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何建成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在冠心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门诊学习多年,今将所得总结如下。1共性病机和治法用药冠心病在中医学属"胸痹""真心痛"等范畴,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多,标实主要有气滞、血瘀、痰浊、寒凝,其中痰瘀互结最为多见。何教授认为其共性病机是"气虚血瘀,痰瘀互结",并始终贯穿于疾病  相似文献   

2.
总结李延教授治疗中风后失语经验;李延教授指出中风后失语总为本虚而标实之病机,提出临床中"治风""治痰""治瘀"的指导思想,新发病者偏重于"搜风"和"涤痰",久病者应"痰""瘀"同治,同时运用补气药以推动血行,驱邪外出,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3.
痰瘀互结与冠心病发病机理辨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观察209例冠心病患者的发病过程,深入地探讨其证候特点和病变机理.发现其中涉及痰瘀互结者120例,占57.4%.认为冠心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心阳虚为主;标实除血瘀、痰浊、气滞,痰瘀互结与冠心病直接相关,痰瘀同治法是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有效方法.指出,痰瘀互结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候,因而提出痰瘀互结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痰瘀同治法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法则.  相似文献   

4.
痰瘀互结与冠心病发病机理辨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观察209例冠心病患者的发病过程,深入地探讨其证候特点和病变机理。发现其中涉及痰瘀互结者120例,占57.4%。认为冠心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心阳虚为主;标实除血瘀、痰浊、气滞、痰瘀互结与冠心病直接相关,痰瘀同治法是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有效方法。指出,痰瘀互结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候,因而提出痰瘀互结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痰瘀同治法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法则。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可归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重大疾病之一。李庆海教授根据中医理论,结合多年治疗冠心病临证经验,认为气虚痰瘀互结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其本质为本虚标实,提出益气化痰通络的治疗原则,根据该原则拟定了冠脉宁通方,在此基础上加减辨证治疗冠心病。并结合临床体会,从病因病机、辨证思路及临床证治等方面来阐述益气化痰通络法治疗冠心病的机理,提出了益气温阳、化痰通络,益气养阴、化痰通络,益气疏肝、化痰通络法或益气活血、化痰解毒等多种临证治则。  相似文献   

6.
总结董玉江教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经验。董教授认为冠心病病机为气阴两虚、痰瘀气滞痹阻心脉,病性本虚标实,气阴两虚为本,痰瘀气滞、痹阻心脉为标,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提出益气养阴、豁痰化瘀理气为本病的治法,并强调辨病辨证结合,在临床治疗中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属中医学中的"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证的范畴,早在《内经》和《金匮要略》中已有记载。张艳教授从事心血管领域临床研究30余年,对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独特的认识,认为病机变化与气、血、津液密切相关,主要为气虚痰瘀互阻,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法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痰为主,共奏标本兼治,通补兼施之功。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范畴,在临床上属于难治性疾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徐书教授擅长用经方治疗本病,认为冠心病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虚以阳虚为本,实以寒、痰、瘀为标。徐书教授认为冠心病的发病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病理产物互相夹杂,故治疗上多标本兼治,舌脉相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总结出经验方“心痛散”,从而达到缓解及治疗冠心病的目的。本文总结徐书教授治疗冠心病的思路及临床经验,并结合案例验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0-12
中医证候是中医药学认识疾病及理、法、方、药防治疾病的依据。文章针对目前冠心病(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临床辨证以"痰"加"瘀"的组合方式的不足,基于冠心病(胸痹心痛)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揭示其证候分布的新特征、国医大师关于冠心病(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的学术思想、冠状动脉造影术对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新认识、痰瘀同治已成为防治冠心病(胸痹心痛)的大法之一、冠心病(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文献系统评价,提出痰瘀互结证应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冠心病(胸痹心痛)临床辨证的基本证候之一,将有利于系统总结和丰富病证结合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创新成果,对提高冠心病(胸痹心痛)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介绍胡国恒教授治疗灼口综合征的临床诊疗经验。灼口综合征病位在心脾,以"痰""瘀""虚"为主要病机特点。胡国恒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BMS辨证分型为痰瘀互结证、心脾积热证、阴虚火旺证、血虚不荣证,以"化痰瘀、清心热、降虚火、益气血"为治法,临床运用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苏虹  李仕林 《山西中医》2010,26(6):10-11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功能失调为本,以痰浊、血瘀、寒凝、气滞等痹阻心阳、阻滞心脉为标。笔者跟随张翠英教授临证观察,从痰瘀着手,以健脾祛痰,化瘀通脉为基本大法治疗胸痹心痛,效果良好,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我国古代医籍中早有相关文献记载并论述。贾树培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心气虚、心阳虚是本,痰瘀互结为标,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津液输布失常,终致痰瘀互阻而为胸痹;另,脾胃损伤,水谷精微化生不足,心失所养亦能导致胸痹的发生。痰、瘀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因素,故临床以痰瘀互结为辨证要点。贾树培教授以痰瘀同治为指导,根据痰瘀互结的证候特点及临床表现思想,采用"祛痰活血,通阳开痹"的治法,辨别痰瘀的轻重,权衡治之,同时顺应痰瘀互结证的发展趋势,即使在本病初期也应兼顾活血或祛痰。另外,对于痰瘀互结的辨证施治应重视气机的调理,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瘀自消。选《金匮要略》中"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失笑散"进行组方加减,诸药共用,相辅相成,共奏祛痰活血、通阳开痹之功。临证中除熟悉掌握痰瘀互结的辨证施治要点,同时应认识到胸痹病因病机复杂,密切结合患者的证候表现灵活施治,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张天奉  梁丽嫦  赵晓华 《新中医》2017,49(3):143-147
<正>心绞痛是冠心病临床最常见的表现,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1])。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分心气、心血、心阳、心阴不足及气阴两虚;实以血瘀、痰凝、气滞、寒凝为主~([2])。冠心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与痰和瘀相关的证候  相似文献   

14.
PCI术后再狭窄的中医辨证论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薇 《河南中医》2011,31(11):1220-1221
PCI术后冠心病的病机特点主要为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属本虚标实之证。介入治疗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瘀阻症状,治其标;但胸痹之证终究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补气与祛瘀的关系,使补气不留瘀,祛瘀而不伤正,临床上以中医辨证治疗与西医综合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为治疗心肌梗死PCI术后再狭窄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厥心痛、卒心痛等病范畴.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即邪实,其因素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最终导致心脉瘀阻,不通则痛.绝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具有典型血瘀证的临床表现,故活血化瘀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且已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介绍胡学军教授运用加味桂枝茯苓丸从痰瘀论治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胡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该病晚期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先为肺气虚,渐及脾肾心诸脏,标实多为痰瘀互结,故胡教授从痰瘀论治,拟方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及临床资料整理分析,探讨DPN的中医病名、常见病因病机及主要分型。认为DPN属于消渴变证的"痹证""痿证"范畴,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痰瘀互结,其本质仍为本虚标实。临床常见气阴两虚,瘀血阻络;阴损及阳,阳虚寒凝血瘀;痰瘀阻络;肝肾亏虚四种证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介绍李庆海教授治疗胸痹(气虚痰瘀互结型)的经验。胸痹属中医本虚标实之证,且多虚实夹杂,证型以气虚痰瘀互结多见,应辨证施治,贯彻痰瘀同治的治则,重用黄芪以益气固本、祛痰化瘀。  相似文献   

19.
化痰逐瘀法在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病因病机与治疗两方面探讨痰瘀互结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血管性痴呆多继发于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病情复杂,乃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痰瘀为标,痰瘀互结为其基本病机,贯穿该病始终,故补肾活血、化瘀逐瘀是治疗该病的根本大法.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史大卓教授认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虚""瘀""痰"的互结互化,而"虚""瘀""痰"互结互化的过程实际就是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探索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转化关系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中医辨病辨证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生理、病理认识,依据兼症不同,合理组方用药,可取得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