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虹江 《光明中医》2000,15(6):26-28
陈乔林主任医师为全国中医名师带徒专家 ,行医4 0年 ,学验俱丰 ,声名远播。对外感热病辨治经验丰富 ,疗效颇佳 ,略述如下 ,以飨同道。1 辨证 ,主张寒温统一陈师治疗外感热病融合贯通以仲景、叶桂为代表的辨证论治学说与吴又可为代表的戾气学派理论和经验 ,结合孙思邈《千金方》治五脏阴阳毒以清泄、升散并施的方法 ,重视综合辨证体系与针对病因病理变化的专方专药结合 ,主张寒温统一辨证施治。认为外感热病虽有伤寒与温病之分 ,其发病症状 ,大略相同 ,究其实质均为阴阳所化 ,阴不足则阳乘之而热 ,阳不足则阴乘之变寒 ,阴阳互根 ,消长转化 ,…  相似文献   

2.
2022年4月云南省马关县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结合其“湿热夹风”的病机特点,运用陈乔林教授关于外感热病和疫病“玄府郁闭”的病机理论,治疗上借鉴“各通其脏脉,汗泄开郁”的方法和脓毒症“四个转折点”的学术思想,针对不同危险人群拟定了马关避疫方、马关截疫方和马关抗疫方,并随证加减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总结陈乔林主任医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证经验。陈乔林主任医师认为外感热病的基本病理机制实指阳郁为病,治疗重点是透邪外达和泄越其热,"加味葛根芩连汤"是其治疗外感热病的常用经验方,文章举验案一则以明其运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总结陈乔林主任医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证经验。陈乔林主任医师认为外感热病的基本病理机制实指阳郁为病,治疗重点是透邪外达和泄越其热,加味葛根芩连汤是其治疗外感热病的常用经验方,文章举验案一则以明其运用。  相似文献   

5.
在外感热病中,外邪致使机体阴阳失衡而发生偏胜偏衰的各种反常现象,均可引起汗液的有无、多寡及汗出时间,部位不同之异常变化,温病学家称之曰:"邪汗",是诊治急性热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7.
在外感热病中 ,外邪致使机体阴阳失衡而发生偏胜偏衰的各种反常现象 ,均可引起汗液的有无、多寡及汗出时间 ,部位不同之异常变化 ,温病学家称之曰 :“邪汗” ,是诊治急性热病的重要依据。反之 ,病体通过各种治疗或者得当的调护 ,不足者得以补充 ,有余者得以外泄。在阴阳恢复平衡协调过程中 ,“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去而精胜也”(《素问·评热病论篇》) ,即温病学中所谓之“正汗” ,可“令邪与汗并 ,热达腠开 ,邪从汗出”(《外感温热篇》) ,标志着热衰病退的良好趋势。1 发汗退热遍身执水 执水 似有汗者益佳发汗退热 ,主治外邪在表…  相似文献   

8.
外感热病与体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探讨外感热病与体质的关系,阐述了体质在外感热病证治中的重要地位。同一病邪侵袭人体,由于体质差异,反映的证候不同,其治法亦不同。  相似文献   

9.
从《内经》的按热邪所在部位循经取穴,到《难经》五输穴泄热,再到《伤寒论》六经辨证针刺,针灸治疗外感的热病的基本思想在春秋两汉时期已确立。晋代《针灸甲乙经》主要是具体辨治的发挥,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用穴上有更详细论述,并主张脉诊和针灸结合,并首先提出热病可灸,后世对此有所争议;宋金元是针灸的繁荣时期,虽然在理论框架上没有突破前人,具体临证理论和著述非常丰富,尤其是刺血泄热应用广泛;明代著述主要记述各种外感热病取穴,清代针灸逐渐没落,但各家的著述也有独到发挥。  相似文献   

10.
作为常见病的夏季外感热病,中医学在传统上归之于"暑病"之门。随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演进,今昔对比,夏季外感热病的证候特点和论治原则,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本文遥尊古典之医论医方,结合目前的学者观点和临床所见,试分析暑热病、阴暑病、暑湿病常见证候的理法方药,本文认为,应遵气化之清晰分野,从诸热、诸寒、诸湿而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11.
汗证是儿科常见病证之一,笔者于2007~2008年自拟益脾敛汗饮治疗小儿外感热病恢复期汗证6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外感热病是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发热,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病证,其范畴包括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辨体质与辨证在治疗和预防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深刻认识辨体质与辨证的概念、特点及相互关系有助于提高外感热病的治疗效果,对预防其发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星垣  杨进 《陕西中医》1990,11(3):97-105
外感热病包括温病、伤寒及传染病,是临床发病率较高、治疗颇为棘手的一类病症。近年来,中医治疗外感热病取得了很大进展,具有一定优势。为适应当前临床研究工作需要,特邀请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对其病因病机、诊断鉴别、治法研究作以初步探讨,以期对广大临床工作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时间生物医学(Chronobiological Me-dicine)是一门从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派生出来的新兴学科。它是研究时间因素与医学关系的科学。它的产生“改变了一般根据任何时间内得到的量值,来诊断疾病的习惯,认真地注意择时检查,就可以在一些疾病未出现明显症状,而仅有某些节律变化时作出诊断。……诊断疾病时候,医生将考虑获得一个最佳治疗的时间差异。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一天二次或三次给药……大多数忽略了时间结构对生存力的影响。”“我们可以用一分的时问生物医学预防措施来代替二十倍的‘自身  相似文献   

15.
论下法在急性外感热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近代中医名家治疗急性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论述了运用下法治疗急性外感热病的理论依据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旨在为治疗急性外感热病找寻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桂枝汤被后世称为"和剂祖方"。内调阴阳,外和营卫,在仲景原书中为治疗太阳中风之方,以其有"以汗止汗"之功效,实则是治病求本之体现。目前临床上多见有外感低热或汗出之证,以药发其汗,或中或不中,本文旨在以桂枝汤病机为本,探索其在今日临床上外感疾病中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正> 山东中医学院附院原院长、主任医师吕同杰对外感热病的辨治有独到的见解,临证建树颇多。他集多年之经验,提出“治热首当救阴”的理论,对临床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吕老认为,外感热病多因感触温热疫毒之邪所得,其发展过程中之所以极易出现热势炽盛或高热稽留,主要责之于湿热毒邪消烁阴液、迫津外泻,致水亏不能制火之故。若任其肄虐则邪愈盛阴愈耗,津愈亏火愈炽,终必形成虚虚实实之势。因此,机体阴津之存亡是病邪进退、病证机转的关键。正如吴鞠通所云:“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耗之未尽则生,耗之尽则阳无以敛,必气绝而死矣”。  相似文献   

18.
吴瑞甫先生为近代著名中医大师,其学术造诣颇深,精于内、妇、儿,喉各科,尤于论治外感热病为其所长。本文仅以有限之认识,探讨如下。赅括寒温主要大法作为温热名家的吴老,所著有关温热名著脍炙人口,视同圭臬,然其所撰《伤寒讲义》、《伤寒纲要》、《六经病论》、《伤寒三阳三阴为医学重要之问题补充》等,溯源《灵》《素》、采撷百家,冶寒温于一炉,详细地阐发了伤寒学说之精义。吴老认  相似文献   

19.
探讨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认为王履论述了伤寒、温病、热病三者的区别与治疗,强调仲景立法专为伤寒而设,使温病治法脱胎于伤寒;通过阐发《内经》"四时所伤"学说,提出了据临床表现诊断病因、病机的观点;对于伤寒三阴病的或寒或热,以病邪在传变过程中是否化热为依据,《内经》所论三阴病热证是言其常,仲景所论三阴病或寒或热是言其变,两者不相悖;王履对《伤寒论》原文进行了辨析,对伤寒三百九十七法进行了考辨;还对阴毒、四逆与厥、中暑与中热等病证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20.
总结方邦江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以三维辨证为基础,临床辨治时倡导从“风”立论,重视表里双解、养阴生津、顾护胃气,并善用虫类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