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永艳  李力 《光明中医》2016,(5):625-627
目的观察治未病指导下生活方式干预对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作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一般管理组和强化管理组,均给予运动和饮食干预方案,强化管理组同时给予中医体质调理方案,两组均干预3个月后观察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强化组干预后各项症状较一般组干预后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未病指导下生活方式综合干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干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2月-2018年8月期间90例糖尿病前期人群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予基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组予健康管理并治未病技术干预。比较两组满意率;管理前后血糖的变化情况;糖尿病发病率。结果: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组对糖尿病前期的了解、对运动方法、饮食方法的掌握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管理前两组血糖的情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管理后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组血糖的情况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组糖尿病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糖尿病前期人群者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干预效果好,可改善血糖的情况,减少糖尿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观察中医治未病对亚健康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符合亚健康标准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与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加以中医治未病等综合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后进行生命质量量化评分比较。结果:干预组在干预前后亚健康状况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领域有显著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的健康干预措施能有效地改善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状况,提高生命质量。中医治未病能有效干预亚健康,改善个体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健康管理在社区高血压病的应用以及效果评价。方法:300名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行一般干预措施加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对照组采用一般干预措施,观察1年。结果:经过1年的中医健康管理,干预组平和质1人增加到n人,比例从0.67%变为7.33%(P〈O.05)。阳虚体质、阴虚体质体质比率也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血压下降明显(P〈0.05),但是体重指数和腰围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管理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改善体质和控制血压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治未病结合健康管理干预治疗糖尿病前期(IGT)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38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治未病结合健康管理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运动、饮食等健康管理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糖尿病发病率及糖尿病前期逆转情况。结果:观察组4例患者中途退出,对照组5例患者中途退出;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为50.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2hPG情况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FPG、2hPG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结合健康管理干预综合治疗糖尿病前期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糖耐量异常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和技术,探讨群体性健康管理的实施模式。方法:以中山市大信新家园社区全体居民为项目实施人群,通过中医体质问卷调查,了解本社区的健康状况。并将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组,对照组只参加"中医四季养生计划",研究组另加"中医辨体调养和传统养生技术干预计划",监测其变化,评介其效果。结果:通过1 a时间干预后,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的危害知晓率,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知识知晓率,高脂血症人群对自身血脂水平的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1)。两组居民体质疗效对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居民生命质量sF-36评分对比,干预后研究组多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技术对社区群体进行健康管理,这种模式中医特色明显,可操作性强,群众乐于接受,为中医治未病理论对健康管理的指导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内科疾病防治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某医院中医内科2020—2021年接诊的患者28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依据随机数字的原则,将全部的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2例。对照组采用医院常规的管理策略。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管理策略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基于“中医治未病”思维的管理策略。分析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健康状态。分析两组患者对于干预方法的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干预之前,健康状态的评分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周的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各项健康状态评分均升高(P<0.05)。在干预后的比较中,观察组各项健康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于干预方法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中医内科接诊患者人群之中,采取“中医治未病”管理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升患者就医治疗的干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中医护理管理措施对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浙江省舟山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随机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中医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中医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区域健康管理中应用中医治未病的效果。方法:以2017~2018年某社区262例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方法研究给予中医治未病干预,统计干预前、干预6个月和干预12个月时患者生活质量、中医体质评分。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评估研究对象对健康和中医治未病的认知情况。结果:干预前、干预6个月和干预12个月社区居民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中医体质评分,以及健康和中医治未病问卷评分与总分等,呈明显增加趋势,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余中医体质研究对象中医体质评分均呈明显降低趋势,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能够显著提高区域健康管理效果,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居民对健康、中医认知程度,具有改善社区居民中医体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体质辨识及干预在高血压前期"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高血压前期患者180例,均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标准把患者分为九种体质,平和质不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干预组85例,对照组84例。对照组予常规健康宣教,干预组实行中医特色健康教育、辨体施膳指导、中医保健干预相结合的"治未病"健康管理,1年后记录患者的血压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中湿热质所占比例最高,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7. 1%、25%,其次气郁质占比分别为16. 5、20. 2%。两组患者体质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干预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头晕、头痛所占比分别下降至30. 6%和22.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中医体质辨识及干预运用于高血压前期"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可提高患者预防保健的自我效能,有效控制收缩压和舒张压,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在糖尿病风险升高人群中应用"治未病"理论与中医综合管理方案干预的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糖尿病风险升高人群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及体检的166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在随机原则下分为对照组(80例)与观察组(86例)。给予对照组饮食及运动等常规健康管理干预,对观察组实施"治未病"理论与中医综合管理方案,即进行穴位针灸及饮食、运动等干预,对两种管理方案下患者血糖的变化情况、糖尿病发病率、糖尿病前期逆转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两组血糖与干预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且与同时期的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观察组的血糖明显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糖尿病发病率上,观察组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糖尿病前期逆转为正常耐糖量逆转率明显较高(P0.05)。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发生率显著较低(P0.05)。结论: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将中医综合管理方案干预应用于糖尿病风险升高人群的健康管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有助于其向正常糖耐量逆转,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体质调养干预对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体质调养干预组38例与西药对照组38例。对照组口服常规西药降糖药物,体质调养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中医体质调养干预,3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HbA1c、FPG、P2hPG变化情况。结果:体质调养干预组HbA1c、FPG、P2hPG下降程度与西药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前期高危体质人群早期进行中医药干预,可使其有效保持在IGT阶段或转变为正常糖耐量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78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治未病理论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糖尿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护理中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可有效提高血糖控制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184-1187
目的:探究中医体质辨识及治未病干预对胃功能失调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将本院256例诊断为胃功能失调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根据不同体质辨识和病情程度,给予针对性中医"治未病"方式干预;对照组采用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等常规治疗干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和PGⅡ含量,PGⅠ/PGⅡ,胃黏膜PG表达情况以及症状缓解效果。结果:两种干预方式均能改善患者胃功能失调状况,试验组总有效率92.19%,效果更加显著(P0.05);试验组PGⅠ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GⅡ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GⅠ/PGⅡ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胃黏膜PG蛋白表达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胃功能失调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进行治未病干预,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增强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艾灸疗法对中风高危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中风高危状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艾灸疗法,采用眩晕评定量表评分法(DAR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眩晕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治疗后1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_m)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DARS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艾灸疗法对中风高危状态能起到显著的缓解和改善作用,且操作便捷,可有效预防中风进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中医“治未病”角度为老年疾病患者制定体质调节与疾病管理的方法与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在医院老年科就医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理方案的实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医学管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中医学治未病理念管理。首先,从中医学视角为患者进行体质分析,通过为患者划分不同的体质类型,把握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也进一步探索每位患者体质存在的形态结构、脏腑功能、阴阳气血及生存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其次,从中医治未病角度为患者制定体质调节与疾病管理方法,通过精神调摄、运动调养、饮食调养、起居调护、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疾病管理。最后,从中医治未病视角开展生活起居方面的健康教育。待两组管理方案执行3个月后进行随访,分别评价两组专科管理质量及患者自我保健能力。结果:观察组在体质调理、情志管理、营养干预、不良反应方面的管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心理自我调节、躯体功能恢复、睡眠质量、病理学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中医治未病角度为老年疾病患者制定体质调节与疾病管理的方法,有助于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念下的康复指导在肿瘤患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将2020—2021年医院收治的200例患者和护理人员20名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患者和10名护理人员。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开展中医“治未病”理念下的康复指导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科室护理管理质量评分、中医综合护理能力评分,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患者中医体质积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量表(ECOG-PS)评分、患者对康复护理质量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科室护理管理质量评分、中医综合护理能力评分、患者对康复护理质量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中医体质积分、ECOG-P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体质积分、ECOG-P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人群中,进行中医“治未病”理念下的康复指导,具有很好的促康复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体质,提高患者体能,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医治未病联合健康管理在糖尿病前期患者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0月就诊的82例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患者采取中药降糖贴贴敷,并从饮食习惯、运动等方面进行健康管理干预治疗。对照组患者只从饮食、运动等方面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空腹血糖、用餐后2h血糖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一年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PG、2hPG水平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中医治未病联合健康管理,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干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患者糖耐量得到有效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糖尿病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理论在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饮食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医院住院治疗且行化疗治疗的220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10例。对照组化疗期间给予常规饮食管理,如开展健康宣教和个体化指导,发放健康宣教手册等。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医体质理论开展饮食管理。记录两组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调查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适应性及生活质量总分,明显高于干预前,而观察组各项指标较干预前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采用中医体质理论开展饮食管理可有助于改善患者体质,提高其抵抗力,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更好地改善其生活质量,获得患者好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治未病"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效果.方法:将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中医"治未病"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管理指导,观察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及自我管理行为测评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2组血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运动管理外,高血压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其他维度评分及总分观察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可有效控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提升其自我管理行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