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上海虹口区某医院近年中毒病例情况,探讨中毒病例的特征,为今后预防中毒的发生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收集上海市虹口区某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急诊收治的629例中毒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各病例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探讨中毒患者的流行特征。
  结果  中毒患者以男性为主(占68.04%),中毒年龄以15~64岁为主(占91.5%),中毒原因位居前三位的依次是酒精中毒525例(占83.47%)、药物不良反应80例(占12.72%)、自杀12例(占1.91%)。男性酒精中毒占比高于女性,女性药物不良反应、自杀占比高于男性(P < 0.01)。毒物种类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酒精527例(占83.78%)、药物83例(占13.20%)、农药12例(占1.91%)。各年龄组的滥用酒精、药物不良反应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滥用酒精构成比15~39岁组>40~64岁组>65岁以上组(P < 0.05);65岁以上组药物不良反应构成比高于15~39岁、40~64岁组(P < 0.01)。
  结论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中毒原因及毒物种类不同,开展健康教育时需重点关注男性和青壮年的滥用酒精以及女性的自杀、老年人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上海市松江区生活中毒发生情况及特征,构建松江区生活中毒谱,为制定生活中毒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7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收治的1 351例中毒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  1 351例中毒病例中男性占56.2%,女性占43.8%;中毒病例的年龄集中在21 ~ 40岁(共568例,占42.0%);中毒好发职业是离退休230例(占17.0%),技术工人212例(占15.7%)、商业或服务业职员205例(占15.2%);三大中毒原因是环境暴露、滥用酒精、自杀;50.4%(681例)的中毒发生在7 ~ 10月;中毒患者中共有14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致死率1.0%。
  结论  松江区应根据中毒谱,在高危时节,针对高危人群加强相关危害毒物的宣传教育,切实保护和促进当地居民的健康。应充分发挥中毒病例监测在掌握当地中毒谱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中毒预防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CSF)常规检查在急性1,2-二氯乙烷(1,2-DCE)中毒诊治中的价值。
  方法  68例急性1,2-DCE中毒患者入院后行CSF压力、常规及生化检查,并在病程中动态监测及分析CSF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  急性1,2-DCE中毒患者入院时CSF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数均正常;CSF压力增高阳性率为47.1%(32/68),其中脑水肿组为66.7%,无脑水肿组无增高;脑水肿组CSF压力均值高于无脑水肿组(P < 0.01);蛋白质浓度正常或轻微升高占16.2%,无脑水肿组总蛋白与白蛋白浓度高于脑水肿组(P < 0.05);葡萄糖和氯化物大致正常;重度中毒组CSF压力均值显著高于轻度中毒组(P < 0.05);急性1,2-DCE中毒患者入院后CSF压力持续升高,于病程(脱离接触)31~60 d最高,治疗后期患者CSF压力恢复缓慢,CSF压力的回落滞后于高颅压的临床表现及CT、MR等影像学改变。
  结论  动态监测CSF压力及各项常规指标对急性1,2-DCE中毒的临床诊治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泸州市急性农药中毒的情况,为采取有效的中毒防控措施,减少农药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中2008—2018年泸州市农药中毒病例报告卡相关数据,纳入生产性中毒(生产性自用、生产性受雇)和非生产性中毒(非生产性自服、非生产性误服引起的中毒)病例,对病例的中毒原因、中毒病例的特点、中毒时间和地区、农药的品种进行分析。
  结果  2008—2018年泸州市共报告农药中毒1 017例,其中生产性中毒占6.78%,非生产性中毒占93.22%,自服659例,是误服289例的2.28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P < 0.05)。农药中毒死亡50例,病死率为4.92%,其中非生产性中毒病死率(5.17%)是生产性中毒病死率(1.45%)的3.5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占51.4%,女性占48.6%,但男性生产性农药中毒病例数远多于女性。各年龄组中,60岁以上的老年病例最多,占32.35%,且病死率最高(7.29%)。948例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病例中,自服死亡46例,病死率6.98%,误服死亡3例,病死率1.0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生产性中毒多发生在7—9月,非生产性中毒多在1—3月。报告中毒病例数居前三的为泸县、古蔺县、合江县。杀虫剂中毒病例最多,占65.68%。
  结论  泸州市农药中毒以非生产性中毒为主,应重点关爱留守老人,对有自杀倾向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农药使用、储存等方面的管理,减少农药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柳州市急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CO)中毒例数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急性非职业性CO中毒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5—2017年柳州市四家定点医院收治的急性非职业性CO中毒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以及同期气象因子相关资料,进行中毒患者例数和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3年间共收治急性非职业性CO中毒患者4 181例;12月至翌年3月这4个月共计3 410例(占81.6%)。以每年均值计算,中毒高峰期位于1月,多达309例(每百万人口130例);5—10月为低谷期,月均不超过20例。急性非职业性CO中毒均以夜间21时到次日凌晨3时为发病高峰期,共计2 278例(占54.48%)。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与急性非职业性CO中毒例数呈负相关的气象因子有当日平均气温、平均风速、24 h大气压差(r=-0.409、-0.269、-0.162,P < 0.01),发病例数与当日大气压、24 h温差、相对湿度则呈正相关(r=0.353、0.240、0.085,P < 0.01或 < 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平均气温、平均风速每增加1%,急性非职业性CO中毒例数会分别减少0.432%、0.128%;24 h温差、相对湿度每增加1%,急性非职业性CO中毒例数会分别增加0.292%、0.054%(R2=0.285,F=89.34,P < 0.05)。
  结论  急性非职业性CO中毒例数与当日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气象因子的变化,加强宣教、预警,做好公共事件气象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职业性急性二硫化碳中毒病例特点。
  方法  基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Pub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收集、筛选国内外职业性急性二硫化碳中毒病例,并将其分为二硫化碳中毒组与二硫化碳、硫化氢混合中毒组,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172例职业性急性二硫化碳中毒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步态蹒跚等症状,检出率分别为94.8%、79.7%、69.8%、41.3%。三颤试验、共济失调阳性率较高,其检出率分别为29.1%、27.9%。辅助检查主要为脑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心肌缺血),其检出率分别为9.9%,9.3%。二硫化碳中毒组与混合中毒组三颤试验、脑电图检查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二硫化碳急性中毒可导致中枢神经、心血管系统及周围神经损害,职业性二硫化碳中毒诊断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描述淄博市2018年高温中暑患者发病特征,分析中暑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制定高温中暑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8年6月1日—9月30日淄博市高温中暑病例报告以及同期淄博市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湿度等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结果  淄博市2018年共报告高温中暑178例,其中重症中暑104例(占58.4%),死亡5例,病死率为2.8%;男性126例(占70.8%),女性52例(占29.2%);男性平均年龄(59.3±19.5)岁,低于女性的(68.4±19.8)岁(P < 0.01)。60岁以上年龄组高温中暑病例占50.6%。30 ~ 59岁年龄组中,男性在重症中暑中占比更高(P<0.05)。淄博市2018年高温中暑发病率为4.1/10万。患者以临淄区最多,占31.5%。患者以农民和工人较多,分别占38.8%和36.5%。农民在重症患者中占比高(P<0.05)。104例重症中暑患者中,中暑时身处户外的有86例(占82.7%),室内中暑的有18例(占17.3%),户外发病的患者以农田劳作和户外工作较多。户外重症中暑病例分布的工作场所主要包括石化生产、建筑工地、物流企业等。男性在户外中暑的比例高于女性(P < 0.01)。轻症中暑、重症中暑病例数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P < 0.05)。
  结论  淄博市2018年高温中暑病例多发于7—8月,重症中暑病例较多且主要分布在临淄区,户外工作人群以及老年群体是重点防控人群。建议改善工作环境,减少高温接触时间,加强对气温、气湿等气象数据的监测,进一步推进职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州市汽车制造企业噪声作业工人常见慢性病患病情况,为在该人群中开展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8年在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汽车制造业噪声作业工人健康检查数据,分析研究对象常见慢性病检查项目的异常检出情况。
  结果  共纳入噪声作业工人8 720人,年龄18.0~60.0(27.82±5.17)岁,93.0%工人年龄在35岁以下,噪声工龄为5.0(3.0~10.0)年,均为男性。噪声作业工人疾病患病中以高尿酸血症最高,检出率为61.9%,其后依次为脂肪肝、异常心电图、高脂血症,检出率分别为34.4%、32.0%、24.2%。脂肪肝、高脂血症、肝胆疾病、血压偏高、血糖偏高、肝功能异常的检出率均随年龄、工龄的增长而增高(P < 0.01),异常心电图检出率随着年龄、工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P < 0.01),而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则随着工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P < 0.01)。
  结论  在汽车制造企业噪声作业人群中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尿酸血症、异常心电图、脂肪肝、高脂血症等的检出率较高,对该人群要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工作,推进对其的职业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描述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空间热点,探讨其报告病例的聚集性,为制定区域化COVID-19疫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山东省各地级市卫生健康委员会COVID-19公告病例数进行管理,采用全局经验贝叶斯平滑、空间经验贝叶斯平滑、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扫描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山东省2020年1月21日—2020年2月20日共报告COVID-19病例548人,77.19%的病例集中在15~59岁,男性病例占56.02%;报告病例数呈现空间差异性,其中青岛、威海、济南等市的县区报告发病例数较多,超额危险(ER) > 1的县区有45个;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未发现COVID-19存在自相关(Moran's I=-0.027,P > 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1个热点区域(HH地区),7个冷点区域(LL地区),4个空间异常点(HL或LH地区);空间扫描分析得到9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可能聚集区,其中前3个聚集区分别出现在济南市中区(RR=8.65,P < 0.01)、潍坊奎文区(RR=9.02,P < 0.01)和泰安泰山区(RR=6.41,P < 0.01)。
  结论  山东省COVID-19总体分布呈离散性,有1/3县区存在发病超额风险,存在局部聚集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细胞的变化规律,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1 173名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249人为医疗组,924人为工业组,同时选取进行上岗前放射职业健康检查的480人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分析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细胞的变化情况。
  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接受的人均年有效剂量范围为0.08~0.85 mSv,低于年有效剂量职业接触限值。医疗组和工业组的白细胞(WBC)总数、红细胞(RBC)总数、血红蛋白(Hb)含量较对照组低,而血小板(PLT)含量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BC中,放射工作人员中性粒细胞(NEUT)占比降低,淋巴细胞(LYMP)占比升高(P < 0.05)。与对照组相比,医疗组和工业组的WBC、Hb异常率升高(P < 0.05)。男性放射工作人员的RBC、PLT和Hb的异常率低于女性(P < 0.05)。WBC和Hb异常率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P < 0.05)。
  结论  低剂量职业外照射可对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细胞造成影响,对女性放射工作人员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上海市宝山区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情况及特征。
  方法  收集整理2000-2021年上海市宝山区急性职业中毒事件资料,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
  结果  宝山区2000-2021年共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件63起, 急性职业中毒病例171例, 死亡36例(病死率21.05%), 事件发生的起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事件涉及14种行业, 7类26种化学物质, 其中发病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1起, 占17.46%),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10起, 占15.87%), 装卸搬运和仓储业(7起, 占11.11%); 导致急性中毒死亡人数居前三的化学物质依次为氨(18例, 占50.00%)、硫化氢(6例, 占16.67%)、一氧化碳(3例, 占8.33%)。未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未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设备为引起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有限空间作业中毒病例病死率(36.96%), 明显高于非有限空间作业(15.20%)(P < 0.05)。
  结论  近年来宝山区急性职业中毒情况有所好转, 但仍存在中毒风险, 一氧化碳和硫化氢为该区预防急性职业中毒的重点。相关部门应继续做好急性职业中毒预防工作, 应重点监管用人单位个人防护设备的配备和佩戴情况, 重视有限空间的职业中毒风险, 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我国急性化学品中毒发生状况,为制定化学品急性中毒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收集到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87家监测医院的急性化学品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中毒发生时间、地区、人群、毒物种类、中毒原因、接触途径与转归等进行分组,采用Excel、R 4.0.3等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17—2021年化学品急性中毒病例为11 724例,包括住院病例5 602例,门急诊病例6 122例。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占总病例数的70.46%(8 261例),日用化学品占7.89%(925例),其他化学品占21.65%(2 538例)。中毒病例数男性多于女性,72.69%的中毒病例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中青年人,随文化程度增加中毒病例数下降(P <0.01)。急性化学品中毒职业排在首位的是农民(占26.34%),其次是工人(占13.37%)和自由职业者(占8.5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冬春季高发,日用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无明显季节趋势。病例数居前3位的是黑龙江(占24.58%)、四川(占16.13%)、贵州(占14.96%)。意外中毒占总病例数的81.21%,职业接触为第2位的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测2011-2018年兰州市艾滋病(a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AIDS)流行特征及县区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分布的时空聚集性,为兰州市HIV/AIDS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采用时空扫描计量法对HIV/AIDS报告数时空聚集性进行探测、检验、分析,获得艾滋病疫情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聚集特征,并用ArcGIS 10.3实现探测结果的可视化。  结果  2011-2018年,兰州市HIV/AIDS分布共存在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时空聚集区。其中一类聚集区为城关区、安宁区和皋兰县,聚集时间为2015-2018年(LLR=108.63,RR=2.02,P < 0.001);二类聚集区为七里河区,聚集时间为2015-2018年(LLR=60.93,RR=2.11,P < 0.001)。探测到七里河区在2014-2017年出现了异性传播的一类聚集,皋兰县、安宁区和城关区在2015-2018年出现了异性传播二类聚集;探测到皋兰县、安宁区和城关区在2015-2018年出现了同性传播一类聚集;七里河区在2017-2018年出现了同性传播二类聚集。  结论  兰州市HIV/AIDS疫情无论是病例报告数还是不同传播途径均存在时空聚集性,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该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动态监测西安市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改水后水氟和儿童氟斑牙病情变化趋势,为改水降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4—2018年在西安市选择10个区县的35个病区村作为固定监测点,调查改水方式、水氟含量和8~12岁儿童氟斑牙病情。  结果  2014—2018年病区村水氟含量超标率分别为22.86%,14.29%,11.43%,11.43%和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4,P < 0.01)。各年度间8~12岁儿童氟斑牙总检出率依次为20.89%,18.22%,17.46%,18.13%,16.76%,且呈逐年下降趋势(χ趋势2=10.02,P < 0.01)。8,9岁组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各年度间比较,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6.53,4.54,P值均 < 0.05)。水氟含量超标村儿童氟斑牙总检出率、轻度及以下、中度及以上检出率与水氟含量合格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9.22,167.93,10.35,P值均 < 0.01)。水氟含量超标病区村各年度间的氟斑牙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趋势2=28.50,P < 0.01)。市政供水、低氟井与除氟处理3种改水方式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76,P < 0.01)。市政供水各年度间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趋势2=12.16,P < 0.01)。  结论  市政供水改水降氟效果显著,其他改水方式仍有部分病区村水氟及儿童氟斑牙检出率未达标,应继续加强改水后水氟含量和儿童氟斑牙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8年江苏省铅接触劳动者血铅水平,为科学防护铅作业人群的职业健康提供合理建议。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9 707名职业性铅接触劳动者在岗期间血铅检查结果,并按照企业所在地区、经济类型和规模,以及工人工龄、性别等维度统计分析血铅异常值的分布规律。
  结果  血铅超标(血铅≥ 400 μg/L)者1 133人,超标率11.67%;其中疑似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血铅≥ 600 μg/L)者120人,检出率1.24%。不同地区之间的血铅超标及疑似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铅水平、血铅超标及疑似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检出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0.42、0.38、0.34,P < 0.05);疑似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检出率与工龄无相关关系。不同经济类型、不同企业规模之间的血铅超标及疑似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检出率不同(P < 0.01),其中私有经济、微型企业员工血铅超标检出率(14.70%、24.44%)及疑似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检出率(1.56%、5.56%)较高。男性血铅水平(185.2±155.8)μg/L,高于女性的血铅水平(123.2±128.6)μg/L(P < 0.01);男性血铅超标和疑似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 < 0.01)。
  结论  2018年江苏省铅接触劳动者血铅超标率较高,应加强对微型、私有经济企业以及高龄男性工人的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引起上海市某区及其周边居民中毒的原因、毒物类型、病例分布及流行规律等,为预防和控制中毒事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所有868例中毒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 中毒患者以男性为主(占65.4%),中毒病例的年龄集中在20~39岁(占58.8%),27.2%的中毒患者是技术工人。中毒患者所涉及的毒物共5类12种。位居中毒人数前三的中毒原因是:酒精中毒671例(占77.3%)、误服误用75例(8.6%)、食物中毒32例(3.7%);71.9%的食物中毒发生在5—10月,该时期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中毒患者中共有6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致死率0.7%。
结论 应充分发挥病例监测与中毒事件预防相辅相成的作用,提高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