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某省援鄂一线医护人员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年3月14日—4月3日,选取正性负性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焦虑自评量表(Zung’s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Zung’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调查援鄂医护人员与普通民众的主观幸福感及焦虑、抑郁和睡眠情况,主观幸福感的分数为生活满意度得分、积极情绪得分和消极情绪的反向得分的分数之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结果  228名援鄂医护人员和295名普通民众参与调查。援鄂医护人员的生活满意度得分、积极情绪得分、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普通民众,消极情绪得分低于普通民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普通民众的主观幸福感低于援鄂医护人员(β = - 8.590,P < 0.001),女性的主观幸福感低于男性(β = - 5.389,P < 0.001),焦虑(β = - 0.329,P = 0.031)、抑郁(β = - 0.556,P < 0.001)均是主观幸福感的负向预测因子(预测模型的调整后R2 = 0.445,F = 24.489,P < 0.001)。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援鄂医护人员的主观幸福感较高。应该重视焦虑、抑郁、性别因素对医护人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时干预,为其在后续职业生涯中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消防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消防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兰州市某地159名消防员,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心理健康量表(SCL-90)以及社会支持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159名消防员SCL-90量表均值(118.52 ± 35.07)分,PTSD量表均值(21.62 ± 7.56)分,社会支持量表均值(26.46 ± 6.03)分。PTSD与SCL-90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 = 0.88,P < 0.01),社会支持与SCL-90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 = - 0.39,P < 0.01),社会支持与PTSD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 = - 0.32,P < 0.01)。社会支持在PTSD和SCL-90之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中介效应值为0.04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8%。
  结论  对经历了突发负性事件的消防员,可以通过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降低负性事件带给他们的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疫情期间基层村居公共卫生应急联防联控人员焦虑、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基层村居公共卫生联防联控人员的心理服务体系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上海市某镇19个村居委开展调查。使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对研究对象开展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421名村居公共卫生应急联防联控人员参加了调查,其中村居人员、警务人员、医务人员分别占42.76%、25.65%和31.59%。村居公共卫生应急联防联控人员焦虑发生率为60.6%,抑郁发生率为61.8%,均以轻度为主;合并焦虑、抑郁阳性率为56.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村居人员发生焦虑、抑郁,以及合并焦虑、抑郁的风险分别是医务人员的0.371、0.424、0.486倍(P均 < 0.05);生活压力较小的调查对象发生焦虑、抑郁,以及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是生活压力较大的调查对象的0.218、0.286、0.301倍(P均 < 0.05);工作压力较小的调查对象发生抑郁、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是工作压力较大的0.286、0.194倍(P均 < 0.05);主观健康评价良好的调查对象发生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风险是主观健康评价较差的0.219倍(P < 0.05)。
  结论  上海市某镇村居公共卫生应急联防联控人员存在一定的焦虑、抑郁症状,但症状较轻微。应在村居建立相应的心理服务体系,提供必要的心理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正念水平、领悟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高等院校护理学院240名在读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简洁版五因素正念度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调查,使用SAS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使用Mplus软件检验中介效应。
  结果  18.8%的护理本科生存在抑郁症状;27.9%的护理本科生存在焦虑症状;13.3%的护理本科生存在压力症状;31.7%的护理本科生睡眠质量欠佳。正念水平对睡眠障碍(β = - 0.242,P < 0.01)、压力(β = - 0.397,P < 0.01)、焦虑(β = - 0.350,P < 0.01)、抑郁(β = - 0.484,P < 0.01)均有直接影响,也可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对睡眠障碍(β = - 0.171,P < 0.01)、压力(β = - 0.105,P = 0.029)、焦虑(β = - 0.102,P = 0.034)、抑郁(β = - 0.180,P < 0.01)产生间接影响,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41.40%、20.92%、22.52%、37.19%。
  结论  正念水平可以通过直接作用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改善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护理教育者可考虑将正念减压训练融入日常教学中,并给予护理本科生足够的心理、情感支持和鼓励,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后疫情时期”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职业倦怠情况和离职倾向。
  方法  便利抽取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护理人员299名,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职业倦怠量表(MBI)、护士离职倾向量表(TIQ)调查护理人员的人口学特征及创伤后应激障碍、职业倦怠与离职意愿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护理人员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
  结果  护理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症状检出率为39.1%。职业倦怠量表中,87.2%的护理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耗竭,82.6%的护理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去人格化,83.9%的护理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个人成就感低下。护士离职倾向量表得分显示,25.8%的护理人员离职倾向较低,60.2%的离职倾向较高,13.0%的离职倾向很高。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工作年限、用工类型、情感耗竭、去人格化能够解释护士离职倾向的27.9%,其中工作年限越长、合同制的护理人员有较低的离职倾向;情感耗竭与去人格化对离职倾向有正向影响(调整R2=0.279,F=29.891,P < 0.01)。
  结论  该三甲医院护理人员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职业倦怠,且离职倾向较高;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职业倦怠是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护理管理部门应该关注护士的身心健康,及时给予心理干预,注重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线护士心理一致感、压力应对及疫情反刍性沉思水平,探讨心理一致感在一线护士压力应对方式与疫情反刍性沉思的中介作用。
  方法  随机选取四川省内6家医院417名一线护士,采用心理一致感问卷、简易压力应对方式量表和事件相关反刍性问卷进行调查。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介作用分析等。
  结果  年长、工龄长及有子女的护士疫情侵入性沉思水平较高(P < 0.05),三甲医院护士疫情目的性沉思水平高于三乙及以下医院的护士(P < 0.05)。一线护士的心理一致感得分均值为(62.73 ± 10.44)分,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 < 0.05),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 < 0.05),与疫情侵入性反刍性沉思和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均呈负相关(P < 0.05);积极应对方式与疫情目的性沉思呈正相关(P < 0.05),消极应对方式与疫情侵入性和目的性沉思均呈正相关(P < 0.05)。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消极应对方式对疫情侵入性反刍性沉思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36,P < 0.05),心理一致感在二者中间起抑制效应,抑制效应占比为13.75%;积极应对方式对疫情目的性沉思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90,P < 0.05),心理一致感在二者间起抑制效应;消极应对方式对疫情目的性沉思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83,P < 0.05),心理一致感在两者中起部分作用,中介作用占34.4%。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一线护士心理一致感水平偏低。心理一致感在一线护士压力应对和疫情反刍性沉思两者间有中介作用,有关部门及医院应培养护士稳定的心理一致感,以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外出核酸采样的医务人员心理弹性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广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97名外出核酸采样医务人员,使用一般资料问卷、心理弹性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调查,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外出核酸采样医务人员心理弹性总均分为(69.95 ± 12.85)分,相关分析显示外出核酸采样医务人员的心理弹性与积极应对、自我效能感成正相关(P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无职称医务人员相比,中级职称、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心理弹性水平较高(β = 0.150、0.145,P < 0.05);与外出核酸采样的工作时长≤ 4 h的医务人员相比,外出核酸采样的工作时长 > 4 h的医务人员心理弹性水平较低(β = - 0.143,P < 0.05);越能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医务人员,其心理弹性水平越高(β = 0.422,P < 0.01);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医务人员,其心理弹性水平越高(β = 0.296,P < 0.01)。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外出核酸采样医务人员的心理弹性偏低,管理者应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更好地促进外出核酸采样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某部队附属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认知干预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提高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
  方法  随机抽取某部队附属医院300名急诊科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马氏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调查其职业倦怠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研究对象进行认知干预后再评估其职业倦怠情况,并分析该干预措施的效果。
  结果  该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轻、中、重度职业倦怠比例分别为26.67%、41.67%和20.67%,MBI各维度得分分别为:情绪倦怠(24.73 ± 5.28)分、去人格化(8.77 ± 3.35)分、自我价值(35.21 ± 10.49)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别相比年龄> 35岁、有编制、夜班6~8次/月、不兼军职、月薪> 8 000元,年龄20~25岁(OR=3.969)、合同招聘(OR=2.538)、夜班> 8次/月(OR=2.943)、兼有军职(OR=2.600)、月薪5 000~8 000元(OR=2.231)或 < 5 000元(OR=2.379)是急诊科医护人员发生中、重度职业倦怠(187例)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或0.01)。调查对象经认知干预后的MBI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且干预后中、重度职业倦怠人员比例明显下降(15.67% vs.6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急诊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较重,年龄较小、兼有军职、夜班频繁、月薪较低、非编制人员更易产生职业倦怠;认知干预可明显改善急诊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可在科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公共卫生应急状态下临床护士的心理应激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20年2月,采用团体用心理社会应激调查表(PSSG)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全国各省份三级甲等医院527名医院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并探讨临床护士心理应激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疫情期间,临床护士心理社会应激水平平均总得分为(33.69±20.46)分,各维度得分中,积极应对态度得分最高,其次为消极情绪体验、消极应对态度、积极情绪体验和生活事件得分。临床护士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为(1.99±0.80)分,高于全国常模,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为(1.28±0.56)分,低于全国常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别相比18~39岁、工龄>10年、来自其他医院、男性临床护士,40~59岁、工龄 < 10年、来自隔离医院、女性临床护士有更高的心理社会应激水平(β=0.052~0.353,P < 0.05或0.01);无宗教信仰的临床护士心理社会应激水平较低(β=-0.170,P < 0.01);越能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护士,其心理社会应激水平越低(β=-5.433,P < 0.01),越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护士,其心理社会应激水平越高(β=5.623,P < 0.01)。
  结论  公共卫生应急状态下临床护士心理社会应激水平较高,但能采取积极对应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心理社会应激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须密切关注临床护士特别是一线抗疫护士的心理应激状况,采取适当方法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市社区防控人员心理状况,为及时进行相关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自制的符合人口学特征的问卷调查表,通过“问卷星”软件,分别于2020年2月1日、3月2日两次对191名、257名来自北京市部分社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员的焦虑心理进行线上调查,比较、分析两次调查结果及影响心理状况的可能原因。
  结果  2月初,社区疫情防控人员的SAS评分为(34.36±5.71)分,明显高于中国成人常模的(29.78±10.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月初社区疫情防控人员的SAS评分为(30.57±4.29)分,与中国成人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月初人群SAS评分、焦虑检出率均低于2月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受家庭支持人员的SAS评分比家庭非常支持人员增加了4.787分(P < 0.05);相比不担心被感染人员,偶尔担心、非常担心被感染人员的SAS家庭分别增加了0.713、2.042分(P < 0.05)。3月初,不同人口学特征社区疫情防控人员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随着确诊人数的攀升,社区疫情防控人员均有一定的焦虑心理;但随着疫情的遏制与及时的心理干预,社区疫情防控人员的心理状况基本恢复正常。关注防控人员家庭支持情况,并进行人文关怀,可有效减少防控人员的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某医学院校新生生涯适应力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关联。  方法  选取安徽省某医科院校1 302名大一在校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college students' career adaptability questionnaire,CSCAQ)、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进行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生涯适应力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关联。  结果  调整人口统计学指标后,中等和低水平生涯适应力新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分别是高等水平生涯适应力的1.613倍(95% CI:1.165~2.234)和5.213倍(95% CI:3.772~7.204),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分别是高等水平的1.583倍(95% CI:1.066~2.351)和3.340倍(95% CI:2.292~4.866)。随着生涯适应力降低,新生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生涯人际、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自信、生涯控制和生涯调适6个因子均与抑郁、焦虑症状存在相似的关联特征(均有P < 0.05)。  结论  低生涯适应力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增加相关,提示生涯适应力的提升可能有助于提高医学院新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非武汉地区居民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为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 于2020年3月14日―3月17日在网上发放自行编制的电子问卷, 内容包括一般个人信息、焦虑和抑郁症状等信息, 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湖北非武汉地区居民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   在483名调查对象中, 男性122人(25.26%), 女性361人(74.74%), 平均年龄(45.00±10.00)岁, 担心会被感染者388人(80.33%), 疫情期间做过心理咨询74人(7.04%), 焦虑症状检出率13.66%(66/483), 抑郁症状检出率26.29%(127/4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担心会被感染和疫情期间做过心理咨询是焦虑症状出现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女性、担心会被感染、疫情期间做过心理咨询是抑郁症状出现的危险因素, 知道疫情期间国家有开通心理援助渠道是抑郁症状出现的保护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下湖北非武汉地区居民焦虑及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 相关部门需采取措施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 缓解该地区居民的焦虑及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安徽省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针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干预和疏导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年2月12日到3月4日,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对安徽省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共获得有效问卷12 759份。运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调查样本SCL-90总因子得分为(1.41±0.45)分,心理异常检出率为36.1%。医护人员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寝食状态7个因子得分均低于中国常模人群,恐怖因子得分则高于中国常模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级职称以及所在医院类型为省级、县级医院是医生发生心理异常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女性、年龄为30~39岁以及所在医院类型为省级、市级和县级医院是护士发生心理异常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相对稳定,但心理异常检出率较高。医生和护士发生心理异常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应有针对性地对医护人员采取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分析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疾控机构)工作人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工作、生活现状及其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20年2月对安徽省各级疾控机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心理学量表的评测。 结果 本研究获得有效问卷679份,其中男性381名(56.1%),女性298名(43.9%)。研究对象中663人(97.6%)参与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疫情期间需要加班者658人(96.9%),其中每周加班时长超过20 h者318人(48.6%)。149人(21.9%)出现焦虑症状,且不同工作年限和年龄者焦虑状况不同(χ2=7.428、8.588,均P<0.05);234人(34.4%)出现抑郁症状,且因年龄、工作年限、最高学历、职称和所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级别的不同,抑郁状况也不同(χ2=35.336、17.121、25.291、22.152和40.847,均P<0.05)。 结论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安徽省疾控机构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有必要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高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心理健康调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医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流行期间焦虑情绪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开展心理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非概率抽样(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安徽省2所医学院校6 276名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制作问卷,包括一般情况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等;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在COVID-19流行期间对被试的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匿名调查。  结果  医学生焦虑得分为(38.52±7.76)分,焦虑情绪检出率为8.9%。医学生在性别、辅导员在COVID-19流行期提醒注意防护频次、本/专科生、户籍所在地、自评近期健康状况、所居住小区是否有COVID-19确诊患者、关注度、盲目消毒、自评自己被感染的风险、恐慌程度等方面焦虑情绪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科生(OR=1.25)、自评自己感染COVID-19的风险高(OR=1.71)、特别恐慌(OR=2.75)与焦虑情绪呈正相关;女生(OR=0.62)、来自农村(OR=0.80)、自评近期健康状况一般(OR=0.06)、健康状况较好(OR=0.11)、健康状况很好(OR=0.30)、所居住小区无COVID-19确诊患者(OR=0.67),对COVID-19疫情每天关注一两次(OR=0.47)、频繁关注(OR=0.38)、盲目消毒行为一般(OR=0.53)、盲目消毒行为较少(OR=0.32)与焦虑情绪呈负相关。  结论  COVID-19流行期间,医学生焦虑得分较高,不同性别、本专科层次医学生存在差别。医学生应做好心理调适,适度关注相关信息,正确认识疫情;学校辅导员应多关心学生,并进行多方式的相关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张家口市三甲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和医护人员离职意愿,为后期该市急诊科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提供意见。
  方法  通过查阅张家口市两家三甲医院统计年报和医护人员基本信息调查表,收集2017—2019年医院急诊科运营情况和医护人员人力资源配置现状相关资料,调查3年间急诊工作量、医护人员配置、急诊医护基本情况,并对医护人员的离职意愿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2017—2019年2家三甲医院急诊科日均急诊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P < 0.05)。3年间,固定医生、护士占比均有所增加,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急诊科医生临床工作年限基本超过3年,临床培训间隔基本低于2年;急诊科护士临床工作年限有随着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P < 0.05)。张家口市三甲医院急诊科抢救区床医比基本达标,但依然存在床位配置过少问题。本科、硕士学历医生占比超过80%,本科、大专学历护士(师)占比则超过90%,医护人员呈现年轻化趋势,但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占比不超过40%,超过70%医护人员工作年限不足5年。急诊科医护人员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在3年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 0.05)。2017—2019年三甲医院急诊科医护流动率分别为31.08%、40.66%以及39.81%,2019年有离职意愿的占24.07%(26/10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压力越大,心理症状越严重,急诊科医护人员离职的可能性也越大(OR = 1.533、1.874,P < 0.05)。
  结论  张家口市三甲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配置存在不足,医护人员职称、学历比例欠合理,工作经验相对不足,人员稳定性欠佳。需要进一步改善急诊科医护人员人力资源配置,减少医护人员工作压力,以满足急诊科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7.
王淳颖  吴冉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2):1871-1873
  目的  研究高校短程整合式心理咨询效果, 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选取上海市某高校短程咨询大学生来访者965名(4 261次会谈), 在心理咨询前后采用常规临床咨询效果评估表中文表(CORE-OM)进行评估。  结果  咨询后, 除危机外, 幸福感、焦虑、抑郁、躯体化、创伤、亲密、能力得分超过临界分的比例显著下降(χ2值分别为32.91, 42.10, 33.75, 11.81, 29.64, 10.82, 15.55, P值均 < 0.01);除对他人危机外, 幸福感、问题/症状、社会功能、危机总分得分均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12, 28.85, 19.96, 5.88, P值均 < 0.01)。在640份有效样本中, 有338例CORE-OM得分变化量达可信改变度(RCI)。  结论  高校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减轻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抑郁情绪、亲密关系问题等心理困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学龄期儿童的抑郁、焦虑症状变化趋势, 为儿童心理健康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 抽取武汉市硚口区某小学二至五年级学生, 分别于2020年6和12月进行问卷调查, 包括人口学信息、学生学习情况和抑郁、焦虑症状评价。  结果  共有963名学生完成两次调查。随访时小学生的抑郁、焦虑检出率(36.3%, 34.3%)与基线调查时(30.7%, 22.8%)相比显著升高(OR抑郁=1.45, 95% CI=1.16~1.83;OR焦虑=1.79, 95% CI=1.41~2.28, P值均 < 0.01)。父母为抗击新冠疫情一线人员对儿童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学习效率变低、课堂上与老师互动较少对儿童抑郁或焦虑症状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持续关注, 应给予及时的心理保护, 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