7.77%、8.46%和11.70%,从38岁起,孕妇年龄递增胎儿染色体异常率逐年上升。各年龄组间总体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98,P=0.000)。结论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随孕妇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构异常的分布与母亲年龄因素相关性,38岁起胎儿染色体总体异常率显著上升。对高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是避免染色体异常儿出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基础卵泡刺激素与年龄预测卵巢储备及IVF-ET结局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及年龄预测卵巢储备及IVF-ET结局的价值。方法对1999年5月至2006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助孕术的376个新鲜周期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FSH水平和不同年龄患者卵巢反应性和IVF-ET结局的差异。结果FSH〈10 IU/L患者Gn用量明显低于10 IU/L≤FSH≤15 IU/L和FSH〉15 IU/L组患者,而取卵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年龄〉35岁患者的基础FSH值、Gn用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取卵数、卵裂率、胚胎植入率、临床妊娠率和继续妊娠率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低龄高基础FSH(年龄〈38岁且FSH≥10 IU/L=患者的胚胎植入率、临床妊娠率和继续妊娠率均显著高于高龄低基础FSH(年龄≥38岁且FSH〈10 IU/L=患者(P〈0.05=。不同FSH水平患者受精率、卵裂率、移植胚胎数(ET数)、胚胎植入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FSH水平可以预测卵巢的储备功能和取卵数目,但不能预测IVF-ET的临床结局,而年龄对IVF-ET的临床结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的不同受精方式对妊娠早期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辅助生殖妊娠与自然妊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505例,按照不同的受精方式分为人工授精组31例,IVF组158例,ICSI组75例,IMSI组25例,及自然妊娠组216例。应用定量荧光PCR(QF-PCR)联合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的方法对其流产组织进行检测,比较辅助生殖不同受精方式流产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异常率。流产患者按35岁分界,分别比较两个年龄段不同受精组的异常率。分别比较新鲜胚胎和冻融胚胎IVF、ICSI、IMSI三组的异常率。结果人工授精组、IVF组、ICSI组、IMSI组及自然妊娠组的异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类型中三体、单体、微缺失微重复的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倍体的异常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2)。35岁各组别异常率有统计学差异(P=0.029),≥35岁各组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新鲜胚胎与冻融胚胎三组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VF组的新鲜与冻融胚胎异常率有统计学差异(P=0.047),ICSI组和IMSI组的新鲜与冻融胚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辅助生殖的不同受精方式均不会增加自然流产胚胎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率。对于35岁以下的低龄患者,ART助孕中的各受精方式可能会降低其异常率。胚胎冷冻技术使用过程中,受精方式的改变不会增加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异常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与胚胎停育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对118例胚胎停育患者绒毛染色体数目进行检测,并了解胚胎停育患者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情况及其与患者年龄、流产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1.118例胚胎停育患者中染色体数目正常62例(52.54%);染色体数目异常56例(47.46%)。常染色体数目异常者41例(34.75%),其中13-三体11例、16-三体10例、18-三体8例、21-三体5例、22-三体7例;多倍体6例(5.08%),嵌合体(包括Turner)3例(2.54%),其他异常者(常染色体缺失、性染色体缺失等)6例(5.08%)。2.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年龄(31.20±6.27岁)与正常组(31.18±6.43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流产次数2次及2次以上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47.76%和47.06%),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是胚胎停育的重要发病因素,其中常染色体三体最多见;胚胎停育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与孕妇年龄有关;流产次数与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胚胎绒毛染色体异常与胚胎停育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至2018年3月已经确诊的早期胚胎停育的孕妇105名,采用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检测胚胎绒毛染色体,对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并分析孕妇年龄、流产次数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结果分析105例胚胎绒毛染色体,发现异常染色体共60例(57.10%,60/105),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共55例(91.60%,55/60),主要以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三体、单体)为主,染色体结构异常共5例(8.3%,5/60);按年龄分层分析后可见,随着年龄增加,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随之增加,且组间有有显著性差异(χ2=18.26,P0.001);按流产次数分层分析后,可见随着流产次数增加,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降低,但各组间异常染色体例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341、0.792、1.886,P均0.05)。结论胚胎绒毛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胚胎停育的重要原因。高龄是胚胎染色体异常的重要原因;流产次数不影响胚胎染色体的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