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在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ICU 489例危重患者为观察组,分析患者在院内转运中的危险因素,以及采取危机管理干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1月该院未采取常规护理方案进行院内转运的489例ICU危重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转运时间和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和家属满意度。结果:在院内转运中,观察组出现3例(0.61%)管理异常;对照组出现1例坠床事件,2例呼吸困难,1例心率变化,14例管道异常,其他6例,不良事件共24例(4.91%),两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转运时间、患者和家属总满意率比较,观察组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采取危机管理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缩短转移时间,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标准化核查单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急诊科收治的219例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院内转运前准备,选取2019年收治的233例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应用标准化核查单进行转运前准备,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期间病情变化、导管/管路、转运设备、组织管理等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核查单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良好,可减少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6817例,其中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采取传统方法进行院内转运的3125例为对照组,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采取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进行院内转运的3692例为措施组,比较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及患者死亡率。结果对照组转运途中发生意外624例,死亡14例,患者及家属满意度74.41%;措施组分别为203例,5例,患者及家属满意度96.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可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程序化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于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实施程序化管理,比较实施前后院内转运危重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转运过程中设备正常使用率,转运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程序化管理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显著降低,设备正常使用率、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结论:程序化管理可以使急诊科危重患者在院内安全转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HEL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差错率。方法:运用SHEL模式对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12年386例院内转运危重患者出现的转运差错事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统计对比实施前后的转运人员的行为规范性及意外情况发生率。结果:实施SHEL模式后,转运护理人员的物品准备、通知目的科室、转运方式、约束患者、转运交接等行为规范性得到明显改善,输液管脱落、呼吸困难、设备仪器故障、供氧中断等意外情况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应用SHEL模式全面分析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差错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采取管理措施,对改善转运护理人员的行为规范性和减少意外情况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转运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预见性护理在ICU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ICU患者常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进行医院内转运,对于需要持续监护或生命体征维持的ICU患者来说,转运可视为大事情。笔者对2002年10月-2003年10月356例ICU患者院内转运进行了出科前至接收后全过程的调查,发现了许多不利于患者病情,易引起护患、医患纠纷的一些隐患。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护理过程中不断总结,建立了一套预见性护理措施,收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院ICU是综合性监护室,主要收治全院各科急、危重症病人,而大部分病人病情复杂、变化快、生命体征不稳定且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这些病人常因诊断和进一步治疗的需要而进行院内转运.对病情复杂的ICU病人来讲,从ICU转运到其他科室的风险很高.而医院内转运可增加并发症和病人的病死率,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1].做好各种危重病人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工作,对病人的治疗、预后和康复都有一定重要性和必要性.我院ICU回顾性总结了近几年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经验,针对安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制订了危重病人转运(检查)流程,自2011年1月起实施该流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优化版危重患者转运交接单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医院自2022年7月起运用优化版危重患者转运交接单转运患者,2022年1—6月为实施前,2022年7—12月为实施后,实施前随机选择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后随机选择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显著短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准备情况与交接过程中问题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优化版危重患者转运交接单在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中大大缩短了转运交接时间、减少了因准备及交接不充分而影响转运交接,为患者的医疗诊治与抢救争取了时间,同时确保转运交接流程顺畅,减少了因转运交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进度,从而有效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效率,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安全性,从而有效提高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及给予相应积极的护理措施是否可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58例患者中轻、中度者全部治愈,重度患者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99.2%。结论:对危重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转运与细心护理至关重要,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及给予相应积极的护理措施是否可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58例患者中轻、中度者全部治愈,重度患者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99.2%.结论:对危重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转运与细心护理至关重要,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危重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内转运是为危重患者进行诊断性检查、急诊手术或转入相应科室等提供安全转运措施,保证其得到持续监测及治疗,成功转运对降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转运病人必须采用合适、安全的护理方式,确保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院内转运是有效治疗急诊危重患者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容易出现风险的一个环节。义章探讨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有效管理。首先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分析,分析了这一过程中容易发生病情变化、抢救不及时等风险,在此基础上,结合院内工作经验,从加强对院内转运的重视、提高医院基础设施配置、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技能、规范院内转运流程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院内转运管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安全转运风险评估单在提高ICU护士与重症患者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从2019年1月起将危重患者安全转运风险评估单运用于转运护理评估单内,在重症患者外出检查前10min内完成评估,评估患者转运风险,以确定安全转运的方法。将2019年1~11月设为实施后,2018年2~12月设为实施前,实施前患者352例,实施后患者379例,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家属对转运工作的满意度、外出转运时间、ICU护士对重症患者转运的护理质量评分、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后患者家属对转运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外出转运时间明显缩短,ICU护士对重症患者的转运护理质量评分显著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实施危重患者安全转运风险评估单,能有效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确保重症患者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医护一体化模式的应用和管理在ICU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作用。方法:在医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所有的ICU转运患者中选取140例患者进行研究,依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分析两组患者在应用不同管理模式下的转运方式后其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转运交接中出现的问题。结果:通过比较发现,通过加强对医护一体化转运方式的管理,此组患者在转运中的意外事件发生率、转运期间出现问题的情况都比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可见通过对医护一体化转运方式的有效管理,可以实现患者在院内转运的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的降低,交接中问题的减少,转运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加强医护一体化转运模式的应用和管理,以充分发挥出这种转运模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管理办法及相关体会。方法:以2011年浙江省绍兴县中心医院安全转运管理的121名外科危重症患者为实验组,2010年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104名外科危重症患者为对照组,监测两组的转运时程、转运中不良事件和突然事件的出现率。结果:2011年院内转运时程为(29.5±6.8)分钟,2010年为(38.8±4.8)分钟,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2011年院内转运时程比2010年缩短了约9分钟。2011年不良事件总例数与发生率比2010年明显下降。结论:对外科危重患者制定新的院内安全转运办法,可有效缩短转运时程,提高转运的安全性,降低转运过程异常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护理协作配合,以保障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的安全.方法 从围转运期的环节人手,通过对转运患者不安全因素进行预防性评估,实施规范护理流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关注护理风险点,强调护理信息书面交接.结果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院内转运急诊危重患者543例,全部顺利完成转运,获得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结论 院内转运是急诊危重患者抢救的重要环节,给予专业、连续、优质的护理配合,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诊科危重患者在院内安全转运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以及护理方式,以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方法:选取院内安全转运的24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开展调查研究,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患者和传统护理,实验组实施风险管理转运患者并进行综合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意外出现概率以及接收科室满意情况。结果:实验组意外出现率4.17%明显比对照组25.83%低,且实验组的科室不满意率3.33%明显比对照组20.83%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减少意外的发生,确保患者转运的安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加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管理措施与成效。方法: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医院进行治疗且进行院内转运的42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院内转运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针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因素,加强安全管理,比较两组的转运时间、纠纷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转运时间明显缩短,纠纷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加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管理,可有效加强护理人员间的配合,提高转运效率,节省更多的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对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14~2015年需要进行院内安全转运的患者,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按照随机序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进行综合安全转运护理,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转运时间、护理满意率和护理纠纷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明显较少,且相应的护理满意度更高,观察组患者的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护理人员之间应该默契配合,同时做好相关准备,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满意率,同时减少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急诊科2016年920例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措施。方法:评估转运前危重患者状况,着重观察转运途中患者情况,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保持各科室之间的协调性。结果:按照计划完成的转运,均实现转运安全且转运过程中无患者死亡。结论:提高转运医护人员整体水平,评估转运患者体征,制定方案,保证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避免患者死亡发生,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