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万事万物之根本,也是人体之根本。扶阳之目的在于调衡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生理状态,恢复人体的阴阳本体结构,从而使机体达到"阴阳、气血、津液动态平衡"状态。慢性骨髓炎属于中医学"阴疽""附骨疽""附骨痈"范畴,"疽证"一般属于阴证、虚证、寒证。阴疽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所致。通过扶助阳气起到温通经络、益精养神、柔筋养筋的作用,而扶阳养筋理论是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和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在辨病基础上的辩证论治和辨证论治过程中的随证加减,从而为科学、准确地判断把握中医对慢性骨髓炎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中和”思想是阴阳平衡的文化基因和理论基础,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根本法则。以《周易》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提出的“阳主阴从”的哲学观对中医学理论和温补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陈文中为代表的儿科温补学派在继承“阳主阴从”思想的基础上力倡小儿阳气不足,主张临证之时扶助固养小儿阳气。肺系疾病是儿科常见疾病,当今由于苦寒之品、抗生素及激素的过度使用和环境的影响,小儿阳虚证尤为常见,故扶阳之法在肺系疾病的诊治中亟需重视。文章基于前人理论思想,浅析扶阳思想在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炎喘嗽病等肺系疾病治疗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撷取郑钦安扶阳理论治疗失眠症,思考在扶阳理论指导下治疗失眠症的理论基础,认识到失眠症作为临床上常见疾病,在原有的治疗基础上,疗效不佳时,通过郑钦安的扶阳理论,找到以"扶阳"思想获得治疗启示。笔者认为运用郑钦安扶阳理论治疗失眠症宗其"认证只分阴阳""万病皆损于阳气"的思想,治疗思想独树一帜,对临床治疗失眠症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按照中医理论,人生病,一定先是"阳"出了问题,最后累积到"阴"出了问题。很多疾病是阴阳错综交杂,而不是单纯的阴虚或者阳虚,如果分不清的话,会导致身体出现很多问题。中医专家指出,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要靠阳气推动,阳气的主要作用是防御疾病。阳气若足千年寿"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养生治病首要扶阳""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在市面上热销的养生保健书籍中,常能看到这样  相似文献   

5.
清末著名医家郑钦安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常重用大辛大热之姜桂附等温热药品组方,屡起痼疴沉疾,饮誉蜀中,世人尊称其为"扶阳派祖师""姜附先生""郑火神""扶阳派首领",其学术思想的最基本观点,是以辩证论治,阴阳为纲,辨识、治疗临床所见各种病症,同时强调阳主阴从,人身立命阳气为本,形成非常独特的的学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扶阳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理论思想。在传统医学中,人体阴阳平衡一直被医家认为是人体健康的标志。而扶阳思想是以人体阳气为主,是指保护阳气、资助阳气、调理阳气等多方面为治疗特点的方法论。人体生理基础是“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但并不与阴阳平衡相矛盾。笔者主要通过对《内经》饮食养生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来探讨扶阳思想在营养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阴阳的从化在自然界及人体有一定的规律,阳气在阴阳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了解阳气在自然及人体内的生化过程对探索疾病病机与辩证施治有重要意义。文章就阴阳五行在生化过程中阳气的变化规律来探讨扶阳治疗疾病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中医"肺胀"等范畴,稳定期以阳气不足为基本病机,本虚为主,虚实夹杂,治疗应以扶阳为要,温助元气、扶阳抑阴,治疗中需重视中阳盛衰,时刻顾护中土脾胃,宣通与温补并举,积极消除损阳因素,维持阳气充沛及运行畅通。  相似文献   

9.
郑钦安的扶阳思想在整个中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郑氏在一元论之基础上,以阴阳辨证为纲,认为阴阳之中以阳为主导,故以善用附子而著称于世。心作为一身之君主,能充分体现阳气在人身的作用,故扶阳从心开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是从此深入探究,以期对中医学的本质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10.
产生于一百年前的"扶阳学派"近年有复兴之势。借鉴历史和当今中医现状及人们体质和疾病的态势分析其原因,认为中医界存在"人数多、学历高、临床水平低"的不正常现象,"扶阳学派"正是在中医"异化""西化"和"退化"的低谷时期,应对人群体质和疾病的态势而复兴的。重温经典、重视阳气是中医回归自身发展得以振兴的正道。  相似文献   

11.
心体阴而用阳概括了心以阴血为体,以阳气为用的生理特点.心之本体多血柔软,以阴血为物质基础;心为阳脏,主血脉、主藏神、以阳气为用.在此理论指导下解释心系疾病的发病机制,总结其治疗思路,并分析其代表经方.心体阴而用阳的理论探讨对理解中医理论内涵、完备心藏象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及常见病,多属中医"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临床上又可分为脾气虚弱、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征候。六味地黄丸是临床上治疗慢性肾炎的常用方剂,此方系宋代钱乙化裁金匮肾气丸而来,后世推广为滋补肾阴的主方,故适合用于治疗征候表现为肝肾阴虚的慢性肾炎患者。  相似文献   

13.
李杰 《天津中医药》2016,33(2):68-70
韩禅虚教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病,在冠心病的中药治疗方面亦有独到之处,依据"阳气不足,百病由生"的观念,立温肾通瘀救心之法用以治疗冠心病,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4.
对药是由两味中药配伍组合而成,是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经验的总结。吴烈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工作30余载,慎守传统中医“气化”理论思想,以“阴阳平衡”“升降出入”运化理论及中药的四气、五味药性为理论基础遣方用药。在临床辨证论治中,重视药物配伍,尤其在对药的应用方面有独到之处。在眼底血证的论治中,以人体阴阳、气血、水火平衡为核心病机,遵循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等治血四大法则,适时结合药理药性灵活应用对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整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存质量,增加疾病负担。心脑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脑同治”是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探究二者的关系及中医药治疗现状对建立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文通过对“心脑同治”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溯源,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异病同源,心脑以血为基、神明相统;并阐述了心脑同治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相同、共患疾病夹杂,而神经体液反射失调、内分泌及免疫调节紊乱等可影响彼此功能。同时探讨了心脑同治中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应,发现此类中药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调控起到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结合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对中医药心脑同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实践策略做出思考与展望,从关注重点人群、聚焦优势病种、发挥中医药价值、科学阐释心脑同治的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转化应用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从人体昼夜阴阳的变化、人体昼夜气机升降、性别差异、四季阴阳变化等四个方面分析血压变异性与中医阴阳学说关系的文献记载,并从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两方面探讨血压变异性与中医阴阳学说的关系,可以看出人体血压的动态变化规律与中医阴阳学说的论述有着一致性,为从平调阴阳角度探讨中医药改善高血压异常变异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作为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病程延长还可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多组织器官损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临床优势突出,具有鲜明的诊疗特色。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源远流长,近年来在病因、病机和治疗方面的研究也正逐步深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的记载,提示糖尿病的发生与五脏皆有关。通过收集整理消渴相关古籍文献,按照中医理论框架“集成-归真-纳新”的基本构建原则,基于中医脏象理论,分析五脏虚损致消的病因病机多为肝脏虚弱,失于疏泄,情志失常郁而化火;心脏虚弱,心阴耗伤,内生燥热;脾脏虚损,失于健运而运化失常;肺脏虚弱,燥热之邪伤肺,津液失于输布;肾脏虚弱,肾阴亏虚,固摄无权,气化无力不能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总的来说为阴虚热盛。以五脏为空间维度构建消渴治疗框架。总结出消渴的治则治法主要有疏肝理气、调畅情志,清泻心火、滋阴润燥,升补脾阳、健脾除湿,清肺润燥、养阴生津,滋阴补肾、温肾助阳等。通过构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理论框架,旨在搭建起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以期为中医古籍文献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新思路,为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心虚证的客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具有“主血脉”和“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故心之阴阳气血失调是心脏病变的基础。近年来,医学工作者运用祖国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的高科技手段,针对心虚证各种证型的特异性及其发病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井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客观依据。但心虚证的客观化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快速型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疾病,见于各种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风心病等,常影响血液循环,诱发和加重心功能不全,甚至导致死亡,严重的威胁人类健康。中医药在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概述了近几年来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并从病因病机,中医药、针灸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中药通过调整气血阴阳,恢复脏腑的功能,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延缓复发,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特别是近几年应用中药配合针灸,或是单独使用温针灸等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瘀塞是致病的根源,机体是一个循环通道,有阴阳之分,当阴经瘀塞时会引起"内寒外热",使得热量不能回流心脏,当阳经瘀塞时会引起"外寒内热",使得热量不能向外布输,而热是生命之源,热的过量积聚会引起机体自身细胞的变异或为病菌繁殖提供温床,从而导致疾病丛生;只有采用中医立体疗法,打通机体的血脉、经络、三焦水道的通道,"引火归元",让热量回流心脏而布输全身,才是治病之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