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简称颅脑创伤,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伤病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速交通工具的应用更为普及,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加之出现的各种快速、刺激性的体育运动,使TBI的发生率呈持续攀升的趋势。TBI,尤其是重型TBI(GCS≤8分),因其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国内外学者和临床医疗工作者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对TBI发病机制的认识已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2.
3.
创伤后凝血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后凝血病是严重创伤诱发的机体凝血功能障碍,是多因素、多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创伤救治中的棘手难题。认识创伤后凝血病的高危因素及凝血功能检查能及时诊断创伤后凝血病,有效止血、损害控制性复苏和纠正"致死三联征"是处理创伤后凝血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凝血机制障碍是妨碍严重创伤病人出血无法控制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凝血机制受多方面因素调节,对于严重创伤病人,因为存在低血容量、低体温和代谢性酸中毒,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往往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正确认识凝血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综合分析可能影响凝血指标的相关因素,是合理治疗创伤病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1 h内凝血系统的阶段性变化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时效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健康长白猪麻醉后建立枪弹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射击前15 min、休克点及休克后10 min、30 min、1 h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动脉血气指标、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栓弹力图指标,并测定出血量。结果最终16只长白猪纳入实验,总出血量为(1444.22±205.50) ml,1 h存活率为68.75%(11/16)。实验动物血流动力学及动脉血气指标均呈阶段性变化。常规凝血指标分析显示,R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呈阶段性下降,MA值在伤后至休克后10 min明显下降(P<0.05),LY30在休克后10 min至休克后1 h明显下降(P=0.038)。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PTT值与心率、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明显相关(P<0.05);R值与心率、每搏量指数(SVI)、SBP、MAP明显相关(P<0.05);MA值与碱剩余(BE)值、乳酸(LAC)值、K+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凝血病是严重创伤诱发的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其增加创伤后出血救治难度和创伤后死亡率。依据创伤后临床表现,结合相关凝血功能指标、血栓弹力图等实验结果有助于早期诊断创伤性凝血病。采取有效止血、损害控制性策略、恢复机体内环境和合理补充血制品等综合性措施,将有利于创伤性凝血病的防治和改善创伤预后。  相似文献   

7.
大出血合并凝血病是严重创伤患者早期主要死亡原因,预防和早期诊断处理是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关键,包含低压性复苏、止血性复苏和损害控制外科的"损害控制性复苏"策略,明显改善了创伤后凝血病的救治结局。本文主要针对创伤后凝血病的临床救治,给创伤外科医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血栓调节蛋白(TM)对脓毒症性凝血病(SI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5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72例脓毒症患者.按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2017年发布的SIC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SIC组(n=68)与普通脓毒症(SA)组(n=104),比较两组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接受治疗的115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凝血病分为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生率,分析造成创伤后凝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15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创伤后凝血病26例,凝血病发生率为22.61%;凝血病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T)和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低于非凝血病组,D-二聚体(D-DT)水平高于非凝血病组,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血压≤90mm Hg、体温36.5℃、动脉血pH7.2的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凝血病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ISS评分16分、收缩压≤90mm Hg、体温36.5℃、动脉血pH7.2作为自变量,将是否发生凝血病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SS评分、输液量和动脉血pH进入回归方程,其OR值分别为4.286、5.128和3.962。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有发生创伤后凝血病的危险,ISS评分、输液量和动脉血pH是患者发生凝血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血栓弹力图和Centuryclot凝血仪监测重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5—6月联勤保障部队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入院2 h内同时行血栓弹力图和Centuryclot凝血仪监测。记录各项指标,分析并比较两种监测方式结果的差异。结果血栓弹力图的凝血反应时间(R)与Centuryclot凝血仪的激活凝血时间(ACT)显著相关(P<0.05);与血栓弹力图的R值比较,Centuryclot凝血仪的ACT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血栓弹力图的血凝块形成点到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的夹角(α角)、从R时终点到描记幅度达到20 mm所需的凝固时间(K)与Centuryclot凝血仪的凝血速率(CR)显著相关(P<0.05)。血栓弹力图的血凝块最大振幅(MA)值与Centuryclot凝血仪的血小板功能(PF)值显著相关(P<0.05)。两种方法监测凝血因子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和Centuryclot凝血仪对重症患者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和PF评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Centuryclot凝血仪对凝血因子功能监测更敏感,血栓弹力图监测纤溶功能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